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孙权?好像吴国灭亡与他有很大关系?

715457390177张建军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孙权早期的时候还是有所建树的,对内发展经济鼓励农耕,对外先是跟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后来刘备夺了荆州以后,两家开始交恶,即使刘备举全国之力为关羽复仇但还是被陆逊击败,后来刘禅登基以后,两家又逐渐的重归于好,但无论是联刘还是有时候迫不得已对魏国俯首称臣都是权宜之计,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后来孙权称帝以后吴国发展也一直很稳固,并且那时候孙权着重培养太子孙登,用理论与实践一起教育太子孙登,孙登也不负众望如果孙权去世孙登继位的话,吴国也会发展的很好,只可惜后来孙登去世,孙权晚年对太子的人选游移不定,朝中对太子人选发生了党派之争,即使最后立了孙亮为太子,但是朝中的隐患依然存在,所以孙权要为吴国之后的隐患负责任,但是要说吴国的灭亡孙权也有部分责任吧,但绝不是主要责任,毕竟孙权都去世了,还是孙亮不争气罢了。


婉兮历史


孙权在十九岁就继承父兄基业,最终成就帝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生子当如孙仲谋”便是对他充分的肯定。只是后期的他开始变得多疑昏聩,又没有处理好储君的问题,使得东吴在他统治的后期开始动荡。

孙权最大的长处就是举贤任能

孙权用人不拘一格一格,对有才能的人才大胆任用,在他治下有大量的贤才可以一展所长,如火烧赤壁的周瑜,献榻上策并达成孙刘联盟的鲁肃,取荆州兵不血刃的吕蒙,夷陵大破刘备的陆逊等,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贤才们的辅佐,才使得孙权在对抗曹操、刘备这两位前辈时不落下风。

孙权与刘备曹操两人的不同点在于能屈能伸,曹操和刘备在撕破脸后两方再也没有过求和结盟的事情发生,而孙权却在与刘备曹操经过赤壁、夷陵这样的惨烈大战后却依然能厚着脸皮和对手再次结盟

在孙权在继承孙策基业后不久,二十多岁的他就面临了人生一次重大抉择,是选择投降曹操稳保高官厚禄,还是与曹操决战开始胆战心惊的帝王生涯,最终他挺直腰板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大胜。

赤壁之战后三家鼎立的局面形成,而孙刘联盟也在两家实力逐渐做大后出现裂痕,孙权感到刘备的威胁后,做出了屈膝向死敌曹操称臣的决定,并联和曹操击杀关羽夺取荆州,大大拓展了东吴疆域。

曹操死后,孙权将能屈能伸发挥到极致,他怕刘备复仇,于是向篡汉的曹丕称臣并接受册封,因此稳住了曹丕使得东吴可以专心对付刘备,并最终击败刘备。击败刘备后的孙权再次意识到曹强孙刘弱的境地,毫不犹豫向刚刚被他打败的刘备求和,并再次达成孙刘联盟。

孙权也是非常能忍的一位君主,在曹丕、刘备称帝后过了八年他方才称帝。

晚年昏庸

早年的孙权妥妥的明君,可他到了晚年却开始沉迷享乐,不思进取,独断专行。因为孙权后妃多而且他不立皇后,导致他的儿子们互相不服,在他的长子孙登死后,孙权立了三子孙和为太子,但因为太子和鲁王孙霸互相明争暗斗,他又废掉了太子并赐死了鲁王,并让许多两人的支持者受到牵连,使得国家开始动荡。而他在最终又没有选择好托孤大臣,导致他死后接连发生政变,继承他皇位的小儿子孙亮也因此被废,使得东吴进一步衰落。


小伤聊史


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打下的江东基业,成为一方诸侯。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确实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很大隐患。总体上来说孙权在位期间还是有很多建树的,曹操有句名言叫“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还是很有过人之处的,其政绩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很多方面。

1:在政治上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2:在外交上

孙权登基后,吴、蜀两国有使臣互往,并且各自承认对方的身份。孙权与蜀汉使臣费祎、宗预、邓芝也构建了良好关系。吴、魏则于黄初四年(223年)断绝了正式国家来往,但在孙权的许可下,双方之间仍有贸易上的往来。黄龙二年(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赤乌五年(242年),又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航行珠崖、儋耳(指海南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3:在军事上

孙权在位时期,曾多次出兵北伐,发动两次合肥之战,意图由此进攻曹魏,双方各有胜负。孙权最终还是未达成预定目标。嘉禾六年(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赤乌二年(239年),孙权派羊衜等远征辽东,但公孙渊已于此前为司马懿攻灭,吴军便攻打旅顺口的魏军海防城堡牧羊城,击败魏将张持、高虑,俘获大批人口。孙权称帝后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扩充领地。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孙吴政权交纳租税。开始,孙权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孙权调集重兵开始对付山越人。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山越人的领袖被逐个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4:在经济上

