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哪些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汉史趣闻


战争史上发生过的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例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战国时期一则本以为大局已定最后却被只余一血的对手绝地反杀的战例,那就是发生在燕齐之间乐毅合纵破齐之战和后续的田单火牛阵复国之战,其波澜壮阔,迭荡起伏,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鹿死谁手的曲折剧情令人叹为观止,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各展奇谋,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风采。


事件背景

战国中期,燕国燕昭王在位,此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燕国不多的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千金市马骨也是说的他),因上代与齐国有破国之恨,燕昭王怀抱国仇家恨,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发奋图强,矢志从废墟中重建燕国。名士乐毅,剧辛等人投效燕昭王,先变法后练兵,十余年间使燕国焕然一新,国富民强,更在辽东练成精兵二十余万,已经做好了跟齐国复仇的各项准备。


五国伐齐

当时齐国正是齐湣王在位,此人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自恃齐国国力强大而四处树敌,不知死之将至。后因齐国兴兵吞灭宋国,引发各大战国不满,燕国趁机发起合纵,联合韩,赵,魏,秦四国兵马,以燕国为合纵盟主,名将乐毅为合纵联军统帅,五国合兵四十万兴兵伐齐。齐湣王遣将统兵迎战,连续两战大败,丧师六十余万,合纵联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 齐国几乎亡国。齐湣王带亲随家眷逃出临淄,往南逃跑,后在莒城被楚将淖齿(一说是被逃亡的齐国百姓所杀)杀死。

齐国国都被攻破,国王遇害,按照战国之世的标准齐国已经灭亡。乐毅遣散其他四国军队(当然是付出了一些代价的哈),率燕军继续横扫齐地,半年之内以风卷残云之势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仅余莒城和即墨两城未下。、


死守即墨


即墨城位处东海之滨,地势易守难攻,当时集中了从齐国各地往海滨逃亡的民众数十万,在田单的带领下死守即墨,力抗十万燕军。田单,齐国望族,时为商贾,但此人素有大志,饱读诗书,颇有才略,当此国破家亡之际,田单挺身而出 ,毁家纾难,连出奇计扛住了燕军的数次进攻,迅速被即墨军民视为主心骨。

燕军统帅乐毅此时来到即墨,在连续几次进攻没能奏效后,师老兵疲,放缓了进攻,双方处于相持状态并一直持续了将近三年。

这里插一句,关于乐毅为什么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事实上灭亡齐国后,面对只余两城之地的即墨,莒城军民时,却没有一鼓作气再下两城,彻底灭亡齐国一事,历史上一直有不少说法,没有定论。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乐毅迂腐,想用仁政和攻心之术灭齐,不想以血腥屠城的方式完成灭国大业。对此我的看法是乐毅身为统兵上将,战国名将之一,应该不至于这么迂腐,我认为他是想以相持不下的方式争取时间让燕国消化已经占领的齐国城池,同时也不给其他几个国家干预的借口,以最小的风险和代价一口吞下整个齐国。可惜他低估了齐国军民的反抗决心和意志力,最终导致功败垂成。


田单复齐

燕军与齐国军民在即墨已相持三年,即墨已接近山穷水尽。这时燕国传来消息,雄才大略的燕昭王逝世,太子姬乐资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年轻气盛,对乐毅三年不下即墨一直心怀不满,田单趁机使人在燕惠王那使离间计,说乐毅想在齐地自立为王,与即墨军民相持三年不攻城是为收买人心,燕惠王信以为真,阵前换将,以骑劫代乐毅,乐毅接令卸任后逃往赵国。

骑劫代乐毅为帅后连续发动两次对即墨的进攻,即墨军民众志成城,死战不降。田单想尽方法鼓舞士气,麻弊对手,趁骑劫不备以火牛阵夜袭燕军,齐国军民紧随其后掩杀,一战大败燕军,杀死骑劫。


燕军伤亡大半,连夜撤回燕国,田单率军一路反攻,两个月之内收复所有失地,迎接在莒城新立的齐湣王之子田法章进入都城临淄,是为齐襄王,齐国在破国三年之后神奇地迎来了复国。


结语

乐毅伐齐之战和田单复国之战是春秋战国时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经典战例,两人棋逢对手,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各出奇谋的攻防大战,最终的结局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齐国在绝境中背水一战,绝地反击,上演了战国之世最为曲折精彩的战争大戏,千年来一直传为佳话。




我是天涯,欢迎关注,共同品读精彩的历史。


天涯史馆


玩mc起床战争,场上就我一个红的,一个绿的和仨蓝的。我苟在黄队老巢,绿队的和一个蓝的同归于尽了。我的朋友在观战(挂了),我攒了7个火球。那俩想过来,我一个火球炸下去一个。最后一个我趁他喝药一个珍珠瞬移到他后面直接人造轰炸区(6火球加2TNT)炸的对面怀疑人生,根本没有挣扎的余地



