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字看着漂亮却不算书法,而有些书法家的字看着一般却被说是精品?

穿越亚马逊


(一)剖析问题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长,但其实在问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接受过书法系统教学的大众如何能欣赏书法之美。

(二)什么是“书法”

搜狗百科上写: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我们可以了解到,书之为法在于它暗含法度规范。而在我看来,书法之为艺术,更在于人的参与,其中暗含着创作者的精神内涵。

因此,字体漂亮不能说就是书法,它是否按照其中的法度,是否真的容纳了创作者的个人意蕴,这都要深入挖掘。毕竟大多数人只是书写文字,这也就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领域。

(三)书法之美丑

大众有一个审美误区:漂亮的就是好书法。也有人处于这样的误区:名家写的就是好书法。

那么书法中的美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个人以为,这个重点在于看上去丑陋但名气很大的被专业人士肯定的书法上面。曾经笔者也只喜欢看上去规整圆润的楷书,对于行楷草书等嗤之以鼻,觉得看上去一塌糊涂算得什么书法艺术。即使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曾经也是对这幅作品拥有如此盛名百思不得其解,更不用说毛泽东的书法,笔者甚至因为觉得他字体大小不一而暗自觉得不好。

待笔者亲自上手自己自娱自乐写过几个字之后,笔者渐渐觉得之前的想法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很深的误解。

首先,这些字虽然不如楷体横平竖直,但其中也是按照抒写法度来的,字体如何架构布局也可以看出来。运笔可以看出其中的力度,并不像笔者这样的初学者,笔锋或锐利或圆润,一点不发飘。

其次,书法艺术讲究个人艺术特色。若是像笔者之前想的,将楷体作为最终的标准,那么书法也就成为了一个套路模板,又何来什么艺术风格呢?看上去的不走寻常路也正是其出彩所在。

最后,书法艺术应该雅俗共赏。所以,即使表面看上去的丑,细细观察品味之后,你仍旧可以品味出其中的美感,是一种的美感,一种不脱离基本法度的独特之美。

(四)书法未来发展

我们阅读书法的历史,可以发现,历朝历代书法都有代表性的风格。那么现代许多书法家都在研究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书法风格。

观其大要,现代书法家们创作现代书法,一是取一两个象形文字,加以象形写法,还“六书”象形之初而夸大变形之;二是淡墨浓墨,或拆开或重组字形,甚至索性让你看不懂而流入现代水墨一路,或称之为现代水墨亦可;三是彩墨书法,在泼墨之外,更加泼彩;四是字球结合,装置艺术。

艺术评价本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的评价方案。所以在这些创新之书出来后,其实大多数人是不明白好坏的,更在于创作者自身原本的地位价值,反过来赋予作品价值。但它本身的价值是多是少却是没人能说的清的。但笔者还是确定,没有一点美感的书法是不够格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书法上求新求变,这是艺术的规律、发展的必然,问题在于如何去变,变好变坏,是成是败,则看后人如何接受评说了。


九卿1234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水很深。昨天跟一位专业书法朋友在谈及此事,他就在说很多人不懂书法,只是拿“漂亮”“好看”作为评判书法好坏的标准,这是不懂书法的表现,因为什么是“漂亮”,怎么着就“好看”了,你有什么标准吗?

我们就说人的长相,很多人把人的长相定了个标准,什么三庭五眼长的均衡就说标准的漂亮,这样说对吗?不能说对,但是不错,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美而已。姚晨大嘴巴,一样有人觉得她很好看,莫文蔚与周慧敏也各有各的粉丝喜欢。有的喜欢女孩子小鸟依人的很文静感觉,有的喜欢女孩子比较外向活泼的感觉,谁的对呢?

就像我们夸一个孩子一样,你老是夸他“你真棒”,我们觉得这是在鼓励孩子,但你不知道这样长久下去你就把他捧杀了。我跟很多家长说过,夸孩子要赞赏他的具体点,例如他今天的作业写的很工整,他这段时间学习的态度很端正,他很努力,很专注等等,而不是只会说“你很棒”“你很聪明”等。


说的有点远了,我就是打个比方。就是说书法,不能只是简单地以是不是漂亮来决定它的优劣。能真的被成为“书法”的作品,从大的说它要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对传统的继承,你的字有没有临过碑帖,你学过谁家的字,就像一个人要有父母一样,你的字要有出处、有源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二,你要有自我的面貌,你完全跟父母一样这不行,你还要有自己的特点,以古为徒,不是以古为奴,师古不泥古。

上面这是大的方面,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先看它的神韵、格调的高下,再看它的书学渊源,自我的特点,细的方面还要看字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等,看它的点画线条的质感,结体的擒纵、开合,章法上的攲侧、穿插、避让,笔势的连贯、呼应,墨法的浓淡、润燥等。

这些都是决定书法作品质量的元素,而不是仅仅以是不是“漂亮”作为标准。王羲之的《兰亭序》具有飘逸、妍美的特点,你不能拿这个作为标准来审核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我早期欣赏《祭侄文稿》的时候是真看不懂,就是觉得写的太难看了,字形不美,又潦草,这种字不漂亮,我才不愿意学呢。

但是随着年龄增加,学的东西多了,对书法的认识的深入了,现在再看《祭侄文稿》确实越看越耐看,感觉这字“漂亮”。

号称天下十大行书的这些作品,各有特点,每件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风格多样、多变,你说谁“漂亮”谁不“好看”呢?


