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清军装备,真的比晚明军队还差吗?

熊石198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说比明军差,这倒不至于,但绝对先进不到哪里去。

我们挨个来比:

第一,大刀、长矛、弓箭

这些冷兵器这么多年没有什么变化,清末和明末都是一样的。

甚至清末弓箭制造技术还比较粗陋,没有明代那么讲究。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很多清军已经装备了火器。

第二,火绳枪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清军主力军队,大约有一半装备火绳枪。

但是,这种火枪相对于明末的鸟铳,没有本质的区别。

它们基本结构相同,火药没有进步,火枪的基本性能也是一样。

顶多清军装备了一些大口径的火绳枪,抬枪之内,比明军的大口径火枪稍微强大一点。

但大口径火绳枪的精度太差,实战主要用来壮声势。

第三,火炮

就火炮技术,清末没有进步反而制造水平有所退步。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火炮基本都是明末红衣大炮的仿制品。

因清末国家腐败,军工制造部门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大炮制造还不如明末。

实战中,清军大炮因制造问题,精度很差,射程近,装药一多还容易炸膛,炮毁人亡。

所以炮战中,清军士兵往往只能使用较少的火药,射程和威力就更差了。

第四,军舰

其实以上三种武器,除了火炮和洋人有一定差距以外,其他差距还是有限的。

但军舰方面,满清和英国佬相差极大。

满清广东水师的军舰还不如明末,只能说是武装民船,上面放置一两门火炮或者干脆是大口径火绳枪而已。

这些军舰甚至无法远洋航行,都是平底,吨位小,速度慢,装备武器少。

在英国大型战舰面前,这些水师不堪一击。

清军水师最大的战船只能载炮30门,载员一百多人,小船载炮四到六门,载员一二十人。而英军的最大的军舰载炮74门。

义律甚至不允许英国大型战舰攻击广东水师,认为这是“有辱大英帝国海军的荣誉,胜之不武”。

由于火炮和军舰不是洋人对手,洋人区区几千人的一支舰队,从广州一直杀到渤海湾,竟然无人能挡。

在攻打定海的作战中,洋人开炮仅仅九分钟就获得大胜。

大家注意,清末的武器虽然比明末没有差距,甚至还略有先进。但明朝末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是200年前的事情。

当年郑成功和荷兰鬼在台湾开战,双方的火器没有太大差距,是同一个水平线。然而,200年后,荷兰鬼当年的火炮早就放入博物馆了,而清军还在使用。

200年时间不进步,自然要被人胖揍了。


萨沙


鸦片战争的清军,装备肯定比明军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并没有多大进步。

先说明军。

明朝末年,明军的装备已经半近代化。

枪械有当时比较先进的火绳枪。火炮有先进的红衣大炮。



这些武器比当时欧洲落后五十年左右,但还没有代差,仍然有可能战胜西方军队。

再说清军。

鸦片战争中的清军。

火枪依然是火绳枪。

火炮,依然是红衣大炮的水准。


清军最倚重的利器,抬枪,不过是一种超大号的火绳枪。虎蹲炮,还是戚继光的发明创造!

清军比明军强的地方在于,清军的火器更多,火器部队在军队中的占比也更高。一般在4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60%。

但是从武器技术水平来讲,鸦片战争中的清军,与两百年前的明军,处于同一水平,并没有本质不同。

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清军的火器,比西方落后至少两百五十年!不被吊打才怪呢。


上将嗳福斯


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清军在当时不仅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甚至装备了抬枪。这种枪虽然笨重了点,射速也比较捉鸡,但是射程却超过同期英军的水平。

这是在火药品质无法改变,枪膛冶炼技术没法提升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目的是增加火枪的射程。根据实况测试,这种抬枪大约可以达到220~250米左右的射程(同期英军的滑膛枪大约只有180米~200米射程),而普通火枪只有大约80~100米的射程,足足增加了近三倍射程。因此,这种枪虽然不完美却也算是一种相对进步的发明了。

