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而知而行的历史


当明朝人回首望向大明历代的皇帝之时,总会把这些人进行一个比较,于是明孝宗朱佑樘上了榜,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千古一帝。哪么问题来了,为何明孝宗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谁才有资格为大明的皇帝们排位呢?

在中国的古代,平民百姓对于所谓的国家大事几乎就是个睁眼瞎,他们连个字都不认识,就算皇帝把榜单放下来,他们能看得懂吗?

说白了所谓的舆论主要是控制在读书人的手中,而大明王朝的读书人可以说是所有朝代地位数一数二的。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谁会对这些读书人好,谁就是一个好皇帝。

对读书人好,和对天下百姓好其实是两回事,因为读书人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而平民百姓才是大明的根基。

创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对百姓不好吗?为了惩治天下的贪官,直接定下了六十两银子就要砍头的规矩,所有百姓如果对当地的官员不满,可以直接绑着地方官上京。

可以说朱元璋对天下的百姓实在是太愚爱了,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得到千古一帝的好评,为什么呢?

很简单,还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能评价皇帝的只有读书人,朱元璋对读书人太狠了,朝中的大臣们几乎都是读书人,但是被朱元璋杀了一波又一波。

再然后就是朱棣,这个家伙也是个武夫,一直相信能动手就别吵吵的硬道理,于是读书人跟他也玩不到一块去,然后也被读书人给拉黑了。

之后的所有皇帝几乎都有类似的毛病,反正不太拿读书人当回事,尤其是大明的后期,天子为了对抗朝中大臣,直接任命了太监来对抗这些大臣。

这些皇帝也不用想了,肯定也不是什么好皇帝,不然的话怎么可能重用太监呢?

要知道在读书人的眼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太监很明显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辈,怎么可能跟这些读书人相提并论呢?

所以说只要重用了太监皇帝也被人给拉黑了。

然后我们数来数去,就会发现,唯一跟朝中大臣能玩到一块的就是明孝宗朱佑樘。

就在明孝宗当大明天子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跟朝中的大臣们商量着来,不论事情的大小,总是相互之间搞一个平衡。

并且在明孝宗在位期间,整个天下读书人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还有朝中的内阁几乎也是历朝历代过得最舒服的时候。

可以说在明孝宗在位的期间,这些朝中的大臣,就不用担心明孝宗会对朝中的大臣下黑手,可以说君臣之间差不多可以当朋友了。

明孝宗的儿子朱厚照,其实并没有历史上哪么无能,但是风评却相当差,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朱厚照不听话,主要是不听朝中大臣们的话,从小的时候就不学无术,每天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虽然某些事情看起来有一点点的好处,可是在朝中大臣们的眼中,就是贪图玩乐,就是不求上进。

而明孝宗就不一样了,在教育儿子方面,直接跟朝中的大臣站到了一起,能动手尽量不去说服教育。

可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拿明孝宗跟朱元璋比一下,再跟朱棣比一下,突然发现这些生活在明孝宗时期的大臣们好开心好幸福,每天开开心心的上班,有不同意见明孝宗也尽量跟大家一起商量。

于是明孝宗朱佑樘就成了大明王朝所有人的口中的“千古一帝”,其实并非明孝宗对大明有什么巨大的贡献,只是因为他能跟朝中的大臣,还有天下的读书人正常的玩到一块罢了。


虎头山小妖


说起明孝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明孝宗的爷爷、父亲和儿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明孝宗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事变的主人公;明孝宗的父亲,是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那位宠爱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的成化皇帝;至于明孝宗的儿子,就更不得了,他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宠信刘瑾、修建豹房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或许是因为明孝宗的爷爷、父亲和儿子都行事太过高调,以至于明孝宗本人被显得默默无闻,但其实呢,明孝宗功绩和才能,其实远远超过他的爷爷、父亲和儿子。甚至而言,就史书上的评价而言,明孝宗在明朝所有的皇帝中,都可以排到第三位,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

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清朝的曾国藩也曾说过:“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换句话说,在曾国藩心中,明孝宗是足以与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宋仁宗相提并论的伟大帝王。那么,这位明孝宗究竟是何方神圣,究竟是凭什么能够当得起这样的美誉?



