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是童年看《水浒传》少年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你是什么时候看的?

齐鲁潇湘一家平安


说来惭愧,我是70后,童年时只是看过这三个典故的段落,确切的说是小人书名著,水浒中的名段就是武松打虎,风雪夜归人,三国中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等等都是水浒中的经典被演绎成小人书,之后语文课本也有选段草船借箭和诸葛亮的出师表,长大后,电影,评书,电视剧等多种多样的欣赏模式,使得我在40岁那年终于看完整了水浒和三国。但是至今也没有看全原著。一是自身懒惰,二是白话今译文看得无味。不如影,音,文结合来得立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名著的理解和体会也不同,小时看水浒小人书是图个热闹,还不时模仿,记忆犹新还模仿图画做的弓箭。看后的确热血脉喷张。有惹事的冲动。人到中年复看三国后,对曹操的多疑奸诈,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都有了新的认识,有的东西也对现实生活具有借鉴意义,所谓权谋纵横集大成者非三国莫属。结合自己看名著的经历,因此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是很有道理的。记不得是哪个学者说的了,最好的说教莫过于讲故事,水浒和三国就是这样,作者著书,并非单一的讲史讲故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故事才是根本。为啥能成为名著和经典,经久流传。告诉后人扬长避短,引以为戒才是其中的精髓。


金石为开141499836


我想“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些老话,是古代的文人,根据孔老夫子“三戒”而得出的结论。意思是年轻人不要读水浒,年老者不要读三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告诉我们,做人有三件事需要戒备警惕:少年时,血气还沒稳定,需要戒备的是贪恋美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时,需要戒备的是好勇斗狠;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微,需要戒备的是好利贪财。

老不看三国,说的是老年人阅历丰富,经多见广,三国里面都是军事外交谋略,又奸又滑的计谋权变,人老血气衰退,对于老人的修身养性,亦静不亦动是不利的,更不能去想方设法争财夺利。

“少不看水浒”,说的是少年人血气方刚,少不立世,读了水浒,去学梁山好汉打打杀杀,惹事生非,对于青少年的建康成長是不利的。

我认为这些说法是太片面的夸大了实在不太容易发生的事。

我是小学五年级看的《水泊梁山》一套六本的连环画。从王进怕高俅报复出京一直到梁山英雄排座次。因为我们那时看故事书(那时不叫小说)不容易。正好学校成立图书室,有幸让我当图书管理员,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水泊梁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反正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姓名绰号天罡地煞都背熟了,经常逢人就卖弄。我並没有因为读了水浒就想入非非,只是大人不让看闲书,怕影响学习。

我儿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读了四大名著,也没感觉受什么影响,误入歧途。我孙子在小学五年级前就读完了四大名著,照样是学校和区三好学生,也没见异常。

对于老不看三国,我更觉着没有道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世界观己经形成了,不会幼稚的看了夲书就走火入魔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书能使人开阔眼界,积累知识,陶冶情操。

还是毛主席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外国文艺,古典文艺,应批判的接受,应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对于“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我持否定态度。











不老松446



我期待40606520


本人小时候没有看过多少课外书,上小学后除了课本,能够找到来看你书少得可怜。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很低,课外只看过《毛泽东诗词赏析》的书及《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西游记》的部分连环画,这四本小说及《红楼梦》、《水浒传》,还是我参加工作后才看过。

小时候看过连环画,我和不少男生都用粗的树枝或细一些的松、杉树干加工成金箍棒或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用有树凸的树枝加工成木锤等兵器,课间时间与同学模仿着孙悟空或古代武将的动作追追打打,常常玩得一身臭汗。小时候看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住。那些年看了上述小说的连环画,对诸葛亮、关云长、岳飞、孙悟空印象特别深刻。诸葛亮用兵如神,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发明木流牛马、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临危接受刘备托孤、挥泪斩马谡;关羽受华佗刮骨疗伤还能下棋、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却大意失荆州;岳飞治军严明,其所统之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打得金兵节节败退却屈死于风波亭;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三打白骨精、助唐僧西天取经历尽劫波终成正果,等等,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



中国古代的名著之所以几百上千年后,被奉为经典,每读常新,就在于它们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文采斐然,或写一段历史波澜壮阔,或写几个家族跌宕起伏,让后人开卷有益,掩卷深思。

今天的年轻人尤其要多读书,多读经典。


阿山的诗和远方


《水浒传》讲的是一百零八名好汉因为朝堂上奸佞当道,迫不得已落草为寇,后被朝廷招安,立志为国效力,却遭奸佞之人算计致死的故事。少年的时候确实不应该看《水浒传》,因为少年的时候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像一个成年人 杀人是要蹲监狱偿命的,但是小孩读的话就会认为杀人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归路,那么他的一生就毁了。我是20多岁的时开始读《水浒传》的, 人应该是有情有义的。俗话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有情有义的人更容易走向人生巅峰。

