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陈良昱


不过,康熙自始至终都在刻意的培养这位皇太子。太子身边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当时代博学鸿儒,比如汤斌,耿介。而且,康熙皇帝还亲自投入到了皇太子的培养当中去,为他选择教科书,甚至有时还会和太子的老师起冲突。同时,太子在学习文化的时候还不忘记学习满人的弓马骑射。

康熙的心理,是要把他培养成天下第一皇太子的。当皇太子逐渐成熟,康熙便给太子提供了很多摄政监国的机会。意在历练太子,同时在日后接班的时候,能够适应复杂的形势。

不过,问题问太子的一手好牌。实话讲,在胤礽的皇太子生涯当中,哪里有好牌?按照中国历史中的惯例来讲,皇太子的身边会有一个秘书机构,也就是他的老师们。这些人在皇太子继位前,带其读书,并且为其抵挡朝中洪流。日后太子变为皇帝,这些人便位列三公,飞黄腾达。

可是,康熙在太子读书期间,不断的离间太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不断的更换老师。这样如此,太子便没有了可靠的文官集团为其保驾护航,流言蜚语之下,太子位危矣。

不仅如此,康熙还将些莫须有的疑虑安在太子身上。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被处死。索额图虽然与皇太子过从密切,从血缘上来说还是太子的叔姥爷,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太子和索额图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列举皇太子的种种恶行,其中一大罪状就是,太子想给索额图报仇,妄图谋逆。

实际上,皇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原因,就是康熙皇帝担心太子会谋逆。接着胤衸去世的由头,就把他给废了。

然后说了太子种种不孝,后来康熙又觉得这事有点打脸,又重新把胤礽立为太子。这回太子可就不管不顾了,毕竟废了再立,如果再废的话,皇帝将毫无威信可言。

玄烨将责人,处人,逐人的权力,一概交由胤礽。之后,康熙皇帝又担心自己做虚君,横下心来又把太子给废掉了。理由当然还是太子的不对。

实际上,有关于康熙废太子一事,很多清史家都在强调是康熙的过错。孟森先生讲是康熙惯着胤礽,姚念慈先生讲是康熙患有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

无论怎么说吧,康熙皇帝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倒是造成了清朝的一大笑话。而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明着说,是秘密建储一事的起因。暗着说,这件事请一定程度上在加强着君主专制。


月晓YB


先说这康熙老爷子吧!八岁登基,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是中国在位最长的皇帝。一口气生了三十多个儿子,活下来的二十四个。生闺女估计也有一二十,但活下来多少,后来怎么了就不得而知了。



太子胤礽是老二,母亲是赫舍里皇后。太爷爷是辅政大臣索尼,舅姥爷是索额图。标准的皇二代,富贵逼人。皇后生下胤礽就难产死了。而康熙一改满人不理太子的规矩,直接立胤礽为皇太子。不出意外,康熙驾崩后 他顺理成章的是大清的新皇帝。



大清的规矩,阿哥出生后在宫中生活学习 ,待到成年便搬出皇宫居住,或开衙建府。而太子则一直留在宫中。康熙对这个太子还是喜爱有加的,政务闲暇至于还会抽空教太子读书骑射。待到成年也将一些事物交由太子搭理。满心热情的培养这个大清的继承人。



然而事情没有按照老爷子的想法走。随着康熙年龄日渐增长,精力也一日不如一日,所以很多政务都交给儿子们去处理。而这些儿子们也是优秀,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不再是太子一家独大。



面对其他阿哥的崛起,自小在权利核心的侵染,太子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也加大培养自己的心腹和势力。太子年富力强,又是皇太子。朝廷上有舅舅索额图。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康熙作为少有的圣君,自然不能容忍任何人染指自己的权利,包括自己的儿子。便对太子逐渐心生不满和防范。



矛盾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爆发了,康熙下诏废太子。太子被废,其他阿哥觉得有机会 便趁机做大。而康熙心里还是喜欢这个太子的,最终把其他势力打压下去,复立太子。



太子复立,不是想的是谨慎为事。而是挟私包袱,放纵手下贪污腐败。不仅如此 ,太子竟策划提早登基。康熙最终还是忍无可忍再废太子圈禁起来。



康熙是彻底放弃了太子。这其中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只是胤礽自小为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多年,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带来挑战,矛盾自然不可调和。而太子自小幽闭深宫,无法走入朝野了解时局。而其他阿哥则不然,对大清对社稷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康熙晚年倦怠政务,帝国已显疲态。他心里清楚太子不是可以扭转颓势的人。废太子另选贤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太子落败也是必然......