明孝宗,原名朱祐樘,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

一次明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但这事很快被明宪宗宠信的万贵妃知道,于是她就让人将纪氏怀的这个孩子给打掉。

但好在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但纪氏却因此被万贵妃贬到冷宫居住,后来纪氏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然后由太监张敏偷偷帮忙抚养到六岁。

直到有一天,张敏为明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这才说出了实情。

当明宪宗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儿子时,不禁泪流满面。当天他便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后纪氏却在宫中暴亡,张敏也吞金自杀,这显然与万贵妃有关系。

但是,等到朱祐樘登基成为皇帝,虽然当时万贵妃已经去世,但她的家人都还在,然后朱祐樘并没有想着要去报复万贵妃的家人。



此后十八年,朱祐樘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在文治上他轻徭薄赋,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积极扭转朝政腐败状况。

在武功上,朱祐樘先后三次收复新疆哈密地区,又多次击败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入侵,致使安南、暹罗、乌斯藏、琉球、占城、撒马儿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每年都要来明朝入贡。

在他执政的18年里,明朝没有发生过一起农民起义,人口数量增加1000万,达到6000万人之多,明朝也由此迎来中兴,史称“弘治中兴”。

更难能可贵的是,朱祐樘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在他当皇帝时,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

并且,朱佑樘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只娶了一位妻子的皇帝,算得上是一夫一妻制的最早提倡者。所以客观来说,朱佑樘这样的皇帝虽然不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名声远扬,但他却能够让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而作为他的臣子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是赵帅锅


说起千古一帝,我们一般想到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这些开创型帝王。

作为一个守成帝王,明孝宗朱祐樘被称为千古一帝则有些过誉了。不过,在《明史》之中,对朱祐樘的评价确实很高。明孝宗朱佑樘其实是一个在历史上都能排的上号的好皇帝,但和清朝能称康熙是千古一帝一样,明朝称朱佑樘为千古一帝,倒也说的过去。

明孝宗早年悲惨的经历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

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土司的女儿,纪氏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宫里的杂物。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人缘很好,派来的宫女不忍下手,回报万贵妃就谎称是肚子里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

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末找到。

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大喜。立即命令去接太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

次日,頒诏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氏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在万贵妃病逝半年之后,宪宗朱见深也随她而去。太子朱祐樘登基称帝。

朱佑樘皇位之路十分坎坷,历经磨难终于登基后,穷尽毕生精力去扭转宪宗时的朝政腐败状况。那么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一是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一手缔造“弘治中兴”,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朝的衰弱;

明孝宗继位的时候,明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此时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朝政紊乱。

朱祐樘除旧布新,进行了大幅的人事调整。

外戚万喜、万通被革职,首辅万安被退休还乡;礼部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在宪宗朝排挤忠良,先后把吏部尚书联裕、兵部尚书马文升外派到南京,由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朱祐樘将李孜省发配充军,李孜省在狱中忧惧交加而亡。太监梁芳被外放到南京任御用监少监。

罢黜奸佞后,朱祐樘任用贤臣。

他重新起用了已退休的原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任命他为吏部尚书,负责人事安排。王恕清正廉洁,直言劝谏,在成化年间被宪宗所不喜,所以才被强制退休。对王恕的建议,朱祐樘从善如流。比如,增设午朝就是王恕最先提出的。王恕与马文升、刘大夏并称“弘治三君子”,“弘治中兴”的出现,王恕功不可没。

朱祐樘继位后,马文升由南京兵部尚书调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弘治二年,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任职期间,他严格考核,整顿兵政废驰,取得著成效。

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二是他待臣宽厚、善待百姓,深受大臣和百姓爱戴。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

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

只要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 。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