孙吴立国江左后,这里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建业为代表的大都会,因此有了进一步开通北部航海运输的需求。孙权频繁通使辽东,使江左与辽东地区的直通航线得以开通。这条航道,如胡三省所说: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沿长江东下,在长江口北端海门附近之料角转向北行驶,傍黄海海岸北行,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再进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烟台北部海域,再沿庙岛列岛北上,经大谢岛(即长岛)、乌湖岛(即北城隍岛)等,渡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都里镇即马石津,亦即三国时期的沓津(或称沓、沓渚),即今辽宁旅顺附近。沓津在三国时期已发展为孙吴与辽东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孙吴出使辽东的船队即停泊于此,在这里进行互市。再由此处上岸由陆路至公孙渊首府襄平(今辽宁朝阳)。这条海道的开通,便利了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此后,历东晋、南朝时,这条航道便日益繁忙起来,成为六朝时期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交通的重要线路。有了这条海道,东晋及南朝的政权得以越过北方的胡族政权,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和朝鲜半岛诸国建立了交往,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feiguogong


孙权不擅长开疆扩土,之善于坐江山。吴国灭亡是由孙权生性多疑听信谗言,奸臣小人横行造成的。

孙权不擅长开疆扩土

孙权继承东吴大权时,孙策曾说孙权不善于打江山,只适合守江山。孙权也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了这句话。孙权活着的时候曾五次攻击合肥,每次都是无功而返。除了最后一次东吴、曹魏各起二十万大军有次正面交锋。其他的都像儿戏一样,其中一次只损失了几百人就草草结束战争退兵了;更有一次被张辽八百人袭营,让张辽全身而退不说,撤军时还差点被张辽击杀。

由合肥的几次战事分析,孙权确实不具备开疆扩土的才能。

擅长守护江山

孙权为了保护疆土不被战火侵蚀,两度称臣忍辱负重、委屈求全。孙权整个发展线非常有意思。三足鼎立时,伐魏有利于东吴我就配合你蜀汉伐魏;如果伐蜀有利东吴,那么我就称臣伐蜀,只要战火不过江东怎么来都可以。

孙权一辈子最糊涂的事就是配合曹魏把蜀汉打的差点崩盘。如果孙权能够立场坚定一些,长期和蜀汉合作共同讨伐曹魏,三国的历史肯定会有所改变。东吴和蜀汉唇亡齿寒的关系,可惜的是关键时刻给蜀汉背后狠狠的捅了一刀子。魏蜀吴的三位王者孙权掌权时间最长,活的也最久,整个发展史都没看见过东吴有统一的兆头。



孙权多疑而且杀人毫不犹豫

因为年龄小独掌大权的关系,让孙权性格变得多疑而且杀人毫不犹豫。个人怀疑东吴有两位大都督是孙权暗中杀死的。

周瑜: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大军,军中威望正是巅峰时期。周瑜提出曹操刚刚失败,暂时没有能力再次集结兵力攻打东吴。应该趁这个机会,攻取西川然后让孙瑜将军镇守益州,平定汉中再联合马超对曹魏发起进攻。孙权采纳了周瑜的计划,但是周瑜在筹备入川事宜的时候确死了。我觉得这里面就存在孙权的影子了。因为夺了西川以后孙瑜驻守益州就相当于分权给孙瑜了,孙瑜一旦有异心直接就可以自立为王了这让孙权忌讳。再有就是周瑜,赤壁一战让周瑜的名声已经是一时无两了,再取了西川那周瑜就功高盖主了。所以周瑜病死肯定和孙权有关。

吕蒙:吕蒙在荆州一战擒了关羽,夺回荆州几郡后不久也病逝了。孙权是不是同样犯了忌讳的毛病,暗中杀了吕蒙,还和蜀汉重新联盟。不然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为什么提到吕蒙已经死了,已经为关羽赎罪了,这样的话。

孙权晚年时多疑猜忌更加严重,使得东吴政权里奸臣小人横行。听信谗言废弃和杀死亲生儿子。这都导致了东吴走向灭亡。

总结:孙权在壮年时委屈求全,隐忍称臣之辱;晚年听信谗言,致使东吴走向灭亡。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孙权是吴国的伟大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国皇帝孙权,是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人格不甚高明的统治者。

历史背景

1、孙权处事的原则,说白了就是制衡。他这一代,持有的基业是靠着孙坚孙策父兄两代白手起家打拼出来的,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对外没有尺寸之功,老部将们心里肯定是有些不服这个年轻领导的,对内来说,