大头雨伞我都有


太子胤礽,最得力的底牌老四胤禛、十三哥胤祥、肖国兴等人。这些人可以说为太子马首是瞻,最起码一开始都全心全意的为太子办事。这些牌用好了,那朝中八爷党根本不是对手。退1万步来讲,这些人是也一个人就能收拾了,太子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一个明君形象,拉拢好四爷就可以了。

这些都是王炸级别的好牌,却被太子一张张打废了。这些好牌任何一张给老八,老八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就在老四和老十三去办差的时候,作为太子本该大力的肯定老四的作为,但是太子却站在了其他大臣甚至老八老九的角度,说四弟做事可能太过操切。就连康熙看不过去环顾左右而言:天津的萨其马如何如何。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二这样做,老四没感觉吗?一来二去肯定也会有些寒心。于是燕珍请来了邬思道。那到底有什么意图?太子还是没有反应。以至于后来老师办事有些不那么向着太子的意思。第一次太子被废虽说老四老十三继续保举了太子。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他们的本意了。就连此时十三阿哥都劝说老四争这个太子。可见太子是不会用人,愣是把这俩一文一武的得力干将给推出了自己的阵营。

最大的底牌嫡出的身份,就是这个身份,康熙老爷子亲自抚养成人。为何说这是最大的底牌呢?在封建社会中嫡出要比庶出自然高那么一个等级。这是社会上公认的事实,由于太子生母赫舍里皇后早亡。康熙对待这个唯一的嫡出儿子的感情,那自然是别的阿哥所不能比的。

至于胤礽嫡出的身份,也在一次次做的那些出格的事,逐渐寒了康熙老爷子的心。让这个曾经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康熙都感叹。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言外之意那是失望透顶。这也是太子第二次被废的主要原因。

太子有监国的身份,可以发太子手谕。可不要小瞧了太子手谕。这个手谕仅次于皇上的手谕潮中所有的文武大臣见到此手谕,只要不违背大是大非,那就得一概照章执行。否则就是谋逆的大罪。这个利用的好,拉拢的人什么建个组织阵营,那都不是什么难事。

这张王牌在太子手中太子是怎么使用的呢?买官卖官。还国库欠款用了一下,惊的康熙说不出话来。太子复立之时一下子罢了,那么多支持老八的文武百官甚至连马奇一并报复。这样实在不是一个太子该有的度量。国家机制一直在高速运转,你太子却拿这个公报私仇。老四胤禛当时就告病辞职,把太子师傅王掞都气的不轻。这样乱用的权利那就离失去也是不远了。


小贤历史解说


我是不白哥哥,纯手机打字,回答几点:

一、父亲康熙太优秀、抑制了胤礽的发展

康熙的文治武功,无需赘言,在位六十一年,且从小就把胤礽带在身边宫中培养,时间上、空间上无形中抑制了胤礽的天性和发展。让胤礽内心深处孤独、自卑、抑郁。简单说,自己自制力、毅力不强,很容易因为性格上的缺陷露出破绽。

二、兄弟众多且相当优秀

著名的“九子夺嫡”,大家耳熟能详!且不谈二月河小说家语,看看胤礽成年这帮兄弟,老四老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其他闲人都文武才智俱佳,对胤礽太子地位造成了冲击。

三、康熙超长待机,太子备胎时间太长

当了四十多年太子,也给政敌们留下太多时间,让政敌们一波一波创造太多机会背刺。

四、天下承平,胤礽没有立功立德机会

虽陆续外有战事,但是康熙时代,整个社会环境海河清宴,胤礽基本没有机会以皇太子身份去建功立业,只能老老实实在紫禁城修炼。看看今日之大不连颠查尔斯老太子,就能体会当日胤礽之无用无奈无趣了。