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

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三是严于律己、清心寡欲

朱祐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仅有一个老婆的皇帝。

朱祐樘一生只有一位张皇后相伴,再没有其他的妃嫔,这在拥有三宫六院的古代帝王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而事实朱祐樘确实是一夫一妻。

明朝中后期的皇后,一般都出自普通家庭。张皇后也不例外,她的父亲张峦也只是个国子监生。张氏在成化二十三年被立为太子妃,同年十月,立为皇后。我们知道,古代帝后都是分宫居住的,而朱祐樘与张后伉俪情深,同起同住,与民间普通夫妇无异。朱祐樘爱屋及乌,对张后的娘家也大加封赏,岳父张峦追封为昌国公,张后的两个弟弟也被为侯爵。

他和张皇后夫妻恩爱,经常在一起读诗作画,谈古论今。

在世界科学史上,朱佑樘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牙刷。

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好人该做的事他都很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他用尽自己毕生的精力让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炫出一轮绚目多姿的晚霞。作为一个皇帝,朱佑樘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一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自己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总结:虽然现在一提到皇帝,国人想到的无非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朱佑樘到底是谁,这位伟大的帝王似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时间或许可以磨去历史的菱角,却永远也无法磨灭史书中的记忆,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伟大的帝王。


路之意


明孝宗朱佑樘其实是一个在历史上都能排的上号的好皇帝,虽然个人觉得,对我们整个中华历史上说他是千古一帝,有点不太合适,但和清朝能称康熙是千古一帝一样,明朝称朱佑樘为千古一帝,倒也说的过去。

宪宗死后,继任的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将成化年间的弊政扫除的一干二净,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对明朝能骂皇帝骂的狗血喷头的大臣们来说,这已经是极高的赞誉了。和满清的只知道磕头的大臣还是没法比的。


而大臣们这样称赞他,也是有理由的 。

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只要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 。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孝宗的治理之下,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乐,明朝走上了“弘治中兴”时代
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朱祐樘在位期间,维护国家统一,对西域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当时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 ,“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 。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 ,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朱祐樘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


朱祐樘此人品极佳,提倡一夫一妻制。(这在一夫多妻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来说,可真是不容易的)他比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为民的善政。 也同样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千古一帝,没有那么多自吹自擂的功绩,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民有用的,所以称他为千古一帝也是不为过的。


关河南望


明孝宗朱祐樘,是中国明朝的第九个皇帝。他在位期间,有弘治中兴一说;而他本人,也有“千古一帝”之称。

那么,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赞誉呢?根据他一生的经历,有书君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出身经历迷之传奇。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父亲就是史上那位著名的“恋母癖昏君”——明宪宗朱见深。

朱佑樘是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之前的两个皇子,都早早夭折了。由于宪宗专宠万贵妃,朱佑樘的母亲刚怀上他,就险些被万贵妃所害。

如果不是众多太监、宫女齐心协力冒死将怀了身孕的朱佑樘的母亲秘密藏在安乐堂,大明王朝也就不会有""弘治中兴""那段历史了。

在万贵妃的淫威下,孝宗朱佑樘不仅出生,并且顺利长大,这本身就已是一个奇迹了。

虽然他从小就在万贵妃的淫威下苟且偷生,但算起来万贵妃既是他的仇人也算是他的“恩人”。

万贵妃自己不能生育,就明里暗里害死了其他所有的皇子,算是帮朱佑樘铲除了竞争对手,他也就毫无悬念的登上了皇位。

一个奇怪的的现象是:早年的悲惨经历没有让朱佑樘变得心理扭曲。或许,反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人性险恶的深宫当中人性的光辉,让年幼的朱佑樘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让他最终成长为一世明君。

当然了,仅仅因为传奇的童年经历显然不可能获得“千古一帝”这样高的美誉。朱佑樘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卓越的政治作为。

二、力挽危局,打造出中兴神话。

朱佑樘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堪称一个烂摊子。为了扭转乾坤,朱佑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还加开了午朝,使得君臣能有更大的时间了协商办理政务;

