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死活不让打白骨精?

奔三了呀27


白骨精是白虎岭上的一具女尸,受天地精华后,变成妖怪。西游记并没有记载他的来历,但民间小说零星有些记载。大致是,白骨精原本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女儿,十七八岁的时候被当地富户掠走,遭到淫虐后,被遗弃荒山,冻饿而死。

她死的时候恰好是农历七月十五,是天地阴阳相合的日子,所以冤魂没有上天入地,魂魄吸收天地精华围绕白骨,化为人形。从此对人恨之入骨。由于修炼的年岁少,只有一般法力,属于妖界小角色。

妖其实是神仙的奴隶,修炼到一定果位的神仙都会到妖界选一个坐骑,能成为神仙坐骑,是所有妖精最快的上升通道,白骨精之所以选择唐僧下手,是因为她无论如何修炼都没有机会做神仙。你想哪有神仙会选一堆白骨作坐骑。

唐僧不用多介绍,都知道他是如来二弟子金蝉长老转世,去人间投胎理由很简单―轻慢佛法。刚被贬,如来就后悔了。喜欢察言观色的观音菩萨心知如来小九九,即以宣传佛法为由,启动取经工程。

作为形象工程的总策划,观音菩萨办事周密,找来各路神仙大拿,希望大家出点力,应该让自家坐骑妖怪都出来捣乱。显示下取经难度,同时也露露脸,让如来知道,大家一心向中央,一直在帮助金蝉长老过难关。

师徒几人唯有唐僧心里最清楚,路上根本没有什么妖怪,都是自己人当托,所以见到妖怪不要随便打,不小心打到自己人不好交代,何况观音菩萨一直还暗中保护,安全没有一点问题。

孙悟空四人却是不知道的,再加上脾气本身就不好,一路烧杀抢掠,为了限制他们,唐僧再三要求菩萨驯服他,给他戴上紧箍咒。打白骨精是唐僧与悟空的矛盾制高点。

白骨精是取经路上唯一真妖怪,目标明确就是吃唐僧肉,白骨精被打死后唐僧吓死了。如果是某个菩萨的人或坐骑,那他取经工程就有可能叫停,所以第一时间念了紧箍咒,赶走孙悟空。

观音菩萨去请猴子,没跟他说实话,但点拨了他,只要发现妖怪去菩萨哪里问问就好,得到点拨后悟空学精了,一旦遇上妖怪,并不好好打,而是先跑天上打听一番,是谁家的,谁来管管。结果一路顺利几乎没遇到任何真正的危险便到了灵山,取得真经。

看上面分析你是否有种无奈感觉?评论区大声说出你的观后感


娱乐圈中行


电视剧只能演个大概意思,表达不出来原著的细节。要想品味精髓,还是得看书,才有味道。实际上原著中唐僧并不是单纯的出于慈悲,“死活”不让打白骨精。

原著中这段叫尸魔三戏唐三藏,戏曲中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的三打和三次被唐僧制裁是各有原由。

白骨尸魔最先登场是变成了少妇,假装去给丈夫送饭,偶遇唐僧师徒,于是决定饭不给丈夫了,用来供养唐僧。此处对她外貌有这样的描写: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那是相当的性感,尤其还是少妇,风韵没的说。二师兄当场就发起了猪癫风,倒也属于正常。但这时候唐僧的表现也是不淡定: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他看见这位少妇的时候是跳起来,这就有点失态了,而且上去就是查户口,你家在哪,家里都有啥人。好奇心也是有点重。就像现在俩人邂逅,都会假装不经意的问一下:家里都有什么人呀?其实就是想知道对方是不是单身。

受电视剧影响,大家都觉得唐僧在女儿国里动了凡心,险些没闯过情关。跟国王情意绵绵,最后斩断情丝,忍痛西行,这是不符合原著的。在女儿国,唐僧是半点凡心都没动,他非常不喜欢这个国王。而且在什么蝎子精、耗子精、兔子精、花仙子面前,唐长老那是经得住了考验,都没动心,意志很坚决。

就像经常有朋友问,西游记里哪个妖精最漂亮?在猪八戒的眼里,都很漂亮。在孙悟空的眼里,都不漂亮。在唐僧的眼里:白骨精最漂亮。这是他唯一一次动心,而且还有所流露,更尴尬的是被孙悟空看出来了。

孙悟空赶回来,看见妖精,自然是不由分说扯棒就打,这时候唐僧上去拦住,问个原由这也正常,你打可以,但这是人命关天的事,你是不是得先解释明白?问题是孙悟空这破嘴惹了是非: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啪啪啪。一下子把唐僧的小心思给揭穿了,还是当着另外两个徒弟的面。

大家仔细品一下孙悟空这句话:你见他那等容貌。说明即便是孙悟空,石头里蹦出来的,也承认白骨精漂亮。可见白骨夫人生前对美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对美的理解,西游记里所有人,白骨精那是大姐大。