路齐ss


三峰山之战

公元1232年正月,拖雷率领5万蒙军精骑与15万金军在禹州城外三峰山展开了蒙金战争中最为惨烈一次主力决战。战役之初,金军仰攻山上蒙军,连战连捷,将蒙军逼入两山之间的金沟之中。金军于是将蒙军包围。金将张惠率1万骑兵从山上冲杀蒙军,蒙军损失惨重。随后金军在蒙军四周掘沟,意图困死蒙军,蒙军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全军覆没。正月15日晚天降大雪(史料载拖雷命人祈雪),气温骤降,16日再次下雪。金军始料未及,战力大减,然蒙军极善于严寒中作战,蒙军士气大振。拖雷抓住战机,命令蒙军四面出击,全面突围。突围成功后与及时赶到的窝阔台援军将金军反包围,形势瞬间逆转。后蒙军围三阙一,留出禹州城方向。金军中计,向禹州城撤退。蒙军乘胜追击,金军全面崩溃,禹州城外血流成河。金军名将杨沃衍、樊泽、张惠、高英战死,完颜合达与完颜陈和尚率百骑逃入城中。蒙军随后破城,完颜合达与完颜陈和尚率残军与蒙军展开巷战,全部阵亡。移刺蒲阿被俘后拒降被杀,只有武仙成功脱身逃往新密。至此,金朝最后的名将团队几乎全灭,精锐丧失殆尽。蒙军反败为胜且大获全胜。金朝灭亡进入倒计时。


焱翎玦


“淞沪会战”是以日军大胜开局,当时,日军在上海击溃了国军最精锐的部队,然后乘胜追击,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表面上看,这是日方一场大胜、速胜。但这也恰恰也是日军被反杀的开始。



正是因为“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的战略格局被强行改变了。会战之前,中日军队在“七七事变”中,已经在芦沟桥发生了冲突,双方已经正式宣战。当时,日方的战略进攻势态是“由北往南打”,这个战略格局对中方很不利。

首先,相比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而言,日军的机动化力量很强,沿着中国的东部铁路线,可以迅速机动,自北向南压过来,中国军队很难正面抵挡。

其次,中国东部的海岸线太长,很难全线防守。当时的日本海军又实力超强,陆地上打得胶着之时,日方可以随时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选一防守薄弱处登陆,切断中国军队的后路。“淞沪会战”中,日方的杀手锏就是杭州湾的登陆,抄了中国军队的后路。



但是,“淞沪会战”之后,这种战略格局就彻底改变了。日方原来的“由北向南打战略”,打成了“由东向西打战略”,变为沿长江向中国内陆进行攻击,这个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在河流湖泊网状交叉的长江流域,日军就失去了陆地上快速机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强大的日本海军也开不进长江内陆地区,原先沿海岸线进行快速补给和切断国军后路攻击能力也消失了。

这么一打,抗日战争就从速决战,打成了持久战!从这一刻起,胜利的天平就开始向中国倾斜了,中国军队的反杀就开始了。


临时客


去年12月份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条新闻。




一辆小轿车仰翻起火冒出滚滚浓烟,一名男子在燃烧的的车辆附近嚎啕大哭:"我该死啊!我为什么要开车?我求求你了,救救我的老婆孩子......"


该男子正是起火轿车的驾驶员,陈师傅。

交警问陈师傅说车上有几个人,陈师傅说有老婆和孩子,两个人,并不断重复"我要去看一下"......


交警抱着陈师傅,阻拦他:“不能过去,这个时候已经很危险了,还在爆炸。” 陈师傅苦苦哀求,几近崩溃,但是面对熊熊燃烧,并不时冒出爆炸的大火,民警也束手无策。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燃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当时内心十分压抑,看着司机这么痛心的哀嚎,想想两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离开了人世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实在是十分痛心。

再加上这样的标题,俨然一副反面教材的例子。
你以为故事就这样完了?

别急,我们的消防哥哥还没出场。



当消防队员赶到现场后,立即破拆车门,寻找被困车内的母子二人。然而经过仔细地寻找和鉴定,民警并没有在车辆燃烧的残骸中找到任何人员。

那人究竟在哪儿?





原来,事发当天,陈师傅是独自一人开车外出的,不过由于疲劳驾驶,陈师傅一直以为车上还坐着老婆孩子,这才有了刚才那个乌龙。



老婆和孩子都平安无事自然是极好的,不过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不要疲劳驾驶!不要疲劳驾驶!不要疲劳驾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央视也开始玩标题党了?

悲剧变喜剧。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还是悲剧,车被烧毁还有可能面临相关处罚。

但是因为一开头的故事,几乎所有人包括我都会觉得这不是悲剧,是喜剧。
事情还是那个事情,看待事情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这件事情给人的感觉就会大不同。

QWERRY游戏


淮海战役。

这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唯一占有优势的战场,也是粟裕大将的封神之战,彻底解放了长江以北。

战前态势

1.兵力方面:解放军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23个纵队以及附属部队,总计60多万人。国民党军总计一个“剿总”司令部,七个兵团一个绥靖区,80多万人。国民党比解放军多出20万作战部队。