肥宅哥哥李不白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胤礽是康熙的大儿子,也是康熙原配妻子所生之子。同比几个阿哥来讲,他有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待遇。在九王夺嫡中,胤礽也是被利用了好多次。九王夺嫡前,胤礽可以说有一手好牌。而在九王夺嫡,却把这手好牌打坏了。

接下来长城君详细的聊聊,胤礽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

胤礽的一手好牌

说起胤礽,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在他刚出生就难产而死,当时其母亲只有21岁。当时,康熙皇帝非常伤心,下定决定要亲自抚养胤礽,并亲自教育。在这之前,康熙有一个儿子夭折了,因此,对这个儿子非常好。胤礽生下来不得一个月便被封为太子,可以说,非常幸运,待遇非常好。

从小胤礽贵为太子,在各方面都好,不能让康熙失望。胤礽聪明好学,骑射也非常好。作为满人,又是太子,如骑射不好,那就笑掉大牙了。有一次,康熙带几个皇子前去狩猎,太子胤礽基本都是百发百中。

在从处理政务上,也得心应手,平时也非常勤奋,康熙几次的御驾亲征,都是太子胤礽在处理朝政。有几次,康熙还夸奖胤礽治国有方,很好的处理朝政,康熙皇帝对他也非常有信心,也比较信任。

如何把好牌打烂

这要从九子夺嫡说起,那时太子胤礽已经当了30余年的太子。

其一,从时间上,也是比较长,但凡是个人,都很难熬。明明是太子,眼看都要当皇帝,可是,康熙一直不传位。这让太子胤礽有些熬不住,说白了太急了。

其二,当康熙要下令追讨欠款之时,太子胤礽比较急,因为他欠的比较多,虽说由老四胤禛负责。可是,老四胤禛做事比较认真,国库欠款还要在十日之内交齐,不归还者,要进行抄家。这让太子更急,最终导致卖官还国库欠款,让康熙知道后十分失望。

其三,太子胤礽做了出阁之事,让康熙更加失望。其实,这件事也是被人利用的,最终此女子也没有捞到好下场。

其四,胤礽最后听信手下之言,调动兵力想逼康熙退后,可是,此次行动提前被康熙皇帝预料,刚出动就被康熙派去的人所擒获。这一次彻底的被康熙所失望,导致终身圈禁。

太子胤礽也被老八胤禩坑过;也被老四胤禛坑过,只是老四胤禛不知道而已,因为由邬思道在后面操纵。

长城君曰:太子胤礽被康熙两次废除,说明他自己没有明智之举,所做的事情都有些糊涂。明明可以做皇帝,但是,所做之事被他人所利用,导致康熙对他彻底失望,最终老四胤禛做上皇帝,称为雍正皇帝。


长城说历史


胤礽由皇父康熙一手带大,耳提面命,时时勤导,时皇帝对太子的下血本教育颇让诸臣惊叹。

其一,胤礽的聪明绝顶,又肯不要命的读书,因而他的成绩很好,四书五经,政书通鉴等古代传统教材统统不在话下。故例行在众大臣之前讲书让康熙狠狠骄傲了一把。 也许鲜有人知,他不仅本国知识不在话下,甚至还追随乃父景仰起了外国文化。康熙喜爱西方科学文化,故他也愿意将此教授给自己最重视的儿子。

其二,年轻时的他谦和懂礼,为年老诸师父看座、赐食,尽管学习很好却仍很谦逊地表达自己还不够精深,让卑下惯了的诸师父“不胜惶悚”,受宠若惊。



其三,文武双全,自不用多说。时人对他的字的评价最高。大概他的字体有康熙的影子,也不乏他自己的风格。

其四,彰显大国储君风采。笼络汉族文人 也是康熙授意。太子与江南名士的交结同样给他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而与外国传教士的交往更是彰显泱泱大国储君的风华绝代。