我们都知道,子弹的动能公式是½mv²,由此可见子弹的威力取决于子弹脱离枪口的速度。火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火药在枪膛里爆炸,然后产生超高气压推动子弹在枪膛里加速直到脱离枪,子弹达到最大速度并射出,然后在惯性作用下打向目标。

根据物理公式计算得知,火药对子弹做功的能量公式是½at²,a是火药做功的加速度,t是子弹在枪膛里加速的时间,由此可以推出子弹的出膛速度取决于火药的爆炸威力以及枪膛的距离(枪膛越长加速时间越长)。所以呢,要么增加火药威力要么增加枪管长度(两样都增加也可以),都可以实现增加火枪的威力

清朝时期,受限制于制作工艺,他们的冶炼技术有限,无法像欧洲那样生产足够强度的枪管,一旦增加火药的装量很可能直接造成炸膛,在无法增加火药爆炸力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增加枪管长度了,这便是抬枪的由来。


优己


明朝1644年灭亡,一鸦1840年,过了200年,清朝火器相比明朝肯定有“进步”,但能说明什么,你总得和你同学比成绩,而不是和“以前的”自己比。

言归正传,来看看清朝火器水平比明朝到底“进步”多少,以下内容摘自鸦片战争专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一、火药水平

至鸦片战争,清军制造的火药,仍然是按照明末的配方,以手工作坊或工厂生产。

二、火器水平

清军使用的火枪火炮是仿造明末改进的“洋枪洋炮”,相比英军落后二百年,也就是说,一鸦中的清军火器水平和200年前明末相比基本是一个水平。

清军的火器普及率较明末有所提高,但由于质量没有提升,都是射程精度很低的鸟枪和抬枪,清军需要2-5只枪才能赶得上英军1支枪。


火炮的忘记截图了,后续补上,不过照书中介绍,清军的火炮就是明末“红夷大炮”,在康熙之后基本处于停滞阶段,仅仅也就是数量多

三、战船

除了火器,战船的差距更大,出于满洲统治者的私心,清军的舰船更是出现严重的倒退。

有人会说,明英战争英国派的二流舰队,但不幸的是,鸦片战争中英国派的是N流舰队。


总结:一鸦中清军整体科技水平和明末相比基本处于一个水平,如果要说提高也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没有质量的提高,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满洲统治者“立国太不正”,长期处于“被迫害妄想症”的私心造成的。


懦夫救星X


这自然是个谬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不仅仅火器优于明末的火器,而且在对火器的运用上也是要比明军高超。明末的火器阵型多为车阵,而且也只有北方边军才能做到,对于中原南方的军队,可以说是虽习火器,但是在实战中的运用却是乱七八糟。清朝基本上从康熙平三藩之后,国家大形势基本就比较稳定了,出于对火器的依赖,军队上出台了很多关于火器运用的战法,而且在比利时、德国、意大利传教士的帮助下,清军的火器可以说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对红夷炮有了更为确切的分类,把一些火门枪和实战性不高的实验性火器都取缔了,统一的用上加农炮、臼炮和火绳枪。在火枪的使用上,清军也采用了与西方相同的方阵战术

像这样长枪手在前,三排或四排火枪手在后,后面还有弓箭手做辅助,这样的阵型可以说还是蛮符合时代潮流的。另外,清军还有专门对抗骑兵的空心方阵

这一点说实话是要比大明强的(虽然我也不想承认)。而且在雍正年间,清军在和准格尔的一次战斗中失利,为了不输给装备俄式火器的蒙古人,清军也进行了一次军事改革,此后清军的军队中不只有火绳枪,也有了来自西亚和中亚的燧发枪,而且火绳枪的规格也是比明代的日式鸟铳要先进的多的土耳其火绳枪,另外就是火炮也像俄国的加农炮靠拢,这次改革的成果一直持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可以说比明末的火器要先进100多年。

当然了,比明末先进不代表比英军先进,19世纪的英军在经历的一个世纪的殖民地争夺战后已经变得远战近攻都不在话,下士兵的心理素质极高,而且有工业革命的加成,火药质量优越,火枪火炮都是机器制作,其气密性要比清军的腐败的手工作坊质量要高出几十倍。如此一来,清军在火力上自然是不及英军,而长期靠火力优势压制农民起义的清军因为缺乏近战的实战训练,军队的勇气和战斗素质自然又是没法和英军相比,被打败那就是必然的了。不过明末的明军大多也是这副德行,没什么战斗意识,真正能打的也就那么几支将军亲兵,不然的话,南明也不至于瞬间就被清军推掉了半壁江山。