2.装备方面:解放军华野稍强,能有三个炮团,中野刚从大别山出来,完全就是“叫花子”部队,重装备一件都没有!国民党军,要说是完整的机械化兵团那是夸张了,但确实是蒋介石手里的最后精锐作战力量,尤其是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第十八军,战力十分强悍,甚至战役结束后毛主席询问战果,还单独问到这两个军,知道被吃掉之后主席都松了一口气。

3.后勤方面:主要依靠的是山东解放区,用几十万辆小推车千里迢迢运到前线,路上的消耗损失无法计算。国民党是背靠核心经济区,依靠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的强大运输能力,在被包围之前丝毫不担心后勤的问题。

所以以上各方面都是国民党方面占有优势,解放军一开始也根本没打算硬碰硬,只是计划打掉黄伯韬和李延年两个兵团,也就是“小淮海”。随着后期投入兵力越来越庞大,战场形势越来越复杂,最终成了国共之间的最后战略决战。在整个战役中,国民党有过多次可以避免被全歼的机会,但是从南京政府上到下的神操作,完美的避开了每一个翻盘机会,彻彻底底把最后的家当砸在了淮海战场上。

首先,黄伯韬被围歼是可以避免的。当情报显示华野主力从山东南下,国民党立即布置收缩兵力,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战前,驻扎海州的44军刚刚划归第七兵团建制,黄伯韬为了等这个军耽误一天。华野则一分钟都没耽搁,全线扑过来。过运河时,黄伯韬又忘了提前架浮桥,十几万人全指望一个铁路桥,在这里耽误一天。华野还是一分钟没耽搁,策划第三绥靖区起义,迅速通过大运河区,赶在七兵团前头。黄伯韬走到碾庄,被64军军长建议留下来“大干一场”,犹豫了一下,耽搁一天。华野还是一分钟没耽搁,直接占领曹八集,切断了黄伯韬最后一条退路,完成合围。三次耽搁,有一次能避免的话,就能退回徐州了。最终10万人被全歼。

第二,黄维兵团被围歼是可以避免的。中野占领宿县,切断了徐州蚌埠的联系,黄维刘汝明,李延年三个兵团北上,但是刘汝明李延年两个滑头怕被围拖延行进,导致黄维位置突出,在双堆集被中野包围。此时黄维兵团12万人战斗力强悍,如果强行突围中野根本拦不住。黄维确实组织了一次突围,没想到负责突围的主力师师长廖运周是老党员,直接阵前起义,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但是廖运周带走的只有一个师几千人而已,根本没伤到筋骨,再次突围完全可以的。但从11月27到12月15日近二十天,黄维没有主动出击,一直在等救兵。他的救兵没到,却等来了华野的5个纵队和3个炮团,12万人被全歼。

第三,邱清泉李弥兵团被围歼是可以避免的。黄伯韬被消灭,黄维被围之后,战场态势转向对解放军有利的一方,蒋介石决定保存有生力量,放弃徐州。于是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30万人从徐州南撤,华野7个纵队30万人在后面追。原本直接撤退是能保存主力的,毕竟华野连续作战也是人困马乏,兵力还不占优势。结果走到一半,老蒋又觉得抛弃12兵团这个主力太可惜了,命令杜聿明转向去解救黄维!神来之笔,一锤定音,给华野充足的时间把邱清泉李弥合围在了陈官庄。49年新年刚过,华野中野发起总攻,两个兵团20多万人被全歼。

第四,孙元良兵团被歼灭是可以避免的。这个事情真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逗比事件,甚至有的教科书都把这事收录进去了,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炸营!整个战役中,孙元良的16兵团都是出工不出力,一直到撤离徐州。一出城他就好像知道老蒋要干什么,所以关掉电台,不再接受命令,就是一个劲往南跑。果然老实人杜聿明听了南京命令,带着两个兵团钻进了包围圈,大滑头孙元良则带着主力突围成功了!突围成功了!人才啊!抵达萧县时,还有4万多人,如果到此为止,他会成为整个淮海战场最耀眼的国军将领。但是仅仅过了一夜,他就成为了最大的逗比。此时解放军兵力使用已经达到极限,对这个兵团已经有心无力了,只是小部队(一个连的样子)象征性的去骚扰了一下。孙元良兵团已是惊弓之鸟,到达萧县已经出了包围圈,4万多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是宿营却没有派出任何警戒,面对小部队骚扰立刻惊醒,意识完全迷乱了,精神几近崩溃,发生了"炸营",自相攻击,一个兵团4万多人一下子全死在自相残杀中,孙元良只身逃脱。

所以,淮海战役是一场很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一方面是国民党那边猪队友,烂操作,最主要的是粟裕大将的卓越指挥能力,将兵力使用发挥到极致,以至于解放后被主席委以对台重任。


百胜刀王胡逸之


1947年8月间,华野副政委谭震林率领损失较大的二纵、七纵去胶东地区休整,临走给粟裕留下一封长信,以诚恳的语气相告:“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如果拿五仗没打好的主要原因放在乐观这点上去检讨,是不能把问题彻底弄清楚的”,这是来自华野内部一次罕见的批评。

(六纵司令员王必成)

