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谁过得最幸福、最后各自的结局怎么样了?

Cats猫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这其中的貂蝉出自《三国演义》,正史上对其并无记载,所以是否实有其人不得而知。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最后一次登场是跟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围困之时,至于吕布兵败之后再无交代貂蝉的下落,因此我们即使姑且不论貂蝉是否实有其人,至少她的结局是不为我们所知的。也正因为《三国演义》留下的这个不解之谜,以致于后世不断出现讲述貂蝉结局的小说、戏曲等作品,这就使貂蝉的结局命运出现了“惨死”和“善终”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尽管关于貂蝉命运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从她早年的坎坷经历来看:其人生总体上是不幸的。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农历六月廿四日(阳历7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因为姓施,家住村西头,故称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后人又称施家门前的小溪为浣纱溪。据说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故誉其有“沉鱼”之美。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大夫文种向勾践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越国都城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据说西施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3天下来范蠡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更加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越王宠爱的一名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其实关于西施在灭吴之战中所起的作用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施除了肩负迷惑吴王扰乱吴国朝政的使命外,还负有窃取吴国军事情报的任务,甚至有人称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

关于西施在吴国灭亡后的下落问题目前主要有六种说法:

其一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毕竟夫差从未有负于她。她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宫内。

其二吴国灭亡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其三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其四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其五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王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这种说法说穿了就是一出狗血的后宫争宠戏:王后担心西施入宫夺了自己的恩宠,索性先下手为强。

其六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这是关于西施的六种结局中唯一以喜剧收场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也许寄托着人们对西施、范蠡这对才子佳人的同情吧,毕竟那五种说法都太过悲惨。

综上所述关于西施的最终结局众说纷纭:其中悲剧性结局的说法更多,然而流传最广的却是喜剧性结局。如果说西施真和范蠡泛舟五湖而去,那么她应该算是幸运的;如果她最终落得另外五种下场,那么显然她的一生也是充满悲情色彩的。

汉元帝年间作为汉朝老对手的匈奴出现了五个单于争位的乱象,其中以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最为强大。为争取汉朝作为自己的外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为人质,汉朝都接受了。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称臣朝见。汉朝方面以宾礼而非臣礼接待了呼韩邪单于——让其在朝见时的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倍感汉朝恩遇的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联姻的请求,不料恰在此时汉宣帝驾崩,于是和亲一事被暂时搁置。汉元帝继位后呼韩邪单于再度向汉朝求婚,这次汉元帝决定同意匈奴的联姻请求。当时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名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就是如今内蒙古的青冢。两千多年来的无数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描写昭君出塞的艰难困苦,殊不知昭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极其伟大的传奇女子——需要注意的是:昭君出塞和汉初以送女子换和平时不同的,此时的匈奴不再是汉帝国的威胁,而是盟友。昭君出塞就民族大义而言:不是屈辱地乞求和平,而是作为安抚盟友的手段。当然就其个人境遇而言:出塞之时的确是千辛万苦,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她不去和亲呢?要知道汉宫之中从来不缺美人,多少深宫怨妇“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和亲匈奴再艰险,可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正是昭君——她就是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传奇女子。

唐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蜀州司户杨玄琰府上诞生了一名女婴,取名玉环。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有34岁,距离他坐上龙椅也已有8个年头。在此之前李隆基发动政变终结了韦后专权的局面,赐死姑姑太平公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到杨玉环出生时大唐王朝正在李隆基的治理下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杨玉环出生六年后的公元725年12月21日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跪伏阶下的人员囊括了大唐声威所及之地的所有臣民:作为皇帝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的文武百官;各地州牧推举的贤良方正;孔子的后人象征着本朝道统所在;北周和隋朝两个前朝皇室后代的献礼叩首彰显着大唐的宽容博爱惠及前朝孑遗。当然最令人大开眼界的还是来自异域殊方的各国使节:突厥、契丹、奚、大食、昆仑、日本、新罗、靺鞨、天竺......几乎大唐声威所至的各族各国皆派出使臣参与这场盛会。距离泰山900多公里外的长安城是大唐帝国的都城,同时也是当时全世界唯一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城内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政府机构和居民区分开,而居民区则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这其中的平康坊是举人书生、进京官吏还有驻京办事人员的聚居地,热闹非凡。但与此同时它还有另一层身份就是妓女聚居地。这是在长安城特意开辟的,也就是说有“官办”性质。江南、蜀地乃至西域、天竺、欧洲等地的商贾云集于长安,长安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士:黄皮肤的新罗人、日本人、东南亚人;白皮肤的东罗马人、阿拉伯人;黑皮肤的昆仑奴都能在当时的长安城见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起在长安城里售卖。儒家的宗祠、道教的道观、佛教的寺庙、景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广泛分布于长安城中。此时的大唐王朝“北臣穹庐,东臣鸡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一时间声威遍及四海,文治武功进入全盛时期。

