褡褳火燒 炒肝和爆肚

褡褳火燒起源於一八七六年,之所以被稱為褡褳火燒,是因其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肩背上前後兩片的“褡褳”,故得此名

我在千禧年前後,在前門廊坊二條一箇中午吃了四家飯館,那會兒說廊坊二條要拆遷了,遺憾的是留的老照片找不到了

為了紀念老店鋪,我那會兒年輕,一箇中午吃了四家,瑞賓樓的褡褳火燒,爆肚馮的爆肚,月盛齋的醬羊肉,小腸陳的滷煮火燒

後來永定門沙子口的包子炒肝聞名,不禁跨越半個京城過去品嚐

現在在取燈衚衕的滷煮店

聞名京城的爆肚馮

衚衕

街景

任記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

門頭

炒肝

吊子

包子

包子蘸炒肝

炒肝是北京的傳統名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爆肚王

爆肚

肚仁兒

爆肚的各個部位

爆羊肉

下酒菜

爆肚是把鮮牛肚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九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

這三樣可口的吃食兒,都要和酒配一起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