此前的6月29日,华东野战军接到了西柏坡的电令,要求陈粟大军多路出击牵制山东战场的蒋军,以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根据这一指示,华野决定兵分三路出击,以叶飞和陶勇率两个纵队组成“左路兵团”挺进鲁南,以陈士榘和唐亮率三个纵队组成“右路兵团”直插鲁西,陈粟亲自掌握四个纵队及特纵在鲁中拒敌,这就是华野历史上有名的“七月分兵”。

陈粟首先选歼的是进犯鲁中根据地的整编第11师,即胡琏率领的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由于山东战场兵力已不充足(调出部队去大别山),胡琏电请徐州方面转攻为守,从鲁村转进到南麻地区构筑工事,在此停留了20多天不再继续推进。7月18日,华野三个纵队在大雨中包围南麻开始攻击,以第7纵队负责阻援。

(七纵司令员成钧)

然而在这大半个月时间里,胡琏督促部队构建了非常完备的防御工事,南麻周围五公里范围内,整11师修筑了以数百个子母堡为核心的工事群,缺乏思想准备的华野指战员在进攻中付出重大伤亡,仍然进展缓慢。胡琏为了负隅顽抗,当场枪决了临阵脱逃的整编18旅一名工兵营长,逼着各部队拼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

即便如此,华野依靠优势兵力和官兵们的浴血奋战,历经三天反复争夺,仍然将胡琏所部压缩至很小的区域,攻击部队已经全面接近敌核心阵地,看起来胜利在望,而“土木系”老本整编第11师则在劫难逃。陈粟首长希望全歼整11师再来一次“孟良崮大捷”,以实际战果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而胡琏则拼命地向徐州和南京发电,要求增援。

(华野陈粟首长)

然而由于暴雨倾盆,华野用来攻坚的炸药几乎全部受潮,无法对敌核心阵地进行爆破攻击,爆破手冒着敌人火力送到位后能爆炸的不足十分之一,垂死挣扎的胡琏则不停派出部队实施反冲锋,战局一时陷入僵持。在外围,黄百韬担任指挥官的敌人援军正在赶来,援敌由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64师的四个整编旅组成,孟良崮战役的处分,让黄百韬不敢偷奸耍滑,率领部队疯狂进攻我7纵阻击阵地。

1947年7月21日凌晨,黄百韬所部已突破华野阻击线,接到消息的胡琏搜集所有剩余弹药,组织部队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反突击,部分华野部队被迫后撤。当晚,陈粟为避免全军陷于被动,下令撤出战斗,南麻战役就此失利。战役中我军歼灭整编第11师5000余人、增援的两个整编师4000余人,但华野四个纵队伤亡近万,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战斗。

(整11师师长胡琏)

南麻战役绝对是一场恶战,华野伤亡较大本应转入休整,但是蒋军李弥的整编第8师此时突然占领临朐,阻断了我军向胶济线以北转移的通路,粟裕侦知李弥部队刚刚到达临朐,防御工事仓促不坚,遂决心乘其立足未稳将其歼灭。于是再次命令第2、第6、第9共三个主力纵队转而围攻临朐城,同时继续以7纵阻援,各纵队于7月24日遵令同时发起战斗。

至7月26日下午,华野二纵5师已经突入临朐南关,并对城墙多处实施爆破,可惜暴雨再次使炸药失效,第5师一个突击连连续五次爆破,炸药包居然一个都没有响。当夜5师再次组织突击,将城墙炸开缺口后所属第14团迅速冲进去七个连。但是由于突破口被敌军火力封锁,14团突入城内的部队被敌军包围陷入困境, 李弥以两个团进行疯狂反扑,我军七个连的干部战士奋战3小时后弹尽援绝,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整25师师长黄百韬)

由于外线阻援的7纵兵力已经严重不足,被追敌和援敌多处突破,难以保障攻城部队的侧后安全,加之华野已连续作战半个月,伤亡较大部队疲劳,同时受山洪暴发影响,粮食、物资前送及伤员后运等均极困难,考虑再三,陈粟首长再次下决心撤出战斗。 临朐之战,华野虽然歼灭李弥整8师7000余人,但未能达成预期的歼敌目的。

整个1947年七月份华东野战军连战不利,都是在几乎锁定胜局的情况下遭敌反扑而功亏一匮,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无法在局部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战后,粟裕将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但是在西柏坡和陈毅的鼓励下,粟裕率领部队很快走出失利的阴影,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休整后,1947年9月初即挥师鲁西南,取得了全歼敌整编第57师的重大胜利。


度度狼gg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除了取得过数不胜数的胜利,也遭遇过失败。其中像湘江血战、血洒河西、兵败十字岭、大青山突围、皖南事变等都曾遭遇过重大损失,这些都是在被优势敌军包围,我军处处被动的情况下遭受的失败。但是却有一场战役,眼看我军胜利在望,却突遭变故,使得功败垂成遭受了重大损失,这就是金门之战。

战前态势

1949年7月,解放军第十兵团入闽,先后发动了福州战役、平潭岛战役、漳州战役、厦门战役等战役、战斗,福建绝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

