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杨再春书法好在哪里?

义乌小商品


中国书协杨再春书法好在哪里?

你好,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本不该参与这个问题的回答,然而我多年前开始对书法产生喜爱之由,有很多原因:一些大师一些作品。其中之一是杨再春先生。

1、杨再春先生主持的上个世纪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书法讲座,影响大、覆盖范围广。

较深的印象是杨再春先生的笔法非常扎实。讲座过程中也非常强调基本功扎实的重要性。

书法爱好者初期,最忌的就是不重视笔法。因此当时看完杨再春先生的讲座,开始非常关注各种各样的有关书法基础知识的书籍。

直至后来看到另一位大师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作品及相关她个人简介的一些书籍和新闻,更坚信学习书法,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是不二法门!

2、杨再春先生的作品,印象中的米芾的味道很重。

早期杨再春先生确实很出名,影响大。米味重,颜体强。后来也了解到国内书坛都认同他的成就。

当今书坛,有关米味,国内书坛周慧珺先生如果认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周慧珺先生很低调,一直深藏不露。后来再低调也架不住得出来。当今书坛,作为书法爱好者的我把她列在首位。

这是历史必然。

诚然这个无损书法爱好者心目中杨再春先生的地位。

3、杨再春先生的作品,附图仅供参考。

看得见的是笔法非常棒,很多人做不到。可能在字形方面有点率性而为,略显动作,这个和杨再春先生是体育专业人士的素质相关。这可能是个别书家不喜欢的原因。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的一点浅见。希望有启发。








杨药师随笔


杨再春先生可称书坛风云人物,他的电视书法讲座,使无数书法爱好者学到了不少书法知识,从而受益非浅。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是有传统、有古意的,他对篆、隶、楷、行书颇有研究,诸体皆通,特别是行草书略高一筹。

杨老先生的书法,虽然算不上一流水平,但还是有韵味的。

他的“行草章法”一书,对整幅作品如何布局,包括:横幅、条幅、中堂、扇面等,作了详细的论叙,多被书者学习采用。

当今学习书法主要以碑帖为上,杨老先生书法不在被人推崇,这属正常,但他对书法的推进、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瀚墨無極


杨再春,河北省唐山人,中国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总编兼社长。

我看过杨再春先生的书写视频,老先生在用笔上挥洒自如,行笔流畅。在章法上能够运筹帷幄,上下左右相互照应,疏密虚实特别讲究。我们拿出几幅作品来分析一下。

我们看一下这幅行书作品,浓淡对比明显,浓墨丰腴,淡墨清劲。用笔洒脱,特别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绘,风和影是看不见,虚无的,作者就用淡墨来表现,追求一种自然的、空灵的艺术境界。


这是一幅隶书作品,在整体的章法上讲究疏和密的对比,“无”
字追求大密,“则”字追求大疏。在整体的空间布白上,也是统一中有变化。无、欲、則三个字之间间距相等,“刚”字和“则”字的间距变大。
这幅行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书写时出现了“飞白”,飞白的笔法,据说是汉代的蔡邕所创,武则天运用的出神入化。出现飞白的笔法,说明运笔时特别迅捷,至于厚德载物,这四个字没有写出应有的水平。

再大的书法家,也不可能每幅作品都是精品,十件作品中有三四件很完美,已经不错了。


京东千里行书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书法爱好者心目中,杨再春可是神一般的人物。


那时,杨再春、沈鸿根、庞中华等几人的字帖,那可是风靡大江南北,学书法的人,哪个对他们不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好,书柜就有一本他的字,现在找出来翻翻,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的字好在哪里了。相反,按照书法美学观点,他的字显得俗。

为何当初在我认为非常美的字,现在觉得俗了呢?

