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是北京保卫战第一功臣和一代明君为何会被朱祁镇弑君篡位?

红星照耀神州


首先,纠正一下,英宗朱祁镇并没有杀害景泰帝朱祁钰。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再登帝位之时,病重的朱祁钰还躺在床上,直到几个月之后,景泰帝才去世。几个月之内,明朝实际上有两个皇帝在位。

我也不认为,朱祁镇再次为帝是篡位,因为朱祁镇是朱瞻基所立的太子,是朱瞻基生前指定的合法继承人,皇位本来就属于朱祁镇,不过是有一段时间当了没有实权的太上皇而己。

英宗朱祁镇幼年为帝,直至成人亲政之后,才得以掌握实权。太皇太后张氏长期把持朝政,英宗的权力长期被架空,对英宗而言,他受到长期的政治压抑。所以造就了朱祁镇少年叛逆的性格,我行我素。一土木堡之变的悲剧就是一场我行我素的人间惨剧。英宗被俘,几十万军队被葬送。也先挟英宗而兵临北京城。

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际,另立新君来主持大局,以保全国家,是明智之举。于是,在孙大后的允许之下,众臣拥立朱祁钰为新君,才有了后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不过,再怎么说,朱祁钰的上台有着鲜明的权宜之计的色彩。证据就是朱祁钰为帝的前提条件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的皇位只是一个过渡,皇位的继承顺序仍然是由英宗这一脉来传继。

朱祁钰登上帝位之后,也先也失去挟持朱祁镇作为政治筹码的价值。明朝也没有明文宣布朱祁镇为废帝,而是将其遥尊为上皇,其被俘美称为北狩。实际上朱祁镇仍然有皇帝的名分,不过是当了战俘。

后来,也先放英宗归朝。英宗千里迢迢,一轿两骑入京,被拘进了南苑,被景帝遥尊为大上皇。景帝后来推翻协议,废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新太子。不想,天不假人,新太子早亡,朱祁钰失去了继承人,也一病不起,无力打理朝政,明朝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在景帝之后,由谁来当皇帝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恰在此时,长期感到被冷落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为了他们私自的政治利益,商量一致之下,率军攻破南苑,放出英宗。在英宗的影响力之下,很快控制了紫禁城,英宗趁机掌控了朝廷,再次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实则是石亨等人自发的拥立君主的政治阴谋,纯粹是捞一个拥立之功。被拘于南苑的朱祁镇是事前并不知情的。英宗不过是顺势而为,并非篡位谋逆。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实则,景帝归天之后,皇位非英宗英属。朱瞻基就两个儿子,朱祁钰死了,朱见济被废去了太子的名分,也唯有朱祁镇能继位为皇了。不经历夺门之变,皇位依然非他莫属。英宗再次为皇,朝廷众臣当时并无人反对,只能是接受现实,众位藩王也并无异议,在众人必中,英宗复位不过是拿回了一个身就属于自己的东西。


区块小风


正午的阳光没见过子夜的黑暗。朱祁钰内心善良,朱祁镇内心邪恶,朱祁钰的善良读不懂朱祁镇的黑暗。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命运对比验证了好人不长命,恶人活万年。朱祁镇的作为说明一个人不管有无真才实学,只要足够无耻没有底线就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朱祁钰作为王爷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坚执锐,率领骑兵冲锋在前,与瓦剌联军血战六十余场,以少胜多,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在北京保卫战中战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绩和气势一点也不亚于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战和朱棣的远征斡难河畔,于谦是个文官只是在后面指挥并未冲锋陷阵,朱祁钰的功劳比于谦要大。此外,朱祁钰在位六年期间,提拔了许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丰,其文治武功远远胜过娇生惯养长大的败家子二流子朱祁镇。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继位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为大明续命200年,弥补了朱祁镇的错误,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耻,朱祁钰的皇位是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国家治理的物阜民丰,朱祁钰发善心用重金三百万两金银赎回朱祁镇,朱祁镇回来就阴谋弑君篡位杀了朱祁钰,鸠占鹊巢,典型的劣币逐良币没有底线导致历史倒退,败坏了社会风气人心涣散导致大明由盛转衰。


红星照耀神州


朱祁钰是病死的 怎么能说朱祁镇弑君夺位呢 何况朱祁镇是太上皇,辈分比朱祁钰这个皇帝辈分高

在夺门之变前,曾经发生过两件很少被人注意的事情:

1、大臣们在朱祁钰立曾经的太子朱见深为太子,但被朱祁钰拒绝。

《明史 王文传》:

“景帝不豫,群臣欲乞还沂王东宫。文曰:“安知上意谁属?”乃疏请早选元良。”

《明史 代宗本纪》:

“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

2、部分大臣图谋朱祁钰死后拥立明英宗为帝。

《明史 萧鎡传》:

“帝不豫,诸臣议复宪宗东宫。李贤私问鎡,鎡曰:“既退,不可再也。”英宗复位,遂削籍。”

朱祁钰在病重时,面临大臣们立太子的建议,没有做出决策,是引发夺门之变的重要原因。若朱祁钰同意立太子,不管是立朱见深、朱祁镇还是传闻的襄王世子,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夺门之变就难以成功。

北京保卫战时,谁是功臣?

表面上看北京城保卫战最大功臣是朱祁钰和于谦,但身为俘虏的朱祁镇对北京城保卫战功绩也不小。

别看于谦拥立了朱祁钰就对大明稳操胜局,真正扭转胜败的是朱祁镇。朱祁镇在被俘虏后,没有做的这两件事才让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功绩辉煌:

1、北京城保卫战时没有否认朱祁钰即位合法性,指责朱祁钰篡位。若明英宗在北京保卫战时否认朱祁钰即位合法性,指责朱祁钰篡位,诏令天下兵马勤王,独守孤城的朱祁钰和于谦如何自处?

