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人们却极少像“蒙元满清”一样视鲜卑为侵略者,这是为何?

用户50035732909


人家鲜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整个民族就已完全被汉化没了,融入到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了。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鲜卑这个民族,那还谈什么“侵略”?

西晋灭亡后,北方中原地区经历了动乱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最后,北方为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统一,中国从此进入南北朝时代。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北魏到了孝文帝时代,在冯太后的支持下,推进了著名的全面汉化运动——孝文帝改革。

而北魏的汉化性质与日后蒙元和满清的汉化是不同的。后两者实际上都是在保留自身民族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有限度汉化,其实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以便于自身对整个中华的统治。而北魏的汉化,是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汉民族之中,完全舍弃了自己的民族的独立性。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有一些几方面:1、易服:把鲜卑族的传统服饰全部改为汉人款式;2、改语言:全面推行汉文化,学汉文,讲汉语;并且将汉语作为选官的衡量标准,不会说汉语的,就不让当大官;3、汉鲜通婚: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把鲜卑族的血液融入到汉人血液之中;4、改姓:把鲜卑族的传统姓氏改成汉族的姓氏,比如北魏皇族的拓跋氏就直接改为元姓,所以拓跋魏,也被称为元魏。

经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从此正式融入到汉族之中,不再以独立民族存在。北魏孝文帝的这一改革,开创了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族之先河,不仅对北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极大的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此举也为日后灿烂的隋唐时代奠定了基础......


这些历史要读


因为鲜卑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民族属性,这点是蒙古和满洲都没有做到的。



在最早的时候,中原的汉人也是视鲜卑为入侵者的,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鲜卑人和汉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所谓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鲜卑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方乱世的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拓拔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极大的发展生产力,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汉化改革,虽然后来孝庄帝时期权臣尔朱荣倒行逆施,但是最终经历了100多年的洗礼,鲜卑人已经变得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在文化上,已经彻底融入汉族。

与之相比,蒙古和满洲的汉化历程则十分艰辛。大元蒙古所接受的文化不只华夏一家,因此汉化趋势非常缓慢;满洲为了凌驾于汉人只上,对汉文化也是进行阉割奴化。但是终究是蒙古和满洲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够强大,最终只能被逐步汉化。此外还要考虑蒙元和满清距离现在都比较近,所有蒙满两族的汉化历程终归来说还是有点短,以至于还没有融入汉族,便迎来了民族成分划分的政治举动。但事实上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满蒙两族从生活习惯到袭承文化上都与汉人无异,可以说除了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民族名称不同,大家早就是一样一样的人了。



火器工坊


一些人视蒙元满清是侵略者,是被日本鬼子洗脑的结果。

日本当年为了侵华的需要,曾经创造出了“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的谬论,创造出了“蒙古征服论”、“满清征服论”等怪论。其目的是为了挑动民族矛盾、肢解中国,达到各个击破、全面侵吞的战略目的。虽然后来日本彻底失败了,但这些荒诞言论的流毒现在仍然没有彻底肃清。现在在网上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用这种观点评价元朝、清朝。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为了激化中国国内汉族和蒙古族、满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制造华夏中国灭亡的言论。“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提出该言论时候正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这些学者的目的很简单:为入侵中国寻找借口。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又大量散播《告十八省豪杰书》,制造满汉矛盾。其中写道“满清氏原塞外之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显然该文的内容不符合现实,其用心可谓阴毒。巧的是在清朝晚期,又有一大批“失传”的书籍从日本传入中国,这些书籍就有《扬州十日记》。根据最近的研究,《扬州十日记》至少是在日本遭遇篡改的,日本人别有用心地夸大了扬州屠杀人数为80万。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扬州城的人口不可能容纳80万人。日本还宣传“岳飞是中国第一伟人”,日本在这时候提出该言论,显然别有用心。为什么日本不宣传戚继光是中国第一伟人呢?

就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也在日本被提了出来。日本提出的这些言论影响了一代的革命党人,他们以此为纲领,以求推翻清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五族共和”,这实际上已经否定了“驱除鞑虏”这个口号)。

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都有正统思想,随着日本鬼子“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荒诞言论的破产和流毒的肃清,蒙古、满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正在逐渐被大家认识到并得到肯定。

实际上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华夏族的后裔。夏朝覆灭之后,一部分到了蒙古高原,发展出了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一部分到了青藏高原,发展出了藏族,苗族等民族;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区,发展出了汉族等民族。因此中国人从根上讲,都是同源同祖,没有区别。

蒙古人和汉人、藏人、满人等一样,都是华夏民族的后裔,尤其蒙古人和汉人在文化方面更有相同之处,二者都是祭天(汉人称为老天爷、蒙古人称为长生天),祭祖的传统。唯一区别的是,汉族有一个祭孔的特点,蒙古人没有。在丧葬方面,蒙古人仍然采用华夏民族的不封不树不谒陵的传统做法,而汉人则形成了厚葬立碑谒陵的特点。