后来他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利用早朝、午朝之间的空余时间与群臣切磋治国之道,共商政事,可以说是分秒必争了。

关于他的勤政,还有个小故事。

说是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其勤勉自律可见一斑。

有人评价孝宗皇帝是个“守成”之君。有书君认为这个评价是很片面的。事实上是,朱佑憆不但守成,更善于改革。

明朝的“京查”制度是在他在位期间完善的。“官员问责制”是他发明的,农业税折合银两征收也是从他这一时期开始的。

还有军事上的“民壮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兵役制。他还修正了《大明律》,删除了其中多项残暴的法令,明确规定“不因言杀人”,倡导舆论自由。

西方启蒙运动领导人伏尔泰对这一点曾赞誉颇深。他的改革成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前身,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他在位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乃至军事体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经济上商品经济逐渐繁荣,新兴商人团体开始壮大,文化上突破了程朱理学桎梏,开始出现了肯定人性,倡导思想自由的新思潮,所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毫不过分。

在政治上,他也起独树一帜的。他对大臣宽厚,但是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

仅他上任的头两年,明朝各地知县被罢免的就有三分之一。

他惩治贪污腐败更看重从制度上堵住腐败源头。比起太祖朱元璋,他的一些做法可以说更聪明。

他体恤民生,减轻农民负担,自己带头节俭,缩减皇宫开支。他在位期间,国家税赋收入大大增加,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还有人说,朱佑樘宠信宦官。而我们看他所信用的宦官:怀恩,陈准,萧敬,王岳,都是才能卓越的人。

与其说他宠信宦官,不如说他是一个知人善任,能充分发挥宦官集团良性作用的聪明人。

他的确很善于用人,奸臣刘吉是个出了名的“小人”,却在朱佑憆在位时建树颇多,这正是他用人的高明之处。

熟悉明史的友友可能还会发现,朱佑憆时期,明朝没发生过大的战争。

但这可不是因为他软弱。他在位时期,明军西进收复哈密,重建关西七卫,恢复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

对蒙古达延可汗,他毫不示弱,贺兰山大捷一战捣毁蒙古巢穴,打的蒙古可汗只以身逃。

纵观弘治一朝,没有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没出现过任何动乱。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而孝宗皇帝的功绩,虽没有多么响亮酷炫,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民有用,仅从这点来看,称他“千古一帝”也真是不为过的。

三、品质高洁,倡导“一夫一妻”。

除了治国理政,在人品方面,朱佑樘更是楷模。

首先来说,对于万贵妃早年的各种迫害,朱佑樘登基之后并没有实施任何报复,从朱佑樘后面的执政生涯也看得出来,他非常善良,而且非常重情义。

而让他留名历史的不只是他英明的政绩还有善良的秉性,还有他的独特的情感生活。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一生只娶一个妻子的皇帝。

世人都知道中国的皇帝的老婆素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一夫一妻制跟中国皇帝根本就不沾边。可这孝宗皇帝,还真就是一生一世就是皇后张氏一个人。

这一个原因,是因为孝宗皇帝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再一个原因,大约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由于童年时看到了太多后宫妃子之间为了争风吃醋相互陷害,致使后宫乌烟瘴气的现实,朱佑樘不想让自己再重蹈父亲的覆辙。

据说,孝宗皇帝与张皇后俩人伉俪情深,如同一对民间的平凡夫妻一般朝夕相处。

这样的传世佳话是中国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例,自然也就引来后人的无比羡慕和纷纷称赞。

综上所述,明孝宗皇帝朱佑樘,政治有建树,爱情忠诚专一。历经磨难,却始终能够保持着一颗赤诚仁恕之心。

他虽然不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开疆拓土,霸名远扬,但他的品德高贵,在中国将近500个封建皇帝中实属罕见,因此,他的确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明朝皇帝奇葩最多,正常的就没有几个,一心求仙的,做木匠的,死在女人床上的,明孝宗的儿子正德皇帝也是一个奇葩,荒淫无度,喜欢喝酒,死的时候只有31岁。明朝皇帝感觉除了朱元璋,朱棣,然后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再就是崇祯还算正常,不过能力有限,导致灭国。