就在唐僧面红耳赤的时候,孙悟空打倒了这个女子,于是唐僧开始念咒。

走到这里,孙悟空已经陪伴了唐僧许久,并且上一站就是万寿山五庄观,刚吃完人参果。孙悟空火眼金睛的本事,唐僧是很了解的。实际上此时绝对不存在孙悟空说这是个妖怪,唐僧不信的问题。真正让唐僧恼羞成怒的是孙悟空看穿了他对女色动了心,还不留情面、大庭广众的说了出来。

第二打,是尸魔化成了老妈妈来寻女儿。孙悟空是二话不说上去就给打倒了。又被唐僧念了几十遍紧箍咒。首先唐僧是刚才的气还没消利索,你说你,看见老妇人过来,也不跟师父解释,上去就打,太不把师父放在眼里了。

最后是尸魔化成了老丈,等唐僧一行上门。孙悟空准备打之前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孙悟空想的是先打了,然后再哄哄唐僧也就过去了。然后念起咒,招来土地山神,把尸魔围住,一棒打死,一代美学大师,香消玉殒。而后来的发展也是按照孙悟空预期来的,唐僧看见地下躺的是粉骷髅,也就信了孙悟空。

按理说这就没事了,但孙悟空千算万算没算到这时候猪八戒捅了他一刀。猪八戒告诉唐僧,孙悟空就是打死了人,骷髅是他使的障眼法。这唐僧才又发作的,在念咒的时候,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唐僧最后之所以一定要赶孙悟空走,是怕他再打死人连累自己。而且大家仔细再看看前半句,荒郊野外你打死三个人,没有报案,没人作证。实际上唐僧这句话的后面按照现在的语法应该再加上几个字:这倒也无所谓。

在荒郊野外打死人是可以理解的,但你要是跑到城里再打,就会连累了我。这是唐僧这句话的意思。

电视剧、戏曲里面演的热闹,给人的印象是唐僧死活拦着孙悟空,不让他打。原著中,就第一次稍微拦了一下,然后被孙悟空一顿抢白,在唐僧惭愧的时候,孙悟空就下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唐僧压根就没拦。

而唐僧之所以恨孙悟空,第一次是因为被说穿了心事。第二次是孙悟空擅自行动不尊重自己。第三次是受了猪八戒的挑拨,怕以后受连累。白骨精的死活,唐长老并没有特别在意,动凡心也是对着尸魔的假相,而且还是一瞬间。


锐度何老师


最讨厌一说到《西游记》就把办公室政治那一套拿出来yy的人了,你看书就好好看书,别搞那些没用的。


唐僧为什么不让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原因有三:

1、此时的唐僧,修为还没有那么高;

2、肉眼凡胎;

3、孙悟空不听话。


1、初出茅庐的唐僧

白骨精在《西游记》里面被称为白骨夫人,又叫尸魔,出现在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西游记》共100回,整部书来看也属靠前的位置,何况前面还有很多铺垫,直到第十二回,才正式确定了唐僧要吸取取经,第十三回,才经历了正式取经路上第一次磨难。

这时候的唐僧,修行还没有那么深,还是会被外界的花花草草迷惑的,你看白骨精出场是怎样一番风情:

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

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这两段是作者对白骨精美貌的描述,接下来还有作者借八戒对白骨精的描写: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不光长得好看,眉眼含情,还穿着性感,这谁扛得住啊?八戒首先就动了凡心。而唐僧在乍见白骨精的时候,也明显失态了:

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

这绝不是一个高僧应有的表现,说明此时的唐僧还算不得高僧,他的路还很长。当然,唐僧很快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等调整过来,又恢复了平常的样子,他先质疑该女子不守妇道,然后坚决不吃她送的斋饭,这和猪八戒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后孙悟空出现,一棒子把女子敲死,唐僧当时就怒了,说你干嘛把女菩萨打死。孙悟空解释说这是妖精,唐僧不信。加之猪八戒在背后捅刀,唐僧就念起了紧箍咒惩罚孙悟空。

唐僧的说法是:

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

注意了,这里孙悟空的一段话十分值得玩味:

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

还说什么要给唐僧搭棚圆房,把唐僧羞得满脸通红。

还有一处唐僧的话,也暴露了他不是高僧,甚至有些自私的一面:

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

你看,孙悟空打死人,唐僧生气并不是因为慈悲,而是怕被人发现,自己脱不了身,这种思想,在唐僧身上出现过不止一次。

你要说这是高僧,我是万万不同意的。

2、唐僧肉眼凡胎

第一次孙悟空打死白骨精所变的女子后,见唐僧不信,就让他去看女子带的斋饭是什么,结果唐僧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

见此状,唐僧已经有了三分相信,可是猪八戒在旁边挑拨离间,说是障眼法,唐僧又相信了猪八戒。

后来白骨精又变成老太太、老公公去寻女,都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唐僧又开始念紧箍咒,孙悟空说你看地上明明是粉骷髅,脊梁上还有“白骨夫人”四个字。唐僧又信了,猪八戒又挑唆,唐僧又不信……

可见唐僧真的是肉眼凡胎,人妖不分、是非颠倒……

3、孙悟空不听话

很明显了,孙悟空三次打死“人”,唐僧三次要赶他走,他每次都苦苦哀求,赌咒发誓地说下不为例,但是同样的错误却犯了三次。

这就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了,而是为师尊严的问题。

再者,孙悟空还把唐僧动了凡心这事儿拿出来说,且不论唐长老是否真的动了凡心,你作为一个徒弟,对师傅说这种话,就是挑衅。


也可自话


唐三藏不让孙悟空打杀白骨精,是因为打的不是时候.