很显然这时的李隆基不会认识只有6岁的杨玉环,而杨玉环则一如既往延续着她之前的人生轨迹,直到四年后她的父亲杨玄琰,此后她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杨玉环天生丽质、美艳绝伦,而宦门世家的家教使她从小就具备较强的文化修养——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和乐器。这颇符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她的评价“天生丽质难自弃”。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隆基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家也在受邀宾客之列,而在代表杨家出席公主婚礼的人员之中就有杨玉环。正是咸宜公主的婚礼上前来赴宴的杨玉环被咸宜公主的弟弟寿王李瑁一眼相中,于是就让自己的母亲武惠妃去向父皇请求赐婚。武惠妃是李隆基的宠妃,其受宠程度被形容为是李隆基前半生的杨贵妃,尽管她只有惠妃的头衔,但实际上却是代行皇后之职而执掌后宫。这时的李隆基并没见过杨玉环,自然压根不知道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学,又架不住自己的宠妃、爱子一阵撺掇,于是很自然地就下旨赐婚了,杨玉环就这样成了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这时杨玉环是寿王妃,而不是寿王李瑁的妾室)。历代君王几乎个个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以致于子嗣众多,寿王李瑁是李隆基第十八个儿子,这么多儿子都要娶老婆,其实李隆基可能压根不知道寿王李瑁娶的是一个国色天香的羞花美人。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中日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尽管他富有天下,尽管他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却始终感觉无人称心如意。这时也不知是谁向李隆基进言:寿王妃杨玉环才貌双绝,可以纳入宫中。为什么说不知是谁进言呢?因为史籍就是这么原原本本记载的——《新唐书》卷76记载道: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指杨贵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这里的“或”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人,也就是说《新唐书》只是提到有人向李隆基进言称杨玉环可以纳入宫中,却没指出这人是谁。当然我们大致可以肯定这个进言的人应该是知道杨玉环是李隆基的儿媳妇这一身份的,否则这人既然对杨玉环的品貌、才学都一清二楚,却唯独不知道她是寿王李瑁的妃子说不过去吧?既然知道这层关系,还去向李隆基进言,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个人应该是一切唯李隆基的喜好马首是瞻,甚至为此连起码的人伦原则都不顾了。问题是:苍蝇不叮无缝蛋——李隆基要是自个没想法,那么多半不会有人敢这么进言的,即使真有人这么进言了也一定会被斥退,也不至于有后来的事。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李隆基自己是有想法的。据说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有一天心血来潮就召集自己的皇子皇孙们去泡温泉,估计顺便也让这些皇子皇孙们把家眷带上吧。于是李隆基就这样得以见到杨玉环,当时就惊为天人。也许这时李隆基就动了心思,不过这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妇,自己要有这想法是会被人说闲话的,也许李隆基所谓的那个郁郁寡欢搞不好就是在纠结这个事。皇帝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人,这不你皇帝有想法了嘛,那边立马就有人出来撺掇,这对李隆基而言可谓是正中下怀,于是也就坚定了他把杨玉环纳入自己的后宫的决心。决心时下了,可这事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是要把自己的儿媳妇纳为妃子,朝廷里那帮言官大臣们知道了还不定闹成啥样,各种流言蜚语还不得铺天盖地而来呀?这时李隆基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唐高宗李治是如何把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纳入后宫的,于是他并没立即将杨玉环纳入宫中,而是以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下旨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搬出寿王府,住进太真宫并赐名杨太真。唐代盛行道教,加之此事又是打着为太后祈福的名号,如此一来朝中的言官大臣们也不便说什么。杨玉环出家后五年李隆基给儿子李瑁又选了一个妃子,对外这完全可以解释成为杨太真为太后祈福而出家,但寿王妃的位置不能一直空缺,所以陛下特意恩泽赐婚,实际上只有李隆基父子、杨玉环以及进言者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其中内幕——说白了李隆基此举就是对儿子李瑁的一种补偿。李瑁又能怎么办呢?自己的父亲是手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皇帝,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何况这是要你一个女人呢?现在给你重新物色一个已算是给了你天大的面子。不能不说这在当时的专制皇权话语逻辑中的确是再合理不过的。在摆平大臣和儿子之后李隆基认为:此事风头已过,正是自己名正言顺将杨玉环纳入宫中的大好时机,于是就在给儿子找妃子一个月之后李隆基正是册封杨玉环为贵妃。由于李隆基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在后宫的帝王实际相当于皇后。

