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对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吗?

Goodboy82862206


蟹邀,这个问题有意思。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14年,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去救被瓦剌包围的大同。结果到了大同,发现也先撤了,班师回朝的路上,在土木堡20万大军被袭击,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因此被也先抓走。


远在京师的孙太后,为了避免出现也先“挟天子”使大明陷入万劫不复,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拥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为皇帝,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

所以这个阶段,朱祁钰是明代宗,成了大明的主心骨。而朱祁镇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也无法要挟大明。

朱祁镇被放归大明,实际上大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状况。那就是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也就是究竟该听谁的问题?


但很显然按照契约精神,朱祁钰应该还政给朱祁镇,自己继续当闲散王爷去;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形势来讲,没人希望还政给朱祁镇。

所以朱祁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以奉养太上皇的名义把朱祁镇幽禁在了南宫。为了防止别人接触朱祁镇,甚至连南宫附近的树都砍了。

朱祁钰到死再也没有和朱祁镇见过面;朱祁镇“夺门复辟”以后,也没有再去见过朱祁钰。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二龙不相见”和嘉靖的“二龙不相见”完全是两个概念。嘉靖是避免自己或者太子短寿;而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完全是尴尬,甚至会影响到权力的合法性。

因为按照道理,皇上再有实权,也得恭敬太上皇。也就是朱祁钰见到朱祁镇必须请安,但如果朱祁钰矮下身份后,那不是证明自己的权力不合法,反而还得听朱祁镇的么?所以朱祁钰是不可能见朱祁镇,也不会对朱祁镇下旨。因为无论如何,朱祁镇原本是皇上,现在是名义上的太上皇。


朱祁钰没有对朱祁镇下旨,因为没有皇上对太上皇下旨的先例,而只能上表。而朱祁钰是不会傻到给朱祁镇上表的。

所以朱祁钰最好的办法,假装朱祁镇不存在。而“夺门复辟”以后,朱祁镇也让朱祁钰躺着那等死,自己也没去探望下弟弟。朱祁镇还是比较烂好人的,虽然恨朱祁钰曾经抢走了自己的皇位,但是如果单从感情出发,还是应该去看下自己的弟弟,但是没有。这也是因为权力,如果自己以太上皇身份可以去看朱祁钰,那没问题。但是现在自己又重新当了皇帝,名不正言不顺,算是继承,还是什么?所以只有打倒朱祁钰,才能让自己名正言顺。


炒米视角


不应该跪接。因为,代宗朱祁钰,是在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非常时期登基的,不是正常的兄位弟继,没有英宗的传位诏书。

况且,代宗上位后,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按照古例,太上皇在皇上之上,只有太上皇给皇上下旨,没有皇上给太上皇下旨的先例,给太上皇下旨都不合理法,何况跪接呢?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这个还真不好说,明史也没有记载代宗为英宗下圣旨的事,英宗被瓦剌放归后,二人在东安门见过面,代宗要拜接,英宗忙答礼,此后二人再未见过面,即使英宗夺门之变复辟,也没去见病重的代宗,直到代宗死。

至于如果代宗给英宗下旨,英宗会跪接吗?如果按二人的身份,代宗不应该给英宗下旨,英宗也不应该跪接。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所俘,明朝为了不受制于瓦剌,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向孙太后进言要推举英宗的弟弟代宗暂登皇位,做代理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或上皇,孙太后虽不太愿意,但为时局所迫,也不得不答应。既然是太上皇或上皇,那就在皇帝之上,按礼节皇帝得给太上皇或上皇行跪拜礼,尽管太上皇或上皇是个有名无实称呼。因此当英宗被瓦剌放归时,在北京东安门迎接的代宗要对英宗行拜见礼,而英宗也赶忙还礼,不愿受代宗礼拜。为什么不愿接受代宗礼拜呢?土木堡一战,二十万明军战没,皇帝被俘,自大明开国以来,对外战争都是大明取胜,哪里失败过啊!土木堡一战,可以说丢尽了大明的脸,更别说英宗又被俘了。经过一年多的俘虏生活,英宗哪还有脸再去摆太上皇或上皇的谱?只要能让他有个安稳的地方生活就求之不得了。原本代宗朱祁钰只是代理皇帝,英宗回来了就应该还位英宗,但做了一年多皇帝的朱祁钰,却再不愿还位了,不但软禁英宗于南宫,不让见人,还派锦衣卫日夜监视。经过八年的软禁生活,英宗由原来的羞于复位,变得想要重新夺位了,终于朱祁钰的病重给了英宗夺位之机,英宗在徐有贞、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的谋划下,发动了夺门事件,英宗复辟成功。原本英宗、代宗从小关系挺好的哥俩,因皇位争夺,成了没有一点亲情的仇人。英宗被囚南宫,代宗一次没去拜见过,代宗病重,英宗复位,也没去看病重的代宗一眼,第二年代宗去世,英宗废除了代宗帝号,还给了他一个“戾”的恶谥。