俗话讲不见棺材不见掉泪,妖怪的狰狞面目还没有暴露之前,你要把它打死?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犯罪动机,没有犯罪事实前,你会把他逮进牢房吗?法律面前讲的是证据,不是凭空猜测。如果没有高人点拨,而只有像呆子那样的谗言小人在一旁挑祸,换作其他人都会阻止孙行者开杀戒的。

孙悟空看到的是本质,而其他三个人看到的只是现象。本质可以推出现象,但现象不可以推出本质。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佛门讲究因果报应,也就是说,只有妖怪露出本来面目先吃唐僧,孙悟空才能施展手段降妖除魔。而不是见一个妖怪就一棒子打死。要都这样除妖,也许不用三年就顺利到达西天了,事实上前后砥砺十四年之久才取到的真经!唐僧是个死板教条的人,他不会在这一点上有所变通的。这也是西天路上的潜规则。

这一点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以后的章节里,孙悟空因为吃了紧箍咒的亏,再遇着妖怪,明明一眼就看出来了,偏偏还得装聋作哑,等妖怪把师父捉进洞去后,才慢慢想招救他出去的。——不是他不想一棒子把妖怪打死了事,而是他再也不想因破坏了游戏规则,而遭受紧箍咒切肤彻骨之痛。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在三十三回里,莲花洞的二魔头银角大王,就使用了白骨精一贯演绎过的,这种SB都看得出的老套路。学乖了的孙悟空却佯作不知,背上那个变化而来的瘸老道,跟在唐僧的后面,想要偷偷把它擒住,不想却中了那妖怪的调虎离山之计。使唐僧被妖精捉了去……又比如在第四十一回里,套路还是以前的套路,只是妖怪换成了红孩儿,那红孩儿装可怜等在半道,孙悟空明明一眼识破了,却也只能装傻,把他背在身上伺机擒它……为什么不一下子打死它?因为以前唐僧的紧箍咒把他坑若了。

唐僧不让孙悟空打杀白骨精,也许开始他真不知道她是妖,但随着情节发展,孙猴子不按常理出牌,不尊师徒之礼,没有摆正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位置:到底是杀妖精重要,还是尊师敬长重要?以致于唐僧气昏了头:就算真被妖精吃了,也不用你来教训我!

可是,问题在于他把猴头撵走之后,谁来降妖除魔,

唐三藏也有自己想法的:一、规则其实不是我定的,而是佛主借我的手,来压制你孙猴子;二、一个单位可以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但是一定要把劳动纪律放在首位并常抓不懈;三是撵走你一个孙猴子,佛主还会再派一个张猴子、李猴子来协助我完成取经大业。我金蝉子可以轮回十世,轮回十一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以上才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的矛盾主因。什么宅心仁厚,心慈面软,都是扯淡。

当然,另一层主观原因,是唐僧与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以前,一路上就矛盾不断。唐僧在两界山救下他后,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师徒却无情份可言。一言不合,悟空飞身而去,要回自己的花果山。在《西游记》第十四回里,孙悟空听那长老讲道理讲烦了,说一句“老孙去也,”就把长老一个人孤零零扔在荒山野岭之中,唐僧前有妖怪后有虎狼,何等凄惨!好在孙悟空在龙王那里听了一个“张良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后,才知道若要取得正果,就得人前忍辱这个道理。所以及时醒悟回到唐僧身边。而唐僧却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孙悟空戴上了被他摆布的紧箍咒。这种不光明的手段怎么说都是背后下手的阴招。所以孙悟空一直耿耿于怀。

综合下来,唐僧不让孙悟空杀掉白骨精,原因有这几方面:1要摆正自己位置,弄清谁才是老大;2游戏规则不能变:妖怪没现原形吃我之前,谁也不能打杀它;3你以前不是一言不合要回花果山吗,这次是我炒你,不是你炒我。

唐僧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撵走孙悟空有他的错,但是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有核心在,才能干成大事。而不是搞个人英雄主义,另立山头。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猪八戒比沙僧道行还深,怎么就看不出美女是妖怪变的?除了好色外,主要还是想让孙悟空吃点苦头,明白“本事大不重要,站错队才最可怕”这个道理!


