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捧上天的“分粥制度”,看上去很美,其实只是一个谎言



虚妄的“分粥制度”

华说


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流传甚广。若干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则近乎寓言的故事的时候,立刻为其吸引,惊叹不已:一个重要问题,竟然可以以一个如此生动、简洁而又趣味盎然地例子加以完美地解决。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然不对劲在何处,终不知其所以然。时过境迁,渐渐地也就淡忘了。

然而这些天,我忽然又想起了它,想起了这个有名的“分粥制度”。

这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分粥制度”,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有一个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共同生活,他们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于是他们通过制定实施不同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制度安排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粥制度”。

制度一:确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制度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制度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制度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制度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科学仪器量过一样。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美仑美奂而又天衣无缝。“分粥制度”雄辩地证明,经过选择,经过交易,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制度。在一场适者生存的制度竞赛中,最终被选择总是好的制度,而且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你不能不承认,“分粥制度”把整个过程阐述得无懈可击。

忽然又想起这个名满天下的 “分粥制度”,是因为这些天,断断续续地读着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莫致之而至,“分粥制度”的小故事从脑海里冒了出来。而若干年前心底的那个隐隐的不对劲,也似乎有了答案。是的,“分粥制度”忽略了制度费用!或者说,在“分粥制度”中,制度费用是零。但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显而易见,在“分粥制度”中,制度费用是不存在的,特别是从一个制度向另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其转变是不需要费用,或者说其费用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正因为如此,在“分粥制度”中,从制度一到制度五的制度演进中,可以一路顺畅毫无阻碍。然而在现实中,制度的运行不仅有费用的,而且费用浩大。尤其从一个制度向另一个制度的变迁中,其费用往往更是大得惊人。也正因为如此,一些能为更多人带来利益的政策措施未见采纳和实施,而另一些众所周知的不合理的制度却长久地存在着。此所以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感叹改革不易也。

从一个制度转向另一个制度的变迁中,其费用大抵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转变的前期费用。其又可分为二种。倘若所要前往的目标制度已然存在,引用这一“生活在别处”的制度,需要付出相关的搜寻以及了解费用;倘若所要转向的制度无先例可循,则必然需要花费摸索、试验的费用。在上述的“分粥制度”中,当从制度一转向制度二,或者制度二转向制度三,或者制度三转向制度四……之时,首先需要知道所要转向的目标制度是什么。如果已有,则需要学习掌握,如果尚无,则需要创新试验。其二是制度转变过程中的费用。其中包括为达成一致所需进行协商的费用,以及对因为制度转变而造成利益受损的既得利益者补偿费用等等。而在某些形势下,这些费用可以高到使得制度的转变无法执行!即以“分粥制度”为例,在制度三中,如果形成了一个以主持分粥者为核心的小团体,其势力完全可能达到使整个制度固化下来,而那些小团体之外的少数派将终日挨饿而无力将其改变。在这种状态下,即便是完美的“制度五”近在咫尺,也不可能将其取代。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制度费用无处不在。“分粥制度”的美好结局,是一种空中楼阁,美丽,然而虚幻。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可能让人气恼,却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因为自从人类社会诞生,制度费用便如影随形,相伴相生。通过可能的种种途径,致力于降低制度费用,使得不甚理想的制度安排转向较为理想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选择;忽略当下的局限,一味地愤世疾俗于现时的制度安排,是另一种选择。不过历来,后者远为时尚。


《历史之谜:一个经济学的答案》(华说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已新鲜上市,天猫、京东、当当全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