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退位的李渊既然本意传位于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carrrrrson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亲手射死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被尉迟恭捶死。随后李世民入宫威胁李渊,李渊不久后退位给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那么为何李渊要传位给李建成,却要让李世民手握重兵以至于最后兄弟相残?



李渊对李建成的扶持

历史上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如影视剧和被篡改的史书那样没什么本事,相反大唐王朝的建立李建成功不可没,从太原起兵到攻入长安李建成跟着李渊立下赫赫战功,大唐建立后李渊毫不犹豫的立这个嫡长子为太子,李建成也很给力替李渊稳定朝局,甚至领兵打退强大的突厥,后来刘黑闼起兵李世民没彻底消灭他还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领兵彻底让打趴刘黑闼。



李渊对李建成的支持不仅在口头上宣布更是用行动支持他。除此之外李建成还很受文武百官拥戴,刚起兵李渊就派李建成到河东招兵买马,给李建成配了魏征,王圭等智囊,李建成还拥有韦挺、薜万彻、冯立等大将。总的来说起兵之初李建成需要冲锋陷阵他的表现很不错,帮助李渊夺取长安为根据地,打退突厥使得根基稳定,处理政务为唐王朝建立运筹帷幄。渐渐远离军队后期还剿灭刘黑闼,武能马上定乾坤文能下马治国家,深得李渊喜爱。



李渊让李世民拥有兵权的原因

李建成作为太子要重点保护培养

李建成作为太子国之根本,不能轻易上战场毕竟危险。但是这样就使得李建成在军队中的威望不高,李世民在战场上和军队关系不一般。而且李建成负责招聘高级官员作为治国基本,而李世民负责招兵买马。相比之下李建成功劳更大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李建成在官员中威望高李世民在军队中威望高。



李渊相信亲情让李世民替自己和李建成打天下

古代的皇帝对权利都是很在乎的,李渊作为皇帝再怎么支持太子李建成,也不可能让他权利太大,毕竟文武百官对李建成都很支持,要是再让他拥有兵权就不好办了,所以李渊既扶持李建成,也在某些方面制约他导致他没有拥有很多兵权。于是有能力又是亲儿子的李世民,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替父亲和大哥领兵打天下的机会,在军队中积累了威望威胁,手下都希望李世民可以当皇帝好加官进爵,使得李世民逐渐威胁到了李建成,但李世民势力太大几乎到了动不了的地步。



李渊低估了李世民的心狠手辣

在李渊眼中李建成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和大权,受百官爱戴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制衡他,所以不可能再给他掌握兵权。而作为领兵大将李世民虽然有兵权,但是粮草供应还得依赖朝廷,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军队的制约,不至于让他轻易起兵反叛。另外李渊给了李世民很多优待,被封为天策将军拥有自己的铸钱炉,还允许在自己的封地内招兵买马,还掌握着很大的兵权,这样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吧!可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够狠,直接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杀亲哥哥,这下老大老三都死了只剩能力特强的老二,李渊也只能屈服了他没想到为了权利,李世民会冒这么大的风险改成功了。



文笔有限,不当之处,万望赐教


小沙看剧


我谈谈我的看法。

李渊之所以让李世民掌兵,并不全是李渊的主观意图,而是武德年间统一战争的形势造成的。

李渊作为皇帝,并不傻,他很清楚让李世民一人掌兵征伐的问题所在,李渊很早就开始采取措施,希望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武德元年(618)李世民率军力挽狂澜,击败了对李唐构成致命威胁的薛秦政权,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威望也快速上升。对此,李渊是很敏锐的感受到了的,因此,击败薛秦、消除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后,李渊迅速采取措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武德二年(619),李渊布置了四面出击的计划:

李建成领兵接应凉州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归降;

李元吉领兵坐镇并州,保护李唐的龙兴之地;

李瑗、李孝恭等领兵经略山南(终南山以南),对付朱粲、萧铣等割据势力;

李神通领兵经略山东(太行山以东,大致现在的河北和山东),对付宇文化及残部、以及窦建德;

李世民名义上经略河南,对付王世充,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是因为,李渊虽然授予李世民陕东道行台,但是,却不给李世民下达正式出兵的命令,让李世民在长春宫闲呆着。

从政治正确的角度看,李渊做的可谓滴水不漏,照李渊如此安排,确实可以成功的分掉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但是,这是在打仗,刀头舔血的事儿,不是谁都能做的,李唐的敌手们,也不会自愿配合李渊做成此事。结果,就在武德二年(619),除了李瑗、李孝恭的山南道暂未出现大的差错外,李唐几乎出现了全局崩坏的局面:

李建成率军接应凉州归降,结果驰猎过度,唐军士兵大量逃亡;

李神通经略山东,被窦建德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神通本人也被窦建德俘获;