翰墨今香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楷书到现在敬请各位雅教!



hongjiahe


书法形态,主要分为“妍”“拙”“丑”三个类型。丑即是丑,其实书法艺术的美感也就是分为“妍”与“拙”。何为妍,晋韵唐法多是妍,宋人尚意开始就有了拙,蔡苏妍多些,米黄拙多些,然后,王铎是大拙、董其昌是小拙,而到了傅山板桥,基本上就是全拙了。

就连民国文豪沈从文先生都感言,宋四家没有一个认真写字的,因此普通大众看不懂拙、不喜欢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拙书尚且如此,更休题“丑书”了。但是“专业”的学者专家明显对“拙”更感兴趣、更为青睐,从国展大赛的作品看,“拙”占主流、“拙”字当道,是无须争辩的事实。



基于以上两点原由,“大众”与“专业”书法审美的角度眼光,严重地不在一个地平线上。一些被“业内人士”鼓掌叫好的书法作品,大众丝毫审视不出美感,而一些被普通大众相当看好的书法作品,往往在专家学者的眼里一文不值。比如正书的田英章,拙书的金伯兴(新一届兰亭奖获得者)。

专家与大众的审美有所差别是正常的,但走到截然相反的对立面,对书法艺术而言,恐怕不是一件好事。艺术探索之路可以蜿蜒曲折,但大的方向不宜南辕北辙,不是东西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个矛盾需要有所调合。“专家”未必就对,而大众未必就错,在对“丑书”的批判上,我的态度属于大众这一方。



过度掘凿解构书法艺术,可能本身就不可取。书法原本并不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被解构抽象得都快要面目全非了。不管如何研究,书法的美感始终是艺术的重要组成,如果连大众都看不出来美感,都觉得太拙太丑,这样的创新与尝试就是失败的,即便有一万条理论上的理由可以支撑,也是不值称道的。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大部分普通人对于书法的欣赏水平还停留在

“正楷之外皆是丑书的阶段”。

这是一个欣赏水平的问题。

打个比方,全国各地都有的现象,公园或者是小花园,某些大爷拿着蘸了水的拖把,写字。

往往写的都是一手十分漂亮的字。

但是他到底是写的什么呢。

是临帖?即兴创作?还是为了好看这样写的?

还是有笔法上的借鉴,笔法师承何处?

这些就是和真正的书法的差异点。

书法的欣赏不单单是看它的的“美”与“丑”。

就像是你看到了一位十分美丽的女性,不用你来说,大家也都知道她长得十分漂亮。

这是一种粗俗、肤浅的认知。

老缶(吴昌硕)的篆书,大家风范一览无余,金石气息浓厚。

王树秋的字作品,《山川之美》

大部分第一眼看上去,会产生不是很好看的那种感觉,对吗?

但这是魏碑风格明显的碑学书法。

实际上,很了不得,功力很深厚,只是相对于书法的帖学,研习碑学欣赏碑学的人少罢了。不代表着他不好。

最后上几幅自己的作品供大家参考。

《肖文飞拟古之米芾系列》 48×26cm 2018年 作品

杜甫《枏树为风雨所拔叹》肖文飞 2019作品


肖文飞书法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也在讨论

正规的书法训练,有理论,有笔法,有技巧,有心法(即意境);而有的人,没经过专业训练,却也能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这在古人有个专用的名称"善书者"。

下里巴人应和者众,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要领悟与欣赏阳春白雪的境界,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积淀的

这段时间,突然对钢笔字钢笔画产生兴趣,信手涂鸦了一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習兿無涯


这里有个行里行外问题。人人都会走步,可那不是模特,郭德纲走猫步人们只会笑他。朱之文歌唱的好听,他不是歌唱家。人人都会写两刷了一样不可能成为书家。其实一笔下,行家就知道你会不会写字,起行收到位与否,內行看门道吗!下面是辽宁书协主席胡崇炜的字,你能看懂好在那,说明你是内行。看不懂说明你是门外汉。



