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和张良同为汉高祖谋士,陈平多奇谋,才能不输张良,为什么后世多称颂张良?

聆思赘言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莫名有些触动。


因为11年的时候,我在西安上大学,陈平墓就在我们学校后面。


当时喜欢骑行,一到周末就和舍友骑着自行车到处寻找历史古迹,重阳宫、活死人墓、钟馗故里、汉武大帝刘彻的墓、唐太宗李世民的墓……学校周边有名的点都走了过遍。


由于11年本人没有智能手机,买的陕西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陈平墓”,根本不知道学校后面有座陈平墓。直到有一次,我和舍友从秦岭骑车返回学校,路过曹家堡的时候,看到两台挖掘机嗡嗡地在垒一座土堆,周边还围了很多人,我和舍友就凑上去看热闹。


一番打听,才知晓,眼前一座高不足2米的小土堆,竟然就是历史名人“陈平”的墓穴(很遗憾当时用的天语按键机,没能留下照片)。


那会听村民们说,前一天有人来盗墓了,地上留了个盗洞。第二天有专家来调查,建议重新修缮,于是就有了两台挖机垒土的画面。现在网上的大部分陈平墓照片就是那会修缮之后的。

△找到两张陈平墓的图,第一张是被盗之前的小土堆。

△第二张就是11年被盗后重新修缮的陈平墓


事实上,据建国初期立的碑文记载,陈平墓早的时候30米见长,17米高,还是挺大的,后来不断被农民挖来种地,就越变越小,最后成了第一张图所示的凄凉小土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明一个问题:陈平被世人淡忘了!


而且我问过很多同学和朋友,他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陈平是谁,偶有知道,也语焉不详说不清他干了什么大事。而一问到张良,马上顺口就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的大军师,第一谋臣。


一个被淡忘,一个深入人心。大伙自然只能去“歌颂”那个深入人心的张子房了。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被中国文人给坑了!


翻看历史典籍,我们不难发现,对陈平和张良的评价可谓“泾渭分明”。


我们先来看对陈平的评价

太史公在《史记》中率先定性:玩弄阴谋之人

“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意思就是说陈平玩弄阴谋诡计,埋下了很多祸根,以后可能没好结果了。

班固在《汉书》上又补了一刀

“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选择靠山的时候摇摆不定,后来紧抱“汉”大腿,当个谋臣。

尔后的知识分子们,也大多沿袭这个看法, 一路黑到底。认为陈平虽然才智国人,但是人品不行。刘邵甚至说他“权术之流”难登大雅之堂。


再来对比对张良的评价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这个评价几乎盖棺定论,从两汉的扬雄、诸葛亮,到魏晋的裴松之、陆机、傅亮,再到唐宋的李白、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再到明清袁宏道、归有光、王夫之……等等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都一致认定张良是智谋的化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而产生这种评价的根源,实际上是出于文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以“功名”为追求,入朝文官。居庙堂之高,最为忌讳的被人视为“权臣”,这不仅会遭到皇帝猜忌,还会被群官攻讦。


很不幸,陈平就扮演了“权臣”这个角色。而张良则相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急流勇退,寻仙辟谷,皇帝最喜欢这种人,帮我办事打天下,又不用担心他争权夺利。文人们自然要以此为“标榜”,一是彰显自己高清,二是能获得皇帝的赏识,两全其美,自然要大颂特颂张良了。


再回到题目:为什么后世多称颂张良?

历史人物的流传,除了考古发掘,最重要的还是文字记载。而文字的记载主要靠文人书写,文人集团都以张良为标榜,自然也就以歌颂张良的为多了。


煮水论史


张良与陈平都是汉初杰出的谋臣,两人都对大汉帝国立下不朽之功劳,但是张良的口碑要比陈平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与陈平相比,张良更有革命情怀

张良很有革命情怀的,革谁的命呢,革秦国的命。

张良先祖是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曾担任过韩国丞相,是贵族世家。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开始酝酿艰巨的复仇计划,他散尽家财,寻找勇士,密谋刺杀秦始皇。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雇用一名力士,打造了重达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这次惊天大刺杀行动并没有成功,大铁椎没有击中秦始皇的坐车。刺杀失败后,秦始皇诏令天下捉拿刺客,张良被迫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

