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也紧缺金属资源,为什么二战德国大量装备冲锋枪而日本不能?

剑胆琴心蜘蛛侠


德国紧缺金属资源,在战争初期是不存在的,到了战争后期。由于盟军的封锁,德国无法获得足够的矿石资源,金属资源变得紧张,但是供给军工生产还是没有问题的。而日本也只是相对的金属资源紧张,对于其主要对手中国而言,日本的各类金属产量也是当时的中国望尘莫及的。

德国二战时期的钢铁产量,1940年2154万吨;1941年3180万吨;1942年3210万吨;1943年3460万吨;1944年2850万吨。德国就钢铁产量而言产量,其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只落后于美国,远超英苏。

而日本的钢铁产量就显得很小了,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钢铁产量为644万吨;1938年至1944年,日本历年的钢铁产量为719、737、752、757、800、884、650万吨,与德国比就差的太远了。

而二战中,制造大量子弹以及弹壳所需的铜,德日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距。1940年至1944年五年战争期间,德国消耗了精炼铜约134.2万吨,而日本仅消耗了约16万吨的精炼铜,两者之间的差距更是巨大的。

铜的数量和制造弹药的工艺,决定了子弹的生产数量。由于缺铜,德国在二战期间就将成熟的覆铜工艺用于子弹生产,节约了宝贵的铜资源。采用覆铜钢壳子弹生产技术,德国在1944年一年就生产了52.8亿发子弹,1939-1945年德国共消耗子弹210亿发。

而日本在本身就缺乏资源的情况下,生产工艺还不过关,没有覆铜工艺,只能生产铜锌合金子弹。从1937到1945年的八年时间里,日本共计生产消耗弹药80亿发,如果看平均值,德国每年大约有四十多亿的消耗量,而日本仅仅为十亿的消耗量。

从德日的弹药产量来看,弹药的产量,的确关系着士兵枪械的使用。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影响因素,其中更关键的因素是作战对手的武器装备。德国面对的对手,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这两个国家都装备着大量的冲锋枪,德国也必须装备冲锋枪应对,否则就会被对手火力压制。

然而日本却不用担心这一点,日本面对的主要作战对象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尤其是前期的中国军队,还有冷兵器装备,差距实在太大,日本凭借当时的装备就能压制。当日本的对手的变成美国时,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也开始装备冲锋枪,只不过当时为时已晚,来不及研究和大规模生产装备了。

所以说金属资源短缺,但德国和日本的短缺不在同一个量级上;而两国所面临的对手,更不在一个量级上。对冲锋枪的需求,也是因情况而定,对于这种单兵武器,就是再缺资源,也不会缺士兵手中枪械。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其实资源问题导致日本缺乏冲锋枪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日本下水军舰那么多,他不应该缺造冲锋枪那点资源。资源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并不是什么特别主要的原因。

我们从日本当时的战场看一下,他在亚洲作战,他的对手是咱们还有东南亚那些盟军。日军一个步兵班,有一挺机枪,剩下全是三八大盖或者是九九。编制放大一点,一个小队有两具掷弹筒。这个级别的轻武器方面,日本是远远压过咱们的,甚至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面对美国那些殖民军,都占据优势的。而且,马润刚来太平洋战场的时候,也是和鬼子对着拉大栓,差距不大。

也就是说,日本在亚洲范围内,他的轻武器并不落后,说他轻武器落后,那也得是在马润完全换装加兰德步枪之后的事情了,而那会儿,离战争结束也没多久了。

另外呢,日本对于冲锋枪的理念也是有一定问题的。我们看百式冲锋枪,这冲锋枪居然带着两脚架和刺刀,这是不有点缺心眼了?而且,它的标尺射程居然达到了1500米。这些特点,都是鬼子机枪才有的。那么问题来了,日本对于冲锋枪的定位是不是就是轻机枪呢?那么,他步兵班里有步枪有机枪,这冲锋枪是不也有点多余了?