浪子文斋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人人爱看,堪称是百看不厌。其中,“三打白骨精”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三打白骨精”发生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在这一回中,唐僧师徒四人等待孙悟空化斋回来,白骨精则变换成为一个美妇前来诱骗他们。

在这个时候,唐僧便对美妇的身份有所疑惑:“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唐僧虽然心中对美妇的身份有所疑惑,但是唐僧依旧选择不让孙悟空打死她。甚至当孙悟空将白骨精打死之后,唐僧直接将孙悟空给赶走了。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不然,唐僧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他的考虑的。因为三打白骨精,虽是一个经典故事,但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要与上下文的故事结合起来看。这是唐僧彻底收服孙悟空,树立取经团队领导地位之举。

1、唐僧与孙悟空的价值观不同。

唐僧作为一个十世修行的好人,不但前世身份显赫,而且今世也是唐朝的有道高僧,是奉皇命到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具有强烈的佛性和慈悲心。而孙悟空则是一个无法无天难以驯服的的猴子,虽然因犯罪被压五指山受罚,但本性难移,自由放荡惯了,很难接受唐僧的僧人理念。

比如唐僧收徒孙悟空的第二天,遇到了六个劫道的贼,孙悟空把他们全打死了。唐僧认为:“他虽是劫道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打退就行了,为什么就都打死?”出家人慈悲为怀,这件事是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价值观的对立。也就是说,从师徒相遇的第二天起,二人就产生了严重的对立。结果是唐僧说得多了,孙悟空不耐烦,掉头就走,以至于后来观音专门送给唐僧紧箍咒,用来约束孙悟空。于是师徒关系,从五行山脱困时纯粹的感恩,变成了没有信任的彼此约束。

2、唐僧对孙悟空的不信任。

唐僧不仅不信任孙悟空的人品,也不信任他的本领。自从收了孙悟空当徒弟后,孙悟空一直自诩自己本领了得,曾大闹天空,能上天入地。但在鹰愁涧小白龙吃了唐僧的马,唐僧就这样责备孙悟空:“你前日打虎时,曾说有降龙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以至于后来收服白龙马,降黄熊怪、收猪八戒、收沙僧、偷吃人参果,都是观音出面搞定。

所以,唐僧认为,在自己的几个徒弟之中,孙悟空可能能力最强的,但是也是最桀骜不驯的,爱吹大话的,倘若不是有紧箍咒的制约,不但自己会受连累,或许自己会死在孙悟空的手中。

也正是因为如此,唐僧在孙悟空的身上感到了威胁,他觉得自己或许不应该留下对方。而在这样纠结的时刻,刚好出现了“三打白骨精”的事件,再加上猪八戒不断挑拨离间,还表示自己会保护唐僧。唐僧也知道猪八戒和沙和尚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或许有他们在的话,自己也可以成功取得真经,于是便赶走了孙悟空。

3、唐僧为了确立领导权威。

在取经队伍中,唐僧是佛祖和菩萨指定的领导,但在这个团队中,孙悟空是最不听话的,不但屡次顶撞唐僧,更有甚者会拂袖而去。不过唐僧与孙悟空毕竟师徒一场,在孙悟空的检讨与求饶之下,唐僧在第一次打死白骨精之后并没有赶走孙悟空,而是给予悔过自信的机会。但此时的白骨精认为是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趁唐僧在她的地界的时候抓住他,吃肉升仙,就又变化为一老太婆来准备靠近唐僧并突袭抓走,孙悟空一眼能认出是白骨精变的,于是举棒就打,原文描述也是简洁:“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就打”。

孙悟空在处理事情时,依然不考虑师父的感受,不汇报,不请示,不沟通,自己擅作处置,又一次让唐僧看到了悟空的难以驯服。

所以,为了确立自己的领导权威,让佛祖和菩萨不小看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即便知道白骨精的幻化,也坚决不让孙悟空把其打死。以至于最后,出现了怒念紧箍咒,写贬书开除悟空的行为。

4、唐僧怕误伤有后台的妖怪,而得罪其后台。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僧取经途中,暗中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十八位护教珈蓝、观音菩萨等护法神袛保护,并且为了磨练唐僧心性,凑够九九八十一难,上天诸佛和各方神仙派下坐骑、童子等下界为妖,磨练唐僧师徒。

唐僧师徒几个,唯有唐僧心里最清楚,路上根本没有什么妖怪,都是自己人当托的。所以,见到妖怪不能随便打,一不小心打到自己的亲戚了或背景强大的,就得不偿失了,再说,观音菩萨一直背后跟着,真实遇到了妖怪猛兽,观音会保证安全的。孙悟空等四个却不知道妖怪的真实身份,再加上他们本来就很性情暴烈,一上路见妖就打。

但白骨精是唐僧取经路上唯一一个真妖怪,她目标明确,就是要吃唐僧肉,成为神仙,逃离魔界的痛苦。但唐僧不知道,他怕误伤有后台的白骨精,如果这个白骨精是某个菩萨的人或坐骑,那他的取经工程就有可能被叫停。所以,明知道白骨精是妖怪,也坚决不让孙悟空打。被打死后,唐僧吓死了,他第一时间念了紧箍咒把孙猴子赶走了,想脱开关系。