十兵团司令员叶飞



解放军自渡江以后,国民党军望风披靡,战斗意志薄弱。除了在上海战役中国民党军有过稍微像样点的抵抗,其他地方的国民党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十兵团自进入福建后,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战役、战斗,但是都不算激烈,敌人如果敢抵抗,解放军只要发起猛烈冲击,很快就打垮国民党军。于是全军上下都产生了轻敌思想。

解放军在10月17日第29军第31军四个师解放厦门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与厦门一海之隔的金门。十兵团安排28军、29军解放大金门,31 军负责解放小金门。

金门战役253团指挥部



根据战前情报,驻守小金门的是国民党军第五军军部及200师,防守大金门的是国民党第22兵团李良荣的第25军部及第45师。第五军和第25军都是在淮海战役被歼灭后重建的。后又增派在台湾由孙立人新训练的青年军201师,人员装备反而强于第22兵团部队。岛上还有战车一个营主力(1、3连共20多辆坦克),防卫兵力近两万人。

解放军在战前也已侦知国民党已调在汕头的第十二兵团增援金门,只是还不确定是否已经到达登陆。并且,为了设立支援金门战役的炮兵阵地,解放军先解放了附近的大小嶝屿岛,在岛上抓到了十八军主力11师的俘虏,但是没有引起重视。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就算解放军知道十二兵团登陆金门了顶多会推迟几日,等多找些船只再攻金门。十二兵团也是在淮海战役被全歼后重建的部队,解放军也不会对其有多重视。

战前准备

兵团司令员叶飞忙着主持福建省的全省工作,重心放在建立政权,恢复福州、漳州、泉州等城市居民的生活供应。而28军军长朱绍清因生病去上海治病,政委陈美藻则忙着福州军管会的工作,参谋长也不在位。于是,负责金门战役的指挥任务落在了副军长萧峰和政治部主任陈漫远的肩膀上。叶飞对萧峰说:“看来在大陆也不会有什么大仗打了,你们二十八军就扫个尾吧”。

二十八军原是华野十纵,擅长打阻击,但是攻击不是其强项。叶飞在选择对金门攻击部队时选二十八军而没选攻击力强的三十一军,已经棋错一着。



金门距离厦门十几公里远,国民党军为了防止解放军渡海攻击,尽一切可能对能够出海的船只进行破坏。派空军不仅轰炸了福建沿海,甚至连浙江江苏沿海的船只也去轰炸,因此28军短时间内也没能搜集到能一次运送六个团部队的船只。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28军制定了作战计划。计划是先派船只运送第一梯队上岸,然后再返回接送第二第三梯队。计划报到兵团部,叶飞也没认真审议,只是命令把31军搜集到的八十多艘船只调给28军,31军暂缓攻击小金门。但就是这样,也仅仅凑够勉强一次运送三个团的三百只船只。

在分配作战任务时,各部队都抢着当第一梯队。大家都认为这是解放大陆的最后一战,再不抓紧就赶不上抓最后一波俘虏了。

可以说从兵团司令员到下面的团营连干部和班排战士都极度轻敌。于是第82师的244团(军师主力团),第84师的第251团(师主力团),第29军的253团(师主力团)抢到了第一梯队的任务。攻击以28军为主自然28军出两个团,照顾一下一个师出一个团,而28军主力师第83师(其247、248团与82师244团是28军的三大主力团)则没能参战。

部队上下充满乐观情绪,指挥作战的萧峰认为此战必胜。由于船只不够,为了运送部队,244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则把师长的指挥船抢了去,却也避免了师长朱云谦和师部的损失。

244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烈士



虽然船只紧张,但是船上也装了一些其他东西:大量的新印制的人民币,为的是攻占金门后流通用来购买补给;还有的团的船上装了几头肥猪,还带上了整桶的油炸花生米和烧酒,为的是战后庆功宴上用;甚至还堆上了桌椅,便于解放后军管办公用。而部队战士仅仅只带了一天给养。

部队上下普遍认为只要能登陆就意味着胜利,解放军只要一登岛,国民党军要么投降要么乘船逃跑,经过半天到一天就能结束战斗。

战斗经过

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事情是,在战役发起前,粟裕曾经给十兵团下过指示:一,没有一次能运送6个团的船只不打;二,敌人增援了不打;三,山东支援的六千船工不到不打。由于这个是一面之词,因而当不得真。



24日夜,解放军登船向金门进发,船工都是花重金雇佣的当地人。而凑巧的是,也是在24日,胡涟的十二兵团在金门岛的另一面开始登陆,当天上岸七个团以上。

解放军三个团分左中右在金门三个地方登陆。登陆伊始,船队就陷入混乱。解放军登陆后,建制混乱,排长找不到连长,连长找不到排长。未能组织起有组织战斗,但是解放军各部仍能发挥猛打猛冲的精神,各自为战,向岸上突击前进。

古宁头海滩的国军碉堡



244团最先于0.30分在垄口登陆。碰巧的是在24日蒋军坦克一营三连搞坦克训练,下午,一排的66号坦克陷入沙沟一直维修到夜晚还没能修好,于是该排的另两辆坦克就留下来一起停在垄口海滩。这种轻型坦克装备一门37毫米炮,备炮弹二百多发,两挺机枪,机枪弹万余发,火力足足顶上一个步兵连。