而后来,日本才将标尺射程改到100米,回归到正常冲锋枪应该有的样子,两脚架也去掉,但是刺刀还在。

日本对于冲锋枪的理念有问题,他的战场也和欧洲不同,那么就造成他在冲锋枪这一块发展非常迟缓。1928年的时候,日本才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冲锋枪,当时拿的蓝本是德国的MP18和美国的汤姆逊,对着这两个开始流口水,一边流口水一边研究。

而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侵华,这个时候日本在军费方面就比较紧张,拿不出太多钱出来去研究冲锋枪,这就直接导致冲锋枪的发展变得非常迟缓,在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军费开始膨胀,这才有钱继续研发。

而等到了1940年,百式冲锋枪定型了,但是装备数量还是少。这就是日本人思想的问题了,他们觉得这东西有点多余,没啥意义。从战术思路、战场环境、敌我火力对比,再到武器成本考虑,都觉得这东西有点多余。这枪确实有点贵,一把成本顶上三把三八大盖了。

而到马润装备一堆冲锋枪,给日本打的怀疑人生了,这会儿日本开始大规模生产冲锋枪了,但是有点晚了,这会儿已经1944年了。经费有限、资源有限、产能不足,这就直接导致日本在冲锋枪上没太多建树了,总共生产了那点。


军武文斋


从德国的地理环境上来说:德国地处欧洲大陆,这是工业化革命的发祥地,德国周边的捷克、法国都是军工生产大国,武器装备的水平普遍都处于发展阶段,步兵武器的机枪、冲锋枪更是一个普遍追求目标。这样的地理环境和对手实力的压力下,德国要发动战争就必须要装备性能更好的武器装备,这是一个因素。从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来说:整个亚洲范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具备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武器装备实力,除了日本,亚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设计出一支步枪来,都是购买的,或者是仿制的。因此,日本的枪械武器和亚洲这些国家比就已经是够现代化的了,它们自然不重视冲锋枪的研制。




从资源上来说:二战时期德国资源并不富裕,66%的石油、60%以上的铁矿石、80%以上的铝矾土、30%以上的橡胶都严重依赖进口。二战时期,德国就是想买也未必能买到,因此,希特勒就去掠夺。欧洲国家的资源基本都是探明的,也是已经开采的,加上德国二战前期进攻顺利,捷克等国家被快速占领,就连军事强国法国坚持了四十多天,所以,为德国获得资源提供了保障,最起码德国进攻苏联以后是有优势的。反观日本,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孤悬海上的一个岛国,资源极为匮乏,又不和其它国家有陆路交通,日本陆军和海军本来就相互看着不顺眼,如果不是侵略它国,它们两就得打起来。



日本所在的亚洲二战时期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即便是主战场上,很多的资源开发也非常落后,日本侵略后需要勘探开发,这也导致日本在资源获得上不如德国方便。当然日本也没有德国那样的实力开辟更大的战场。但资源并不是日本不制造冲锋枪的主要原因。日本的另外一个臭毛病也是一个因素,就是武士道精神。日本并不是什么传统的武术之乡,都是学别人的,日本人也都是小胳膊小腿,而且是男女都是罗圈腿,即便这样还是搞什么武士道精神,导致它们盲目自信,有点自信的过头了。它们认为拼刺刀更突显作战精神,这也是它们不搞冲锋枪的原因。




日本并非不制造冲锋枪:它们也搞出了一款名为百式冲锋枪的产品。百式冲锋枪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量产的冲锋枪。日本冲锋枪的研制并不晚,1930年就开始了,这也说明它们不是为了节省资源不研制冲锋枪,只不过没搞出来罢了。1935年在抗日主战场上日本见识到了冲锋枪的威力,于是加紧研制,并于1940年定型,这就是百式冲锋枪。

百式冲锋枪参照德国MP18冲锋枪设计,并根据日本的构想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把直弹匣换成弯的,有两个弹匣模式,一个30发,一个50发。百式冲锋枪共生产了3万支左右,主要是装备了日本的挺进队,特种作战部队。百式冲锋枪是不合格的,毛病比九二重机枪还多,日本也为伞兵研制了可以折叠的百式冲锋枪以及其它的变形。百式冲锋枪也和歪把子机枪、九二式重机枪、南部十四手枪(王八盒子)和九四式手枪一样光荣入选二战“烂枪”系列。


