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吉林城舊貌,取自《吉林舊影》

相對於關內那些古老的城市,現代意義上的吉林城,歷史並不悠久。不過在吉林這座塞外江城,所融合匯聚並沿襲下來的習俗,獨特和精彩卻並不遜色於關內。吉林城最早的居民以滿族人為主,《開原圖說》中記載:彼其屋居火食,差與內地同。差與內地同的記述說明大同之外尚有小異,衣食之異尤甚,比如飲食方面,滿族人喜食粘食——由大黃米磨成水面兒,製成黃面豆包、樹耗子、牛舌餅等食物,其形狀與口感皆有別於中原民眾的飲食習慣。

清代以後,隨著關內移民陸續遷入東北,不僅為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開發提供了勞動力,還帶來了先進的農作技術和其他生產技術,帶來了更高層次的文化(《吉林市發展史略》)。這其中包括華北地區傳統麵食火燒等食品及其做法,也隨著移民潮傳到了東北。只不過當時吉林城的社會發展水平比較低,小麥並不是主要農作物,且火燒的製作比較繁瑣,因而這種麵食只是一種“嘗新鮮”式的商品麵點,出現在街市店鋪中,而並沒有成為平民百姓日常的食物。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河北的驢肉火燒

在關內,火燒的種類很多,有肉餡的,有夾肉的,有芝麻醬的,有紅糖的,也有乾脆不帶餡的;形狀也有長方、饅頭型、餅狀,其中最為吉林人接受的是肉餡火燒。這種火燒與烙制的餡餅相似,個頭更小更厚,但二者口感、內涵卻完全不同。字面就很好理解:火燒是先烙後烤的一種特殊的油酥餅,餡料並不多——以吃皮兒為主;餡餅則是麵皮筋性很強的烙制麵食,餡料比例較大——強調一個“餡”字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吉林城舊時流行的民居木門樓、木雁翅影壁、木障子(木牆)

作為食品,酥脆噴香的火燒是受歡迎,但火燒這個名稱卻不受吉林人待見。清代的吉林城,磚瓦較少,從最高長官——將軍的府衙到買賣商號、百姓民宅,皆以木製為主。不僅如此,吉林城的城樓、城牆一度是木製的,甚至主要街道,也都由巨型木料鋪設而成。整個城市是一座徹頭徹尾的木城。木城最怕的就是火,史載:自1742年至1925年這184年間,共發生大火7次,少則殃及百戶,多則危及全城。其中1890年的大火,甚至連吉林將軍衙門都未能倖免。失火給倖存的吉林百姓留下了極其痛苦、恐怖的記憶。故而東三省省城俗諺就有火燒船廠(吉林舊時別稱船廠)一說(其他兩個為狗咬奉天——瀋陽,風颳卜奎——齊齊哈爾)。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吉林市青島街地利生鮮西門東盛居出品的牛肉火勺

既然談“燒”色變,味道再美、主顧再多,麵點火燒也得改名避諱!由於在吉林城最流行的火燒式樣為圓形,大小、狀若勺子,一來二去,有心人便取諧音,把火燒改成火勺(口語中有兒化音)。除了避諱,火燒變火勺之後,成品的個頭逐漸變小,大有湯勺變羹勺的趨勢。其中原因很多,既有火勺新的市場定位因素(趨向於點心),更有受吉林地區滿族飲食習慣影響的因素。

吉林城的滿族人無論貧富貴賤,在飲食上都很強調儀式感,即便是簡單的食材,也務求精緻細調變粗食為精品(《吉林市飲食服務志》)。比如將黃米、高粱米、苞米磨成水面兒,加入豆餡蒸、烙粘餑餑;把黃豆麵與苞米麵摻和成“雜合麵兒”,再去製作窩頭;甚至蒸“玉米麵發糕”時,也常常摻入麵粉和蜂蜜。食物的形狀也刻意追求小為精,比如包餃子時,滿族人把餃子包得很小,大約成年人一口一個,以確保咀嚼時的吃相端莊。