自从得到杨玉环后李隆基常对后宫中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从二人彼此的称呼大致可以看出关系的非同一般——别的妃子都称李隆基”皇上“、”陛下“,而杨玉环却称李隆基为”三郎“,李隆基一般也不称杨玉环为贵妃,而是直呼其名”玉环“。杨玉环喜欢吃南方的荔枝,于是李隆基就派人快马加鞭从南方将新鲜的荔枝运到长安,晚唐诗人杜牧曾专门就此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被奉为中华梨园鼻祖的李隆基是一个极具艺术细胞的人——他曾亲自谱写《霓裳羽衣曲》,在召见杨贵妃时令其翩翩起舞,而李隆基本人则亲自奏乐。李隆基充分发扬了爱屋及乌的精神——在宠幸杨贵妃的同时也屡屡封赏她的家人:杨贵妃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三姐虢国夫人还获得了随意进出宫门的特权——对此唐人有诗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杨贵妃的远房族兄杨钊被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李隆基游幸华清池时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李隆基还亲自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使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他们也会像寻常夫妻一样闹矛盾:天宝五载七月李隆基将杨玉环谴归娘家。然而自从杨玉环出宫后李隆基就终日茶饭不思,最终在高力士的开导下李隆基又将杨玉环接回宫中。天宝九年杨贵妃又一次被遣送回了娘家。关于杨贵妃两次被遣送回娘家的原因过去一般认为是后宫争宠所致,对此《杨太真外传》甚至绘声绘色记载道:天宝九载(750年)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李隆基大哥宁王李宪的紫玉笛,因此触怒李隆基。这种说法满足了人们的猎奇猎艳心理——尤其是李唐皇室在男女关系上本就被一些人诟病,杨玉环本是李隆基的儿媳,如今在成为李隆基的妃子后还与李隆基的大哥有暧昧关系,这是何等劲爆的八卦消息啊!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开元二十九年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1月15日)宁王李宪就死了,杨玉环是如何与一个死人保持暧昧关系的?事实上杨贵妃两次被遣送回娘家很有可能并非后宫争宠、男女关系所引起的,而是隐藏着李隆基不足为外人道的政治目的:当时杨家接受招待的规格已超出了规定的界限,大肆收受贿赂,他们甚至还骑到了皇室的头上。据《新唐书》记载:连皇上的亲妹妹在三位夫人面前也只能让座而不敢就坐;唐玄宗的女儿信成公主因为和杨家人有矛盾竟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东西。这样的情况再不处理,那么这天下究竟是姓李呢?还是姓杨呢?事实上李隆基遣送杨贵妃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对杨家的一种警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点:杨家尽管显赫一时,但并没掌握朝廷军政大权,而深居内宫的杨玉环更是不可能把持朝政。所谓杨贵妃祸国乱政之说纯粹就是封建统治者推卸责任的红颜祸水之说,唐朝的由盛转衰说到底是其政治经济制度中固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并非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问题。

李隆基尽管两次遣送杨玉环,可心里始终念叨这事,于是不久之后又把杨玉环接回宫中。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当时的李唐王朝的整体军事布局呈现一种外重内轻的局面:边防军占全国正规部队的80%左右,而内地军队仅占20%,况且长年与外族征战的边防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内地军队所能比的。然而边防军却直接听命于各藩镇节度使,节度使还同时具有管理辖区民政和财政的权力并可以同时兼领多镇。安禄山麾下声势浩大的叛军长驱直入,相继攻破了洛阳、潼关等地,兵锋直逼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匆忙带着杨贵妃及朝臣、妃子们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避难。然而当李隆基一行人马抵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发生哗变,这些哗变的兵士砍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姐姐等人。随后哗变的士兵包围了皇帝李隆基所在之地,要求李隆基处死杨玉环。李隆基认为:杨国忠祸国或有真凭实据,然而贵妃久居深宫并无祸国乱政之举。然而已哗变的士兵们坚持认为:纵使贵妃无罪,然而既然已杀光了贵妃的家人,仍留她在皇帝身边会使兵士们担心日后会遭遇秋后算账,因此杨贵妃必须死。无可奈何的李隆基只得下旨赐杨贵妃白绫一条用于自尽——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关于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身亡的说法《新唐书》与《旧唐书》的记载大致相同。刘禹锡《马嵬行》一诗则写道“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色彩真如故”。按刘禹锡的说法而言:杨贵妃系吞金自杀,不过刘禹锡写的是是个而非历史,况且无论是自缢身亡或是吞金自杀都肯定杨贵妃是在马嵬坡自杀身亡了,除了细节的出入外大体还是吻合的。当然在野史传说中也有关于杨贵妃下落的不同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当时李隆基找了一个替身处死,而真正的杨贵妃则被放走了。那么放走之后的杨贵妃去哪儿了呢?大体上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命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将其带到了日本,如今日本的久津地区还流传着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并被成为“杨贵妃之乡”,甚至有说法认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就是杨贵妃的后人;另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在被放走后潜逃民间不知所踪。关于杨贵妃流亡日本或潜逃民间的说法并无确凿实证,可能更多只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