张良为人侠肝义胆,助人为乐,在江湖上颇有名气。有一回,项伯杀人犯法,逃到张良那里,张良设法所他藏起来,救了项伯一命。若干年后,项伯知恩图报,在鸿门宴上,报答他的救命之恩。陈胜起兵后,张良也聚众百余人,起兵反秦,汇入革命的洪流。

从矢志反暴秦这点看,汉初英雄,除了项梁、项羽叔侄之外,没有人比得上张良。

第二,陈平曾被抹黑,跳进黄河洗不清

陈平先是效力于项羽,后投奔刘邦,受到刘邦重用。然而,刘邦的一帮旧将认为陈平不过是西楚的一名逃兵,还没显露出什么才能,就被委以重任,非常不服气。包括周勃、灌婴在内的实力派将领纷纷收集证据,举报陈平与嫂子私通,收受贿赂等罪行。

刘邦一听很生气,责备举荐人魏无知。魏无知回答说:“我向大王举荐的是有才能的人,而大王说的却是品行的问题。如今汉楚相争,我向大王举荐奇谋之士,只考虑举荐之人是否有奇谋妙策,能否对国家有利,至于是不是与嫂子私通,是不是收受钱财,那不是我所考虑的。”

这一席话,让刘邦打消了怀疑。但是,魏无知也坑了陈平,等于是变相承认众人的指责。其实翻看陈平传记,就知道众人的指责,多是无中生有。但是,后世人仍一再说陈平贪财盗嫂,反正他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第三,张良偏正,陈平偏邪

陈平与张良一样,富有谋略,但两人的风格有些差异,张良略正,陈平略邪。这跟两人的出身不同有关,张良出身于贵族,富有贵族气质;陈平出身于贫下中农,没点厚黑怎么出人头地呢?两人都出谋划策,但张良是阳谋,陈平是阴谋,这是两人很大区别所在。

陈平自己的都这么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阴谋跟阳谋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不择手段,手段有点低劣,比较坑人,甚至有点卑鄙。

比如说, 搞反间计,花重金收买西楚的将领谋臣,离间其君臣关系;再比如说,在荥阳之战中,以纪信李代桃僵,使得刘邦金蝉脱壳,逃出荥阳;然而,结果大家知道的,纪信被项羽无情烹杀了。我觉得陈平最卑鄙的一计,就是献策刘邦,伪游云梦擒韩信,如此对待开国功臣,手段确实下三烂了。

与陈平相比,张良是比较正宗的道家人物,功成不居,急流勇退,远离政治漩涡,不栈恋权力,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欣赏的,因此能得到后人的赞美。


君山话史


事实上,陈平一生所立的功劳,并不比张良所立的功劳小。但是,张良得到的评价,却明显比陈平高。刘邦把张良排在他功臣榜的第一位,陈平则根本没有入得了他的法眼。他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后世论者也大都肯定张良,轻视陈平。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陈平剧照)

说陈平的计谋不比张良差,这一点,并没有抬高陈平。我们可以先把陈平和张良一生的计谋,拿出来比对一下。

陈平一生有六大计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计策,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成功地让项羽怀疑范增,范增负气出走。项羽身边从此再没有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最终,刘邦成功打败兵强马壮天下无敌的项羽。

第二计策,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陈平出奇计,声东击西,用替身代替刘邦,最终帮助刘邦成功脱困,得以卷土重来,再战项羽。

第三计策,韩信在攻下齐地后,想被封为王。刘邦本来就忌惮功臣,再加上当时正被围困着,因此就想和韩信翻脸。是陈平及时阻止刘邦,真封韩信为齐王。此举有效地笼络住了韩信,让韩信从此对刘邦死心塌地,也避免了汉军分裂的悲剧。

第四计策,刘邦从汉中出发,攻打项羽。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依靠蜀地政权而实现统一全国的,一次也没有成功过。而刘邦成功了。刘邦之所以成功,是陈平有效地联合了齐国等东边的诸侯与项羽争斗,从而给了刘邦机会,刘邦得以攻下汉中,占据三秦。并以此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实现全国统一。