难怪崇祯帝临死手刃自己的儿女说:“以后生生世世再不要托生于帝王家!”的确,一旦生在了帝王家,为了帝位利益的争夺,其同胞亲情就荡然无存了。


sunjin72976689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在北方沙漠呆了一年后,于公元1450年八月回国,在安定门与景泰帝及朝臣相见。

关于这次双方的会面,史料记载如下:

庚辰,上皇至唐家岭,遣使回京,诏谕避位,免群臣迎。丙戌,百官迎上皇于安定门。上皇自东安门入,上迎拜,上皇答拜,各述授受意,逊让良久。乃送上皇至南宫,群臣就见而退,大赦天下。


看起来这兄弟俩之间的感情还是不错,一切都是规规矩矩的,可到了英宗入城后,景泰帝将其安置在南宫(紫禁城外的洪庆宫),名为修养实为监视,在立太子风波后,景泰帝更是将洪庆宫门上锁焊死,派锦衣卫把守,并将宫里外的树全部砍光,让朱祁镇时时都处在锦衣卫的目光之下。

以景泰帝的做法来看,将朱祁镇安置在洪庆宫,就摆明了是要把他剔除出权力中心,不让其再涉足政事,和明朝诸王一样,给吃给喝将其供养起来,既然这样,景泰帝自然不会对其发布圣旨,甚至不让他知道朝廷里的任何情况,完全把他隔离起来。


既然没有圣旨,自然也不存在跪拜的情况

不过景泰帝真的对朱祁镇下了圣旨,朱祁镇也一定会跪,只是景泰帝不会让他跪,朝臣也不会让朱祁镇跪的

朱祁镇在沙漠的时候,就已经向朝廷使臣表明了“愿为黔首,守祖宗陵墓足矣”,到了南宫之后,朱祁镇和妻子钱皇后相依为命,衣食都只是勉强够,钱皇后还得自己做些手工拿出去卖钱,这时候的朱祁镇真的比起一个百姓人家好不到哪去。

朱祁镇他在沙漠一年不是白呆的,至少他学会了什么叫人在屋檐下,他现在在弟弟的屋檐下,稍不留意可能就得像解缙一样被秘密处理了,这时候不要说让他跪了,让他自打嘴巴都行。


当然朱祁钰也不会真的让朱祁镇跪,毕竟这是他哥哥,也是他原先的老板,虽然他极不愿意将其迎回,可无奈群臣要求,连股肱于谦都这样,朱祁钰也只能笑嘻嘻地和朱祁镇做了安定门那出戏,这时候的他自然不可能会去羞辱已经无权无势的哥哥,要不肯定又会掀起一波动乱,对自己的形象有损。尤其是那个还掌握着权力的后宫孙太后,她可是朱祁镇的亲妈,又是朱祁钰能坐上帝位的最终决定人,这点面子是肯定要给的。

而且群臣也不会同意朱祁钰羞辱朱祁镇,他们从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后,对其的称呼一直都是“太上皇”或者是“上皇”,虽然没有权力,但朱祁镇的地位很明显地被摆在了朱祁钰前面,历史以来也没有太上皇跪拜皇帝的例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朱祁钰也承认了朱祁镇“太上皇”的身份。


也就是说,朱祁镇虽然没了权力,但他地位还在,朱祁钰是不能对其下达圣旨的,有事的话还得亲自去南宫走一趟,亲自和朱祁镇说,甚至还得对朱祁镇下跪,而朱祁镇肯定也不会让朱祁钰下跪,一来二去,自然就是都“免跪”了,这表面功夫两人都得做足了。

所以朱祁镇回国后,考虑其身份原因,他是不需要向任何人下跪的,包括朱祁钰,不过对其母亲孙太后,朱祁镇可能也得跪下,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出于感激,毕竟那是他亲生母亲,还经常来给她送衣服,这骨肉亲情和权力争夺,朱祁镇还是分得清楚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要整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就先得知道代宗朱祁钰和英宗朱祁镇的身份,既然题主说代宗是下旨,就默认为他已经当上皇帝了。那么此时土木堡之变已经发生,朱祁镇无论身在瓦剌还是幽禁南宫,他都有一个似乎没啥卵用的尊号——太上皇。

太上皇的来历

太上皇这个职称最初可以追溯到大秦王朝,嬴政横扫六合加冕为皇帝后追封了自己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但是这其实还是死禅,当时庄襄王骨头渣子都凉了,生前并没享受到这种待遇,和朱祁镇的情况不一样。