火器工坊


晚清的火器,大大落后晚明,证据来了。

晚清将领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曾在凤翔府城楼上和平凉府挖出明代遗留火器,“尚存开花炮子二百余枚,平凉府西城见有大洋炮上撰万历及总制胡等字,余皆剥蚀。” (引自左宗棠,《左文襄公书牍》卷十三《复总理衙门书》)

左大人在见到明代开花炮子时,即感慨了一句“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左宗棠发此感慨的原因即此时左宗棠一直致力于将西方先进的火器及开花弹的技术引入中国并可以自行制造。当他看到明代已有开花弹时,即感慨为什么三百年间火器技术未获得长足发展?



西湖边的耕田人


不能这样比,我感觉最靠谱的比法是横向比较!明军在晚明时期武器使用和西方相差不大,而过了两百多年的清末武器基本没有变化,而同时代的西方武器已是突飞猛进的进步着!

下面我就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和英军武器装备使用做一个横向对比:

一、火枪使用: 清军鸦片战争时期使用的鸟枪,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此后几经改良,成为主要单兵火器之一。 鸟枪是一种前装滑膛火绳枪。发射前须从枪口装填火药,再塞入弹丸,以火绳为点火装置。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火器》的记载,清军鸟枪 的种类达58种之多,大同小异。其中装备最多的是兵丁鸟枪。 兵丁鸟枪用铁制成,枪长2.01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至2发/分钟。

英军此时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 (Barker)前装滑膛燧发枪。其点火装置为磨擦燧石。枪身长1.16米, 口径为15.3毫米,弹丸重35克。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至3发/分钟。 该枪约1800年研制成功,后装备部队。二是布伦士威克式 (Brunswick)前装滑膛击发枪。点火装置为击发枪机撞击火帽。枪身长1.42米,口径为17.5毫米,弹丸重53克,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至4发 /分钟。该枪约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

由此可以看出,与英军相比,清军鸟枪在型制上的缺陷是:枪身太长(装药、填弹和射击均为不便);点火装置落后(风雨天效能极差)。而在性能上,又有着射速慢、射程近这两大致命伤。如果我们以射速、射程的参数对照,大致可以推论:两支兵丁鸟枪不敌1支伯克式枪;而1支布伦士威克枪,可顶5支兵丁鸟枪。如果再考虑到由制造工艺而引起的射击精度这一要素,这种差别恐怕还得加倍。

二、火炮使用:

由于在18世纪内,西方火炮样式并无重大变化,至19世纪鸦片战争时,与英军相比,清军火炮在样式及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铁质差。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冶炼技术改观,铁质大为提高,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了良好的原料。清朝的冶炼技术落后,炉温低, 铁水无法提纯,含杂质多,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气孔气泡多,演 放时很容易炸裂,自伤射手。清军针对此问题主要采用两策。一是加厚火炮的管壁,使清军的火炮极为笨重,数千斤巨炮,威力反不如西方的小炮。二是使用铜作为铸炮材料。由于当时铜资源缺乏,铜炮十分罕见,视为利器。此外,对于已经铸成气孔气泡较多、容易炸裂的火炮, 清军则减少火药填量,这又降低了火炮的威力。

2、铸炮工艺落后。

英国此时在铸造上已采用铁模等工艺,并使用镗床对炮膛内部切削加工,使之更为光洁。清朝此时仍沿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又未对炮膛进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弹射出后,弹道紊乱,降低了射击精度。英方此时因科学的进步,对火药燃烧、弹道、 初速度等方面已进行研究,火炮的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比较合理。而清方对火炮只是仿制,不懂得身管/口径比例,以及火门位置在火药燃烧中的实际意义,结果,许多火炮的比例不合,绝大多数火炮的火门口开得太前、太大。