到了后来,当孙悟空走了之后,唐僧落入了妖怪的手中,而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唐僧这才发现了孙悟空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离不开他。

因此此时的他,后悔的并非是自己错怪了孙悟空,而是自己不应该赶走一个保护伞。并且观音菩萨去请孙猴子回来,还专门点拨了他:只要发现妖怪,去菩萨们那里问问就好了。孙悟空得到点拨后学精了,一旦遇到妖怪,并不直接出打,而是先跑到天上打听一番,找到后台之人来管。结果,一路上很顺利,几乎没遇到任何真正的危险便到了灵山,取得了真经。






葛大小姐


表面上看是唐僧慈悲,肉眼凡胎不认识妖怪,实际上是唐僧怕孙悟空闯祸,连累自己。并且这一点在多处都有表现。下面我根据原著来分析。


唐僧慈悲到什么程度呢?

他常把“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挂在嘴边,意思就是说连最卑微的生命都爱惜,很慈悲的一个人。悟空连伤三命,他受不了。



重点是:悟空是他的徒弟,唐僧怕自己受连累,这点最让人心塞。

在孙悟空第一次打死强盗的时候,唐僧就启动担忧模式。见原著第14回。

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说白了,就是怕孙悟空一个筋斗跑了,让他自己受罪呗。对徒弟赤果果的不信任。



在真假美猴王一回,起因也是打死强盗,唐僧直接念悼亡经,说都是孙悟空干的,与自己无关,连猪八戒都看不下去了。

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你看,多无情!孙悟空受不,这才再次离开唐僧,引出六耳猕猴。

通过同类事件对比,其实不难看出,唐僧他一不能够与徒弟们有难同当,一心想保留自己慈悲的形象,甚至不顾师徒之情。

这才是最大的障眼法,看清之后,❤心好塞。

你同意以上观点吗?欢迎讨论。


戴眼镜姑姑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相信很多人都对唐三藏再三阻挠孙悟空打杀妖精的事有所不满,而更令人发指的是,之后竟对孙悟空念了数十遍“紧箍咒”,让孙悟空头疼得满地打滚。究其缘由,原来是因为唐三藏前世与白骨精有过一段情缘。

话说佛祖选定他的弟子金蝉子作为取经人投胎入世。然而金蝉子前八次取经,都被道教派的天庭势力所阻。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天庭派下卷帘大将守在流沙河将其吃掉了。后来,金蝉子(注:投胎为人后当然不叫金蝉子,但为了便于叙述,依旧以金蝉子相称)第九次投胎,落户在白虎岭一户农家。都知道,金蝉子每次投胎为人都是克父克母的,这毋庸置疑,从《西游记》就可得知。因此很快就成了孤儿。在孤苦无依的情况下,被好心的邻居收养了。这户农家的主人姓白,夫妇俩只有一个女儿,闺名为白孤静,生的丽质可人、活泼伶俐。于是金蝉子就与白孤静一块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后来年纪渐长,金蝉子变成了一个白面长身、玉树临风的英俊后生。白孤静也出落得明眸皓齿、亭亭玉立,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大美人。白氏夫妇见两人的感情亲密无间,也打算为两人筹备婚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村里有一名恶霸早就对白孤静垂涎三尺,想娶来做他的二房夫人,但白孤静誓死不从,那恶霸自是恼羞成怒。正好那时恶霸家一头牛病死,便借机诬陷是被白家老人毒死了的,扬言要告官。古时的耕牛看得极重,堪比一条人命,白孤静被逼无奈只好含泪答应了这场不情愿的婚事。两人在婚后自然也相处不合谐,恶霸因见白孤静与金蝉子旧情不断而虐待她。白孤静在那里度日如年,不久便含恨自缢了。那恶霸人财两空,便在一怒之下将白氏两老夫妇残害至死,又一把火烧了他们的房屋。

于是金蝉子又变成孤身一人了,后来看破红尘,觅了一家寺院出家为僧了,再后来发愿去西天取经,但在过流沙河时,仍然被吃掉了。之后便第十次投胎到秀才陈光蕊家了。

而白孤静因冤情郁积,以致阴魂不散,便化作厉鬼将恶霸一家治死了。久而久之便心性大变,后来因自身冤孽过重,就破罐破摔,干脆化名为“白骨精”,驻在白虎岭以吃人为生。

又过了许多年以后,十世投胎的金蝉子也就是玄奘,俗称唐僧。此次,佛界吸取前九次的教训,安排了法力超强的三个徒弟作为取经护法,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在路过白虎岭时,恰遇白骨精(原来的白孤静)。那白骨精一看原来江湖上盛传,吃了长生不老的唐僧便是自己前世的情郎,一颗芳心又不由得被撩了起来,于是便化作当年的白孤静来见唐僧。然而此时已经是阴阳相隔,又是佛妖两界,何况唐僧身边还有三个凶神恶煞又手段高强的徒弟,连近身都难,哪里还能如愿两情相谐呢?