我想,原因是,当初我初学写字,信息闭塞,尚没有形成正确的书法审美观,所以会以俗为美,就如当初我认为“馆阁体”也非常好一样。

有些人甚至认为,杨再春的字其实就是老干部体。是不是老干部体且不说,其格调确实不高。

但是,杨老先生确实是个好人,为中国书协的成立也出过力。他们那一辈的书法家确实为书法的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们的字帖一夜之间点燃了大众学习书法的热情,他们的历史贡献不容抹杀。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杨再春老师一直是我辈初学书法时的偶像,那个时候硬笔方面是庞中华,毛笔方面就是杨再春老师了,可能是八九十年代最受媒体重视的书家之一了。而且杨老师也是中国书法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年轻的时候看杨老师的书法,特别是行草书,我是非常喜欢的。作为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我那个时候也不懂那么多的书法理论知识,就是觉得杨老师的行草书很有一种豪气,这是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后来知道杨老师原来是体育专业的,心想怪不得呢,这在过去就是武将的字了,看看岳飞的书法就知道了,有很多相同点,就是在气势上。

后来,由于杨老师年岁大了,各路书家层出不穷,杨老师也就渐渐淡出媒体的视野了,现在的年轻书友知道杨老师的可能真的不是很多了吧。

杨老师的书法好在哪里呢?

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杨再春老师的书法有很深地传统书法根底,可以说诸体皆能,他的强项是魏碑和行草书。通过杨老师的简历我们也知道,他曾师从郑诵先先生,对魏碑下过苦功夫。而他的行书主要以二王和宋人行书为师法对象,因此行草书中多有宋人笔意。

从上面这幅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行书的结字、体势很有米芾的影子,而用笔很多地方则是魏碑的笔法,特别是《张猛龙碑》的影子,而且还用到了章草的波磔的挑法。所以杨老师的书法作品,从技法上来说对传统的继承内容是很丰富的。

将魏碑带入行草书好像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流行趋势,例如同时代的周慧珺先生也是将魏碑和宋人米芾的风格进行了很好地融合。这也是一种创新吧,杨老师也是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例如上面这幅作品,在行书中融入了《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的风格,很有新意。

另外就是,杨再春老师敢于打破一般的结字规律,对一些字进行了大胆地、夸张地变形处理,但整体章法、谋篇却还是非常沉稳。例如上面这幅对联中特别是“风”字的处理,可谓是大胆,故意空出一大片的留白,这幅作品线条苍劲有力,布局计白当黑非常有特点。

大胆说说不同的意见

网上有一部分人说杨老师的书法是江湖体,这一点我是绝对反对的,因为江湖体是指的没有书法继承的自由体,而杨老师的书法是有很深厚的传统书法根底的。

但是,我现在再看杨老师的书法,确实没有年轻时感觉那么好了,觉得杨老师的书法有一点“俗气”,后来想了想,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杨老师的书法,过于“匠心”了,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结字的变形、夸大、以及章法布局的刻意谋划方面。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笔墨线条之外,还有书家的抒情、学识和修养的体现。作品中用笔、结字、布局需要用心,但这种应该是在无意与有意之间。过于刻意就失去了书法的那种率性、自然的韵味。

杨老师的很多书法作品中,故意变形字的长短、胖瘦来营造布局上的变化,这种变形一旦多的话,就有点丑怪了。

上图中是明代著名书家张弼的一幅狂草作品,他的风格就是有意夸大、变形字的大小比例,来塑造整体上的视觉冲击,而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好到极处,俗到极处”。

第二,学杨老师的人太多了,因此市面上也充斥着不少良莠不齐的“假杨再春书法”,而这些山寨版的作品,因为只是模仿杨老师书法的外形,徒具其表。

很多人学杨再春老师的书法,不是学杨老师的书法之路,而是只学会了对汉字的变形、夸张、搞怪等等,因此当时有一大批人都写这样的字,因此俗不可耐,这是原因之一。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拙见,关于这个问题,各位书友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我们以书论书,不带个人攻击哦。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杨再春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家,他浸淫书道数十年,为人低调不事张扬,默默向学,初入唐宋,师习颜柳,杂糅诸家,师古而不泥,博取众家之所长,同中求异,对二王和张旭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参悟,通过对传统技法的研究,求得自己艺术发展的精髓。从他的书法作品总体瞻观,其书体既雄强劲拔,又遒丽研美,温润爽利,八面生姿,飘逸潇洒,深沉灵动,沉着痛快,神完气足,雄逸而见锋棱,笔趣翩翩。