244团登陆时,被前沿的201师发现,于是发生激烈交火。解放军迅速冲入敌第一道阵地。在解放军继续向前冲击时,就冲到了66号坦克前。66号坦克黑暗中发射了一发炮弹,本意是想借着炮弹的火光察看情况,但是无巧不巧的是这发炮弹刚好打到帆船的桅杆把桅杆打断,而船帆都是浸过油的,海面又刮起大风,结果引着了旁边的船帆,海面上大火熊熊。这三辆坦克借着火光向解放军开火,244团伤亡惨重。而244团又未带反坦克武器,几次用炸药包攻击也遭遇失败。

改变战局的金门之熊M5A1



不得已,解放军躲入这三辆坦克的攻击扇面两边,继续向蒋军发动进攻。激战后突破201师防线向纵深发展。在进至观音亭山附近时,遭遇201师增援部队和坦克三连的阻击,而海滩上另两辆能开动的坦克也沿着海滩向西横扫,攻击向前进攻的244团侧背。

垄口正面防守的一个营国民党军本准备向后逃跑,这时候也借着坦克壮胆,围绕那台趴窝的坦克坚守不退。

天亮后,敌优势兵力在坦克支援下反击,244团战败,退回到海滩。

244团的任务是向纵深突进到金门的峰腰部琼林镇,切断金门的东西间联系。如果没有坦克三连那几辆坦克的协助,国民党步兵是挡不住解放军的冲击。如果那样,金门将被斩为两段。就算国民党军不发生溃退,其后方的增援部队也不能够快速调动增援。这样,面向大陆的金门西半部将掌握在我军手中,解放军就有充足的时间紧急调派小股增援部队并补充粮弹,或者将部队撤回,而不至于落得全军覆没。



中路的251团,攻击前进到古宁头,占领林厝,在向前追击国民党败兵时,遇到增援上来的十二兵团19军部队阻击,双方形成对峙。

右路在湖尾登陆的253团,打垮了当面之敌,占领了观音山和湖尾高地,向金门县城发动炮击。

253团登陆的古宁头海滩



这两路部队在当夜进展顺利,抓了一两千俘虏。如果不是由于244团方向失利,情况不至于恶化如此之快。

25日,蒋军十二兵团部队继续登陆,岛上力量对比达五万对九千。十八军、十九军、二十五军合力向解放军发起进攻。解放军逐步向253团占领的古宁头撤退。

解放军登陆时正赶上大潮,等到登陆后潮水已经退到十几米开外,几百艘帆船全部搁浅在海滩上。

天亮以后,海面上,蒋军的9艘舰艇也纷纷出动轰击搁浅的帆船和岸上的解放军。蒋军空军也出动将帆船全部炸毁。

至此,此战失败已成定局。



大陆岸边,数万名解放军战士远望金门岛,看着帆船燃烧的熊熊大火干着急,但是无船登岛增援。

26日凌晨,28军搞来了最后几条船,由246团团长孙云秀带领246团3营增援。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样的添油战术根本无济于事,只能是有去无回。孙云秀本已内定不久后要提拔为副师长,但是他仍义无反顾地带领战士们登船出发。

246团团长孙云秀烈士



出发前将手表、钢笔交给师领导,庄重的说:“这一回算是革命到底了,这就作为我最后一次的党费吧”,并让转告自己在洛阳城东老家的父母,同时转告妻子改嫁。

孙云秀上岛后,统一指挥岛上剩余的部队,并带领新登陆的部队向蒋军发动了进攻。但是很快就遭到优势国民党军的反击。

26日中午,眼看大局已定,胡涟方才登岛统一指挥。在此之前,分别是由十八军军长高魁元指挥战车营、十八军11师、118师和十九军的18师;由十九军的刘云翰指挥13、14师;由二十五军的沈向奎指挥第45师和201师。胡涟这时候登岛有抢功嫌疑。而且,由于在淮海战役陷入包围,最后靠乘一辆坦克突围的经历,其在25日激战胜负未分时也不敢登岛。

253团团长徐博烈士



27日凌晨,253团团长徐博最后一次与军前指通话,报告还剩余150余人及244团70余人,准备到海边找船。

同是在这天凌晨,251团团长刘天祥与大陆指挥所最后一次通话:“我生命不长了,为了革命没二话,祝首长好。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步话员则最后说了句:“永别了,首长!”耳机里随即传来剧烈的爆炸声。指挥所里无不落泪。

北山断崖,登岛部队最后战斗的地方



27日清晨,解放军弹尽粮绝。国民党军发动最后的进攻。解放军余部两三百人退到北山断崖边,在这里进行了最后的战斗。上午十时,除一部牺牲外,大部被俘,战斗结束。敌人随即沿海岸四处搜寻我零散人员,至下午四时结束。