另外一个模板就是外禅,类似汉献帝把皇位转给曹丕,这种形式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尧舜禹就是这么轮流当家的。但传说时代的事儿毕竟于史料无载,最早有记录的外禅应该是战国时期燕王哙禅让王位于宰相子之。但是这个模板依然不符合朱祁镇兄弟的情况。

最后的模板叫内禅,就是将位置转让给自己的宗亲,最早的信史记载是战国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了儿子赵何,自己称“主父”,这个模板比较符合朱祁镇兄弟的情况。在内禅让模板中如果皇帝没有失德被废,那么通常会被尊为太上皇,名义上与现任皇帝同样是国家元首。

朱祁镇兄弟的分析

具体到朱祁镇兄弟来说可以直接套用第三个模板,从朝臣拥立朱祁钰继位那天开始,朱祁镇就获得了太上皇的称号。虽然这个称号卵用没有,但在重视礼教的封建时代,这是享受与皇帝相同礼仪(甚至高于)的位置。


也就是说不管实际权力如何,从身份高度上两人起码是相等的,代宗给英宗写信就不能叫下旨,两人不是君臣。其实也正是这个尴尬的情况,才让朱祁钰把哥哥幽禁在南宫,只要是个人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既然双方不是君臣,不存在儒家礼教第一大义的名分,那么在内禅中就得论第二个关系——亲族关系。好在两边不是父子关系,否则朱祁钰给朱祁镇写信非但不能叫下旨,反而得叫上表了。但是朱祁镇毕竟是朱祁钰的哥哥,论起亲族关系是要优于他的,儒家道德规范里得兄友弟恭,这就比较麻烦了。

正史里的情况

事实上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那天开始,一直到夺门之变发生,代宗从来没直接给英宗写过一封信。原因不难猜测,史无先例,不知道该怎么措辞。他所有跟哥哥相关的旨意都是发给其他人的。

比如英宗在瓦剌后期给国内捎的口谕,让他们专心操练马军,勿以自己为念。代宗确实收到了消息,但是他没给哥哥回信,而是给往来送心的哈铭下旨,让哈铭通报哥哥朝内的情况。

再比如著名的南宫砍树事件,代宗也是给太监下旨,让他们去砍树,而不是给哥哥写信责备他没事靠着大树休息。有时候吐槽机会有点天真的想,如果这两兄弟能够多沟通,或许后来的夺门惨剧就不会发生。

总结起来吧,题主其实说了一个伪命题,代宗给英宗写信完全不能叫下旨,从制度上将他没那个资格。既然不能下旨,那就完全不存在英宗跪接的问题,即使他真的给英宗写信,英宗施个半礼都算给面子了。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在那个成是王候败为贼的官制时代,当然有这种可能的存在。英宗作为先皇帝,在虑事不周的前提下,听信宦官王振之言。向不断骚扰大明边境的瓦刺部落开战。瓦刺首领也先本就不是个省油的灯。奸诈狡猾,兼有谋略。英宗兵马数日未捷,心里惧怕。打不过,跑吧。于是令军队后撤,保住小命要紧。也先早就看穿了他的小把戏,伏一军于紧要处,待明军到来,竹筐倒豆豆,一齐滚了出来。把英宗团团包围。王振最先遭乱兵击杀,英宗因部队欠精良而被瓦刺也先俘获,做了人质。

瓦刺也先得了英宗,如获至宝。并未伤伤及性命,而是就此向民庭索要赔偿,换取英宗回朝。朝野一片混乱,准备南逃迁都。幸有名臣于谦振臂一呼,不准南逃。丢了桃孑用杏子代上,没皇上了,再迎来一个立上,反正都是他朱家的人,谁座都一样。于是在于谦的操持下,迎来了英宗的弟弟朱祁玉上位。史称代宗。

这个代宗上位一座。还挺好的。心想皇帝好当,谁人不想,既然人人想当,岂可让与他人。于是下令,不准和瓦刺人议和,不允英宗回朝。

于谦毕竟是英宗旧臣,不能看着旧主不管呀?在他不遗余力的劝说下,硬是说通代宗与瓦刺达成共识。将英宗给接了回来。这时代宗撑朝。英宗是被俘之君,苟且偷生,有辱国体。代宗下旨,英宗当然得跪接。要没这点屈志。哪来以后的咸鱼翻身。



竹影临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一件事情。景泰元年,因为由“奇货可居”变成了“烫手的山芋”,瓦剌人见无利可图便释还了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史载,明英宗抵京之后,其时已经即位的景泰帝朱祁钰亲赴东安门“迎拜”,之后明英宗“答拜”。这个顺序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明白?是景泰帝先拜明英宗,之后明英宗回礼,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二人面对面时都是皇帝景泰帝先拜太上皇明英宗!就更不要说什么景泰帝下旨明英宗跪接了……这或许就是自东安门一别后,景泰帝终生再未与明英宗见面的原因所在——太“跌份”了!

