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这么强大为什么不发展火箭回收技术?

张震23352284


火箭残骸回收一直是困扰航天人员的重要难题,因为没有对火箭残骸进行实时精准的控制,其很容易坠入有人区域发生事故。而在火箭残骸领域做到精准控制的则属美国著名的SpaceX公司,它们发明了独门绝学---栅格舵,专门用来控制火箭稳定和精准下落,实现了火指哪儿落哪儿。继而降低火箭残骸发生事故的概率。

而前不久我国航天传来喜讯,成功实现了首次火箭的指哪儿落哪儿,而这也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事实上,这次用来测试的火箭是起飞重量高达242.5吨的长征二号丙火箭,而能让长二丙火箭残骸实现精准回收的竿见就是栅格舵,四个毫不起眼的东西。要是不仔细看,感觉栅格舵就像个“苍蝇拍”。而栅栏舵的发挥的作用可比“苍蝇拍”大得多,它用火箭残骸的坠落,其功能就是很多款导弹的尾翼差不多,用来调节可控方向。

当长二丙火箭一飞冲天的时候,栅栏舵是紧紧贴合在火箭上,压根就不工作的。而当火箭完成使命,栅栏舵立即启动开始工作,变成火箭残骸的“尾翼”,其实就像是为其添加了4个翅膀,能够使火箭残骸在人为可控操作下坠落在预设区域,实现回收,同时还能避免因火箭残骸坠落有人区域居民疏散的问题。要知道,随着我国每年爆射火箭次数的增多,如果次次都疏散居民,那样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不过,我们想要达到SpaceX公司的火箭再回收,依旧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这次长二丙只仅仅是实现了火箭残骸回收,并非是整个火箭的回收,甚至并不能保证火箭残骸是以哪种方式坠落在预定区域的。要知道,SpaceX公司在实现第一次回收火箭前足足摔了19枚猎鹰9号火箭,可以说它们是用狠心砸钱的方式获得成功。这事情搁在很多火箭发射公司身上都很难实现,但是SpaceX公司做到了。看似SpaceX公司前期损失了不少火箭和大量资金,但是它们掌握这项技术后,大幅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继而奠定了它们在商业火箭发射领域的领先地位。

而我国也要积极吸取SpaceX公司在实现回收火箭前,狠狠摔了19枚火箭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掌握火箭回收技术,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迷彩虎军事


火箭回收为什么不搞呢?

首先是,意识没到。没有成本的概念,一开始也压根不觉得SpaceX可以成功,具体可以参见CCTV,当年请来专家对猎鹰好一阵的冷嘲热讽。直到人家大获成功,目前占据了国际民用卫星发射接近70%的份额才如梦初醒。

其次,火箭发动机能力不行。表现有二,推力小及推力调整的动态范围小。中国航天,特别是火箭发动机技术其实是无力吐槽。很久以来,长征火箭几乎靠着一款爷爷辈的发动机YF-20打满全场,推力只有75吨。而氧化剂和燃料更是有毒的四氧化二氮加上偏二甲肼。(直到长征7号,长征5号发射)

排名领先的火箭发动机,煤油的有美国F1(推力690吨),苏联RD170/180(推力790吨/500吨)

液态氢氧有美国RS-68(299吨推力),

欧洲阿丽亚娜火神,日本LE-7等。

另外一个指标,推力的动态范围也是火箭回收非常重要的部分,你必须能够精确大范围调整推力才能满足火箭逐步下降直至落地的过程。

第三,构型和大直径火箭箭体和燃料罐对长征的结构设计带来的挑战,长征5号目前各路风言风语都直指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比例低导致超重。而规划中的长九,居然是三种直径,三种发动机?!成本呢?可靠性呢?看看重型猎鹰9,一种直径一种发动机。难道没什么启示?