下午,246团团长孙云秀带领部分战士在双乳山隐蔽被被发觉,随即继续转移,28日下午又被发觉,战斗中负伤,随即举枪自尽。

253团团长徐博潜入岛东部的太武山,等待解放军再次攻岛。藏了一百多天,最后被国民党搜出,不久被杀害。

244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重伤被俘,后也被杀害。

253团政委陈利华烈士



253团政委陈利华失踪。有一种说法是他潜伏进国民党军队中,并在国民党军中升至上校。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后,他主动与大陆联系,直到1981年方才暴露真实身份,随即被蒋经国杀害。

战后影响

此战是国民党黄埔成军九十多年来,唯一的一次对共产党军队的歼灭战(湘西之战、西路军、皖南事变等均系国民党地方军所为,而且也未达到全歼)。在三年多解放战争中被打得大败的国民党借此战大吹大擂,吹成是大捷,甚至还拍了部电影。很多国民党兵都被洗脑教育为这是所谓蒋介石领袖的高瞻远瞩,是前方将领的英明指挥。

被果粉们吹成神的胡涟,其实此战他是贪高占魁之和其他两位军长之功



事实上这只是一场师一级规模的战役,达不到所谓大捷的程度。解放军的失败是由于过份轻敌,不懂得潮汐,拿陆地战争的办法去打复杂的登陆作战。而且由于一系列的巧合使得我军大败,特别是运送第一梯队的船只搁浅,第二天被国民党全数炸毁,而大陆这边空有大批部队却因无船而无法增援,眼睁睁的看着对岸的部队被围歼。

此战对我军触动极大。以往我军也遭受过比这还惨重的损失,但是都不像这次,登岛的三个多团9086人(含350名船工)竟然成建制覆灭,没有一个生还。

此后,我军对渡海作战高度重视。吸取了金门之战的经验教训后,第四野战军在第二年的海南岛作战中一举登岛成功,打败了国民党所谓战神薛岳的十几万军队解放海南岛。

而第十兵团也在1953年对胡涟指挥的对东山岛偷袭战中取得胜利,报了一箭之仇。1955年,第三野战军发起我军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


我淡如菊


蒋委员长:“扶我起来,我有话要讲”。蒋委员长至少有三次可以消灭“红军”(解放军),可是,都与成功失之交臂了。最终,被解放军反杀。

1933年,蒋委员长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经过一年的“堡垒战术”,红军被国军不断蚕食。处于绝对劣势。可是,就在1934年10月,蒋委员长打算执行下一步行动时,德安保安司令莫雄将其作战计划泄露给红军。红军主动离开根据地,冲出包围圈,开始长征。

之后,毛泽东依靠“惊人微操”,突破重重包围。四渡赤水时,毛主席甚至还对蒋介石行辕所在地贵阳“虚晃一枪”,吓得蒋委员长差点坐飞机跑了。尤其是在飞渡泸定桥时,桥上只有几根铁链,红军竟然也过去了。就这样,红军在毛主席领导下,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跑到了陕北地区。

此时,蒋委员长也不是很慌。毕竟,红军长征会师后,军队人数从原来的3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其中:红一方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人;红二方面军保存下来约1.1万人;红四方面军保存下来约1.2万人;红二十五军约3400余人。虽然有3万多人,但是,装备给养都不够。(例如,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师抗战时,四万多官兵仅有一万多条枪,平均每条枪约30发子弹)。

(红军当时条件很差,不会穿这么整齐、整洁)

做个对比,此时的红军比刚被张学良收编的“叫花子”二十九军都穷。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刚被张学良收编时,士兵们衣衫褴褛,如同乞丐。让其移防察哈尔时,二十九军都不敢白天行军,怕怕被人当作土匪。当时的红军甚至还不如二十九军。(千万别被电视骗了,电视上的红军人人一身新军装。实在是不符合实际。)

(穿这么新,这是准备参加婚礼吗)

可以说,红军虽然胜利完成长征,但是,前面的道路依然黑暗。荒凉的西北不适合红军发展,就连新疆军阀盛世才都能对红军缴械。1936年,蒋介石步步紧逼,调动“百万军队”,围攻3万人的红军。可惜,蒋委员长遇到了“猪队友”。蒋委员长调东北军剿灭红军,结果,东北军打了几次败仗后,就开始跟红军“联谊”,要反对内战,一起抗日。这也不能全怪东北军,谁让蒋介石又消除异己的嫌疑:东北军打光一只部队,蒋介石取消一个番号。

最终,东北军领袖张学良搞了一个西安事变,逼蒋委员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下,也是救了红军,救了中国一命。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10月,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从此,“红军”有了合法地位,成了民国政府合法军队!

等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加起来已经有上百万人了!

此时,蒋委员长还是处于优势。国军有四百多万人,还有美帝支持。而且,蒋介石以出卖外蒙古为条件,让苏联不支持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有美苏的支持,蒋介石的赢面至少占了七分。

但是,蒋委员长犯了一个错误,过于亲美,让苏联背弃“友好同盟条约”,将东北很多地区让给了解放军。并且,苏军还有意迟滞国军进驻东北。同时,苏军还给解放军留下了很多武器弹药。有了这些武器,东北地区的解放军迅速壮大,并与1948年首先发动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

当时,苏联移交武器:3700门火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1200挺机枪、680座各种军用仓库、松花江舰队的船只。

虽然,国军前期处于优势,各解放军部队都处于劣势,国军甚至还占领了延安,在东北打败了林彪。但是,蒋委员长不得民心,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蒋委员长在内战时只坚持了3年多,就被打败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孟良崮战役是蒋介石和顾祝同、张灵甫料定必胜的战役,最终以国军第一王牌七十四师被华野陈毅、粟裕全歼而告终。在西北坡时,主席问粟裕:孟良崮战役的结局,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还有一个是谁?粟裕不敢妄加揣测,主席哈哈大笑,用手一指自己的鼻子,还有一个是我毛泽东!