政治方面,在唐朝时期,唐灭突厥之后,蒙古高原便在唐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唐朝之后,军阀割据,最终形成新三国时代。先是北宋、辽、西夏;接着是南宋、金、西夏;最终三国归元。中国重新统一。因此元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没有任何异议。同时由于元朝重用了一些汉人,中华文化并没有断代。如果没有元朝,中国将永远处于唐朝之后的分裂状态,因为凭宋朝的实力不可能实现统一,而凭辽金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消灭宋朝。

再说一下清朝,在明朝末年,明朝已经萎缩到秦始皇时期的版图,且越南北部已经不在本土之内,如果没有清朝初期的兴盛,明朝再继续存在200多年之后,和西方列强相遇,中国有可能会亡国灭种。中华文化即使不覆灭,也会断代。以后即使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实现了复国,也会象非洲一样,形成多个小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大的民族复兴资本。

因此元朝和清朝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也根本就不存在亡国问题,只是在中华民族内部的改朝换代而已。


伯乐公


看了评论,一大半都是历史学了半吊子的人,鲜卑杀进来的时候可没把你汉人算个人奥。另孝文帝汉化是失败了奥,你们历史书没告诉你吧。。再告诉你,北魏就是因为汉化导致了六镇兵变,分裂的东西魏都又鲜卑化。宇文泰为了抗衡高欢,不得不联姻汉族豪门。长期的通婚导致鲜卑汉人在北周的区别越来越小,随着北齐的被灭,鲜卑已逐步融入汉人之中。到唐朝前期鲜卑这一民族彻底融入汉族。至于为什么没人恨鲜卑,第一年代太久远,第二北方汉人很多祖上可就是鲜卑人奥,恨自己祖宗吗?第三政治宣传孝文汉化大写特写。第四鲜卑都不存在了找谁泄愤。。。再告诉你们,鲜卑,蒙古,女真,满洲,都特么出自东北深山老林东胡。都是部落杂交群体。


忧郁的海棠


鲜卑汉化程度高,并且成为近代汉人的一部分。

鲜卑是五胡之一,但不是最残暴的羯,也不是氐族那样被传是黄帝后裔衍生出的部族。鲜卑建立的国家却在南北朝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冉闵的杀胡令,只执行不久,就又改了政令拉拢胡人。而且执行政令期间,以鼻子等外观来判定是否是胡人,349年11月杀了十几万人、350年2月邺城大屠杀杀了羯族二十几万,但是胡人总数刚过百万,而一个存在两年有余、面积不大的冉魏就杀了三十~四十万,可想而知其中不少中原人被当做胡人杀害。

由此可见北方胡汉冲突的激烈程度。

然而真正趋于安定的是鲜卑拓拔部建立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宣布汉化开始。虽然汉化不算成功,但是胡汉冲突已经趋向于缓和。

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东魏被高氏篡位建立北齐,西魏被宇文部篡位,后来改名北周→北周开始统一北朝→期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隋朝统一南北朝。这段历史主题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冲突,而不是民族冲突。而民族有关的冲突被北方悄然崛起的突厥取代。

而剩下的鲜卑族尽数融入中原,成为近代汉人的一部分。慕容、宇文、独孤等,都是那时候进入中原并汉化的鲜卑姓氏。

杨广的母亲和李世民的奶奶是独孤家的姐妹。李世民的母亲也是鲜卑人。长孙皇后也是胡汉混血。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多北方的世家门阀都带有鲜卑血统。不过大家族有族谱确认血统成分,但是平民则完全没办法分辨出是不是带有胡人血统。

没错,近代汉人是明清时期定义的。明朝或许能分得出蒙古人和中原人的差别,但是绝对分不出隋、唐、五代、宋以来融入中原超过700年的五胡后裔。

实际上宋朝时期,五胡后裔已经被中原人完全同化,在宋朝的史料记载中,那个时代不再有五胡之说。


黑眼历史观


鲜卑建立的政权曾经一统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阳,后称为“北魏”。之所以鲜卑不会被视为侵略者,大致有三点原因:

第一,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尽管有种种关于鲜卑起源的传说,但是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明确指出“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是黄帝之后,和中原同出一统。北齐来自于东魏,东魏是北魏一部分,这应该是当时官方的流行观点。不管真是黄帝之后假是,至少在鲜卑统治者的官宣里就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黄帝后裔上,这样明显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敌视。

第二点非常重要,北魏并没有结束或直接取代哪个中原的汉政权,这一点与蒙元和满清都有本质区别。正相反北魏在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中原收拾残局了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北魏继前秦之后击高车、破后燕、取胡夏、败柔然,再次统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势,缓解了战乱。

第三,就是北魏的主动汉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到内蒙古扎赉诺尔,到盛乐,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后迁到洛阳,各种矛盾必然疯狂见涨,其中就包括民族矛盾。冯太后及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缓和了矛盾。这一系列汉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语和改汉姓,以及和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主动融合。

基于这几点原因,又是在十六国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鲜卑就被反衬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沅汰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确实,历来给华夏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少数民族政权被近现代诟病的有很多。尤其是蒙元和满清,一般提到这两个政权许多人基本上是咬牙切齿的痛恨。

蒙元屠杀汉人,奴役汉人,满清屠杀汉人,大搞胡化风,文字狱…………

不过,很多人对鲜卑族却不是那么痛恨(慕容氏这支鲜卑除外,毕竟这是真正吃人肉的恶魔!),尤其是鲜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深受好评!