观其字形,险而不怪,瘦而不枯,润而不肥,欹侧有致,俊俏妩媚。用笔爽朗,正中寓奇,斜中求正,优美多姿。侧取势意趣盎然,字形峭拨多姿,矫健遒劲,在欹侧俯仰之间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这种字形的优点是,每一笔都劲俏爽利,每个字都欹侧多姿,通篇充满潇洒流动的快感。看结体,体态各异,超逸舒畅,跌宕恣肆,自出新意,极具个人风貌。其用笔有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等笔法,正背偏侧长短粗细,姿态万千,各得其宜,用笔俊迈豪放,刚劲清爽,潇洒遒媚,变化丰富多彩。点画、线条兼具含蓄温润与潇洒飘逸之美。笔锋飒爽,八面玲珑,线条中寓方而苍润互补,回旋曲折而极尽变化。

从气势看,杨再春的书法善侧锋用笔,在侧锋中取速、取变、取妍,凌空取胜,以势取胜。古人论书常有笔势、书势、字势、体势、形势、气势、骨势等语,都是指书写时笔锋往复运动的趋势。其表现形势即为欹侧、涩疾、转折、断连、轻重等。小到一字、一行、大到一幅、一榜,其运笔都追求流畅自如、随心所欲,飞扬跌宕,气势恢宏

他的书法很有“气骨”, 一如他刚正不阿的性情, 他总是以气为底色,既体现雄强劲健的风格,又充满流动的韵律之美。书势洒脱流利,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有情、错落有致,整幅如舟舸并发,神骏奔驰,纵横倜傥,因势生形,神采焕发,气韵天成。他将豪宕的气势寄予爽利的笔墨之中,并以墨色的变化来增强线条的韵律美,笔酣墨饱之处气势飞舞,字里行间蓄积充沛的能量,枯墨飞白之处朦胧虚灵,若隐若现的线条蕴含着无限的妙趣。通篇笔势上下贯通,变化丰富,形断意连,如同在演奏一场高低抑扬、旋律流畅、节奏铿锵的乐曲。他的书法能将飘逸潇洒寓于跌宕奇肆之中,妙趣横生而风韵天成。

杨再春的书法更有“意韵”,大凡才气横溢的书法家都愿意在急速运动的笔势中显露性情,虽然备尽跌宕,势若飞动,但却察意超然,不就时俗、线条俊逸而又沉雄超迈,天机独出,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种以“姿”胜、以“趣”胜、以“韵”胜,表现出一种不拘于礼法之态和不主故常之趣、之韵。因此,他的书法艺术变现出一种诗的韵致、一种超逸的风骨、一种带有浪漫个性的情趣、一种天真活泼的意境和一种风神萧散、逸韵天真之美,这正是杨再春终生孜孜追求的审美境界。










笔墨瞬间


向老前辈学习











传承书法弘扬书法


记得之前也回答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杨再春的书法风光为何不在了?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解释,杨再春也是老一辈书法家了,我们看他的书法视频以及作品都是很早期的,我觉得“笔墨当随时代”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的风光不在了,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就要看时下的一些人了,就像当面引领硬笔书法热潮的庞中华,现在似乎风光不在了。



那么,杨再春的书法好在哪里呢?

第一,

我觉得他们那一辈的书法家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诸体皆通,真行草都擅长,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书法家只会一种书体,在这一点上,杨再春是向古人看齐的。


第二,

杨再春先后师承郑诵先先生、黄高汉先生,刻苦研习汉隶、魏碑,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以及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诸家法帖,其书法“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细微处如蜻蜓点水,粗壮处犹如山石坠地。

第三,

杨再春的又一个书法贡献是在1976和刘炳森,范曾,苏士澍创立了“北京书学研究会”,后又在1980年创办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可以说,杨再春是中书协的元老级人物,推动了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


对于杨再春,你还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严格来说,杨大师是个画字家。中国书协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倡创新。从而导致人人争当创新先锋,人人都想青史留名。结果就是人人不再重基础,人人喜欢画鬼符。都说建国后不许成精。以老夫看来,建国后,在传统文化领域,绝大多数人都成了精,成了牛鬼蛇神。


罗隐先生


杨老师是中国电视书法讲座的奠基人,为推动学习书法的群众热情,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大家尊重。

我女儿写的草书,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