明孝宗说是千古一帝还是有点过了,虽然说在明孝宗手里明朝出现了一个小盛世,弘治中兴,但是毕竟对于整个大明或者中华民族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比如秦始皇能够影响后世几千年,汉武帝开疆拓土,打出了汉人的尊严,隋文帝圣人可汗,万国来朝等等这些皇帝在历史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但是朱佑樘很显然没有做到这些。

朱佑樘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很多人说朱佑樘有能力呢,就是因为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有了一点起色。可能他最出名的就是只有一个老婆吧,这个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可以说仅此一家。

明孝宗在位的时候,明朝确实是焕然一新,把自己的父亲留下来的很多弊端,问题都一一解决了。一是敢于拨乱反正。他不仅将父亲明宪宗宠信的妖僧继晓处死,废除了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更是对朝廷来了一次大换血,先后将内阁首辅万安一下官员下狱、罢免、流放千余人。二是用人唯贤。重用王恕、刘大夏等贤才之士,形成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改革了官吏考核制度,使得朝政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自己还勤俭节约,善待百姓,减轻赋税等等。

后世很多人对于朱佑樘的评价是很高的。朱佑樘在位时期虽然政治清明,但是前面说了他毕竟没有给中国乃至大明做出突出贡献,所以说千古一代是有点过了,只能说是一个明君。

不过朱佑樘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啊,正德皇帝就没有他父亲的能力了,在位时期荒淫无道,而且明朝之后的几任皇帝都太不给力了,嘉靖,万历看看这些皇帝。大明就这样没了啊。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明孝宗真是个可怜人。

有明一朝,凡是稍微好点的皇帝,都活不长。

明孝宗名叫朱祐樘,他的童年非常坎坷。



生母纪氏是广西土司的女儿,被俘入宫中。被宪宗偶尔宠幸过一次,就怀了孕。当时后宫是由万贵妃掌权,她就命令宫女来堕胎。宫人不忍下手,回报谎称不是怀孕,是得了肿瘤。

纪氏被贬,就在冷宫中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派门监张敏去溺死婴儿,但张敏不忍,冒险将婴儿秘密藏起来哺养。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

可怜的朱祐樘就这样偷偷摸摸地苟活着,直到六岁。



有一天,张敏伺候明宪宗梳头,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宪宗。得知真情,宪宗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

看到瘦弱孤单的儿子,宪宗泪流满面。当下就召集群臣,颁诏天下,立为太子,封纪氏为淑妃。

但纪氏却突然死亡,张敏也吞金自杀。也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她短暂而又悲苦的一生中,是否曾经在远处偷偷地望过一眼自己的亲生骨肉。

周太后担心万贵妃还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寸步不离地保护起来,才使太子活了下来。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和宪宗先后离世。



十八岁的朱祐樘继位,改元“弘治”,即为明孝宗。

当时明朝已经走向下坡路,朝政紊乱,国库空虚。明孝宗善良,宽容,而且勤奋,使国家的元气有所恢复,这就是“弘治中兴”。

孝宗体弱多病,却很勤政,早朝必到,重开午朝和经筵侍讲,广咨善道。开文华殿议政,与内阁共商政事。

弘治一朝,国家的吏治还算清明,节约用度,与民休息,人民生活比较安定。

明孝宗只有一位张皇后,无任何其他嫔妃。他对张皇后非常宠爱。



“孝宗即位,立为后。笃爱,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然者。”

由于从小身体就不好,孝宗又很勤政,工作强度比较大,这就导致他的身体过早被摧垮了。 弘治十八年,朱祐樘驾崩,年仅三十六岁。走完了他短暂而坎坷的一生。

说他是千古一帝,主要指的是他是中国皇权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不含那些未成年)。