李世民闲坐长春宫,无法行动,王世充趁机在河南四处出击,把原本已经投降李唐的李密旧部杀了个落花流水,能进忠义传的都进了忠义传;

李元吉坐镇并州,突然遭到刘武周入侵,李元吉部署失当,一败再败,李渊为了救援并州,先后派出姜宝谊、李仲文、裴寂、刘弘基、李孝基等多批援军增援,结果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刘武周麾下悍将宋金刚彻底击溃。

可以说,到了武德二年(619)十月的时候,李唐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当时李渊在关中能拿出手的部队,竟然只有区区3万人左右,如果这几万人再有闪失,李唐在关中地区就真的悬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唐政权的生死存亡成为了首要问题,李唐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制衡必须要放到次要位置。因此,李渊才不得不屈尊请出李世民挽救危局。而李世民临危受命,率领当时仅有的3万军队出征河东,结果迅速扭转了河东战局,至武德三年(620)四月,彻底击败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并州。后又在武德四年(621)五月在武牢关俘获窦建德,并迫使王世充投降。在武德五年(622)又平定了第一次起兵的刘黑闼,并促使称雄江淮的杜伏威归降。

等到武德五年(622)李唐大局已定的时候,我们发现,李世民在唐军之中的军功、兵权和威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掌握兵权,而是武德初年的形势迫使李渊不得不让李世民率军出征。如果李渊不让李世民掌握重兵,那李唐的江山也就别想要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这个问题有一个误区,第一、李渊始终在到底传位于李建成还是李世民之间摇摆,甚至产生并提出过天下二分,两个儿子一人一半的荒唐设想,所幸被宇文士及劝阻;

第二、玄武门政变之时李世民并没有手握重兵,反倒是李建成有府兵5000人,李元吉手上有远征突厥的兵符,可以调动大军。

实际上,李世民打下洛阳王世充后,李渊就收掉了他的军权,玄武门政变前,李渊已经知道几个儿子在进行殊死的斗争,不但开始调离李世民的武将,连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都已经被调走。

李渊甚至一度产生过让李世民自尽的想法,他虽然更喜欢李世民的能力和智慧,但是太子已立,加之帝王家素来有立长的规矩,如果贸然废太子,会导致更加惨烈的斗争。所以他想过万不得已就牺牲李世民一个人,这也就是李世民最后谋划玄武门事变时实际上已经把李渊谋划进去了的原因。因为错过那天早上,死的一定是李世民。太子、李元吉已经三番五次下手了,而且这次策划的是昆明湖出征祭旗时趁机发动兵变,当场刺杀秦王,夺取帝位。

到了李世民收到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发动昆明湖兵变的情报时,他手上只有800名家兵。虽然只有800名家兵,但是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是军事奇才,加上手下有尉迟恭、秦琼、侯君集等一干不世出的猛将,临时召回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干谋士,果断出手,兵行险招,提前埋伏于玄武门内,待太子、李元吉一进入玄武门,立即进行武力突击,将二人斩杀后,再逼李渊给兵符调兵镇压太子的亲兵卫队才一举成功的。

无论一些人怎么以李世民玄武门杀兄弒弟来贬低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的能力千古一人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政治水平、用人胸襟也确实是千古一帝。


谢金澎


现在从结果看,固然觉得李渊傻,但是,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建成想提前接班了,李渊又怎么办?

如果宗室势力衰弱,出现了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权臣,皇权又靠什么维护呢?

别看李渊这样玩失败了,后来的唐朝皇帝依然这样选择。

李世民继位后,也让魏王李泰跟太子并驾齐驱,结果太子也想效仿自己,提前接班,

唐睿宗让长子主政、次子(李隆基)主军,结果呢?就是玄武门事变的翻版,于是长子靠边站了,老皇帝提前退休了。只是太子比较懂事,主动退位了,所以看起来很温和。

再后来唐肃宗本想让建宁王主军,太子主政,结果建宁王成了李元吉,跟太子关系太好了,于是建宁王就被杀了,因为我本让你牵制太子,结果你跟太子穿一条裤子,我哪来安全感?

于是用越王李係主军,牵制太子,唐肃宗快死时,越王李係就蠢蠢欲动的想复制秦王李世民的成功了,也就是抓紧时间用武力抢夺皇位继承权,只是他没有成功。

唐朝皇帝一再用亲王牵制太子,显然不能说某个皇帝蠢,而是不得不用亲王牵制太子,没有了亲王的牵制,太子一家独大,如果太子想提前接班,皇帝怎么办呢?