其五,不俗的政绩。数次监国多少减轻了康熙帝的负担与后顾之忧。保成的负面评价数不胜数,似乎世界上所有的罪名都能安在他身上。但事后他爹却又努力为其开脱,二立太子诏上的太子居然又成了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但他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却是不可否认。

我觉得看待任何人物都应持正反两面去评,保成绝不是某些狗血影视小说里那么懦弱不堪,若如此他怎么可能稳居储位将近40年?除非在位的皇帝是无道昏君。


小玥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太子开始都受到了皇帝的无比宠爱,到后面却是废的废、杀的杀,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刘据,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太子胤礽。


康熙太子胤礽受尽康熙宠爱,可以说是最好的牌

胤礽的人生绝对说的上手里握着一把好牌,在他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康熙立为太子,满清皇帝公开册立皇储,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而胤礽被立为皇储也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胤礽是康熙第二子,不过却是康熙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共育有两子,长子早夭,没有排序,而康熙和惠妃所生的胤褆比胤礽大,胤褆是皇长子,只不过因为是庶出,所以无缘太子之位。

胤礽刚出生没多久,他的母后就因难产而死,康熙和赫舍里氏感情深厚,赫舍里氏12岁就嫁给了康熙,她是康熙辅政四大臣索尼的孙女,这场婚姻本意是孝庄太后拉拢索尼,对抗日益狂妄的权臣鳌拜而为,不过康熙和赫舍里氏结婚后,赫舍里氏在后宫给予了康熙有力的支持,也给了康熙很大影响,虽然两人只有十年夫妻情份,却没有人能代替赫舍里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因为对皇后的感情,从而让康熙对胤礽也特别宠爱,为了缅怀爱妻在天之灵,在他为皇后作出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善后之事后,更是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册立尚在襁褓中的胤礽为皇太子。

胤礽这么早被立为皇太子,是他的幸也是他的不幸,能在这么小就被康熙立为太子,可见康熙对他的宠爱,而将他立为皇储,康熙对他的生活和教育是倾尽心思,不仅为他选择各位名儒来做他的老师,自己也是亲自为胤礽讲授四书五经,坚持亲自抚养胤礽。

胤礽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康熙曾经说过自己一天中有两件要事,一是问太皇太后安,一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而胤礽在康熙和众位老师教导下,学业也完成的很出色,“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很多老师因为胤礽的聪明博学要辞职,以自己学问淺陋不能担任太子辅导的重任,向康熙请辞,最后康熙不得不把众人推举改为自己直接选定人选来当太子辅导老师。


等到胤礽年纪稍长,康熙就向他开始传授治国之道,还在实践中锻炼他,外出时一般都会将太子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各地风俗和民间疾苦,以便为日后治国的时候有个参考。而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更是让胤礽负起监国的重任,让他坐镇京师处理朝政,而胤礽也是不负众望,深得朝臣赞许,也是康熙的骄傲。

然而这一切随着康熙年纪渐老以及册封诸位成年皇子,形势起了微妙的变化。

要说胤礽把好牌打烂,很大的原因在于康熙,康熙对于胤礽太过宠爱,也就成了溺爱,太子的很多规格与皇帝相差无几,而且对太子太过纵容,东宫内的花销比皇帝还要多,这也养成了太子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惯,在外出巡游的时候,太子会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在私生活上也不检点,在外面广罗美女给自己取乐,而且多年的太子生活也养成了他任意鞭挞诸王、众臣的暴脾气,而康熙对于胤礽仍然持以包庇,这很可能是天下为父母者通病,都觉得自己家孩子那么优秀,有错都是朋友教坏的,所以在胤礽犯错的时候,康熙首先想到的是将太子身边的侍从换掉,而不是怎么教育胤礽。



长期的姑息养奸,使得胤礽越来越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连自己的兄弟都不怎么爱搭理,除了和三弟关系还可以外,跟别的兄弟关系都很冷漠。