云雪书画


倒底什么才是书法,,,标准是什么!!!!我看还是王羲之最有发言权……

这个关于(王献之)学书的故事就能完全说明这个问题!王献之学习书法快到(十年)的时候,大概15岁吧,他感觉自己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的父亲(王羲之)认为他还不行,王献之就很不服气,决定找个机会整整他父亲。。机会终于等到了,有一次(王羲之)急着出门办事,就在墙壁上写了个便条,王献之看着父亲走后就把墙上的字给嚓掉了,然后自己重新写了上去,不过他把(太)字一点留了下来。。整好以后,他就让他的母亲出来观看,说这是他替父亲写的,问写的怎么样,他母亲看后摇摇头说吾儿写完8缸水,,仅有一点像汝父。!!!就是太字的哪一点………


王献之并不服气,要等他父亲回来。王羲之办事回来之后,看着墙上的字就说…临走的时候酒喝太多了,怎么把字写成这样,毫无法度惭愧啊!!!一旁的王献之如遭雷击当即认错……

这个故事特别说明了笔法是书法的核心,法度是书法的根,没有法度不能称之为书法!!!!!!!笔法在王家都是世代相传,直到唐代草圣张旭…生性豁达的张旭把笔法传给(颜真卿)等人,颜真卿把笔法传给(怀素)……从此笔法传向民间,也让笔



法披上了(神秘外衣),,至今争论不休……

美与丑只是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不是衡量书法的标准……运用笔法的火候功力不倒在美也不是书法,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真正的书家都是从(美变为丑)的……所谓的丑…只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普通人难以欣赏实属正常。

赵孟頫的行书就很漂亮,很多不懂书法的人都喜欢,但是写的像赵猛頫的人的字却不一定是书法,百分之99的人没有赵猛頫的功力,所谓的漂亮只是个假象而已,就像现在的很多名人字画,最多算是毛笔字吧!


画断黄河西来水


说到这个问题就又绕到了有关“丑书”和“美 书”的话题。其实,字的好看与否同书法的功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好看的字不一定是好书法,能写好书法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书法家,当然,那些头顶书法家桂冠的人也不一定都能写好字。这既是辩证的关系,又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书法的好看与否只是书法的一个属性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精深的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属性。在古代,中国书法以实用性为主,书写是每一个文人的基本功,在封建科举万千的近两千年里,书法还是进身仕途的必要技能。所以,在那个时代里,书法是讲究美观的,必须写得庄重、典雅,规规矩矩才好,所以“馆阁体”、“台阁体”也就应运而生,历史上大多书法名家也都是清新、美观一派的。超出这个规范就会被认为是不好的。

而在计算机时代的今天,书法已经逐渐失去了实用属性,艺术性就被提高到了首要位置。只是,在一些书协组织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追求艺术效果的书法,已经走进了“展览艺术”的怪圈,有些跑偏了。

好看是指书写的作品笔画清秀、字迹端庄、章法布局合理等这些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方面,但在一些人、尤其是现在所谓的“艺术家”眼里,却不一定有艺术性,他们就认为那些扭扭捏捏、故意夸张变形的字是好看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比如有些“艺术家”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两个小丑,故意装出高深莫测样子,一定程度上还真的能唬人呢。

至于书法的功力,那是笔法和时间的产物,表现在字迹上能看出练习时间的印记。但功力不等于好看,也不等于艺术性。有的字可能就丑的有功夫、有水平。

新时代的书法,应该将艺术与传统有机结合,使之发扬光大

书法,首选必须是书,其主要内容必须是汉字,而通过书法书写的汉字要能够认读。这是基本的东西,偏离了这个轨道,书法就会走向死胡同。

现代的一些“行为艺术”家也打着艺术的旗号做书法,有些已经是在糟蹋书法。因为他们做的那些东西,已经不是在写字,而是“画”、“涂”,有的甚至在“射墨”、“喷墨”,失去了“书”的本意。但却不能不说他们弄的不是书法艺术,因为他们的“艺术”里确实有书法元素。

我的观点: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国粹,正是由于中华文字的延续维系了中华文化五千年长盛不衰。在今天,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应该鼓励和支持艺术家们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索的尝试。但作为管理机构的各类官方书协组织,应该对书法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界定哪些是书法,哪些是艺术。而对于书法和书法家,必须要首先具备好好写字,写好看的字的能力,然后再去创新和突破。尤其对于书法启蒙教育,更应该介扬正统,不应该版面鼓励丑怪之风盛行。


方圆居文化


就连民国文豪沈从文先生都感言,宋四家没有一个仔细写字的,因而一般群众看不懂拙、不喜欢拙也是情理之中的工作,拙书尚且如此,更休题“丑书”了。但是“专业”的学者专家明显对“拙”更感兴趣、更为喜爱,从国展大赛的著作看,“拙”占主流、“拙”字当道,是无须争论的现实。

专家与群众的审美有所差别是正常的,但走到截然相反的对立面,对书法艺术而言,恐怕不是一件功德。艺术探究之路能够弯曲弯曲,但大的方向不宜南辕北辙,不是东西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个对立需求有所调合。“专家”未必就对,而群众未必就错,在对“丑书”的批判上,我的态度归于群众这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