HarryLou


▲注释:中国长征五号/九号火箭与美国NASA太空发射系统。

要给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答案,并避开一些敏感的话题,先还是简单地引用一下,中国运载火箭专家梁小虹于2018年1月20日在“造就”发表的那场演讲。

当天,火箭专家梁小虹在场讲到了中国火箭技术今后会怎么进步:第一,研发火箭回收并重复利用的技术。“我们正在开展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技术研究,包括伞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术,完成部分试验验证,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第二,开发从海平面上发射火箭的技术。“我们可以将一些小火箭和一些商业火箭的发射转移到海上,在公海上怎样打都砸不到人,只能砸着鱼”。第三,研发组合动力飞行器。“我们要集成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的优势,实现亚轨道飞行”。第四,研发重型运载火箭。“1000吨以上的叫大火箭,而3000吨的叫重型火箭,它可以把100吨的东西瞬间推到200公里的高度,重型火箭的研制我们要在2030年完成”。另外,梁小虹把2018年定义为了“商业航天的元年”。“商业航天涵盖了小卫星、太空旅游、新材料、航天生物等等众多领域的项目,未来我们一定能发展得更好”。

更早之前,比如说在2017年3月2日,中国另一位航天技术专家包为民在接受新华网记者的采访时说得再明白不过: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们主要是通过改进、优化火箭的测试、发射流程,以实现降低现役火箭的成本,但从长远看,可重复使用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与国外主流火箭相比,我国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虽然成本低,但随着中国太空探索活动日益增多,降低火箭成本也势在必行”。

新华网还曾引述过中国航天技术专家申麟的话称:中国航天主要有三种可选的火箭回收技术方案。第一种是采用“降落伞+气囊”的回收技术方案。第二种是给火箭助推器上安装可控翼伞,加上小型的控制系统,以使火箭助推器在空中分离后像翼装飞行一样调整角度,借助卫星导航技术滑翔至地表。第三种便是采用与SpaceX相似的垂直起降技术。按照申麟的观点:中国航天技术团队只要选定了火箭回收技术方案,后续技术的进展就会相当快。

至于组合动力飞行器,中国航天技术专家谭永华向新华网记者称: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动力系统,要既具有在大气层吸气的航空发动机功能,又能在真空环境下工作的火箭发动机功能,最理想状态就是组合式动力。

▲注释:SpaceX猎鹰火箭发展之路。

▲注释:亚马逊旗下蓝色起源公司研发新格伦火箭。

于是,综上可知: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其实早已开始探索、研究火箭回收技术,亦认同人类可以运用火箭回收技术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以及提高火箭的发射效率。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为啥不发展火箭回收技术”,而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可能仍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研究火箭回收、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整套的软、硬件技术。


我为科技狂


在科技界有一句话,题主要牢记于心“摸着石头过河,不如摸着美国过河”,至于中国航天为什么不搞火箭回收这挑子事,无他,美国搞过了,并且失败了,咱们弯道前面车翻了,自然就不开车了。

SPACE-X火箭回收是黑科技吗?

我的科技界偶像之一,就是马斯克大佬。他把航天这个严肃到苛刻的行业,玩到像现在这样成了娱乐偶像业,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但同学们千万不要被SPACE-X迷惑了眼睛,觉得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是航天界的正确方向。

SpaceX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不停靠融资把事业往前推进,作为一家以融资推动的公司,必须要有新故事以及巨大的轰动效应。移民火星、全球WIFI哪个项目不堪称伟大!回收几个火箭,让小伙伴们目瞪口呆一把,这就对了,继续烧别人的钱,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收火箭很高级很黑科技吗?这里我先不给结论,我要给同学们讲讲大家遗忘的一个故事,美国早年比马斯克更会玩,回收火箭,二次利用这茬事情,30年前就一直在干了!

过气明星:航天飞机

第一个实现回收火箭的其实是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的主要作用是将轨道器加速,并运送货物和人员到地球轨道。航天飞机是指轨道器、外贮箱、助推器的组合体,那个小飞机名叫轨道器。

航天飞机的发动机是一种极度黑科技的发动机——它的推重比巨大,可以将满载燃料的航天器推离地面;它比冲极高,能够使加速过程产生可观的速度增量;它还能重复使用,这样才能方便重复发射航天器。在最初的计算中,这样航天发射卫星的费用将不超过3000万美元,并且可以做到每周一发,理论近地载荷36吨,折算为800美元/公斤(而猎鹰9则需要2700美元/公斤,重型猎鹰1万美元/公斤),是不是很厉害?