孙家只是一个外族,平白无故在江东插上一脚,地方宗族只是迫不得已俯首称臣,别说替孙家拼命了,能乖乖听话不造反就不错了,所以孙权从始至终都不敢信任地方宗族,甚至偶尔还要去打压一下,但是治理江东孙家人少式微,又不得不去拉拢他们。

2、地方宗族们的想法也一样,曹魏和孙吴谁统治江东没什么区别,只要别碰我的既得利益就行,或许投靠曹魏要更好一点。江东开发的晚,又长期远离政治中心,曹魏若是能统一全国,治理江东少不了更加依仗当地势力,地方宗族没准能更加自主一些,所以在赤壁之战开打前,当地宗族们是一致主降的。

孙权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能够下定决心联蜀抗曹,是因为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对旧部树立威信,同时震慑宗族势力。

3、对外也是一样,在孙权看来:我自己是没本事跟你们较劲了,但是你也别想打我的主意,不管是曹魏还是蜀汉,你们只要有精力就可劲折腾,我自己就是左右逢源,当然也不能让你们之间的实力差距太大,最好是两败俱伤我顺便补刀捡个便宜。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偷袭荆州这样的脑残行径,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东线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西线刘备斩夏侯渊夺取汉中逼退曹操,照这个趋势曹魏好像马上要完蛋了。但是孙权完全误判了双方实力,想着赶紧从背后给蜀汉集团捅一刀平衡一下,但是没想到这一刀对于蜀汉来说简直是伤筋动骨,莫名替曹魏解了围,东线关羽集团土崩瓦解,还把蜀汉的火力吸引了过去。至此蜀汉隆中对战略也彻底破产,时间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虽然名义上还是三国,但是从实力来说已经不是鼎力的局面了。

功过得失

1、孙权内战内行,确非虚语。表现在善用草莽之辈,也能让张昭这样的士大夫和吕蒙这样的鹰派一朝共处。在内部管理上利用改革整风,修理东吴大族,树立他自己的核心地位;对周瑜、鲁肃、张昭等都采用了用得着时就用,用完了就背后说人坏话的奸诈策略,可谓善于拉一派打一派的内战行家。孙权外战外行,就不用提了,张辽满宠、李典乐进,祖孙食邑,都要感谢孙权在合肥一带的辛勤馈赠,这辈子外战的唯一大成就,是攻取了荆州。还是因为和刘备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曹操时,擅自发动荆州兵变,袭击盟友,其人格之卑下信用之凋丧,令人扼腕。

2、总而言之,虽然不能抹杀孙权对吴国的功绩,得承认他是个御下有术、沉得住气的权谋家,但其低劣的人品和残忍的手段,实在让人无法多谈。应该说他领导的建国运动的确为东吴地区的统一起到了作用,但他是晚年倒行逆施,搞起动乱,与天斗与地斗与全吴国斗,也是东吴祸乱之源。他对吴国的影响,打宽一点,就算七分功三分过。

结语

所以我认为孙权对于吴国的灭亡也有一部分原因。他见证了三国的英雄时代的辉煌和逝去,而反映在他自己的身上则是一颗英雄的心死在一具年老的躯壳里,原来的君臣鱼水也变成小人当道。


细说简史


孙权、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唯二的早年雄才大略晚年晚节不保的代表人物。孙权晚期的残暴、昏庸对日后吴国的覆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该二人早年都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努力逆转局势打造出了强盛的统治政权,晚年却由于自己生活上的堕落腐败,任人唯亲,不纳忠言,愚昧昏聩,致使国家机器出现巨大的问题。

玄宗一手酿成了“安史之乱”,孙权晚年的昏聩与嗜杀严重削弱了吴国的国力与统治意志,致使朝政动荡,党争频繁,吴国的经济军事发展受到巨大的限制,最终成了司马家嘴边的肥肉。

吴国之成败真是成也仲谋,败也仲谋。

但尽管如此,孙权仍不失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君主,政治家。南方在他的统治下,民生,经济,土地都得到了巨大的开发,他还派人探访至夷洲等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言不虚也。





青梅煮奶


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是一代雄主,巩固和完善了吴国鼎立东南的局面。但遗憾的是他活的时间太长,执政了几十年,71岁时才去世,在那个时代算是非常长寿的。人一老就会糊涂,他没有选对继承人,逼死了陆逊,用错了顾命大臣。当然,如果他头脑清醒时去世的话,就不会做错这么多,也可能不会导致太子被废。

所以一定程度上,吴国是成也孙权,败也孙权。当然,这个不能怪孙权。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比如赵武灵王、唐玄宗都是晚年昏聩导致了内乱发生。但那时候都是终身制,很少会有皇帝把位子主动禅让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