第五计策,刘邦因为担心韩信谋反,想出兵攻打他。是陈平给刘邦出了好的计策,兵不血刃捉住韩信,避免韩刘大战,引发全国性的大战,避免造成第二次楚汉相争的局面。

第六计策,刘邦在和匈奴的对抗中,被匈奴围困于白登七天七夜。最终,是陈平掌握了单于老婆嫉妒贪财的心理,帮助刘邦成功解围。

当然了,刘邦去世后,陈平还有一出接一出的计谋,这里就不再多说。

(张良剧照)

张良一生,也有六大谋略。

第一谋略,刘邦往咸阳挺进的时候,沿途一直在攻城拔寨。张良告诉刘邦,不用这样做,要想办法拉拢分化秦将,这样才能尽快入关。刘邦用张良的谋略,果然很快进入函谷关,最先攻下咸阳城,灭掉秦国。

第二谋略,刘邦被项羽叫去,设下鸿门宴,想要问罪刘邦。是张良拉拢了项伯,同时让樊哙威逼,再让刘邦提前逃跑。最终把刘邦救下来,避免被项羽杀害。

第三谋略,刘邦在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张良让刘邦烧了所有的栈道,表示没有再逐鹿中原的想法。这一做法,有效地麻痹了项羽,使得最终韩信的暗度陈仓能够成功,奇迹般的挺进三秦。

第四谋略,刘邦重新进入中原,并侥幸攻下彭城后,便在彭城花天酒地,不思进取。结果造成项羽反攻过来,把刘邦围困。刘邦本来想用郦食其的计谋,找六国后人,对他们大加封赏,让他们来救。韩信及时阻止了刘邦这么干。

第五谋略,刘邦想发动对项羽的反攻,让韩信、彭越、英布等和他一起合围项羽。谁知道刘邦动起来了,那三位却不动。造成项羽打得刘邦四处逃窜。这时候,张良给刘邦出主意,让他把地盘划给韩信三人。三人获得了地盘后,才出兵联合作战,最终在垓下灭掉项羽。

第六谋略,刘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向张良求救,张良让吕后把商山四皓请出山,给刘盈站台。也因此,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刘邦剧照)

纵观陈平的计谋与韩信的计谋,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低之分。至少陈平不输于张良。可是,为什么人们对张良和陈平的评价,却那么不同呢?我认为,他们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是张良多是阳谋,陈平多是阴谋。张良所用的计策,都没有给人下套的成分。而陈平不一样,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给人下套,让人落入陷阱之中。

二是张良多方向性,陈平具实操性。张良主要都是从大战略来考虑问题,给刘邦提示未来的方向。陈平则见到困难解决困难,具有实操性,但并不具有前瞻性。

三是张良疏离权贵,陈平紧贴权贵。张良虽然在积极帮助刘邦出谋划策,但是,他始终和刘邦保持着距离,而且多次拒绝刘邦的封赏,想的就是功成身退。而陈平一直紧贴刘邦,揣摩刘邦心思做事。而且对权力比较热衷。

四是张良命运多舛,陈平一生通达。张良一生没有得过高官。同时他身体不好,多次退隐山林。后世也不昌盛。陈平则一生通达,无论在刘邦时期,还是在吕后、刘恒时期,他的日子都过得很好,当的官都很大。而他的后代,命运也很好。

总之,出于肯定和同情的心理,人们更欣赏张良,鄙薄陈平。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张良和陈平都为刘邦的谋士,后世之人多称赞张良,而对陈平却很少有崇拜者,这是为何?

先看看张良和陈平各为刘邦出过什么计策;

张良:一是计收宛城。二是占领峣关。三是约法三章。四是智斗鸿门。五是明烧栈道。六是【下邑奇谋】。七是【阻止分封】。八是【兵临垓下】。十是【请都关中】。这十条计策在刘邦关键时刻帮助刘邦,避免了刘邦走错棋。而且其中的计策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战略性,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二是带有兵家特点。

张良看问题的战略性很强,为刘邦制定了很多战略规划,是刘邦发展的蓝图。所以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可以说张良的计策是阳谋。(阳谋者,看穿也不能破也)

陈平:一是施反间计。二是解荥阳围。三是四面楚歌。四是智擒韩信。五是白登之围。六是稳固汉室。这六条计策都是出的主意,帮帮刘邦解决了很多事情,所以陈平的计策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解决事情,不是宏观考虑;第二是用计都比较毒但是一经看穿就没有效果。