个人以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中人生境遇最为幸运的当属昭君。貂蝉且不论是否真实存在,说到底不过是别人随意摆弄的玩物,别人不过是想在她身上满足原始的欲望或是以她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野心;西施的结局众所纷纭,然而以悲剧性结局为主,尽管喜剧性结局流传更广,不过可能更多是反映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杨玉环尽管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到头来却以马嵬自缢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关于她流亡日本或潜逃民间的说法并无确凿实证。四大美女之中只有昭君一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她以女流之身肩负起民族团结的历史使命,而她自己也得以从那个尔虞我诈的牢笼中逃出;相比之下其他三人的一生起起落落,却始终像是无根的浮萍随人摆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自古红颜多薄命,越是美丽的女子越是容易引来纷争。我国的四大美女留下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丽传说。但是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好的结局。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句红颜多薄命。

第一、沉鱼西施

鱼儿水中忘却游,却遇岸边浣纱女。水中无影落幕下,疑是仙女未归庭{本人作)。河岸边洗衣服的西施,导致鱼儿忘却游泳,沉人水底。因此就有了西施的沉鱼之说。

美丽的传说来到了越王勾践处,越王吃的苦,有心眼,更有强大的意志。狠狠心将美女送到老对头越王夫差处,希望一曲美人计,换得江山归。计是好计,人是美人。硝烟散尽,西施用美人计完成了夫差的野心,但她的结局又若何?

江湖上流传多个版本,其无外乎,自尽、被人沉江,与范蠡郎情妾意,远走他乡几个版本。这里要说明的是,历史无考证,但与范蠡私奔最不可信。为何?身份差异引起的一场小误会。士大夫阶层与民女间的爱情只是小说中的桥段。这里的传说只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

因此,美人西施,生时为工具,死时被沉江,并没有辛福一说。

第二、落雁王昭君

一曲悲歌思别离,雁儿闻声低落头。忘却振翅高飞翔,只因容颜沁人心(本人作)。昭君出塞时,因为有了这么一事,因此有了王昭君的落雁之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但匹夫有责,宫女亦能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康,昭君带着一把琵琶出塞,一曲悲歌离落雁,换得汉家安康宁{本人作)。

昭君一生侍奉两代匈奴单于,第一代单于死时,希望归汉,成帝未许。后与其子生活二十载,育有2女。复株累单于死后两年,昭君病故。

昭君一生为国,嫁于匈奴。曾要求归汉,可见其生活并不幸福。

第三、闭月貂蝉

司徒掌上有明珠,拜月欲迎天上人。月上人儿无颜见,只因地上醉容颜{本人作)。貂蝉拜月,月亮不敢见,因此有了貂蝉拜月只说。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前有董卓。美人一曲离人醉,换使董卓变三国{本人作)。又是一出美人计,换来了董卓的灭亡,同样也换来了貂蝉与吕布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有结尾却没有结局,吕布死后,貂蝉的结局有善终,也有惨死。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相信貂蝉有一段过往的辛福。

第四、羞花杨玉环

岁岁年年花开时,牡丹傲然花丛中。思乡美人花丛指,却令百花羞低头{本人作)。思念家乡的杨玉环令百花低头,因此有了她羞花之说。

杨玉环是不幸的,却也是辛福的。马嵬坡下她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遇到了一个对自己千依百顺的帝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唐明皇对她宠爱的最佳描写。她没有得到一个善终,却遇到了一个对她宠爱有加的人。

大山结束语

四大美女,其结局都不算好。但是不得不说,杨玉环是才是真正的幸福,虽然她是被唐明皇李隆基从儿子手中抢来的,但是面对一位一心一意对她的帝王,她还有什么可说的。不知道你怎么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文史侃大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已经成为了绝色美女的代名词,但是这本来是专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并且在各自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结局都极为凄惨,那么谁才是最幸福的呢?

西施“沉鱼”

西施浣纱的故事,众所周知,因为西施的美貌就连鱼儿也不能无视,忘记游水沉入水底,从此以后“沉鱼”就成为了绝色美女一个象征。

西施与范蠡有过一段真挚的感情,但是因为勾践的“美人计”,只能委身于吴王夫差。勾践复国以后,得到的是“卧薪尝胆”的美名,但是西施得到了什么呢?

西施的结局在传闻中有好几种,但是我宁愿相信西施是被范蠡带走,从此以后“只羡鸳鸯不羡仙”。

王昭君“落雁”

“沉沙落雁”形容的不只是王昭君的美貌,更是王昭君超凡脱俗的才艺,在即将离开故土之际,王昭君一曲《琵琶怨》,使得南飞的大雁都忘了挥舞翅膀,落于沙丘上。

作为身单力薄的平民女子,王昭君担负和亲任务,只能听从皇帝的命令,先后委身于单于父子,这对于一个汉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屈辱。

最终身陷大漠的王昭君,郁郁寡欢死于33岁。

貂蝉“闭月”

貂蝉应该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而貂蝉的美貌也是王允刻意宣扬出来的,据说就连月亮也比不过貂蝉的美貌,躲到云彩后面,因此有了“闭月”之名。