3、炮架(炮车)和瞄准器具不全或不完善。

炮架(炮车)是调整 火炮射击方向和高低夹角的器具。清军对此不甚重视。至鸦片战争时, 清军的许多火炮没有炮架,只是固定的。一些炮架只能调整高低夹角而不能左右活转,限制了射击范围。已设的炮架,大多用粗劣木料制成, 演放后,炮架震松,难以使用。让人吃惊的是,清军的许多火炮竟无瞄准器具,或只有“星斗”(用以确定射击方向)而没有“炮规”(用以确定高低夹角)。士兵们主要靠经验来瞄准。

4、炮弹种类少,质量差。

英军此期使用的炮弹有实心弹、霰弹、 爆破弹等品种;而清军只有效能最差的实心弹一种,且有弹体粗糙或弹径偏小的缺陷。 此外,清军火炮在管理上亦同鸟枪,并无定期造换制度。由于平常并不使用,许多露天搁置在炮台、城垛等处的火炮,日晒雨淋,炮身锈蚀。至鸦片战争,这些火炮的使用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是前明遗物。若不蒸洗试放,谁也不知能否使用。

三、火药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皆为黑色有烟火药, 其主要成分是硝、硫、炭。然而,同样是因为质量问题,使中、英在火药上的差距大于前面所提的火炮。这里面的关键,乃是科学与工业。

1825年,歇夫列里在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反应方程式: 2KNO3+3C+S=K2S↓+N2↑+3CO2↑

据此,在理论上,硝、硫、炭的配组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枪用发射火药(硝75%、 硫10%、炭15%)和炮用发射火药(硝78%、硫8%、炭14%)。这两种配方被西方各国确定为标准的火药配方。除了科学带来理论上的进步外,工业革命又带来了机械化的生产。英国此时的火药已在近代工厂中生产,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火药,起源于炼丹道士的偶尔发现,这就使中国的火药理论一开始就蒙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帷幕,妨碍对其理化现象作科学的分析。此后火药的发展,主要凭借经验的层积,鲜有理论上的层层揭示。 至鸦片战争时,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是按照明末的配方,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 战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采用的火药配方是硝80%、硫10%、炭 10%。这是这一时期内我们能看到的唯一配方。而这一配方中的含硝 量过高,容易吸潮,不便久贮,爆炸效力低。

手工业的生产方法,使清方无法提炼出高纯度的硝和硫,药料的杂 质成分高;又无先进的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磨光等工艺,只是靠 舂碾,结果火药的颗粒粗糙,大小不一,往往不能充分燃烧。

三、舰船

对照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最大者,莫过于舰船。

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其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制风帆动力,似与清军同类,但相较之下,有下列特点:

1、 用坚实木料制作,能抗风涛而涉远洋;

2、 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能好(当时中国人称“夹板船”),且用铜片等金属材料包裹,防蛀防朽防火;

3、 船上有两桅或三桅,悬挂数十具风帆,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

4、 军舰较大,排水量从百余吨至千余吨;

5、 安炮较多,从10至120 门不等。

此外,诞生于工业革命末期的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也于19世纪30年代起装备海军。尽管此时的轮船吨位小,安炮少,在西方正式海战中难期得力,在海军中也不占主导地位;但因其航速快、机动性能强、吃水浅等特点,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沿海和内河横行肆虐。

清军的海军,时称“水师”,主要有两支:一为福建水师,一为广东水师。其他沿海省份,亦有执行水师任务的镇、协、营,如浙江的定 水师镇,盛京的旅顺水师营等等。然清军水师的任务却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天朝”的水师并不以哪一国的舰队为作战对象,其对手仅仅是海盗。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清朝水师算不上是 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相当于海岸警卫队。 正因为如此,清朝水师的主要兵力,并不是在舰船上或为舰船服务的勤务分队中,而是驻守于沿海、沿江的众多炮台、城寨、要隘。许多海防要地,如厦门、虎门、舟山等,其陆上防守全由水师负责。

从数量上讲,清军水师舰船也有数百艘之多;从种类上讲,清军战船样式亦达数十种;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船小。清军最大之战船,其吨位尚不如英军等外级军舰,清军安炮最多之战船,其火炮数量也只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之军舰。