NASA确实也搞掂了发动机,并且付诸了实际行动和多次的实验。1981年开始,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135次飞行,成功133次,航天飞机除了油箱单独分离抛弃外,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进行回收二次利用的。这么完美的东西,比起火箭回收的思路早了30多年的奇迹,可是为何就没有推广了呢?

无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个项目耗资超过2000亿,单次发射的直接费用达到5亿。实际尝试以来,发现根本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

但同学们得搞清楚一个事实,航天飞机并不是因为性能不足而被退役,相反,它的性能非常强大,比大多数的火箭都要强大。真正使它退役的,是它巨大的成本。

一点小综合比较

目前航天有三个发展方向:传统火箭、航天飞机、单级入轨(SSTO,single stage to orbit)。

技术难度上:SSTO>航天飞机>传统火箭;

发射成本:航天飞机>传统火箭>SSTO≈可回收的传统火箭。

大家可以在这里找找我们自己的位置,其实,在动辄几十亿的航天项目里面,谁在乎用个二手设备,剩下那几千万美元成本呢?

结语

用化学燃料的航天技术,就别给我提回收发动机技术。过年放烟花的时候,你见过回收烟火空盒子的生意吗?

什么时候才能告别化学燃料,整出无工质发动机来,才是星辰大海的开始。


猫先生内涵科普


目前受发动机以及燃料有毒制约,现在研发中的有几种是可回收的,甚至连长征9也在考虑可回收中.能做回收的最好是烃基燃料,我国目前的有毒肼基燃料不适合做回收,液氢燃料有安全问题,欧洲,美国官方的非烃燃料火箭都没有回收的计划....我国现在走烃基燃料路线真的走准了,下一步是可深度变推的发动机研发好就水到渠成


JevonsLynn


看了这么多回答,我认为归根结底是技术路线的误判,往前推五年全世界没有一家航天局看好猎鹰的垂直回收技术,但是今天应该没有人怀疑这项技术的可行性了。

事实上航展上长征6x的模型也验证了这一点,从着落支架到姿态控制grid都和猎鹰九号非常像。

至于存在的困难,我认为除了姿态控制技术难度逆天以外,最大的问题是箭体工艺落后,超重严重,干质比惨不忍睹,如此笨重的箭体回收的经济性肯定大打折扣。发动机深度节流技术也比较难,猎鹰采用的小发动机并联反而成了它回收的优势。(Landing burn的时候好像只有一台发动机工作)

综上,搞是肯定会搞的,毕竟摸着鹰酱过河是我们的一概传统,但是这可能是一个以十年计的长期工程了。



沙鹏239


SPACE-X火箭回收是黑科技吗?

很显然不是。同是私营航天的蓝色起源也在搞垂直回收,甚至比SPX还要早成功。目前中国和欧洲的民营航天公司都有搞火箭回收。比如翎客航天的新干线一号火箭,2020年首飞。可见火箭回收也不是什么黑科技!



o上知天文o


让美国人先搞,火箭回收实质上并不节约。美国人所谓火箭回收就是一个大忽悠,是一种低价览客的商业行为,稍有常识都不会相信。谁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坐那二手火箭上天,我借你一万个胆你也不敢!

1 回收的反冲系统和能量(推进剂)在发射时是额外载荷(重量增加),挤压了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

2 仅能回收第一级,其它级还没见过有回收的案例。如果采用捆绑结构,则仅能回收助推器,由于助推器数量多成本低回收价值不大。

3 回收装置的管理、运行、维护也是一大笔钱。

4 收回的火箭,己发生了变形,金属疲劳损坏,再次发射的风险增加一个数量级以上。

5。火箭回收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动作,想一想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那种回收方式要成熟得多,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6。我们中国人现在航天的主要任务是将火箭安全的发射上去,保证成功就是最好的节约。