在明朝各位皇帝中,他遭遇坎坷,性情宽厚,待人真诚,工作也很勤奋。只可惜,大明王朝也许是老祖宗杀戳太重,不知道犯了哪位煞星,稍微有点人性的皇帝,都死得特别快。



他的继承人就是捣蛋鬼明武宗朱厚照。


馋嘴肥猫铲史官





答:首先闲话几句“千古一帝”这个词。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千年内成就最大的帝王。

这个词,最初的使用者是明朝奇人李贽,他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用来评价祖龙秦始皇。

所以,一般来说,所谓“千古一帝”,大家都认为是指代秦始皇。

但是,作为一个词语,大家都有使用权,你用我用大家用。

你心目中的“千古一帝”是秦始皇,我心目中的“千古一帝”未必就是秦始皇。

比李贽出生半了半个世纪的明人王志坚,就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才是“千古一帝”。

他在《读史商语·卷三》中说“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受此启发,明清史学大师阎崇年也把“千古一帝”这个标签贴在他最崇拜的清康熙帝身上,说康熙帝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这么一来,“千古一帝”就开始被用泛滥了,很多帝王都被现在的网友炒作作了“千古一帝”。

这么,悟空问答就出现了“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这个伪命题。

是,明孝宗在明朝,包括清朝,甚至现在,得到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老实说,没有明朝人称过他是“千古一帝”。

对明孝宗评价最高的史学家是万历朝参修《穆宗实录》的李维桢,他说,弘治皇帝之盛治, 就算汉文帝、 宋仁宗也比不了。

天启年间总裁《国史实录》的朱国桢说,三代以下的贤主,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为最。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他罗列出五个“自古英哲非常之君”,清朝皇帝一个也没有入选,这五人是: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

而《明史》对明朝诸帝的评价,最高者也是明孝宗,称赞勤政爱民而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其惟孝宗乎”!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帝王是年纪轻轻就崩亡的,这其中的大多数,都是耽于酒色,身体过早透支,提前告别人世。

明孝宗十八岁登基,三十六岁病逝。

但他绝不是耽于酒色那一类。

他不好饮,也不恋女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个女人,不纳宫女,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

明孝宗病逝的消息传出,“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哭声震野”。

历朝历代的君主,能得到这种天下同悲待遇的,也只有宋仁宗与明孝宗两个而已。

明孝宗做的事,没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么惊天动地,但他尽心治国,一心为民,推行宽政、善政,以天下苍生为念,悲天悯人,造福于民,这就够了。

原本,明朝在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后已走向衰落,而经过“夺门之变”,更是雪上加霜。宪宗朝的作为也非常有限,著名的“纸糊三阁老”就出现在该朝。

而明孝宗上台后,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轻徭薄赋、兴建水利,励精图治,明朝顿时生机勃发,步入大治,史称“弘治中兴”。

这样的帝王,正是民众所渴望出现的吗?

明代历朝国家赋税收入,弘治朝在轻徭薄赋的前提下,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赋入高峰,实堪称为奇迹。

另外,弘治年间的人口增长,也是一个新的高峰,据统计,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到了60105835口。

另外,弘治朝十八年时间里,国内没发生过任何大的动乱。

但弘治朝的军事并不弱,不但西进收复哈密,重建关西七卫,恢复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还猛力出击,直捣蒙古巢穴,打得蒙古达延可汗仓皇出逃。

一句话,明孝宗堪称人君典范,是中国历史最完美的君主,没有“之一”。


覃仕勇说史


明孝宗朱祐樘被称为千古一帝,确实有点过誉,毕竟他不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样开创了历史先河。

但朱祐樘作为一位守成皇帝,在明朝十六帝中,确实有杰出的贡献和才能。就史书上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朱祐樘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

在曾国藩眼里,明孝宗朱祐樘的地位甚至可以与汉武帝刘彻,唐文皇李世民,宋仁宗赵祯,元世祖忽必烈比肩,甚至说超越了朱元璋和朱棣。明孝宗朱祐樘何德何能担起如此美誉呢?