我觉得人应该在30岁左右读《三国演义》。那时候人应该没在那么天真。应该习惯生活偶尔给我们的带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不是成为一个格格不入的人。

《西游记》我觉得是一本年龄都可以阅读的书。年轻的时候体会打怪兽的快感。中年的时候体会妖魔鬼怪的猖狂,老年的时候体会佛学的净水流深。

我觉得《红楼梦》是应该在五十岁时候读的书。太年轻了没有生活阅历。《红楼梦》读不懂。看不透。体会不了精华。只能看看风花雪月。年龄太年才能看透人性。看破兴衰荣辱。体会其古韵犹存。赞叹其中的人生智慧。



freedom月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记得年少时曾拜读过,也曾激情澎湃过。几部经典,它对人生的诠释,既包含了描绘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创业艰辛、励志不言弃、求得最后真经的奋斗精神,对今天的这个恢宏时代仍具有强烈的民族振奋作用、激励效果。好的民族一定有好的文化经典,好的文化传承!它与现今社会的价值观并不矛盾,也应是一脉相通的,因为中华文华博大精深,四大经典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愿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愿年青有为的少年、博学而德高的学者们,将璀璨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经典永流传。谢谢指正!


_龚金荣--索尔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还有很多版本。追根溯源,这句话是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说的。

金圣叹认为:

《水浒》主要写兄弟情义,打打杀杀很多,比较暴力,人年轻时,比较狂躁,喜欢拉帮结派,做事不能三思而后行,缺乏理智,会导致年纪人误入歧途。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政斗争为主,将三十六计融入其中,故事情节非常精彩,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他认为,人年纪大了,要是还读《三国演义》,照着样子学,必然使人与人之间设防,彼此失去信任,不利于老人颐养天年。

金圣叹之后,民间又增加了新版本,比如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

《红楼梦》一书尽是儿女之情,而且女子都特别美。男儿如果沉迷其中,尽想风流之事,从而消磨斗志,不能集中精力去干事业。

《西厢记》主题是才子佳人,主人公积极追求爱情。但是女主角莺莺为了爱情,和人私奔,给父母带来很多伤害。不让怀春少女读此书,是怕其效仿而败坏家风罢了。

总结起来,水浒义气、三国权谋、红楼风流、西厢佳人,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于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去读,对个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这与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心态有关。但对心智不完整的孩子和老人来说,可能还是要有所选择的好。






未来视度


《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小时候就常听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时太小一直不解其意,直到后来慢慢长大了,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原来人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方刚,冲动易怒,看完《水浒传》以后可能会受到它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出格的错事;而到了老年时期,人的心胸应该豁达恬淡,生活无忧无虑,《三国演义》中谋略权数叙写比较多,老年人读完以后可能会变得心胸狭窄,抑郁不堪。这才有了“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两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以及对人的深远影响力。



其实这两部小说我没有真正的从头至尾读完过,可能是女孩子的缘故,所以对《水浒传》中打打杀杀的动荡世界和《三国演义》中风云诡谲的权谋世界天生不感冒,相比之下更喜欢《西游记》中神奇变幻的神魔世界以及《红楼梦》中人情世态的红粉世界。

我是大学期间才算完整的读了《红楼梦》和《西游记》,之前只看过电视剧。我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曾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地位可见一斑。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实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人可能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会有所不同,有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红楼,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独自体会了。


水自东流花飘零


《水浒传》主要讲的是社会的义有黑义部分,还有黑社会逐渐壮大层面,不宜模仿!主要是和平年代背景与那时不同,少年阅历浅,性格冲动,容易误入歧途!

《三国演义》讲的是白义。勾心斗角,处处都是为了利益。年纪大的人不宜过度研究,如果再运用的社会中,只会让自己变得太滑太坏,时间长了会被别人唾弃孤立。毕竟普通人的一生非《三国演义》。

《红楼梦》贵族文化圈,没有阅历的人都不知道写的什么东西!普通人看了也用不上。研究不研究随自己的爱好吧!

《西游记》老少皆宜,流行面最广!没事看看解闷。






九五就是我


其实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家里也没有什么书,除了学校里用的课本之外,再也没有什么课外书可读,最早所看的课外书是上初中之后借同学的瓦岗英雄,四大名著读的最早的是《红楼梦》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直到了上大学时才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书看的,这四大名著说实在的没有一本是完完整整的读完的,《红楼梦》读到八十回时总就打不起精神在往下看了,《水浒传》只看到梁山被诏安。《三国演义》也只看到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西游记》勉勉强强看到灵山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