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和朱允炆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不问什么


朱温

朱温(852年—912年),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砀山人。

咸通十一年(870年)他参加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和二年(882年)他归附唐军,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义军。天祐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把他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他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宣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梁开平三年(909年)正月迁都洛阳,因袭隋唐洛阳城,开平五年(911年)改元乾化。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友珪杀死,随后朱友珪继位 在东京称帝,给朱温上谥号为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同年的十一月葬在了宣陵。在位六年,卒年61岁

朱允炆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一年后就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靖难之役。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3年之久。经过三年鏖战,燕王越战越实力不断扩大,朱允炆的屡战屡败。在朱允炆登基4年之后,燕王的大军渡过长江兵临应天府城下。谷王和曹国公献城纳降,燕王进驻应天,朱允炆政权的灭亡。

燕王进京之后,明皇宫突起大火,大火被扑灭之后,发现几具烧焦的尸骸,从衣着上判断烧死之人是朱允炆及其皇后太子。正史记载朱允炆葬身于火海。当然民间有多种说法。


时光隧道2019


1、朱温:乾化二年(912年)六月二十二日,朱友珪穿上庶装,装扮成庶人进入左龙虎军,把情况向统军韩勍说明,韩勍是朱友珪的老部下,恐发生变故因此受到波及不能自保,于是与朱友珪一拍即合,决定协助他弑父篡位。韩勍带领着自己信任的亲兵五百人,换上控鹤军士的服装,跟随朱友珪混入皇宫中隐蔽起来,至半夜启动,砍断万春门的门闩涌入朱温所在的寝殿,此时宫人因恐惧而呼号奔走地逃逸了。朱温从床上惊醒坐起,问:“造反的人是谁”朱友珪走入回答:“不是别人,是我!”朱温对着朱友珪说:“我早怀疑此贼,愤恨没有杀之。你如此悖逆,杀父篡位,老天爷会放过你吗?”朱友珪指示自己的马夫冯廷谔说“将老贼万段”冯廷谔提刀追砍,朱温奋起,绕着大殿内的柱子躲避,期间冯廷谔挥刀三次都劈到了大柱子上,最后朱温力乏,倒于床榻,冯廷谔找准机会向朱温的腹部刺了一刀,刀刃从后背穿透出来,朱温随即毙命。

2、朱允炆: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征战,大获全胜,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建文帝见大臣们都已经离散,甚是觉得悲哀无助,于是关上宫门,举火自焚了,等到朱棣大军开进南京皇宫时,发现已是一片汪洋火海,建文帝连同他的皇帝玉玺一起消失无踪。


肾为先


公元前912年,后梁太祖朱温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友珪杀死,随后朱友珪继位 在东京称帝,并且给朱温上谥号为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在同年的十一月下葬在了宣陵。

关于朱允炆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历史奇文


朱温是被亲生儿子朱友珪杀死的,朱允文在朱棣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时,皇宫起火,不知所踪。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欲传位养子,造亲子弑杀

朱温后梁开国皇帝,多年征战加上年老体弱,在位第六年身体状况日益加重。因为长子朱友裕死的早,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一病不起的朱温开始为立谁为储担忧,自己的几个亲儿子都不争气,在他眼里都不是当皇帝的料,所以朱温一直宠爱自己的义子博王朱友文,自之不起的朱温随即将传国玉玺交给妻子王氏,让他去召回朱友文以备不测。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本来挺机密的事儿却让朱友珪的媳妇给知道了,朱友珪其实是一个挺惨的皇子,因为生母出身低贱,他不仅没有得到父亲的宠爱,而且连自己的漂亮媳妇王氏也被父亲给霸占了。知道朱温打算传位给朱友文的消息后,张氏当然向着自己的老公,就赶紧告诉朱友珪想对策。朱温自然也知道如果朱友文继位,朱友珪就是一大威胁,所以在召回朱友文的同时下诏让担任皇宫禁卫指挥使的朱友珪转任莱州刺史。

朱友珪心里明镜儿似的,他知道父亲朱温这样做是提防自己夺权,这也只是父亲的第一步,等自己赴任后,肯定是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于是朱友珪一不做二不休,利用自己担任皇宫指挥使职位的便利条件连同自己的旧部连夜杀进朱温的寝宫。父子二人先是经过一翻对骂,互揭老底,一怒之下的朱友珪令自己的马夫一刀将自己的父亲朱温给KO了。

帝惊起,问:“反者为谁?”友珪曰:“非他人也!”帝曰:“我固疑此贼,恨不早杀之。汝悖逆如此,天地岂容汝乎!”友珪曰:“老贼万段!”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友珪自以败氈裹之,瘗于寝殿,秘不发丧。——《资治通鉴·后梁纪三》

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导致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而被赶下了台,死亡成谜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太子朱标早逝,因为对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炆的宠爱,死后就将大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继位后,在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建议下进行削藩,以加强朱允炆的皇权,实际上却是剑指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在父亲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时候就已经对朱元璋以及朱允炆产生了怨恨。削藩初期,朱棣已经在暗中厉兵秣马为起事做准备了。在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五个实力较弱的藩王在一年内先后被削除后,接下来就是燕王朱棣了,而朝廷顾忌燕王的势力,迟迟没有动手,这就等于给了燕王朱棣充裕的准备的时间。