陈平即为聪明,能抓住事情的要害,能应对突发情况,并且想出新的办法解决,这是陈平的优点,但是陈平的计策是解决一时之需,不能宏观的把控整个局势的影响,不能战略上出谋划策,刘邦对他的评价是:“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所以陈平聪明,能明哲保身而不失其位,然多用阴谋。(阴谋者,看穿则无效也)

后世之人多效仿张良,是因为张良的战略性和军事指导意义,并且张良还是刘邦是师父,教导刘邦很多为君之道。相比之下陈平之谋多为其智,能解决一时之困,不是历代兵家谋士所推崇。所以后世对张良的称颂远大于陈平。


帝国烽火


其实在司马迁的眼中,张良和陈平的地位是一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良和陈平都列入了世家,张良是《留侯世家》,陈平是《陈丞相世家》。

他们俩的功劳也不相上下,相对来说,陈平的功劳还要大一些。


张良他们家世代相韩,一开始他是想恢复韩国的,跟随刘邦只是权宜之计,只是后来韩王被项羽杀了,张良才投靠了刘邦。

张良的主要功劳是:

鸿门宴上,因为和项伯的关系,救了刘邦一命;

刘邦西进灭秦张良献计;

烧栈道也是张良的计策;

向刘邦建议联合英布、彭越;

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代;

劝立韩信为齐王;

谏封功臣;

说服刘邦建都关中;

帮助太子刘盈保全地位。


陈平出身平民,先在魏王咎手下干活,后又投靠了项羽,跟着项羽入关,鸿门宴时,陈平还是项羽一方的。后来项羽打算杀掉陈平,陈平通过好友魏无知的引荐,投靠了刘邦。

陈平的主要功劳是:

解荥阳之围,用钱财离间项羽团队,让范增负气离开了项羽;

劝立韩信为齐王;

向刘邦献计,智擒韩信;

解白登之围;

随刘邦平定异姓王;

刘邦死后安定刘氏。

总上所述,陈平两次救了刘邦的命,又帮着刘邦平定了异姓王,最后又安定了刘氏天下,功劳是不是比张良要大?

那为什么后人多称颂张良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张良比陈平的曝光率要高。

楚汉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什么呢?鸿门宴,霸王别姬,这是两个千百年来广为中国人传颂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而张良就是鸿门宴的主角之一,伴随着故事的流传,张良的知名度当然要大大超过陈平。

陈平的白登之围、安刘氏,虽然也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但和鸿门宴是没法比的。

第二,张良之所有名气大,为人称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的加持。

我们都知道,刘邦著名的汉初三杰论,刘邦说自已能定天下,全凭这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

因为,有了刘邦的总结性发言,张良的名气当然就更大了。

第三,相比陈平,张良的理论基础更深厚,视野更大,格局更大,所以更为人称颂。

张良每次给刘邦出谋划策,都能引经据典,从历史出发,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比如:

劝刘邦不要占用秦宫财宝美女,张良说: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

又比如,有人劝还是汉王的刘邦分封六国之后,以此来对抗项羽。刘邦问张良的意见。

张良上来就从商朝汤灭夏朝桀说起,紧接着就是武王伐纣,后又举了比干、箕子等人。洋洋洒洒说了八条。核心思想就是说:刘邦现在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而且现在的实际情况也不充许。

张良劝刘邦都关中,说:

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张良是以天下观来劝刘邦的,有理有据。

我们可以拿劝项羽建都关中的无名氏的话来对比,他对项羽说: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这和张良的话,意思差不多,但说服力,文采就差远了。

《史记》载,张良拿他的理论和别人说,都听不进去,独和刘邦说,刘邦能明白。于是张良认为刘邦是天命所归,跟了刘邦。

我们再看陈平,平民出身,虽好读书,有志向,但学识修养,格局肯定是不如张良的。陈平能成功,更多的是他能洞查人性,准确地说是能洞查人性的弱点,比如人贪财好色,自私自利的弱点。

比如陈平第一功,解刘邦荥阳之围,就是拿重金离间项羽团队。

解白登之围,据说也是拿金钱贿赂了可汗的老婆。

并且陈平向刘邦献计,向来是就事论事,从人性出发,很少上升生的理论道德的高度。

《史记》中详细记载了陈平两次献计的对话。一次是荥阳之围, 一次是智擒韩信。

试举荥阳之围的对话,大家比较一下: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总的来说,张良是帝王师,一辈子没当过什么具体的官,最后修道去了。