关注九哥


在搞了。一是比较低调,二是慢一拍,所以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是不搞的。

强大两个字看是跟谁比了,印度日本显然落后中国一个档次。但是跟美国比起来,中国差距挺大的,主要是起步晚。

图一:中国的重复使用载具外形图。来源于公开论文。

火箭回收技术这个词儿,比较严谨的说法是”重复使用运载器“。如果你用搜索引擎搜中国回收火箭这个词儿,肯定找不到啥有用的货。但是用”重复使用运载器“或”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就会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大致梳理一下中国的火箭回收两条技术线。一条算是临时应急的。火箭发射后,助推器用降落伞减速,配合气囊,用水平着陆。水平着陆的助推器或是芯一级,一般是不能重复使用的。

图二:中国特色的三步走。

第二条比马斯克的猎鹰火箭还科幻,而且重要的事说三遍,是长翅膀的,是长翅膀的,是长翅膀的。

分为三代,第一步叫”顶“。类似于美国X-37B。火箭脑袋上顶着航天器,垂直起飞。轨道级入轨完成任务后水平降落。

第二代叫”背“,吸气式高超声速飞机背着航天器,类似于美国SR-71黑鸟侦察机背着D-21无人机的方式。不是垂直发射,而是水平起飞,水平降落。轨道级和高超声速飞机都是可以完全复用的。

图三:中国搞的路线更科幻一些。

第三代叫”跑“,水平起降单级入轨,这时就无所谓什么助推器了。同学们可以脑补一下单机飞出大气层的高达00R。

最后说一下进度,中国的重复使用载具,预计2020年首飞,2030年完成全部试验。


厉兵


前不久,"长征"三号(CZ-3)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广电专用传输卫星

——中星6C卫星送抵地球静止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广播和通信,负责提供更加清晰、快捷、精准的语音、广播和数据传输业务。

同时,CZ-3在本次发射升空也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达到了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了96%。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尤其是在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为37次,第一次让中国坐上全球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的宝座。美国在2018年仅从事了30次火箭发射活动。

同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续的250次发射成功率呈梯次递增并处于稳定状态。在"长征"系列火箭第3个100次发射里,其已经把225枚航天器成功送抵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了领先全球的97%。

同样领先全球的,还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和入轨精度。如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依靠其可靠、安全和环境友好等特性,已经在全球成为了代表中国航天的知名品牌。

可以看出中国航天业正蓬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科技水平正在发展壮大。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早的3月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发表消息称,由我国最新研制的固体燃料200吨推力级火箭发动机已经成功完成了地面热试车任务,这款发动机将在未来装备在改进型"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上。

这款火箭发动机是专门为商业航天市场打造的产品,也是当前中国航天史上装药量和推力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燃料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在材料上也有所突破,充分应用了中国科学院在高性能纤维研究领域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以此次为基础,生产了非金属高性能纤维缠绕复合材料作为壳体。该壳体同此前火箭发动机的金属壳体有很大优势,比如拥有更高的强度,质量也更加轻巧。这款发动机71吨的巨大装药量也较之前的发动机增加了一倍。该发动机采用了诸多前沿新技术,使其综合性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未来能为我国最新的固体火箭提供更强、更具性价比的推力。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今年将完成4次发射任务,其中包括1次国家发射任务、2次商业发射任务,以及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任务。

从2014年开始,中国为私营企业从事航天任务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发展环境。2015年伊始,作为私营企业的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Landscape)成立时,全体职工只有数十人。到了今天,蓝箭空间已经坐拥200多名员工和技术骨干,正在兢兢业业地在世界拓展中国民用航天的名声,想同美国私营航天企业Space X一较高下。在未来,蓝箭空间想将更多的纳米卫星投射到太空中,这也使中国的民用航天业同国家航天事业一道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国家见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

对于传统的航天强国俄罗斯,其航天发射的数量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让对手望尘莫及。然而,俄罗斯近期的航天发射数量略为不佳,直到2016年,俄罗斯彻底失去了领先全球的宝座。在2018年,该国仅仅顺利发射了19次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