朱祁钰的即位,只是北京城文官们的决策,外地官员和将领未必认同。至于孙太后,更多是倾向朱祁钰而非朱祁钰。

不管怎么说,一旦朱祁镇否认朱祁钰即位的合法性,朱祁钰失败并被迫退位的可能性很大。

2、听从喜宁建议,和也先去南京而非北京,对抗北京的朱祁钰。

《明史 袁彬传》:

“宁劝也先西犯宁夏,掠其马,直趋江表,居帝南京。”

若朱祁镇听从喜宁的建议,和也先到南京复位,明朝历史上的第二次靖难之役将会出现。只是这一次北京的朱祁钰并无胜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有问题,“北京保卫战”虽然皇帝是朱祁钰,但是真正的领导者却是太后和于谦,太后连续降下懿旨,定下在北京抗击蒙古族的战略方向,甚至朱祁钰的皇帝之位也是太后给予的。同时,她给予于谦等主张就地防守的大臣于最大限度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虚的,而是实打实的权力,于谦自此一直统揽明朝军权。

而此时的朱祁钰本身对皇帝之位并不是太想要,甚至有点抗拒,因为一方面明朝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他并不想接收这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大臣当着朱祁钰的面,锤杀了锦衣卫头目,对朱祁钰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此时他并没有享受到当皇帝的好处,反而满眼都是当皇帝的风险。所以,说朱祁钰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是不太严谨的。

其次,朱祁钰当了皇帝以后,虽然表现还不错,但也仅限于不错,朱祁钰执政期间并没有太多的政绩,说他是“一代明君”着实有点夸张了。

至于朱祁镇能够复位成功,其实原因很简单,朱祁钰几年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夺门之变”发生时,他又身患重病,对于这个皇帝之位已经没有太多的眷恋,反正已经是后继无人,也就没有了那份争夺的心。另外,朝廷的那拨大臣大多都是朱祁镇旧人,对朱祁镇并不反感,最重要的明朝皇家极为重视孝道,而后宫太后是支持朱祁镇的。另外,大臣从国家延续的角度来看,也基本支持朱祁镇复位。


文史并蒂


是的,朱祁钰临危受命,粉碎了瓦剌挟皇帝以令明廷的打算,称得上北京保卫战的功臣。

他在位期间,也没闹出什么不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比兄长朱祁镇要强,毕竟,“土木堡之变”不是他的错。

朱祁钰本也不是个狠辣人,后期他虽然舍不得把位子还给英宗,也另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也把朱祁镇囚在别宫,与群臣隔绝。

但他并没有借机把朱祁镇弄死,更没有不小心让侄子朱见深“消失”,留下了隐患。

也许,他自己的儿子不死,自身又康健,噩运就不会那么早来。

彼时朝臣们见朱祁钰这一支眼看无主,朱祁镇父子却好好的,就算“太上皇”没想法,朝臣们也会有想法,难不成还舍近求远,去找旁支来给朱祁钰续香火,做生不如做熟呀。


所以,各种情势下,朱祁钰做了可怜约过渡掌舵人,鉴于他与朱祁镇之间的恩怨,他的痕迹被抹除,他的帝号也未被承认,仅以其年号“景泰”呼之,死后也未入帝陵,明十三陵中并无他一席之地。


钱多多读文史


1、朱祁钰当时病重却无合法继承人

当时朱祁钰已经病的连祭天都起起不来,可见情况不容乐观,已到了需要考虑国家继承人的时候。但朱祁镇的独子已经早夭,那之后就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此时帝位面临空悬的风险,给了朱祁镇夺门的时机。大部分大臣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2、唯一的理论合法继承人,恰恰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当时朱祁钰即位时,条件是他当皇帝,而他哥哥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太子。后来朱祁钰成功渡过了北京危机,帝位渐稳,于是找借口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的儿子。后来自己儿子却夭折,所以理论上,朱见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因为他是前太子。

当时朱见深不过10岁,即使即位也多是朱祁镇执政。总之都是朱祁镇这家。这也是很多大臣觉得反对无意义的原因。

3、前朝孙太后的支持

不少史料记载夺门之变都会提到:这次夺门,是请示到孙太后的懿旨的。

孙太后何许人也?就是汤唯演的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名义上的母后——孙太后(抱歉正史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这个孙太后深得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生父,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宠妃,其后明宣宗更是无故废后,立孙氏为后。朱祁镇的生母,有历史记载也并非孙氏,只是一直由孙太后作为亲生儿子抚养。

所以,孙太后对于朱祁镇的重新复位,是欢迎的。此时皇宫内权利最大的就是这位孙太后,土木之变后,朱祁钰也是孙太后下的懿旨才能当皇帝。在这方面,孙太后的话语权无敌。


老婆是半边天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玄孙,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为贤妃吴氏,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宣德三年(1428年),册封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1]接回太上皇朱祁镇后,幽禁于南宫,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2]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降为郕王,软禁于西苑,离奇去世,享年三十岁,谥号为戾,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明宪宗即位后,恢复皇帝名位,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3]南明安宗朱由崧即位,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古之皇帝只能是一位!


视影随形


一代明君?第一功臣?

没听说过啊,估计是我魔改看的少了。

说被“篡位”吧……无子是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最不应该被“篡位”的原因,只是被一帮想掌控自己未来的臣子忽悠了。

所以说高明的帝王永远会给臣子一条臣子自以为能掌控的路去进取,但这条路却是对帝王最大利益的路。


屹然谈古


要说功臣,他应该算不上,只是得了个现成的外快。功臣应该是于谦。不要被电视剧愚弄,想真了解点历史,还得去读史书。现在的电视剧胡编瞎造,遗害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