不久燕王两个属下官员被朱允炆以煽惑罪处死,时机终于到来,朱棣以此为借口指责朱允炆受黄子澄、齐泰等奸佞唆使,不准自己奔丧,并迫害朱元璋诸多皇子,以朱元璋《祖训录》中“清君侧”为旗号,开始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朱棣以一隅而抵全国,起病初期仅仅只有不到十万兵马,却打败兵马数量是自己数倍的朱允炆。

南京城破时,皇宫起火,在众将士全力扑救之后,朱棣从废墟里找到几个烧焦了的尸体,让太监指认说它们是朱允炆以及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而后以天子礼仪安葬。但朱允炆的下落最终还是成为一件悬案,因为谁也不能肯定朱允炆是不是真的被烧死了,所以那些对朱允炆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者都说他化妆成和尚从密道里逃跑了。但正史中记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九下》

古曲古风


朱温和朱允文分属于后梁和明朝两个时代。

朱温是后梁开国皇帝,也是五代第一帝。朱温曾是黄巢手下的将领,后来归顺唐朝廷一路升迁逐渐全部掌控唐王朝。

后篡唐称帝为梁,史称后梁。

朱温因为长子朱友裕早死,称帝后一直没有立太子。直到快病死了,才想到继承人没立。朱温是个特殊的皇帝,他想立的不是亲生儿子,而是养子。朱温养子有很多个,他最为青睐的是博王朱友文。历史上其实有很多个没有亲儿子继位的皇帝,比如几十年后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继承人是外甥。他这个是因为真没有亲儿子的办法。但是朱温亲儿子有很多个,没有一个他满意的(虽然儿子们的老婆他满意)。

但是想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的事被亲子朱友珪知道了。朱友珪本来被调到莱州,他没有去他直接去了皇宫。他弑杀了朱温。

这是朱温的死法。

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因为他不见了。

这一切要从朱元璋立继承人说起。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很早就立了太子朱标。但是朱标在父亲的威严下,心理压力太大,后病死。朱元璋于是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很多健在的儿子。尤其是四子朱棣最为出色,很多说法是朱元璋要立他为太子。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朱允文当皇帝,各个叔叔因为朱元璋的政策拥兵自重。都不服年纪轻轻的侄子朱允文。朱棣站了出来,发动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皇位。

南京城破当日,朱允文不知所踪。

有说朱允文当日就在南京城大火之时已经被烧死。

也有说朱允文逃出南京城远出西洋,于是有郑和七下西洋的事。

还有说朱允文逃到了福建湖南四川等各个地方出家为僧。

湖南永州新田有一个遗迹说是朱允文逃到隐藏的地方。但如今并没有完完全全的证据证明这个遗迹的真实性是否是朱允文的最终归属。

所以朱允文之死,我认为有二,第一烧死了,第二老死了。


南岭说史


朱温是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杀死的。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麻,夫人在世时尚能劝止,夫人死后他却大肆淫乱,甚至乱伦,包括儿媳都得入宫侍寝,后被他第三子朱友珪刺杀。而朱允炆的事情在民间传的很广有着不同的说法,一个是朱允炆在朱棣进入南京后假装成和尚离开了皇宫;另一个是朱允炆放火烧死了自己。但是朱棣在皇宫里面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焚烧过的痕迹,为了让自己更加安心,朱棣就相信前面那种说法,认为朱允炆变成了和尚。这么多年对于他的最后的死亡结果很多人一直在探寻,但是最终还是集中在焚死和逃逸这两个说法。焚死这个说法已经无法站住脚了,在修订的史书中记载着在攻入皇宫的时候,因为军队进入皇宫时很多士兵没办法管理,皇宫里面到处都是混乱的,到处都是一片红光,建文帝也不见了,同时代表皇帝的那块玉玺也不见了。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逃逸。从皇宫里面的密道逃走,从此前往民间,安静的过着后半辈子。


刘老师带你看历史


朱温在实力膨胀之后,逼迫末代皇帝唐哀宗退位,成为后梁的开国皇帝梁太祖。登上皇位以后,此人荒淫无度,便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也许是因为出身少数民族,对伦理道德没有太大的心理约束。在他儿媳进宫请安期间,与儿媳淫乱后宫,随后朱温的儿子们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媳妇儿取悦皇帝,抬高自己的地位,争取储君。于是争相效仿,导致后梁第一代皇室极度乱伦,不思进取,互相攻击。皇族之间没有任何的亲情和伦理可言,为了权利和利益,兄弟父子之间猜忌相互利用。最后,其子朱友珪,发动兵变。杀死皇帝朱温和太子,登上皇位,就是历史上的后梁。但是此时的后梁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后就被下面的将领抢走了江山,后梁又很快灭亡了。

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朱允炆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北派三叔谈古今


公元前912年,后梁太祖朱温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被 自已的亲生儿子朱友珪杀死的,其后朱友珪继位,在东京(现河南开封市)继位,次年被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等人筹动政变后,贬为庶人。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皇帝,年号建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孙子,在太子朱标死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个性温和,向往实行仁政,但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燕王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逼宫成功上位,但朱允炆的下落成为历史悬案,因为他的生死如何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