话说那唐僧此时本来已经佛法高深,于俗世早已毫不萦怀,但毕竟前世有过那么深的一段情缘。待见过“白孤静”之后,就像贾宝玉初见林黛玉那样,霎那间便觉得似曾相识,心中腾起了一种莫名的好感,因而极力劝阻孙悟空打杀白骨精。

那白骨精也是用尽了心思,为了更加唤起唐僧前世的记忆,又接连化身为抚养唐僧前生的养父养母,也就是当年的白氏老夫妇。

那唐僧本是灵山金蝉子转世,慧根远超于常人。于是前世的记忆便慢慢找回来了。想那时在白家,养父母将自己视为己出,一饭一汤一针一线点点滴滴都攒给自己,可惜养育之恩丝毫未报便撒手人寰了;还有我那可人的白孤静姑娘,与自己两情依依,本已相约共度一生,只可叹那命运的安排……唐僧此时已经完全忆起前世的往事了。想到这里,唐僧突然间凡心大起,什么取经拜佛?什么西天灵山?都去它的,这些都是浮云!前世的恩一定要报!前世的缘一定要了!

唐僧下定决心之后,看了看身边的三个徒弟又觉得有些泄气了。这哥仨名义上是保护自己,但同时也是监视自己。八戒沙僧还比较好对付,但那只在身边蹿来蹿去的猴子却委实可恨可恶,那尖嘴猴腮、红着眼眶的样子真是怎么看怎么讨厌!相比之下,自己宁愿去瞧八戒那张糊满鼻涕与粘涎的猪脸,而且就算那把自己吃了九次的沙僧也要比猴子可爱得多。想到这里,唐僧不由得对观音娘娘也心生恨意了,要去西天派什么人不好?偏偏派了一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孙猴子!

而当孙悟空最后一次终于灭了白骨精之后,唐僧是既感到天旋地转一般的绝望,又转而怒火大炽,将孙悟空叫到面前,一边心里痛骂这这遭瘟的、挨千刀都不死的烂猴子!一边开唇摇舌不停地将“紧箍咒”念了下去,一遍两遍不知道多少遍……


刘传录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死活不让,且白骨精被打死后,唐僧就把孙悟空赶走了?

哪唐僧为何不让打白骨精了,其实唐僧是肉眼凡胎,根本就不识得妖精,孙悟空头一次打死白骨精变化的女子后,唐僧对孙悟空就不依不饶了,那猪八戒拱开饭钵子,饭菜变成了蛆虫、癞哈莫,当时唐僧也信了,可经不住猪八戒从中挑唆,说那是孙悟空让唐僧相信打死的确实是妖怪而使的障眼法。猪八戒那么一说,唐僧就信了,信孙悟空真有那变化的本事,就越觉的孙悟空打死的是凡人。那猪八戒为何要挑唆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了,那一个目的就是想排挤孙悟空,即使是排挤不走,也能让唐僧惩罚一下孙悟空。到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从中都有猪八戒挑唆给二人制造矛盾。直到三打白骨精把白骨精打死,唐僧也知道打死的是个妖精,但唐僧怒就怒在孙悟空不听话,和之前平时对他的种种言语挤兑,唐僧就有了不想要这样的徒弟,孙悟空不单单在言语上挤兑他,还经常惹是生非,如观音院丢失袈裟,五庄观弄死人参果树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长老就借题发挥赶跑了孙悟空。当然唐僧赶跑孙悟空也是有倚仗的,那就是刚收了不久的猪八戒和沙僧,觉得有猪八戒和沙僧就够了,觉得猪八戒和沙僧的本事并不比孙悟空差,之前没有收猪八戒,沙僧,一路平安都的倚仗孙悟空,所以受些挤兑也只能忍气吞声,自打收了猪八戒、沙僧,唐僧也就不想在忍受这只爱惹事还不听话的猴子,也就是把孙悟空一脚蹬开的时候了,只是差一个契机。

当然孙悟空挤兑唐僧,主要还是记骗他戴上紧箍咒这仇,虽然不能打唐僧,但用言语上挤兑,也算给自己出些儿个鸟气。

在说猪八戒,猪八戒自高老庄被孙悟空坏了好事,本就对孙悟空不满,投师后更是被孙悟空捉弄挤兑和嘲笑,所以猪八戒对孙悟空是心里愤愤的,自然而然猪八戒就和唐僧形成了统一战线来对付孙悟空。

所以就有了唐僧死活不让孙悟空打死白骨精的问题😁


夏有凉风61


问题的根源,在于唐僧对孙悟空极度不满!