陈平是一个实干家,他除了出主意,更重要的是处理具体的政务,后来他当了丞相。

因为以上三个原因,张良、陈平,虽然功劳都很大,能力也都很强,但后人知道张良的多,自然也称颂张良的多。


三上历史


陈平和张良称不上谁更厉害,只能说是他们攻于不同领域。张良偏向于正大光明的阳谋,陈平则是偏向于真正的阴谋。

自古以来,阳谋者受人爱戴,人们称之为上得了台面。阴谋者,往往手段下作,令人不齿。

对于如何用计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简单的好坏价值观的分别,简单的把好坏区分来说。

任人为用,这是刘邦的能力,也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他知道一个最明显的道理: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但是刘邦知道这个道理,很多人却不知道啊,所以对陈平来说,后世大多只认识他的阴谋,而非认同他的才能。

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凭借建功立业,陈平完全有资格成为第四杰。但是工于心计,让他与之失之交臂。

阴谋成就了陈平的一生,但是也毁了他万世的名声。提起陈平,大多数人会说,此乃小人行径。或许他们忘了,世上最难琢磨的便是人心

黑猫陈平,白猫张良,都是良才,目光短浅则看不到出路。


看点儿历史


陈平和张良同为汉高祖谋士,陈平才能不输张良,为何后世多看重张良呢?

首先是个地位问题。张良可以称得上是刘邦的军师。从刘邦起兵后不久就一直以外援的身份跟随,后来又转正,几乎是“从一而终”。刘邦称他为汉初三杰之一,说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虽然张良在刘邦称帝后,没有得到太大的封赏,但他的地位在刘邦心目中是无人能及的。吕后在走投无路时也邀请张良帮忙,这就可以看出张良的地位有多高。


而陈平只是个投机分子,他先从项羽,后来看刘邦前途较好转跟刘邦。如果说,张良是刘邦的军师,那陈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谋士,虽然他的计谋有时候非常精彩,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无法与张良相比,当然,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较低了。

其次是个谋略重要性问题。张良的谋略,大多都是关键性谋略,对刘邦集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鸿门宴事件中,是张良的好友项伯,跑来告诉张良情况,张良对刘邦不离不弃,帮他稳住项伯,紧急制定计划,并在次日亲自陪刘邦参加鸿门宴,助刘邦脱险,救了刘邦一命。


张良还为刘邦推荐了韩信。韩信带兵作战能力极强,战必胜,攻必取,在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立下了大功,大大加快了刘邦夺取天下的进程。在楚汉战争中,张良多次用计稳住韩信,让他持续为刘邦贡献力量。在刘邦称帝后,他想要换掉太子。此时,吕后苦苦哀求张良,张良让太子请出刘邦很是敬佩的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促进了汉朝的稳定。

陈平有关键性的谋略吗?实际上是没有的。陈平的计策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顶多能解决一个小问题,并不能像张良的计策的一样有安邦定国的功效。

第三,是一个形象问题。提起张良,我们就想到一个儒雅的形象。他智计频出,而且淡泊名利。在刘邦夺取天下后,就不再参与朝政,明哲保身。不但刘邦做皇帝时对他待遇好,吕后掌权时他也安然无恙。

而谈及陈平,我们就想到他盗嫂欺金。他所献的计谋也大多都是诡计。比如,献上离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用伪游云梦的方式,让刘邦捉到了韩信。在白狼山用贿赂单于阏氏的方式让刘邦顺利脱险。 陈平自己都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这样看来,张良就像是诸葛亮那样算无遗策,忠心耿耿的军师。而陈平就像是司马懿那样的阴鸷的鬼才,高下立判。也无怪后人大多夸耀张良了。


历史漫谈君


陈平作为刘邦旗下的鼎级智囊,确实没有张良的名声大。要说陈平的才,并不比张良差多少,为什么他和张良比起来,给后人的感觉,没有什么存在感呢?

其实答案陈平活着的时候,他已经说过了。他说自己这个人,一生多用阴谋,大概下场不会太好,唯愿别把祸,转移到子孙身上就好了。

那么陈平都用过哪些阴谋诡计呢?