日本百式冲锋枪也是带刺刀的,歪把子也带刺刀,它们特别偏爱刺刀,这也反映出日本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日本冲锋枪装备数量少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技术问题,日本对于冲锋枪的研制技术水平差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日本二战前对于陆军武器装备并不重视,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海军在和陆军的竞争中处于优先地位。日本在战前对所要入侵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侦察,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结合战斗机完全处于优势地位,结合强大的海军必然能实现南进计划。日本没想到美国对日本下手,二战时期美国是给日本提供石油等资源的,美国的把日本逼到了偷袭珍珠港的地步,美国插手后,日本就困难了,主要是资源断了,也就没有时间和资本在搞冲锋枪了。



以上是以上是兔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德国,由于国土面积有限,决定了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石油、铁矿石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德国军队却是全球率先将冲锋枪真正投入实战的军队,这与军方眼光和作战需求有关,与资源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一战时期,德军就率先装备了32发蜗牛状弹鼓供弹的MP-18冲锋枪,在同盟国和协约国军队无处不在的堑壕战中,德军组成突击小分队,常将数把MP-18集火射击,往往就能撕开协约国军队的防线,令对手对其强大的火力印象深刻。
二战前期,德军就组建了由坦克、装甲运兵车所组成的装甲部队,德军研发装备的MP -38/40冲锋枪装备给了装甲兵、装甲掷弹兵以及伞兵部队,折叠后的MP-38/40冲锋枪全长仅0.62米,32发弹匣供弹,因此特别适合上述兵种使用。
但德国步兵配备的冲锋枪数量并不多,主要是以5发毛瑟手动步枪+MG-34/42通用机枪组合为主,因为两者都发射7.92毫米大威力步枪弹为主,只有班长才有资格装备一把发射9毫米手枪弹的MP-38/40冲锋枪。当然,德军也是全球率先装备自动步枪的军队,即发射7.92毫米短步枪弹2发弹匣供弹的STG-44,此枪先以冲锋枪MP-43命名,投入东线德国党卫军第五“维京”装甲师进行实战检验,官兵普遍对此枪赞誉有加。
此外,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也装备了12万余支7.92毫米的G-41半自动步枪,以及40余万支G-43半自动步枪,特别是采用10发弹匣供弹的G-43,装上观瞄器材德军是将其当狙击枪使用的,有效射程800米,且射击精度极高。网络上关于日军由于资源不足,未大量装备冲锋枪此说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日本海军拥有不亚于英国海军的实力,战时拥有10余艘大型舰队航空母舰以及大量的护航航空母舰,包括全球最大吨位排水量7万余吨大和级战列舰,以及其他大量战列舰、重型和轻型巡洋舰和千吨级的潜艇。
战时日军研发并少量装备了50发弹匣供弹的南部式和30发弹匣供弹的百式冲锋枪,发射8毫米的手枪弹,之所以日军未大量装备冲锋枪,与其陆军的战术有关、与传统性格有关,包括军部的那帮老朽的战略眼光缺失等因素有关。
因为日本陆军传统上非常强调精准射击的枪法+勇猛的拼刺技术,两者的有机融合,让身材矮小的步兵,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身材高大的俄国军队,特别是凶残的白刃战中完败俄军;日军对于5发栓动步枪+拼刺和军刺冲锋,事实上已经到了非常疵迷的程度。

侵华日军装备的就是6.5毫米三八式步枪、7.7毫米九九式步枪,6.5毫米歪把子轻机枪、6.5毫米96式轻机、7.7毫米99式轻机枪,、以及7.7毫米九二式重机枪,外加50毫米掷弹筒以及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等。

就是这些外界眼中并不先进的日军步兵武器装备,照样给抗战军队造成极大的损失,原因是日军步兵的枪法、拼刺等个人技战术性能出色、作战协调配合到位,加上武士道精神灌输下为天皇而战的勇猛顽强的作战风格等。残酷的太平洋夺岛战役中,作风顽强的日本陆军遭遇了火力输出远在其之上的美海军陆战队的沉重打击,三八式和九九式5发手动步枪肯定玩不过美军8发漏夹供弹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加上其他15发弹匣供弹的M-1卡宾枪、20/30发弹匣供弹的M-1汤姆逊冲锋枪和30发弹匣供弹的M-3冲锋枪等,日军步兵枪械和美军步兵枪械两者之间明显存在有技术代差。