有朋友可能会说,孙悟空作为大师兄,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唐僧为啥要对他不满呢?唐僧是因为肉眼凡胎,认不出来白骨精是妖怪,把她当成凡人了,孙悟空三次两番不听教诲乱杀好人,唐僧才念紧箍儿咒,并把他驱逐出师门的。

可事实上,并非这么回事,唐僧早就知道白骨精是妖怪,因为孙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后,她送来的饭罐里,爬出来净是蛆虫、蛤蟆之类的东西,唐僧还不怀疑吗?第三次打死后,直接显示一堆粉丝的骨头,上面还写了白骨夫人。以唐僧的智慧,怎么可能不知是妖精?

唐僧对孙悟空不满,主要有三点:

第一,孙悟空去化斋,回来看见唐僧在和白骨精的少妇说话,就上去数落师父,说师父动了凡心,要动手搭个棚子让唐僧成亲。把个唐和尚羞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心中对悟空就非常气恨。

第二,前者在“四圣试禅心”章节中,黎山老母和观音所化的美妇带着三个女儿,欲坐山招夫,用财色来诱惑考验唐僧师徒,但唐僧一言不发。事实上他心动了,最后安排孙悟空留下试探,但孙悟空不同意,最后猪八戒答应了,被观音吊在树上羞辱了一番。唐僧惊出一身冷汗,这猴子明知是菩萨,为何不暗里通知一下?差点取经之路就断送了。

第三,猪八戒在一边唆弄,说孙悟空坏话。打白骨精后本来就出现异常,唐僧就欲停止惩罚的,但八戒却说那是孙悟空变出的障眼法儿骗师父。唐僧就借机狠狠整治孙悟空。八戒为何要唆弄,主要是因为孙悟空太过自大,瞧不起猪八戒,关系处得不好。

最终,唐僧写了贬书,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只是事实证明,没有孙悟空,靠八戒和沙僧,唐僧根本去不了西天。因此在后面的宝象国遇到黄风怪时,最后还是八戒厚着脸去把孙悟空请了回来。师徒同心,又一起踏上征途。


蕾的芳香


01 故事寓意

有个观点说西天取经的五人其实根本就是一个人:

唐僧代表人的身体,悟空代表人的心,原著里悟空还有个名字叫心猿,八戒代表人的欲望,沙僧代表人的本我,白龙马代表人的意念。

这个观点在三打白骨精里体现的尤其明显。

白骨精其实是很了不得的,别看她没背景,本事也不大,却做了一件连大妖怪都做不到的事,成功的瓦解了取经团队。

故事开始,孙悟空去化斋了不在,白骨精变作美女,提着香喷喷的食物来诱惑三人。

猪八戒不是代表欲望吗,所以他经受不住美女和食物的诱惑。再三撺掇师父咱吃点吧。

可不管八戒和妖怪咋说,唐僧倒是始终没有动摇。

八戒于是很郁闷:“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像我这个老和尚罢软!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

后来悟空化斋回来,睁开火眼金睛认得是妖怪,于是打杀了她,白骨精元神逃跑,留下一具尸体。

唐僧看到食物变成了癞蛤蟆,本来已经有三分相信悟空了。

但代表欲望的八戒对悟空怀恨在心,说那癞蛤蟆是大师兄为了逃避责怪弄的手段。唐僧于是听信了八戒的话,念起了紧箍咒。

第二次妖怪变作老太太,八戒大老远看见了就说,坏了老太太寻她女儿来了。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又打杀了她。唐僧又足足把紧箍咒念了二十遍。

等到第三次悟空把老公公打死,彻底铲除了妖怪。见到尸体瞬间化作一堆白骨,唐僧倒也信了。

谁知八戒又说是悟空弄的手段。唐僧这次彻底狠下心来,不管悟空如何求情都不管用。

有人说悟空之所以被赶走都怨八戒的挑唆,他太可恨了。但其实原著里明确说了八戒也认不得妖怪。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顽强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唆,恐怕这里边除了不认识妖怪的因素,很可能还有嫉妒心和贪恋心在作怪。

从结果来看孙悟空走了最大获益者就是猪八戒,他从三把手升为二把手,成为降妖除魔的主要力量。

我们看原著,打死老太太之后,唐僧要悟空走,悟空说,走可以“只是一件事不相应”。

八戒这时候窜出来说,“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

行者闻言,气得暴跳道:“我把你这个尖嘴的夯货!老孙一向秉教沙门,更无一毫嫉妒之意、贪恋之心,怎么要分什么行李?”

暗指了猪八戒有嫉妒贪恋之心。当然这只是猜测,不当真。

不可否认孙悟空最后被赶走确实有八戒的责任,但主要责任还是在唐僧。

因为他是领导,是最后拍板者,八戒最多是个军师,只提供主意,不对事件结果负责。所以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唐僧。

还有一个事很诡异。

猪八戒疯了似的挑唆,唐僧疯了似的念咒,孙悟空疯了似的打滚,可是自始至终沙僧就跟消失了一样,一个屁都没放过。

直到最后大师兄被赶走已成定局,临走之前他才冒出来,但也是被动的听孙悟空的嘱托:

“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詀言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沙僧依然是连个屁都没放。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他没说过一句话。整个章节里沙僧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掺着唐僧去看变成了癞蛤蟆的食物

第二件是给唐僧拿了写贬书的纸笔。

这到底是为啥呢?

