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解縉、姚廣孝,三面鏡子,照射出朱棣的爭議人生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十三年被封為燕王,駐守明朝的北大門。由於他自幼跟隨徐達、常遇春等人學習兵法,打仗能力十分了得,在當藩王期間多次率兵北征並生擒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如果沒有那麼意外的話,歷史對朱棣的評價很可能是一個優秀的藩王、大明帝國最忠誠的守衛者,或者朱元璋最優秀的兒子之一

然而,歷史偏偏就發生了很多意外: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病死;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第二字兒子朱樉病死;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朱棡病死了。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堅持傳位給朱允炆,朱棣表示不服,但是後來想想也沒啥不服的,畢竟老二、老三也沒說啥呢。結果不到6年,老二老三也死了,這下朱棣就不能不想了。

▲朱棣歷史畫像

猶豫之際,朱允炆上來就削藩,而且架勢還很猛,眼看就要收拾到自己的頭上了,朱棣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名曰:靖難。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朱棣成功破開了南京城門,趕走了朱允炆。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2年的執政生涯,在這期間,他勵精圖治,政治上設立內閣、軍事上親征蒙古、收復安南、組織下西洋,文化上編纂《永樂大典》,算得上是功績卓著。

也正式如此,歷史對朱棣的評價充滿了爭議,反對他的人說,無論怎樣都改變不了他亂臣賊子本質,支持他的人則表示,他帶領明朝走向了繁榮,是千古一帝。那麼到底該如何評價朱棣這一生呢?小編感覺,與其無休止的爭論,不如去看看與朱棣處於同一時期的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朱棣影視劇照

方孝孺:“燕賊篡位”

方孝孺是明朝的大才子,也是姚廣孝口中的“天下人的種子”,他成名之時朱元璋尚且健在,而且先後兩次被引薦給朱元璋,朱元璋對他評價分別是“此莊士,當老其才”“今非用孝孺時”,至於原因有人說是為了留給朱允炆用,但是我感覺更多的是,方孝孺堅持的仁政治國與朱元璋的重典反腐相差太多。

熬走了朱元璋,方孝孺果然得到了重用,因為朱允炆也是一個主張以德治國的人,兩人政見相同,一見如故,很快就完成了對仁德之國的構思,然而思路尚未實施,朱棣就打了過來,以鮮血侵染了他們的仁德。南京城破之時,朱允炆消失了,但是方孝孺沒有,他認為自己應該堅守在那裡。

▲方孝孺影視劇照

於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對話出現了:“先生毋自苦, 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成王安在”,“彼自焚死”,“何不立成王之子”,“國賴長君”,“何不立成王之弟”,“此聯家事”,“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汝安能邃死,即死,獨不顧九族乎?”,“便十族奈我何”。然後,史無前例的誅十族出現了,朱棣當著方孝孺的面殺掉了與其相關的875人後,殺掉了方孝孺。

所以,在方孝孺看來,朱棣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一個以暴力手段摧毀自己夢想的人,不管朱棣怎麼掩飾,怎麼辯解,在方孝孺眼裡,他就是這個形象。

▲方孝孺影視劇照

解縉:“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

解縉本是在朱元璋時期就聲名鶴起的大才子,但是由於做人不懂圓滑,幾次逆著朱元璋幹事,結果被朱元璋給一擼到底,送回了老家編書,而且必須待夠10年才能再次啟用。然而,在第八年的時候,朱元璋自己去世了,他感覺自己與朱元璋關係不錯,就私自到京城去弔唁朱元璋,結果還沒有見到見到朱元璋的遺體,就以10年之期未到而私自入京,將其流放了。

好在他腦袋靈光,找人替他說了說好話,流放不到1年就被朱允炆召回了翰林院,在他滿懷期望迎接新職務的時候,朱棣造反了,朱允炆一門心思研究打仗,根本沒有精力去管他,於是他又在翰林院被遺忘了三年。朱棣登基後,他毫不猶豫投了誠,不僅替朱棣寫了登基詔書,還一口氣替他重修了《太祖實錄》,編寫了《列女傳》,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成為了朱棣身邊實打實的大紅人。

▲解縉影視劇照

朱棣不僅委任他為首任內閣首輔,還公開表示“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不可一日無解縉”,同時這句話也可以看成解縉對朱棣的評價,不管是不是出於錯覺,解縉都認為他與朱棣已經超越了君臣,成為了一個相互抱團取暖的戰友,朱棣需要其幫他穩住文官,他則需要依靠朱棣施展抱負,朱棣曾經自詡要向唐太宗看齊,而他也真把自己當成了魏徵。

所以,在解縉的眼裡,朱棣是應該一個好皇帝,一個能夠聽進自己的意見、幫助自己實現政治理想的好皇帝。只是他沒有想到,朱棣會用一句“縉猶在耶”結束兩人之間的緣分。

▲解縉雕塑

姚廣孝:“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姚廣孝本是一個和尚,法號道衍,他的一生充滿了“叛逆”:出身醫學世家卻不願意學醫,當了和尚又不願意唸經,反而去學道家的陰陽之術,同時又非要效仿元朝的劉秉忠,以和尚身份入仕,結果47歲之前,他除了賺了點名氣之外,整個人生毫無成就可言。以至於自己感嘆“死期將至,故痛自鞭策”。

然而,在他準備放棄之時,碰上了朱元璋為眾藩王挑選高僧,他知道自己最後的機會來了。於是,他主動攔下朱棣,直言要送一頂白帽子給他,兩人一拍即合。為了讓朱棣造反,他每天往朱棣府中跑,不講佛法,只論起義。朱棣說沒有時間準備,他策劃朱棣裝瘋;朱棣說沒有兵器,他以養雞鴨為掩護,挖洞穴造兵器;朱棣起兵之時,狂風大作、瓦礫遍地,他說是“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總之他的目的單一而明確——就是要朱棣起來造反。

▲姚廣孝歷史畫像

朱棣浴血奮戰,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是晃來晃去也只是拿下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朱棣想要放棄,姚廣孝跳出來堅決反對,而且經過嚴密分析,還幫朱棣定下了“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戰略方針,一舉幫朱棣拿下了皇位。然而,朱棣登基後,姚廣孝又辭退所有榮華富貴,重新做回了和尚,而且這次是做回了真正的和尚,感覺靖難這件事於他而言就像預先知道了答案一樣,他的使命就是找人完成這件事,而朱棣就是這個人。

所以,在他心裡,朱棣就是一個真命天子,一個他認定可以幫他完成使命的人。

▲朱棣與姚廣孝影視劇照

歷史逗評

三個人,三種人生,三種態度,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他們都只看到了朱棣的人生某一面,而作為後世之人,則可以跳出這種侷限性,更加真實的評價朱棣。綜合這些史料,我認為朱棣是一個有天賦、夠努力也野心的人,他能以最不齒的方式去爭奪至尊之位,也能以最殘忍的手段去鎮壓反抗者,同時還能以最誇張的方式去粉飾自己的過失;他具備創造歷史的能力,也具備毀滅歷史的魄力。如果非要用一個詞去形容他,我認為是“一半是神一半是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