悲惨的童年

朱祐樘的母亲纪氏怀上他的时候,正逢万贵妃丧子再也发生于,抱着我补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的想法,各种加害有身孕的妃子,以致“饮药伤坠者无数”。

所幸,他母亲人缘不错,万妃派出的宫女和太监都帮他隐瞒实情,谎称纪氏没有怀孕才让她逃过一劫。但万妃还是不放心纪氏,便把她贬到冷宫。朱祐樘在冷宫被生下,得到废掉的吴皇后帮助,靠着百家饭长到了六岁。

有一天,明宪宗朱见深感叹自己膝下无子,太监张敏便将朱祐樘告诉了朱见深,朱祐樘才不用继续东躲西藏,被立为皇太子,可他的母亲和太监张敏却因为万妃的报复而丧命。朱见深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妃会对朱祐樘下手,还将他带到了自己的仁寿宫,护他周全。

收拾父亲留下的烂摊子

成化二十三年,万妃病死,朱见深因为悲伤过度,也病故。朱祐樘继位,接管了他父亲给他留下的烂摊子——朝纲紊乱、奸臣横行、民不聊生。

而朱祐樘面对这堆烂摊子,没有退却和畏缩,先彻底罢免法王、国师、真人等职务,遏止官场的颓势,再进行了一次大扫除,罢免一千多位大小官员。虽然朱祐樘由于童年的经历,一直体弱多病,但他却坚持每天早朝,重开了午朝与经筵侍讲,与群臣讨论治国之道,稳定朝纲。他考虑到百姓因为受灾,生活疾苦,下令减免地方赋税,严禁官员欺压百姓,让民生得以改善。

等待局势稳定之后,朱祐樘开始用自己的理念治国。于内,朱祐樘从自身做起,反对铺张浪费,开始改革官员考核制度,定期清退无作为的官员,严控宦官参政。他也是我国古代无数不多只有一位皇后,没有妃子的皇帝。于外,他安抚百姓,减免劳役赋税,救济灾区百姓,大力整顿军事和军纪,多次击败蒙古小王子,成功收复哈密,稳定新疆局势。

从“沉睡”中苏醒

孝宗统治后期,他身体不适,想通过佛学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让一些宦官和奸佞之辈有了可乘之机,李广便是其中一位。但随着太皇太后的怀疑,李广畏罪自杀,他贪污、受贿的证据被朱祐樘发现,让“沉睡多年”的朱祐樘清醒过来。

朱祐樘开始反思自己之前所做的一些措施,任用贤臣,重整朝纲,开始了他第二个勤政时期,给明朝带来了少有的盛世。但过重的朝事让本来身体不好的他雪上加霜,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崩于乾清宫,享年36岁。

纵观明孝宗朱祐樘,他忠于爱情,勤于朝政,体恤民情,挽回了已经走向的衰败的明朝,让明朝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昌盛之世,史称“弘治中兴”。


大白读史


明孝宗朱祐樘,出生于1470年,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1475年被立为皇太子,1487年,17岁时即位为明朝第9位皇帝。病逝于1505年,享年35岁,在位18年。

明孝宗执政期间,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政务,倡导节约,与民休息,使得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明史》是这样评价明孝宗的:“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明孝宗的后宫,只有张皇后一人,两人恩爱和谐,别无其他嫔妃。(这个应该点赞,在这方面,他是帝王第一人!)



明孝宗虽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但跟千古一帝还是差了点距离。

千古一帝是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李贽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写道:“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因此,后人用千古一帝代指秦始皇。后引申为大帝之义,泛指中国历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帝王,如:

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设立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击匈奴征百越,修长城修灵渠。

汉武帝刘彻,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中原地区上千年的威胁。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五胡乱华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使得国家富裕,人们富足。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再次统一中国。

我是历史搬运工元来大,我会尽最大努力查阅资料,细心核查,把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时间呈现给大家,喜欢的话,请点赞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