胤礽有一件事让康熙一直记在心里,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出塞途中生病,康熙让胤礽和皇三子一起去行宫接他,胤礽看到康熙生病,却没有表现出忧戚之意,这让讲孝道的康熙很不舒服,觉得胤礽是个不孝之人,在康熙心里留下了疙瘩。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带着几位皇子巡幸塞外,这时候七岁的皇十八子患了急性病,康熙急的不得了,而胤礽却无动于衷,康熙因此气得骂胤礽毫无友爱之意,胤礽不接受批评,还蛮横的和父皇顶嘴,这让康熙觉得不孝又不友爱兄弟的胤礽不会是个好君主,也就有了废太子之心。



还有就是皇权和储君之间的矛盾,胤礽被立为皇太子,是以后的国君,自然会有人依附他成为太子党,而皇帝对于皇权是极为敏感的,年纪越大越觉得太子有想法,而皇帝在位时间久,太子也是会有想法,皇帝不死他就没机会登上帝位,所以康熙对于胤礽也是有所防范,害怕太子党会对他不利,胤礽打的另一个烂牌就是不懂避嫌,他的叔姥爷索额图是康熙朝的权相,是太子党的重要人物,在后来索额图被康熙处死,罪名就是结皇太子党,骄纵皇太子,图谋篡夺皇位,可见胤礽他们对皇位有所动作被康熙发现,才导致了胤礽第一次被废。

等到胤礽被废又立之后,胤礽还是不思悔改,和步军统领托和齐等人窜通,要他们借助手中权势,保奏胤礽尽早即帝位,这种想逼迫康熙尽早让位的野心,让康熙彻底对胤礽失望了,在把太子党再一次清洗后,胤礽再次被废,幽禁在咸安宫。

因为康熙对胤礽的溺爱,养成了胤礽骄纵的性格,又不懂得韬光养晦,迎合康熙讲孝道的心理,再加上当太子太久,难免对皇位有想法,急躁的心把一手好牌打烂,最后被圈禁而死,实在是可悲!


历史红尘


要说太子胤礽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还真是没有说错,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胤礽的一手好牌

1、有先机

胤礽本身就是太子,是大清国的储君,是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

“九子夺嫡”其实就是夺的胤礽的位置,这个位置在胤礽出生后不久就是他的,他已经在这个位置上面坐了有三十多年了,根本不需要和别人去抢夺,这是他的先天优势。

2、有后台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皇后,赫舍里皇后和康熙结婚的时候,康熙还没有亲政,两个人一起度过了康熙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因此康熙对赫舍里有着深厚的感情。

赫舍里皇后在生胤礽的时候不幸难产死亡,因此康熙将对赫舍里皇后的爱全部转化到了胤礽身上,在胤礽一周岁的时候就册封他为太子,备受恩宠。


3、有权利

太子的权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太子能够好好利用,礼贤下士,肯定会比别的皇子更加的具有优势。

二、为何好牌会被打烂?

1、没有能力和主见

胤礽是储君,将来整个国家都要交给他治理。但是在黄河发生泛滥,百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时候却不能够想办法为康熙排忧解难,为国家出谋划策。

只是唯唯诺诺的做应声虫,在以后的几件大事中不但不能够出面解决,而且还牵涉其中,只会给康熙添乱,一点儿未来国君的气魄都没有。

2、找了一帮猪队友

胤礽利用自己的太子身份也聚拢了几个大臣,但是这几个人都是什么人呀!太子卖官鬻爵、草菅人命、私放钦犯、陷害皇子、起兵谋逆等做的种种错事都是这帮人从中怂恿。

这是一帮名副其实的猪队友。


3、自己的品德有亏

太子胤礽本身的品德和个人素质也有问题。

不但引诱康熙皇帝的妃子郑春华,事发后还让胤祥杀人灭口,消除罪证。

妒贤嫉能,见不得别人受到康熙的赏识,自己举荐的四阿哥胤禛有了功劳,太子反而在康熙面前对胤禛进行打压。

太子复立后不能吸取教训,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惩治百官,还妄想利用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控制官员。

最终胤礽因为贪心和侥幸心理,起兵谋反不成被康熙皇帝二次废黜并被圈禁。


逝去即历史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赫舍里的父亲是领侍卫大臣赫舍里·噶布喇,爷爷是辅政大臣索尼),赫舍里作为康熙的结发妻子,12岁嫁入皇室册封为皇后,二人感情很深厚,赫舍里的长子夭折,生次子胤礽时难产去世,年仅21岁,康熙对这个嫡长子非常看重,刚满周岁就确立他为皇太子。