背景:

1947年,国军对我军的全面进攻被我军打破,被迫改为对我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月下旬,国军调往山东战场的兵力达24个整编师、60个旅、45万人,并以王牌74师、第5军、整编11师国军五大主力之三为骨干,分别组成三个机动兵团,其中第一兵团汤恩伯以下辖8个整编师20个旅20万人,为主攻主力,企图先占领沂水、坦埠一线,尔后与第2、第3兵团通力向北、向东进攻,迫使我华野9个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27万余人决战或北援黄河。敌军为避免部队一部被华野聚歼,采用“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

华野几次预设围歼方案落空后,粟裕决定华野主力东移,使蒋介石、陈诚发生误判,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于是在5月10日电令各部跟踪追剿,妄图逼我军在鲁中山区决战。顾祝同转令3个兵团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右翼汤恩伯一兵团立功心切,改变原来稳扎稳打战法,不等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张灵甫74师为骨干,在整编25师、第83师配合下,于11日自垛庄、桃墟攻坦埠,妄图趁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及整编48、第65师在左右两翼掩护。11日当晚,敌军行动计划被华野侦察部门获悉,陈毅、票裕连夜召开第1、4、8、9纵及特纵领导人开作战会议,12日晨下达以第1、4、6、8、9纵分割、围歼整74师任务,以第2、3、7、10纵阻援,决定13日发起进攻。

5月11日至13日,张灵甫74师在83师、25师掩护下自垛庄北进,被9纵击退,又占杨家寨、佛山角、马牧池等地,意图14日攻占坦埠。13日上午,敌3个师进攻,至下午4时因怕被歼退至黄斗顶山、重山、马牧池。当晚我华野1纵、8纵以一部正面阻击,主力从其两翼向纵深楔进。我1纵3师攻曹庄及以北高地,逼进蒙阴,对外正面阻击敌65师;纵队主力攻占天马山等要点,割断敌74师和敌25师的联系,歼25师一部,该师大部逃回桃墟。我8纵主力占桃花山、鼻子山等要点,割断敌74师与整编83师的联系;一部占孟良崮东南横山老猫窝。同时,我4纵、9纵正面攻击,占黄鹿寨、佛山、马牧池一线,扼制敌74师的进攻,我6纵王必成由铜石地区急速北上,14日晨抵垛庄西南观上、白埠地区。13日晚,敌74师前沿据点被攻,张灵甫仍准备14日执行攻占坦埠计划。



14日10时,张得知天马山、马牧池等地失守,为避免遭我全歼,匆忙向孟良崮、垛庄方向后退,并组织一部反击,我华野见其南撤,立即猛攻。我4纵、9纵进占唐家峪子、赵家城子一线,我6纵在1纵一部协同下,15日拂晓攻下垛庄,自此74师已成瓮中之有鳖。我8纵攻下万泉山,与我1纵、6纵一起在芦山、孟良崮地区合围了敌74师,蒋、顾虽惊,但一并不过分担心,认为74师战力五颗星,又占地利,控制高点,必能守住阵地,如左右邻军疾速增援,正好逼华野决战,一举歼灭我军。鉴于此,他令74师固守待援,以吸引我华野主力,同时严令新泰的11师、蒙阴的65师、挑墟的25师、青鸵寺的83师以及河阳、汤头的第7军、第48师靠拢74师;调第5军自莱芜南下,整20师自大汶口向蒙阴前进,以10师在蒙阴、青驼寺地区歼我主力。张灵甫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他以为74师战力超强,加之有左右二邻的全力增援,共军奈何不了他。他一面请求空投粮弹,一面布署部队防御。

15日晨,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为核心的520、600、610高地及芦山、雕窝等地,水源被全面切断,74师不仅士兵缺水难耐,连部分美式装备也因缺水而不能正常使用。13时,华野总攻,74师竭力顽抗,激战至16日上午,敌74师主阵地全部丢失。下午天阴云低,能见度差。华野以为74师被全歼,但核算人数时,发现张灵甫师应还有万人。部队捜索攻击,终将敌74师及整编83师1个团的余部全歼。张灵甫被击毙。16日16时半结束战斗,华野发现敌台行动,粟裕令第4、8、9纵对孟良崮、雕窝间的山谷搜索,至18时,共搜出敌7000余人。



战果:

我华野歼74师及所属83师l个团,计32680人,其中俘19680人。我军牺牲2043人、伤9300人,其它减员846人,合计12189人。此役沉重打击国军嚣张气焰,鼓舞我军士气;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的重要转折点,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奠基,提早敲响了国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