於是火燒在更名火勺後,除了追求口感更香酥外,外形也不斷變小以顯得精貴。諸多品種火勺中,佼佼者當屬民國時期成立的筱筱館所製售的筱筱火勺。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河南街舊貌,取自《吉林舊影》

吉林市政協出版的資料彙編《古城商韻》記述:1927年河北獻縣人孫福祥來到吉林城,與在河南街刻字的李某合夥開辦了一家賣肉餡火勺的小店。《吉林特產風味指南》中記載:1935年

起照時取名“小小”,因小字不雅,便取與小諧音,且有小竹之雅意的“筱”字,故取名筱筱館。尤蘊石先生在《吉林舊事》中回憶道:這家小店利用河南街東頭兩家店鋪的山牆中間寬約2米的空隙,搭建出小鋪,筱筱館的字號名寫在門框上邊3塊玻璃上。當年,吉林評劇界當紅名角往往以“筱”字冠名(如筱桂花筱麻紅等人),故而筱筱雖諧音小小,卻因筱字已具有很深的群眾基礎,故而被快速認知並傳播開來。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青島街東盛居的牛肉火勺

筱筱館案灶臨街,當眾操作,除了賣火勺,也搭配著賣綠豆粥和小鹹菜。火勺店主打牛肉火勺始終以小見長:半兩一隻,圓而敦實,火勺皮為半發麵加油疊酥;餡不多,採用剔筋去油的牛肉、大蔥白兒、鮮姜、香油拌餡。先用平鍋烙至兩面微黃,火勺皮兒、餡兒中的肉汁、油脂被逼出焦化,已然香氣四溢。隨即再把七成熟的的火勺排列在特製的“叉子”上,放置於鍋下的炭火上烘烤至金黃成品。 《吉林特產風味指南》評價道:筱筱火勺,外焦裡嫩,香酥可口,聞之香氣撲鼻,食之肥而不膩。因最後工序使用烤叉,故而筱筱火勺又被當時的吉林人叫做叉子火勺,而其大小形狀又如牛眼睛,於是坊間也有人戲稱其為“牛眼珠子火勺”。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青島街東盛居的麻醬火勺

除了筱筱火勺這種肉餡火勺外,在吉林被叫做火勺的食品還有很多。如滿族傳統麵食粘火勺,以及徐德源先生在《吉林舊事見聞》中提到的後魚行衚衕醬肉火勺。這些以麵粉為原料的火勺傳入吉林後,大多選擇本地食材,結合吉林本地消費習慣,形成了的新特點,經過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最終成為吉林城百姓念念不忘的經典特色。

吉林紀事:中原的“火燒”為何在吉林城變成名小吃“火勺”

笸籮中的東盛居牛肉火勺

解放後,市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一些吉林特色美食,因種種原因或消失於歷史,或被其它升級改進的新美食取代。包括筱筱火勺在內,許多傳統食品能夠原汁原味得以傳承至今的並不多見。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第一次吃到了肉餡火勺。那是親屬從華微電子的單位食堂購買回來的。火勺的個頭不大,外形有點像大個兒的象棋子。此前,我只是聽說過火勺而並未親口吃過,於是大有八戒喜食人參果的架勢,吃得非常積極。

火勺入口的時候只覺火勺皮酥脆溢香,和酥餅很像,卻有濃郁的肉味、蔥香。長輩告訴我,這種兩面平整的火勺在過去叫“棋子兒火勺”,肉餡是豬精肉,與大名鼎鼎的筱筱火勺相似,卻不是一種食品。當時長輩還誇這家單食堂的面案師傅水平過硬,無論是酥皮、肉餡,還是烙制、烘烤,這個火勺的製作水平與當年的筱筱火勺不相上下。

新世紀在關內一些城市吃到了很多種火燒,嘗過之後,這些美味的火燒卻讓我更加真切地迷戀吉林傳統火勺的魅力。那是一種什麼魅力呢?恐怕應該是一種

為了謀生而適應陌生的變化之力吧。一如《孫子·虛實篇》中提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世界最永恆的乃是變化,從火燒到火勺的變化雖小,卻足以擁有攝一方食客心神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