我们说两件典型的事吧。

陈平最早的时候是跟着项羽干的,而且还是项羽集团的骨干,灵魂性的人物。

当初刘邦参加项羽的鸿门宴的时候,这么隆重的饭局,陈平竟然也参加了,而且还是项羽指名让他参加的。

就是在这个宴会上,陈平对刘邦的机智,以及圆滑所触动,他料定以后得天下的人,很可能是这个目前看起来,势力不怎么样的刘邦,项羽没戏.......

陈平没有跟着项羽的心思,到了韩信带领刘邦杀出关中之后,陈平就投靠了刘邦。

像陈平这样项氏集团的高干,刘邦当然双手欢迎了。至少刘邦可以从陈平这里得到项羽那边的一些具体情况。

陈平给刘邦献的计策,也就是百试不爽的离间计。

因为陈平知道范增是项羽的智囊头脑,只要把项羽的智囊给离间了,项羽到时就会失去了方向,如同无头的苍蝇一般。

还有大将钟离眛,只要离间了他,可以说就等于砍掉了项羽的左膀右臂。

所以,陈平就是从这两个人开始下手的,他在刘邦那里拿了大量的黄金,然后买通一些人,去项羽集团散布谣言,说范增和钟离眛要弃项羽而去,投靠刘邦了。

项羽上没上当呢?

上了,他逼走了唯一的智囊范增,范增很是气愤的离开了项羽,死在了回家的路上。钟离眛在也不被项羽重用,而是给了他一个留职查看的角色。

范增一走,项羽就真的成了无头苍蝇,被刘邦在南北战场上吊着来回打。那个惨真的是不忍睹视的。

因为离间了范增,钟离眛和项羽的关系,陈平立了一个大功。

陈平为刘邦出的另一个阴谋,是在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山的时候,那时候刘邦是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刘邦可是从死人堆里爬过来的,可以说什么仗都打过,当他被匈奴围住的时候,他决的这次自己死定了。

但是,最后刘邦却被匈奴人放走了。这件事被当做高级机密在汉朝给保护了起来,谁都不知道刘邦是如何逃出来的?

但是,汉朝这边没有人说,不代表匈奴人不说。

后来被历史记录下来的是,这次匈奴之所以放走刘邦,是陈平的功劳。

陈平用了一个阴谋诡计,去派使者游说匈奴最喜欢的一个妃子。让这个妃子劝说单于放刘邦一马。

为了打动单于的妃子,他们先是给妃子送了重礼,然后在威胁这个妃子,说单于之所以打汉朝,围汉朝的皇帝,是为了夺汉朝的美女。

一旦汉朝的美女到了单于身边,单于现在的妃子就要失宠了.......。

单于的妃子似乎懂得了,他开始游说单于,说我们匈奴人是追水草而生,中原的地方即使你拿到,也不会经营,更不会种地。再说了刘邦和你大单于一样,都是神庇护的人,你们这些人是杀不死的。

不如放他们汉人的皇帝一马,给他个顺水人情。

单于听了进去,就让开一个口子,让刘邦逃跑了,刘邦就是这样逃出去的。

你看陈平的计谋,一般都是这种比较阴暗,说不出口的。所以,他和张良比起来,就要渺小的多了。

张良是个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光明磊落。这就是他千古被人传颂的原因。而陈平始终提不上台面来。


史学达人


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回答:

第一是名人效应,或者权威效应。张良是被名人刘邦点名权威表扬过的。刘邦公开赞美:“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权威人士都肯定了张良厉害,大家也都认为张良厉害。但是,《史记》中在公开、正式场合刘邦没这么隆重的表扬肯定过陈平。这是第一个差距。

第二是首因效应。谁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叫什么?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叫什么?大家往往津津乐道的是第一个如何如何。张良是汉初三杰之首,然后才是萧何、韩信。第一名具有天生优势获得更多关注。陈平计谋很多,功劳很大,但是连汉初三杰都没进入,更别说汉初三杰的第一名了。这是第二个差距。