从中国当时的造船业水平来说,中国此时也造出过比战船更大更坚固的远洋商船。这里就涉及到“部定则例”。 清朝的战船样式大体是在乾隆年间固定下来的,并用“工部军器则例”、“户部军需则例”等条规确定其样式和修造军费。这就自我限制了战船的发展。各地没有更多的钱去制造更大更好的军舰。

为了保持水师 战船对民船的某种优势,清朝又反过来规定民船的大小尺寸,限定民船 出海时火器、粮食、淡水的携带数量。这么一个循环,严重滞碍了中国的造船业、航海业的进步。 即便是如此落后的水师师船,其完好在航率仍是很低的。例如,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 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又如,浙江定海水师镇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 61.2%。


常棣tandy


我来回答。 清军买了许多武器还大部分是英国的,会差吗?虽已老化,但先进的北洋舰队会差吗?美英徳先进大国生产的枪支大炮会差吗?差的是好的领导者,差的是士气,是思想!如下图;清军头戴灰帽.手持大英步枪。要知道英国生产在那年代可是十分好的.不比俄美法日差,但却因封建思想被古板。如新军,这个该现代化的军队却仍拿红缨枪。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一但冲锋清国军就退。可见士气问题




沙雕战士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和明末时期没有啥区别,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如明末时期,要知道,那会已经1840年了,距离明末已经过去了200年,在这200年里面装备水平竟然没有多少提升,这种武备情况也真是让人汗颜了。

首先是冷兵器,如刀、剑、长矛之类的,这些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都已经是淘汰装备了,要知道还是在40年前,大约1800年的时候,在欧洲大陆,当时是拿破仑战争时代,欧洲的陆军主流来说基本已经没有冷兵器了,几乎全部换上了枪炮。

那么我们再看看大清国的火器装备,基本都是火绳枪,大约装备了一半的部队,这种火绳枪相对于明末的鸟铳来说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要知道,早在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长蓧会战的时候,织田信长就用火绳枪大破了武田家的骑兵部队,当时大约是1575年左右,相对于英国的火器装备,基本差了2个世纪的水准。

再说下大炮,当时的大炮还是用的明末仿制的西方红衣大炮,而且制造水平较明末来说还有所下降,这种大炮稳定性不好,还经常炸膛,射程和威力就不用说了,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没有击沉英国一艘战舰,是的,你没听错,一艘战舰都没击沉。

最后是重点,我们说下海军。

很多人认为当时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是出动了主力部队,但是我翻遍了资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家英国实际上派来的是一支不入流的舰队。

当时还是英国风帆战舰的时代,基本战舰都是木制的,英国战舰分为六等,一等是最好的战舰,特点是火力猛,防御好,但是速度较慢,一般配有火炮100门以上,有三层甲板。

二等战舰可以看做是简装一些的一等战舰,同样火炮多,火力猛,但是速度比一等战舰快一些,也有三层甲板。

三等战舰配有64至76门火炮,两层甲板。

其他的四五六等战舰就基本不是属于主力战舰范围,但是战斗力还是有的。

来中国作战的前后有大约50艘战舰,其中一等和二等战舰没有一艘,只有5-6艘三等战舰,其他的,就不说了,当时战争结束以后都被英国人不是当做运输船就是医务船去用了,还有的做靶船用了,所以实际上是英国一支根本不入流的舰队。

是英国人轻敌了吗?还真不是,当时大清的战斗力就这么弱,实际上整个战争期间,英国人损失的3艘舰船都是属于意外事故,如暴风、触礁啥的,没有一艘被清军击沉。

这就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明初的郑和舰队,就拿郑和舰队的主力宝船来说,拥有8层甲板,火力上至少也有40-50门火炮,虽然相对于英国一等、二等战舰火力差了点,但是装甲更强,而且装载的士兵也更多,打起来至少是不吃亏的。

所以,就大清当时那么差的装备水平,和英国人打,就可想而知了。


老威观史


虽说当时清军的鸟枪火炮,质量问题极多。但毕竟性能和制造工艺,比起明末时还算有进步。唯独清军一个关键兵种,比起明朝来,却是毫无争议的真落后——清军水师!