但是貂蝉作为一个弱女子,只能被动地参与一系列的朝廷大事,担负骂名,沦为政客的工具。

吕布白门楼被杀以后,《三国演义》就再也没有提起貂蝉的下落。或者就连作者都认为,貂蝉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一句话都不想为貂蝉说,将她残酷的残忍的抛弃了。

杨玉环“羞花”

杨玉环“羞花”之名,据说是在皇宫里面碰到了“含羞草”,导致“含羞草”收拢叶片,极为搞笑。不管如何,杨贵妃能够迷得唐玄宗忘乎所以,可见其美貌。

杨玉环本来是唐明皇的儿媳妇,并且已经嫁给寿王李冒整整五年,就是因为唐明皇看中了杨贵妃的美貌,将她强纳入宫。

可是这个可怜的女子,并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反而背负了引诱君王、导致唐朝衰弱的骂名,最终在马嵬坡被唐明皇赐死。

在封建社会,这些女子的美貌,反而成为了她们悲惨遭遇的根源。

要说谁最幸福?也许是西施吧,最起码还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那就是“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用以形容女子相貌之绝美,引人遐想,而这词源自四位美人,西施浣纱沉鱼,昭君琵琶落雁,貂蝉行路闭月,玉环观景羞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却美而不同,结局也不同。

四大美女生生凭着美貌在历史中留下了一抹瑰丽的色彩,但她们却不是仅仅因为美貌而留名,她们的美貌、智慧、坚韧都是她们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她们是改变历史流向的那阵风儿。

回顾四大美女的人生历程,回看故事结局,来评评四位齐名的绝世佳人,谁的人生是幸福的。

美能沉鱼的西施美人

生于先秦乱世,于男人是争名夺利的名利场,于女人却是沦为棋子玩物的修罗场。

关于西施的前半生美貌光环加持获誉,但后半生却因美貌被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与范蠡相识相恋,却被爱人送到吴王的身边,美人计十分成功,吴国倾倒赵王崛起。


西施美人的开端让女人艳羡,但结局却谈不上幸福,红颜薄命,史载其为自杀或是与范蠡归隐,而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无论是哪种,她都已经被爱人亲手放弃,于她而言,美貌都是祸非福。

音能落雁的昭君美人

一曲昭君出塞响彻千古,哀婉不绝,鸿雁听之都忘了南飞,王昭君身为女儿身,出身不显,没为宫女。

但她拥有着凡俗女子不一样的果敢勇气,主动和亲,远嫁匈奴,为大汉带来了五十多年的太平盛世,真真应了那句“谁言女子不如郎”。


可昭君美人是否幸福却是难说,虽然被故国歌颂,为匈奴礼遇,但身为一个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洗礼的女子,却身伺三代单于,最后身死异国,芳魂难归。

貌能闭月的貂蝉美人

身处三国,尔虞我诈,谁能独善其身。

貂蝉美人不过是男人们政治斗争中的棋子罢了。养父王允所养,实则为其反间计中的一环,被董卓看中玷污,又设计引诱吕布,让他们二人反目成仇。


以身饲狼,没有人问过她是否愿意,政治者只关心大局,又有谁曾关心过她。棋局已成,貂蝉美人成了弃子,结局不过是流落民间,再无人关注罢了。

颜能羞花的玉环美人

长恨歌犹在耳盘桓,纵目望去,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美人都是空,写的就是杨贵妃美人的好颜色。

入宫饱受唐皇宠爱,华清池的瑰丽,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宠爱,从此君王不早朝的任性,都是源自杨玉环大美人。

但她有过一个男人给过全部的爱,全部的宠,有过一个帝王为她曾奋不顾身,爱美人不爱江山,风光一生。

虽被骂之祸水殃国,纵然身死马嵬坡,何惧之有?心中有爱,身赴黄泉亦是幸福的。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处在不同的时代互不相识,却因美貌而齐名历史,我们无法亲睹其风采孰高孰低,但较之结局幸福却是杨贵妃小姐姐最为肆意,其他三位的男人都因为野心政治放弃她们,只有唐玄宗愿为杨贵妃用江山做赌,能有此一遭,足矣!


小小嬴政


【毁三观!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竟然是虚构的】\r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闭月”之容。其养父王允为宣扬她漂亮,逢人便说我女儿比月亮美,月亮见了都要躲在云彩后面,此后“闭月”便成了貂蝉的代称。\r

但大家是否知道,貂蝉竟然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r

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王允得知后其身世后心生一计,设家宴款待太师董卓,让貂蝉与董卓见面。王允又设宴招待吕布赴会,让他与原配妻子相会,并承诺改日让他们正式团聚。之后王允便送貂蝉到董卓家,董卓误以为是王献给自己的厚礼,喜出望外,当晚便共赴云雨之好。吕布得知董卓的行为后,勃然大怒,提剑入堂杀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则是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 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在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恰巧为王允瞧见。于是,王允便将貂蝉收为义女,定下连环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配给吕布,再明着把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貂蝉嫁给董卓之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吕布与董卓因此反目,也留下一个“吕布戏貂蝉”的千古传说。\r