太上皇的身份

从瓦剌回到北京的明英宗虽然是“逊位”皇帝,但是不要忘了,彼时的明英宗头上还顶着太上皇的头衔!换言之,明英宗虽然后来被幽禁在南宫,但他依然是“皇帝”,只不过这个“皇帝”前面多了太上两个字,是属于过气“皇帝”而已……

太上皇这个东西源自于秦始皇,秦始皇自称皇帝之后尊自己已故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为太上皇。但是,太上皇被用在活人身上,要略晚一些。汉初,汉高祖刘邦为了解决子君父臣的尴尬局面,将自己的父亲刘煓(太公)尊为了太上皇。由此也能看得出,自太上皇出现之日起,他就不属于“臣”!否则汉高祖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就没有意义了。

到西晋时期,太上皇被司马家给彻底玩坏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伦篡位,居然将司马懿的曾孙、自己侄孙晋惠帝司马衷“尊”为了太上皇!叔祖父尊侄孙为太上皇,彻底颠覆了太上皇原本的意义,太上皇也逐渐变成了后世宗室篡位的一块“遮羞布”!后世忽然发现,原来太上皇还有这样一种玩法……于是,各种各样的太上皇出现了。除了宋徽宗赵佶、清高宗弘曆等少数太上皇之外,大多数太上皇都是被逼“退居二线”,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等。

但是,无论怎么玩,有一点从来都是明确的,太上皇不是“臣”!哪怕是被幽禁,他依然是“君”,只不过这个“君”只能算是“退居二线”的“君”!当然,清高宗那样的实权太上皇除外。而且,从历史渊源来说,太上皇的礼仪性或名义上的地位甚至还有高于现任皇帝。既然都是君,就算景泰帝给明英宗下旨,明英宗也没有跪接的义务,因为那是“臣”的待遇!如果要明英宗跪接圣旨,景泰帝也就没有必要尊这位哥哥为太上皇了,干脆封个王算了,岂不是更省事儿?事实上,自东安门一别之后,景泰帝再也没和哥哥明英宗有什么交集,也从来没有传旨给明英宗。

明英宗心中的不满

从“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对景泰旧臣的打击报复来看,被幽禁南宫期间,明英宗虽然迫于无奈选择了接受既成事实,但心中是极其不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景泰帝就算给明英宗下旨,他也未见得会去“跪接”。

首先,太上皇是“君”,明英宗不“跪接”理所当然,这谈不上是什么“大逆不道”!其次,景泰帝之所以留下明英宗并不是他不想明英宗死,而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就算明英宗不“跪接”,景泰帝短期内也拿他没辙!明英宗没有理由上赶着巴结景泰帝。话说回来,就算他巴结也是白搭。一旦景泰帝的权力根深蒂固、失去了一切制约,就算明英宗像勾践给夫差尝大便一样巴结景泰帝,恐怕景泰帝也未必愿意留下这颗“定时炸弹”!

综上所述,明英宗虽然“逊位”了,但他还是太上皇,依然是“退居二线”的“君”!跪接皇帝的圣旨是“臣”的义务,“君”不在此列。因此,明英宗虽然过气了,但他并没有跪接圣旨的义务。同时,明英宗之所以能活着,并不是景泰帝的“恩赐、怜悯”,景泰帝完全是不得已!一旦景泰帝的权力完全稳固、失去一切制约,恐怕明英宗再巴结也于事无补,景泰帝不可能容忍身边埋下这么一颗“定时炸弹”。既如此,本就一肚子不满的明英宗还有什么理由跪接景泰帝的圣旨呢?


农民工歪说历史


这个也要看情况的吧,如果是正式文书的形势宣旨,英宗也是要跪接的。

因为在天下来说代宗皇帝毕竟还是当朝皇帝,英宗当时已经退位,前任皇帝肯定比不了现任皇帝,英宗虽身为太上皇,也要尊重当今的皇上,但如果是私下场合就不需要那么正式的跪接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说英宗也是代宗的哥哥,当今的太上皇,虽说过了气可威望还在,明代宗最起码出于礼节形式上也不能让哥哥这么难堪,明英宗还是享有一定地位,


—只道是寻常


应该要跪。理由:代宗是英宗弟弟,是在英宗土木堡打败后即为的,在当时来说是他稳定了军心,是他带领军民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英宗时隔一年回到大明,被尊为太上皇,虽说听起来太上皇比皇帝大,但是当时的英宗手中没有实权,只能跪接吧。


火星上的豹子


不用,英宗被代宗尊为太上皇。但是代宗就要向英宗下跪,因为英宗复位以后废代宗为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