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赫舍里成了叔叔索额图的女儿,胤礽刚出生就被立为太子,这是为了剧情需要,与历史是不符的。

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出生就自带光辉,他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还熟练满洲弓马骑射,康熙外出,他数次担任监国,在朝廷内外颇有威名,远不是《雍正王朝》中那个只会泡老爹码子、从国库借钱、一问三不知的窝囊太子,为了突出雍正,胤礽在二月河的笔下受老大委屈了。

这是胤礽19岁时的书法作品

康熙是这样评价胤礽的: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这个评价是胤礽第一次被废除太子之后。

“二阿哥(胤礽)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这次评价是胤礽第二次被废除太子6年之后,也就是康熙57年做的评价。

那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胤礽为什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成全了胤禛呢?

其实,胤礽两次被废除不能全部怪在他的身上,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首先,胤礽被封为太子后,他就成了众兄弟们的靶子。

清朝没有沿袭明朝的制度,明朝一旦确定太子,其他皇子们都要分封出去,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则不同,虽然确立了储君,其他皇子依然住在京城,更要命的是,康熙给了这些皇子们非常大的权力,康熙三十七年,皇长子胤禔封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封为多罗贝勒,受封的皇子参与朝政,分管六部,称为掌部阿哥。

这次分封,直接结束了太子胤礽一家独大的局面,间接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而受封的皇子随着权势的增加,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野心。清朝从来就没有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皇太极、顺治、康熙都不是嫡长子却都继承了皇位,这就为其他皇子争夺皇位埋下伏笔。

太子胤礽成了各位皇子们共同的靶子,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就算胤礽再有本事,也会露出破绽,一旦被竞争对手抓住,就大做文章,压力那是相当的大。

为了争夺继承权,老大胤褆甚至使出了魇咒太子的邪恶招数,简直是不择手段,可以想象其他皇子背着康熙也没少干缺德事儿。

由此可见,在册立太子这件事儿上,康熙是有责任的,虽然他册立胤礽为储君是出于宠爱之心,但是间接上他却把胤礽放到火上烤。

其次,过早设立太子,造成皇帝和储君两个权力中心,早晚会发生矛盾。

胤礽作为储君,看上去光鲜亮丽,其实非常危险,兄弟们的竞争虽然让他头痛,而最大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康熙。

因为康熙太长寿了,活了69岁,当了61年皇帝,胤礽的储君就当了36年,翻遍历史,长时间当太子的大多没有好下场,汉武帝时期的刘据当了30年太子,结果父子反目成仇,刘据身死;朱元璋的时期的朱标当了25年太子,最后死在朱元璋前面了。

太子当久了,就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晚年的皇帝最怕太子逼宫,很容易激化父子间的矛盾。

胤礽第二次被废,很大原因就是步兵统领托合齐与兵部尚书耿额在官员聚会的宴席上公开发表同情太子的言论,卫戍司令和国防部长都站到了太子一边,康熙当然警觉了,当年梁武帝萧衍86岁被活活饿死,李渊被李世民夺取皇位后,软禁在宫中,马嵬兵变后,失去兵权的李隆基只好让位给儿子李亨。这一点,康熙看的非常清楚,所以,他很快就二废太子。

第三,胤礽德不配位,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康熙曾经评价胤礽“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其实,这是前半句,后半句是“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由此可见,康熙对胤礽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是满意的,但是对他的德行是打了差评的。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跟着康熙到热河,途中皇十八子胤祄患有重病,康熙老来得子,对胤祄的病非常担心,慌慌张张去探望,却发现胤礽对弟弟的病情毫不在意,便批评他没有做哥哥的样子,没想到胤礽却敢和康熙顶嘴。

返京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半夜悄悄靠近他的大帐偷看,康熙吃惊不小,甚至怀疑胤礽有“弑君”的嫌疑。