貂蝉这一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正史《后汉书》中,虽未提及貂婵之名,但却记录了吕布与董卓婢妾之间的奸情。《后汉书》记载,董卓派吕布去看守自己的内宅,不料吕布竟乘主人不在,与董卓的贴身婢女暗中相恋。因畏惧奸情被董卓发现,吕布求见王允,和盘托出与董卓不和的真相,指望得到他的援助,结果反过来被王允所利用,指使他将赴宫廷开会的董卓一举杀死。\r

这里出现的婢女,应该就是貂婵原型,而这个婢妾到底叫不叫貂蝉,却无从知晓。至于人们为什么要虚构出貂蝉这一角色,并且以假乱真,或许在三国的男人帮里,真的需要这样一位美女来调节一下气氛吧。








甲历史


在四大美女中,貂禅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史书上没有记载,史学界把她定位虚构人物。

王昭君;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出塞与匈奴和亲,嫁给了呼韩邪,使大汉六十多年无战争,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后来按当地的风俗习惯,王旺君又嫁给呼韩邪的儿子,后来与大汉反目,又陷入战乱,王昭君因思念故乡,郁闷而死。

西施:勾践因被吴国打败,曾"卧薪尝胆",又把倾国美女献于吴国,西施为越国打败吴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美女西施,真是要美人不要江山,听尽谗言,赐死伍相国,耗尽财力,军无斗志,最终亡国身死。西施的死有多种版本,只有三种版本靠谱,一种说是随范蠡隐居经商,一种是感其夫差厚恩有愧,投i江自尽,还有一种说法是被勾践皇后害死。

杨玉环:为国没有什么贡。只是李隆基的娱乐工具罢了,安禄山进宫看见美人,心生邪念,要美人必须夺江山,夺来江山才能得到美人。杨贵妃和哥哥杨国忠是没有干什么好事,要不然会引起逃亡途中的政变呢,说杨国忠奸邪是事出有因的,哥哥被杀,自己赐死。

看来她们三个的结局都不怎么样,西施的与范蠡游三江实在是难靠谱。

相比而言,西施若是投江自尽,也算善终,相应要幸福一点。倘若被越王皇后害死,那就是杨玉环要幸福了。

王昭君远嫁异帮,两国战乱必定失宠,孤苦伶丁,忧国思乡,油然而生林黛玉的悲惨,何谈幸福。


小李子情怀2O19036


杨玉环。

大唐鼎盛巅峰时期,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多文学作品中有写到,最著名最有说服力的是李白的诗,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写杨贵妃最为人所知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收拾武则天留下来的混乱局面,开创开元盛世,这是大唐帝国最鼎盛的时期,也可以称得上中华文明最辉煌的时代,老外上世纪一直称中国人为唐人由此而来,当然,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让唐玄宗这样一位圣主明君,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并且改变了一个辉煌帝国的走势和命运,没有谁比杨贵妃更当得起倾国倾城这个词了。

可惜,红颜祸水,马嵬坡下别汉皇,香魂一缕随云散。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西施。

关于西施的诗词文章就数不胜数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天生丽质的人任何装饰都是多余的,沉鱼落雁就。西施可以算得上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了,当然可能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只是做了一个王的女人该做的,取悦君王,让他乐以忘忧。英雄难过美人关,吴王夫差果然沉迷酒色,丢了江山,所以倾国倾城一说,倾了吴国,兴了越国。

传闻说,西施后来被范蠡带走隐居在西湖一带,泛舟赏月,范蠡做生意发了大财,富甲一方,这倒是个很美丽的结局了,不过很可能只是民间老百姓寄予的美好想象罢了,以西施的天姿国色,好色的越王勾践岂能不占为己有。



貂蝉

倾国倾城,闭月羞花,三国演义中,她是王允美人计和连环计的主角,从容游走于残暴军阀董卓和天下第一武将吕布中间,让亲如父子的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刀兵相见,除掉了东汉混乱以来第一号奸贼。而后被吕布带着颠沛流离,到处漂泊,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吕布白门楼殒命后,貂蝉也就了无踪迹,不知去向了。首先需要提出的是,对貂蝉正史是没业记载的,她被后世看做是红颜祸水,妖媚蛊惑人心,国家动乱的来源,更重要的是一女事二夫,不守贞操,这是封建伦理不能容的。

尽管如此,这样一个奇女子的传奇还是在民间流传下来,后世对她的去处有过很多的猜测,比较被认可的有这么几个说法。

一,貂蝉是被关羽亲手斩杀的。下邳城破后,关羽清理城池,在吕布的宅子里看到貂蝉,看到她不禁心神荡漾,随即理智战胜情感,认为此女子太过妖媚,容易乱人心志,宜尽早除掉,于是青龙偃月刀一挥,落花满地。不过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关羽被奉为武圣,不仅仅是武功盖世,武德也是楷模,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吾不杀老幼”,怎么可能对一个手无寸铁柔弱娇媚的女子下得了手呢。