对于鸦片战争来说,清军能否打赢,或者说能否争取战略主动权。水师的战斗力,才是重中之重。可放在鸦片战争前的大清水师身上,这事却怎一个惨淡了得。

惨到什么地步?当时清王朝的水师,主要有广东水师和福建水师两支,账面上的船只数量也很强大,基本有四五百艘之多。但战船水平却是严重扎心,最大体积的战船,船身长度也不过二十多米,装载火炮只有八门。而且就这么“袖珍”的战舰,竟然连基本的保养都没有。比如鸦片战争前的福建水师,大小战船242艘,但能开出来招摇一下的,也就一百来艘。其他的都毁的不成样子,只能放着当摆设。

如此惨淡水平,别说抗击英国的近代舰队,平日里就连鸦片贩子的走私船都抓不住。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前,广东沿海鸦片贩子的走私船,都常见比清朝水师战船大一号。每次大摇大摆在外海设场子卖鸦片,清朝的水师别说去执法,就连靠近也不敢。待到英国人悍然发动鸦片战争时,知道自己几两肉的大清水师,也基本缩了头,只能靠沿海炮台苦苦抵抗。

对这落后程度,当时的清朝官员们,也是一肚子苦水。比如闵浙总督邓廷桢的原话“此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我们是按照传统的规定造的,这么烂不赖我。那难道是中国水师造船的“传统”比较烂?比大清水师早几百年的晚明水师,必然愤怒表示不背锅。

作为曾经在中世纪领先全球的强大舰队,明朝水师虽然曾一度在十六世纪中叶萎缩衰败,但经过抗倭战争的磨炼后,却终于满血复活。以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载,16世纪晚期的明朝水师大型战舰,吃水通常都有一丈二,三十米长那是起步价。火力更相当凶悍,每艘船上单重型火炮就装备十门以上,还不包括诸如虎蹲炮等轻型火力。无论体积还是性能,比起几百年后的大清水师,那都是绝对的碾压优势。

也正是凭着这样的碾压优势,万历朝鲜战争时代的明朝水师,不但曾有跨海攻击日本本土的战略规划,更是在战役尾声时扬帆东进,在朝鲜露梁海面将七百多艘日本战舰打进海里喂鱼。如此扬威异域的霸道战功,何止甩开鸦片战争前的清军几条街?

甚至,如果看看十七世纪上半叶的话,十六世纪时曾在朝鲜海面吊打日寇的明朝水师,竟也成了小儿科。当年吃水一丈二的大型战船,更升级成了体魄巨大的“鸟船”。

这种战船的体积通常达到四十米以上,装载战斗人员三百多人,荷兰商人绘制的《福州城图》上,更给现代人留下了这款大杀器的风貌:创造性的双层甲板,每一侧都有双层火炮,且都是重型火炮装备。最大体型的鸟船更长达六十米左右,装载三十六门重型火炮。

放在当时世界海战领域,也是绝对的巨无霸级别。

如此强大战舰,在清朝统一战争时,就叫清王朝吃到了苦头,康熙年间时,清朝水师也曾仿制了几艘,作为“封舟”出使琉球,把日本人都吓得腿软,好好长了一回国威。而且就连清朝官员张学礼也承认:大明朝留下来的这款“鸟船”,跟传说中船坚炮利的荷兰舰队相比也毫无逊色,咱大清朝算是捡到宝啦。

可捡到宝之后呢?自从清朝康乾盛世起,清王朝的水师舰队,就是一再缩减,待到鸦片战争开打前,更是惨淡的不成样子。这样的舰队,就算倒退几百年前,派去对决明朝舰队,也是活活挨揍的命。抵抗英国侵略?那是百分百没戏。

忽视海军建设的苦果,就是清王朝接下来落后挨打的悲催历史!后人常哀叹,大清朝的故步自封,导致了落后挨打,可惨淡的大清水师却告诉我们:大清朝哪里是故步自封?好些方面,更是越活越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