为何拓拔氏建立的鲜卑政权会受到好评呢?

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加强统治以外,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事情:鲜卑族举族汉化!

让鲜卑贵族学习汉文化,取汉名,比如他就给自己弄了个元姓,让鲜卑和汉族相互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几个汉氏族大家的女儿,具体的汉化措施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孝文帝元宏汉化政策实施以后,鲜卑和汉族逐渐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以至于,以后的隋唐皇帝都带着部分鲜卑血统。

当然,正是因为鲜卑皇族孝文帝引导的改革,促进了名族融合,为后来北魏,北周,隋唐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隋唐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也与汉化的鲜卑族做出的贡献分不开的!





房产老男孩


历史的记载有时候也会有谬误,人类基因图谱就可以作为参考,在中国就两批人,满、蒙的C、D系和汉、藏、壮、苗、瑶等南亚人种,其中历史上的民族羌、契丹、鲜卑,如果历史上真有民族融合,那说明、羌、契丹和鲜卑也是南亚人种,因为在汉人基因检测中并无C、D系血统,其中北方汉人可检测有百分之二的突厥血统,这证明唐朝时东突厥一部分融入汉是可信的,南方汉人没有突厥血统,证明南北汉人在唐之前己经分流,两晋的衣冠南渡也仅限于中原一带,南北汉人共有基因南亚基因和汉族共有基因O3,北方汉人有汉族1型基因、南方汉人有汉族ll型基因,南方汉人南亚基因比重占到百分二十几,北方汉人南亚基因百分之十左右,以O3血统为主的是云南的独龙族(超过百分之九十九),比汉族还要“汉"。南亚人进入中国,应该是从云贵高原进入,一部分迁徒到青藏高原,特别的高原气候,令生活在高原的人群基因变异形成藏人,继续北上至甘肃一带的就是羌、党项、鲜卑等古老民族,最终在黄河下游的南亚人种进化成汉人,如果蚩尤部落真是逃到南方,形成苗瑶壮的话,那以汉人分离大概就六、七千年前的事。


quanshichen


三个原因

第一,宣传少,知名度低

两晋南北朝太黑暗,那三百年里百姓基本上没几天安稳日子过,充满血腥仇杀各种征伐,后续王朝主流宣传下意识的就会略过不谈。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可以自问一下,这南北七国开国皇帝是谁,有啥知名人物?这些最简单的知识点,相信都很少人有能脱口而出吧……

知名度如此之低,又怎么去和清元比呢

第二,为汉化,鲜卑牺牲大

北魏虽为鲜卑王朝,但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汉化政策。开国皇帝拓跋珪离散部落编户齐民,继任太武帝拓跋焘兴太学重汉臣……到孝文帝元宏,更是全面大规模移风易俗,写汉字说汉话穿汉服,为汉化都不惜迁都改姓,拓跋姓都改成元姓了

可以说北魏历代帝王,都在致力于汉化改革,期间虽有龌龊,比如借国史案清洗了一批世家大族,自己取而代之,但其向汉之心,值得肯定!

当然,上面算不得牺牲,只能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反汉化的尔朱荣上台后,借助北方六镇兵力,搞了个河阴之变,朝官被杀近两千户,汉家大姓、汉化鲜卑大族,屠杀殆尽

此牺牲,不得不认!又如何再把他们当做侵略者呢?

第三,汉家鲜卑,已融合

北周之后,反汉化势力烟消云散。鲜卑已经成为历史,彻底融入了汉家血脉,并且创立了隋唐辉煌大世,成为史书荣耀一部分

魏碑,书法中有名的汉字书写体,地位非凡

自己人打自己人,有毛病吧

以上


灵石蕴珠宝


鲜卑族作为五胡乱华的主力之一。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理应算为侵略者。之所以没有人这么说,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代久远,现实意义不强。两晋南北朝距今已经上千年了。长久的时间早已经无人关注鲜卑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当年鲜卑在对汉族侵略中造成的杀戮早无人记得。时间的久远,让鲜卑民族已经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代人对其很难产生明晰的感触,特征不够鲜明,现实意义不大。




2、民族融合强,文化已经彻底同化。鲜卑族虽是外族,但是自从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到隋初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已经微乎其微。再加上之后崛起的新的北方少数民族使得鲜卑遗民与汉民遭受同样境遇。逐渐也就被视同为汉族,甚至连独特的鲜卑姓氏都已经不复存在。

3、五胡乱华过程中,鲜卑杀戮不重。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五胡进入中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大肆杀戮。但是当时主要进入中原杀戮的是匈奴、羯人和氐人。相对而言当时的鲜卑族还生活在北方一代。等到后赵灭亡才大批次迁来中原。而北魏时更是如同收拾北方残局(当时刘宋撤兵,关中在赫连勃勃的夏国手中,此人无比残暴)的拯救者一般。所以史书中对于其的记载多为正面。



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现代人才不将鲜卑族视为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