二,在战乱中死去。这个说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吕布离开京城就带着家人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生活是很不稳定的,而且性格不讨人喜欢,待不了多久就得跑路或者跟人打仗。貂蝉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哪里赶得上吕布的赤兔马,在颠沛流离中病死或者被乱兵杀死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大的。



王昭君

中学历史课本说昭君出塞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体现了大汉王朝宽容的少数民族政策,其实背后的真相是很屈辱的,自刘邦开始汉朝在对抗游牧民族的斗争中一直被动挨打的处境,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追击匈奴,结果陷入埋伏,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最后还是通过行贿逃了回来,屈辱至极。

刘邦死后,吕后当家,匈奴冒顿单于来信说,我们两个都是单身,要不借结合在一起吧,面对这样的侮辱,残暴的女强人吕后也只能忍气吞声,所以汉元帝送昭君出塞实质是屈辱求和的,权宜之计,隐忍等待时机,终于等到汉武帝任用卫青和霍去病才一雪前耻。

其二,王昭君只是汉文帝后宫一个身份低微的宫女而已,临危受命,在宫中许久默默无闻,至少相比后宫众多嫔妃,美色是谈不上的,至于民间传说美貌赛过后宫佳丽三千,因为没有贿赂画师而没有被选上嫔妃,不过是后人寄予的美好想象罢了。



卿本无过,怀璧其罪。

无论是红颜祸水,还是倾国倾城,她们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

至于王朝更替,天下兴亡,本不是她们能够掌握和预见的。


四个人相比起来,杨玉环当然是最幸福的,李隆基本人是千古一帝不说,还能做到万千宠爱于一身;至于结局,只能说,红颜薄命。

西施历史最久远,传奇色彩比较多,应该说待在吴王夫差那段时间,还算是安逸平静的,至于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貂蝉的身世是最坎坷的,出身卑贱,被王允当做工具和间谍安插在吕布和董卓之间,一个柔弱女子在左右朝廷命运的三个男人间周旋,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哪里还能像电视剧里面那样奢望爱情,跟了吕布之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几乎没有过上一天的安稳日子,至于结局,自然可以想象了。

王昭君是先苦后甜。最初身在宫廷多年,锦衣玉食,接触的都是温文尔雅之士,突然临危受命,远赴草原和沙漠深处,风尘仆仆去往一个遥远的地方,前期当然是受尽煎熬苦楚的,而后通过自己的高贵气质,勇气和智慧,征服了野蛮的匈奴人,受到极高的尊重,身份煊赫,子孙满堂,在四个人里面,结局是最幸福的。


柳影看历史


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貂蝉是虚构的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美貌让四大美女的人生不再平凡,也注定了她们一生的悲剧。

西施是四大美女中最早的一位美女,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王夫差,将西施作为女间谍送给了夫差。在到达吴国后,西施深受吴王的宠爱,夫妻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和睦。然而西施女间谍的身份,注定了她不能像平常女人一样相夫教子。

后来在西施等人的帮助下,越国灭亡了吴王,同西施有着二十年夫妻情分的吴王夫差被迫自杀。越王勾践并没有记住西施的恩情,他在消灭吴国后,就把西施逐渐的忘却了。幸好西施的老朋友范蠡一直对西施念念不忘,范蠡带着西施离开越国私奔,后来成为了天下首富。西施的前半生是悲剧的,后半生是幸福的,是四大美女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王昭君是汉朝时期的和亲美女,很多人都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却不知道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后,遭受到的苦难。王昭君在到达匈奴后,最早嫁给了年老的呼韩邪单于,并且给呼韩邪单于生下了一个儿子。然而在王昭君结婚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就撒手西去。

匈奴人的婚恋观念开放,父亲去世儿子就要娶了父亲的小老婆,王昭君不愿意嫁给复株累单于,给汉朝皇帝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回去。结果汉朝皇帝根本没有理会王昭君的诉求,强迫她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后来复株累单于也先于王昭君去世,搜谐若鞮单于继位,搜谐若鞮单于究竟有没有继续迎娶王昭君,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从匈奴的风俗来看,王昭君再嫁的可能性是极大地。在复株累单于去世两年后,33岁的王昭君因病去世。

貂蝉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个美女,貂蝉最早是王允家里的侍女,被王允认作干女儿。王允为了挑拨董卓和吕布的感情,将貂蝉先后献给两人。貂蝉先被董卓夺走做了小妾,后来吕布杀死董卓,貂蝉又被吕布夺走。吕布从洛阳战败后,小说中就没有了貂蝉的记载。估计貂蝉要么死于乱军之中,要么就自杀明志了。