其实如果用五人合一的观点来解释好像也就说得通了。

因为整个事件里边本来就没有沙僧代表的本我什么事,只是身体,心和欲望的斗争。

就像整个取经路上白龙马除了少有的几次出场,大部分情况他跟一匹普通的凡马是没有区别的,不说话,不参与。

因为在绝大部分劫难里,作者想表达的主旨用到另外四人就够了,根本用不着他出场。

否则五庄观的时候每人都有一个人参果,唯独没有小白龙的,怎么解释,难道是那四人看不起他,或者没想起来?不可能吧。

再者说了人的本我和意念这两个东西本来就属于隐性因素,不应该像欲望和心那么活跃。

可是也请不要忘了他们,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起作用,你想没有白龙马,唐僧怎么走过了十万八千里。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的用意。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那就是因唐僧不辨是非,不分好坏,执迷不悟,听凭欲望的牵引,最终导致了悟空的离开。

所以三打白骨精的寓意就明白了。我们知道佛教讲人有三毒分别是贪嗔痴,修佛之人是必须要铲除的。

贪就是贪婪之心,观音寺那一难讲的就是贪,主人公是金池和黑熊。这个之前的文章详细讲过。吴承恩写黑熊怪的深意是什么(原创)

嗔就是嗔怒之心,指的是愤怒,偷吃人参果讲的就是嗔,主人公是孙悟空。

孙悟空偷了果子已经有错在先,可是被清风明月骂了几句,他就怒不可遏,一下推到了果树,招致祸事。这个之前也详细讲过。镇元子和孙悟空结拜的深意是什么(海东作)

而白骨精这一难讲的应该就是痴,主人公是唐僧。

痴就是痴呆,痴迷,愚笨,引申一下就是说人不分是非,不辩好坏,执迷不悟。白骨精本是一个幻化成人形的僵尸。唐僧八戒却都不能认,俩人一唱一和非要撵悟空走而后快。当然作为本我的沙僧更认不得。

02 如何脱难

大家发现没有白骨精这个故事其实是没有结局的。也就是说唐僧的痴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失去了心的取经人会碰到什么灾难呢?最后又是如何脱难的呢?

之后的黄袍怪一难给出了答案。

八戒去化斋不得,开始呼呼睡大觉,他本来就代表欲望嘛。沙僧去寻。

唐僧一人坐着也烦闷,于是东走走西走走,终于迷路了,误入波月洞。

注意这回可不是妖怪主动捉的唐僧,而是他因迷路自己走进去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其寓意就是失去了心的唐僧找不到方向,迷失自我了。

这还没完呢。黄袍怪后来趁虚而入,把唐僧变成了笼子里的一只“口眼难开,不能行走”的老虎。

可不嘛,没有了心的取经人还是取经人吗?不就是一只困兽吗?不辨是非,寸步难行。原著里“口眼难开,不能行走”八个字很有深意。

事实上整个团队现在也是困兽啊:沙僧被捉,八戒无计可施,白龙马被黄袍打伤。

但这回白龙马有个大大的功劳,就是他最早意识到要想脱难非得请回大师兄不可,并且力劝八戒去请。

那为什么是他最早意识到,因为他代表意念嘛。于是欲望不得不收敛起来,放下姿态,主动去请悟空。

心回来了,降服了妖怪,整个大故事才算圆满结束。

唐僧认识到孙悟空的重要性,四人尽释前嫌,愉快上路。

说这一难是讲痴的,有证据吗?有的。

在遇到黄袍怪的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开头有一段诗:

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原自性佛前修,迷悟岂居前后?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

唐僧不就是因为执迷不悟,赶走悟空,才招致灾祸。

后来又因为白龙马的开悟争取,请回悟空,才消灾脱难嘛。

03 唐僧悟空决裂始末

其实关于唐孙二人的决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首先悟空刚从五行山出来那回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师父责备了几句,悟空从来没受过别人的指责,于是赌气而走。

观音一看唐僧治不了孙悟空才拿来了紧箍咒。

之后就是观音寺卖弄袈裟,五庄观偷吃人参果。

而且原著里师徒两人经常抬杠,就在白骨精那章开头还吵了一架。

唐僧让其去化斋,悟空抱怨道这荒山野岭的上哪去化,唐僧责备道你怎么这么懒,当初要不是我救了你,你现在还是只困兽呢。

平心而论,孙悟空本事是很大,可取经初期他的缺点也不小。

时不时的惹个祸;又不听话,还老抬杠;况且这会又有八戒沙僧护驾。

换成是你也不会喜欢这样的部下。

也就是说唐僧赶走孙悟空不完全是因为他连伤三命,其实唐僧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白骨精只是那个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