第三是完美性。大家崇拜的、赞美的、认可的对象往往是趋向于完美。崇拜的对象越完美越说明自己的眼光准,自己的比格高。司马迁“或曰”,也就是司马迁自己也不能肯定,但是听“有人说”,陈平受金盗嫂,收受贿赂还乱伦,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这是陈平身上一个特别明显的污点,就显得不完美了。这是第三个差距。

第四是做事风格符合主流价值观。张良功成后身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引道轻身”。陈平功成后不身退,还做到丞相。张良的做法符合大众的善始善终,功成身退,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意境。陈平没做到。这是第四个差距。

第五是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张良的解决的问题的侧重点在战略、方向等问题。陈平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在具体的事情上。张良解决的是如何稳住韩信并让他好好工作、解决因封赏不均导致的众将领的疑惑猜测、定都的问题、稳固太子地位的问题等等关系到国运昌盛方面。陈平解决的问题侧重于离间项羽君臣关系,破解白登之围等等具体事务上。虽然张良、陈平解决的问题都是生死攸关的关键问题,但是从格局、高度来说,张良比格更高。这是第五个差距。

第六是陈平有明显缺陷。刘邦评价陈平“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这个就是能力的问题了。陈平是不能独当一面的。这个是陈平比不上张良的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说,想出名,争第一。现在很多人问那个高考状元如今怎么怎么了,很少有人关心那个高考第二名的如今怎么怎么了。想出名,攀名人。你要是和哪个当红明星有点什么关系,点击量好像火箭一样上升。就好像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虽然后来被赵太爷打了一个嘴巴,又赔地保二百文酒钱,但是,也出名了。从此之后,就可以炫耀我被赵太爷打过一次嘴巴了。


先道而后术


陈平的确为刘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甚至多次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整个大汉王朝,可以说他的功劳并不输于张良,但是他的名声却不怎么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一段陈平的自白:“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史君(国史通论)来带大家看看他都有哪些“阴谋”。

首先,陈平刚刚出山之时名声就不太好,他最早侍奉魏王咎,后来有投奔了项羽,最终追随刘邦,正是因为这种“三姓家奴”的经历,让他最初在刘邦手底下也不受待见。周勃、灌婴等人都不喜欢他,在刘邦面前说他是反复之臣并且有“盗嫂受金”的前科。而陈平则用一系列“合理”的解释,让刘邦的属下不敢再诋毁他。同时,他也开始被刘邦重用,并立下了以下功勋:

第一、离间楚国

当年刘邦雄赳赳气昂昂地率领56万大军乘齐国作乱之际偷袭率军北上的项羽,结果被项羽率领的3万精兵击溃。刘邦一筹莫展之际,派陈平去楚国使用离间计,导致了范增离开项羽、钟离眜失去项羽的信任,楚国内部出现较大的动乱。

第二、俘虏韩信

汉朝建立不久之后就不断有人造谣说韩信谋反,当时很多大臣都建议直接发兵灭了他,而陈平却认为当今世上已无项羽,可以说没有人是韩信的对手,不如皇帝谎称巡幸云梦泽,身在楚地的韩信必然前往迎接,到时候俘虏韩信,只需要一匹夫之力。韩信最终就是这样被俘的。

第三、平城解围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共同反汉,刘邦亲率32万骑、步兵前往征讨,却被冒顿单于围困平城,汉军断粮七天。此时,陈平用计,贿赂匈奴阏氏(即皇后)让刘邦脱身。

第四、不杀樊哙

燕王卢绾造反后,重伤在身的刘邦派连襟樊哙出征,随后就有人告密说樊哙也等着造反呢,此时刘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正在担心吕后加害戚夫人母子呢,听说樊哙要等他死了谋反之后立即让陈平与周勃追赶樊哙,并下令:“平至军中,即斩哙头!”陈平对刘邦的身体情况很了解,所以他虽然奉命追赶,却一路慢悠悠的。追上樊哙之后也没有按照刘邦的意思杀了樊哙,而是把他关押起来,带回京城。他们返回长安的路上,刘邦驾崩了。由此,陈平得以在吕后执政期间成为官场不倒翁。

另外,陈平在平定陈豨、黥布的叛乱中,曾经“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这些,大概都是陈平所说的“阴谋”吧。不管怎么样,陈平都是大功臣,但是与受过优良的政治教育,站在国家角度替刘邦出谋划策的“帝王师”张良,不是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