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后,行为疯癫,甚至一度被康熙以为他是被鬼附身。后来,胤礽再次被复立为皇太子后,储君之争并没有缓解,紧接着出现了托合齐、耿额结党案和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贪污案,胤礽均牵扯其中。结党案最终被人告发,并升级到胤礽联合托合齐等军方人员逼康熙退位,皇帝和储君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从塞外回来的康熙立即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至此,胤礽彻底从皇位争夺战中出局,被圈禁在咸安宫,直到雍正二年,死在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追封和硕理亲王。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顺位”继承人,他在刚满周岁之时就被立为太子,入主东宫。而且他和康熙一样,是成功渡过天花劫难的人,这绝对是一手好牌。

至于他是如何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是他个人的原因。

在胤礽的生产之时,他的母亲就因为难产而死亡。由于康熙非常宠爱皇后,皇后的死也让他有点不能接受,所以他就决心好好扶养皇后留下来的孩子,所以胤礽一生下来就是注定要受到宠爱的。

“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

他在一周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等到稍微懂事了以后就意识到自己将来的责任,平时刻苦学习而且非常注重礼仪培养,平常没事的时候也会跟着康熙学习,聪慧的劲头让君主越来越喜欢。

“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

而胤礽本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很强的处事能力。

曾经康熙出兵打仗,后方的事物都是交给胤礽来监管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位太子的能力。

“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

但除了这些突出的地方,胤礽的缺点也是非常致命的。

此人因为受尽宠爱,所以凡是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就连他的兄弟们也不会放在心上。当年十八阿哥在很小的时候去世,君主连续多日高兴不起来。可胤礽却万事如常,这让康熙觉得非常不舒服。而当康熙批评他的时候,其还不知悔改,公然与康熙理论。

同时,胤礽为人骄奢,脾气暴戾,看不惯谁就打谁,他还纵容下属作恶,甚至于连蒙古的贡品都敢截留。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

所以在康熙第四十七年的时候,胤礽被废。

不过当时胤礽毕竟年少,十几岁有些叛逆和锋芒还是可以理解。所以在废除后的第二年他就重新回到了太子的位置上。

但是这时候的他又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对于继承皇位有点太着急了。在康熙患重病以后,虽然各种事务不方便自己处理,但是权力还是被康熙把控着的,可这时候的胤礽却私自连通大臣,想趁着君主病重提前登基。

这叫谋逆啊,大逆不道!

于是胤礽又被废除太子,并被软禁了起来,此后一直被软禁至去世。

“五十一年十月,复废太子,禁锢咸安宫。”

其次是外部原因,其实胤礽落得这样的下场,也不全都是他个人的原因。

康熙以及他的兄弟们也有脱不开的关系,康熙这位君主在我们的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寿星”,虽然他的身体健康给国家带来了稳定的环境,但是太子的日子就非常不好过了。

在康熙在位期间,太子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受到限制,平时的行事也格外谨慎,可以说他的心理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生怕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让君主失望。

这种状态如果只是持续几年或者十几年可能没太大问题,但是胤礽一下承受了四十年,四十年以后自己的父亲才真正去世,这样的事情哪个太子能接受的了?所以胤礽因为憋屈太久产生心理问题,以至于在后期做出一些“糊涂事”,所以责任是需要康熙承担一些的。

然后是他的兄弟们,胤礽最后以失败收场,很大程度是因为疏远了和兄弟们的关系,康熙看他如此不顾亲情,无论如何也不敢让他继承大位。

不过他的那些兄弟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胤礽平时可没少中这些兄弟的“招数”,君主之位太过诱人,其他的皇子一定会想尽办法让太子下台。在这种紧迫的形式之下,胤礽办起事情就更加小心谨慎了。

但是人不可能不犯错,更何况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四十年,兄弟们肯定没少给君主打“小报告”,被一众兄弟这样对待,他有怎么会感到兄弟的亲情?所以对他们疏远也是很正常的,不过这件事却让康熙非常不舒服。

综上所述,胤礽之所以失败退场,外部环境和个人性格都占有一定因素,不过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能在这种环境下硬撑四十年,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