南朝居士


  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渊是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共同领兵的。奈何李世民军事能力太强,先后击败了宋老生、薛举、刘武周等人,为大唐巩固了北方。之后又在虎牢关大败窦建德,迫降王世充。李世民也因此被封为天策上将,开设天策府,可以任命各级官署。

  做为父亲李渊对于拥有一个这样天纵神勇的儿子是感到欣慰和高兴的。但是李渊的心中还是有那么丝隐忧,李世民如今权势已经仅次于自己和太子了,他会不会生出觊觎太子之位的想法。天下还未彻底平定,而且李世民还没有表现出来,李渊也暂时把这份隐忧放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野心也表现了出来,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威胁也心生警惕。两兄弟开始了明争暗斗,各出其招。李渊也想过慢慢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奈何在关键时刻突厥突然来袭,没有办法李渊只能派李世民去对付突厥人。而李世民也不负所望成功逼退了突厥大军。,这件事之后李世民的权威更加大了,也对太子的威胁更大了。李渊没有办法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对李世民进行制约和防范,李渊别无他法。李世民作为国家最为厉害的军事将领,外在威胁一日不除,李渊就要一直给予李世民兵权。而且李世民没有公然篡位,李渊也不好剥夺他所有的权利,只能辛苦的维持现状,李渊一直幻想着把一碗水端平。

  李渊后来甚至想让李世民到洛阳建立天子旌旗,仿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做法。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太子的反对也就不了了之了。最后玄武门之变爆发,李渊做梦也没能想到李世民这么狠心弑兄杀弟屠侄。


读史鉴往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渊一手造成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李建成自己没有先先手。

不得不说的是,大唐王朝的建立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世民的话,就凭李渊或者李建成,还是李元吉这些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不过几万人,而李密已经有三四十万人了,还有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人,没有李世民这些人会被大唐王朝剿灭,统一天下吗?

一开始晋阳起兵的时候也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当时李渊根本不敢造反,就是李世民在背后把所有的事都策划好了,逼着李渊起兵造反的,当时李渊也是答应了李世民要封他为太子的。在之后的杨文干造反的时候,李渊更是承诺李世民立他为太子,把李建成贬为蜀王的。但是之后李渊都没有做到。

其实大唐王朝并不是所有的兵马都是在李世民的手里的,一开始李建成就是太子,李元吉一直是站在李建成这边的,当时在李建成的支持下,李元吉也是手握重兵的,但是每次都打败仗,最后都是李世民去擦屁股的,慢慢的大唐的军队都在李世民手里了。

后来李渊也是不得不对李世民进封了,先是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一直封到了天策上将给他,这个仅此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可以说和李建成平起平坐。这样的话在朝中也是形成了太子党和秦王党,两派支持的人都是不少,后来李渊竟然站在了李建成的这一边,导致李世民的秦王党开始处于下风了,这个时候李世民也是知道如果再不发起反击的话,那么自己很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刀下之鬼了,所以李世民在武德九年的时候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把李建成,李元吉都射杀了。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是没有任何余地了,三天后就封李世民为太子了,三个月之后李渊也就退位了,禅位给李世民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既然李渊本来就是打算把皇位传于李建成的,但是为什么不是让太子李建成掌管兵权呢?而是让秦王李世民手握重兵呢?

笔者分析后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遵循魏晋南北朝的“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的政治体系。

在魏晋南北朝等历代皇室体系中,皇帝处于平衡的思维,让太子参与政事,亲王主持军事的格局,李渊也是遵循这一法则所做的决定。

这种格局可以很好的让皇权顺利的交接到继任者手中。因为在之前也有很多继任者没有等到皇权自然交到手中,就提前逼迫前任退位的例子。

②:让太子和亲王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

李渊既然要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建成,但是又担心李建成一个人大权在握后,成为第二个隋炀帝,胡作非为让大唐基业毁于第二世。所以就把主军的权力交给了秦王李世民,他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让李世民牵制李建成,让他在登上帝位后不能随意的为非作歹。

③:军权集中制

李渊深知兵权被外姓人掌握的坏处,因为他这个皇帝也是他通过造反后得来的。所以他让李世民手握重兵也是没有办法之举。有人就会问了,为什么手握重兵之人是李建成呢?这里可能大家会有个误会,历史上的李建成也是手握重兵之人。他们三兄弟,每个人都统帅着一支部队。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靠的是手下将领的胆大心细,谋略超群,以及应变能力强,还有就是李世民深得部下们的爱戴,所以他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


雨霁视角


李世民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他毕竟是李渊的儿子,父子之间的性格都是彼此了解的,从常理上说,李渊想到了李世民不会对皇位有念想,可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的那些得力干将……。


music164927941


鉴于前朝教训,李渊本意是:长子及位,次子等弟扶保。兄弟和睦,江山稳固。但事与愿违,玄武门之变,改变了他的初衷,也改变了历史。


涤尘20


不是愿意让李世民带兵。
这样解释吧,造反建国过程中李世民自身就拥有兵权。
不过他所统辖的部队还是不多。

所以被迫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