杨玉环是唐朝时期的美女,杨玉环最早的丈夫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好色的唐玄宗看中了儿媳妇,他先逼迫儿媳妇出家,又明目张胆的将儿媳妇娶到了后宫里面。唐玄宗的年龄做杨玉环的父亲还差不多,然而杨玉环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她只能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幸运的是,唐玄宗非常宠爱杨玉环,夫妻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起去四川逃难,半路上士兵们发生哗变,杀死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依仗着妹妹做到了丞相,在任期间专权弄国,祸乱朝政,是一个十足的奸臣。叛乱的士兵们杀死杨国忠后,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能派遣高力士将杨贵妃勒死,一代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


史海泛舟摆渡人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其中貂蝉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所以就剩下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

西施本是越国之女,因为吴越交战,越国失败,越王勾践也被迫到吴国为奴,后来越国通过用美人计,进献西施,迷惑吴王夫差,导致吴王夫差贪图美色,荒废政事,让夫差和伍子胥彻底君臣失和,使吴国也一步步的走向灭亡。

而西施的结局有三种说法,一是和范蠡归隐、泛舟湖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二是自己投江而死。三是被吴国人投江而死。

王昭君是西汉时期之人,王昭君的出塞让汉匈之间出现了长达五十年的太平局面,让汉匈两方的百姓过上了几十年的太平之年。

因为王昭君的出塞,所以王昭君也受到后世的推崇,也得到了历史的好评,同时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霍去病。

不过王昭君嫁到匈奴,过得并不怎么好,匈奴人和汉朝人习惯不同,因此在其夫呼韩邪死后,按照匈奴的习惯,只得改嫁。

再到后来,大汉和匈奴之间开始有矛盾冲突,王昭君眼看自己出塞和亲带来的和平局面就要毁于一旦,她在忧郁成疾之下,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杨玉环是唐朝之人,本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寿王之妃,后来李隆基先让杨玉环出家,而后封杨玉环为贵妃,杨玉环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

李隆基不仅宠爱杨玉环,他爱屋及乌,大力封赏杨玉环的家族,同时重用杨国忠。后来在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在出走蜀地的时候,在路上军士发生哗变,军士杀死杨国忠,并且还要杀了杨玉环。李隆基当时虽然不愿杨玉环死,但那时李隆基也没有办法,最终杨玉环被赐死。


那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她们谁最幸福呢?

其实她们的命运都牵扯到当时的政局,一旦牵扯上了政局,就注定命运坎坷,而西施的结果有三种说法。若以西施最终和范蠡归隐泛舟湖上的这个说法来看,西施和范蠡有情人终成眷属,那西施就是她们之中最幸福之人了。


中孚鉴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红颜多祸水……这些俗语充分说明两点,一是太美的美女都是惹祸的源头;二是太美的美女都是倒霉的短命。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沉鱼,说的是西施,她在洗衣服时,水里的鱼都被惊艳到,忘记游泳,沉到了水底。

落雁,说的是王昭君,她在塞外,天空的大雁被她惊艳到,忘记飞行,掉到了地上。

闭月,说的是貂蝉,她的天生丽质,让皎洁的月亮都自惭形秽。

羞花,说的是杨玉环,她的国色天香,让美艳的花朵都羞于见面。

西施的命运

越王勾践为了报被吴国灭亡之仇,将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西施忍辱负重,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吴国灭亡后,关于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一说西施与范蠡携手隐退,一说西施羞愧自杀,一说西施被勾践或范蠡杀死……但最广泛的说法是西施与范蠡隐退,度过幸福一生。

王昭君的命运

王昭君本是汉元帝的一个宫女,汉元帝为与匈奴和亲,挑选宫女作为和亲公主,最后王昭君被选中到了遥远的塞外与匈奴和亲。她身处异域,思念家乡,生活过的并不幸福,而且按照匈奴婚俗,她先后嫁给两任可汗,终生不得返乡,最终客死他乡。


貂蝉的命运

貂蝉其实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人物,她与西施类似,也是被男人利用的工具。王允利用貂蝉成功挑拨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激将吕布干掉董卓后,貂蝉就跟了吕布,端的是美女配英雄。但好景不长,吕布被曹操打败所杀,貂蝉下落不明。

有传言说,貂蝉被曹操送给了关羽,而关于不解风情,认为貂蝉是红颜祸水,手起刀落,竟然把一个大美女给“咔嚓”了,这便是“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故事。


杨玉环的命运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人尽皆知,虽说唐玄宗公开“扒灰”儿媳的行为一向为人不齿,但两人在一起的生活确实是男欢女爱,幸福美满。不过,正是两人这种“幸福感”一定程度导致了天宝危机和后来的安史之乱,在马嵬坡兵变中,唐玄宗不得已下令缢死杨贵妃。

综上所述,古代四大美女中,只有西施的结局最完美,虽曾忍辱负重,但度过了幸福的下半生,王昭君次之,貂蝉再次之,杨玉环最悲催。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