吃足美军自动枪械火力苦头的日军要求装备冲锋枪时,军部那帮认为冲锋枪百发一中,不如步枪一弹一中的老朽,依然要求量产的百式冲锋枪装上刺刀,可以像步枪那样拼刺刀;要求在枪口下端装两脚架,可以当轻机枪来使用;还要求将百式冲锋枪的标尺射程提高到1000米,于是,就诞生了二战奇葩的百式冲锋枪。


国平军史


德军普通连队冲锋枪的数量并不多,主要枪型还是98K和MG–34/42通用机枪,因为这两枪子弹通用,而MG–34/42又是连排作战单位的核心支援武器,所以MP–38/40在德军连队当中配备并不多,也就十多支的量不能再多了,到了二战后期盟军从东西线接近德国本土,德国党卫军的某些王牌部队营连级作战单位才基本上装备STG–44突击步枪,而其他部队仍然是步机枪和冲锋枪混装。
从战术上来说,德军班排小队使用冲锋枪用于近战和巷战,一个排就3~4挺MG–34/42机枪,在巷战当中班排要分成3~4人的战斗小组,10多个战斗小组机枪是难以全面火力支援的,而配备冲锋枪之后战斗小组火力密度会大大提高,通用起到了近距离火力支援和持续压制的作用。另外,欧洲在当时已经是工业化社会了,城市化程度很高,有城市当然就会有街道和楼房,在这种环境下作战,冲锋枪短小精悍近距离火力压制的能力要比机枪好的多,而老式步枪打一发子弹拉动一次枪栓,根本不适宜巷战,有可能第一发刚打出去敌方的冲锋枪密集的子弹扫过来就丢了性命!


MP38与PPSh41对攻,巷战当中谁先开火谁就占了上风,并且PPSh41的71发弹鼓供弹显然要比MP38的32发弹匣供弹更持久。

德国在二战期间的工业产能排在世界第三的位置,武器的产能甚至要比英国多30%左右,所以希特勒野心膨胀才敢发动世界大战,在占领西欧之后,原来法国、比利时、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这些军工企业都被德军占领用于武器装备的制造,而这些国家二战之前就是闻名遐迩的武器生产国,比如:捷克的ZB26轻机枪...德国也利用了这些国家的工业产能为己所用,不但占领了这些国家的武器库,还制造了大量的武器。


德国二战结束使用的9×19毫米子弹

另外,就拿冲锋枪来说,MP–38/42使用9×19毫米手枪子弹欧洲很多国家都能生产,德国占领后也不需要增添制造设备,召集工人就能制造,所以各种口径的子弹没有缺乏,不影响到德军打仗的需求。

德国可以通过各种变通拥有大量的冲锋枪及其弹药,但冲锋枪和弹药制造的问题具体到了日本则变得矛盾突出,日本二战时期虽然也占领了大片的侵略区,战略资源也很丰富,但这些地方除我国东北外,其他地方没啥工业基础,从矿藏→冶炼成金属→再进行机械加工成为枪械,这是一个工业投入和拥有大批工业人口才能做到的事情,这对于战时的日本是难以办到的事情,没有机械加工装备,产能太低和缺乏大批的工业人口只能看着大批的金属矿没法加工出来枪械。
所以,日本知道战争结束才制造出来3万支“百式冲锋枪”但数量太少杯水车薪。

另一个问题就是弹药生产问题,“百式冲锋枪”使用怪异的8毫米口径,战争期间日本不但缺乏制造武器的钢铁,铜更是缺乏,因为二战期间的子弹壳都是黄铜制造的,当时虽然已经有喷漆的钢壳子弹(M43)但日本没有,仍然需要大量的黄铜来制造弹壳,“百式冲锋枪”后期型射速800发/分钟、战斗射速也得200发/分钟,弹药消耗量太大了!一个步兵携带弹药最多250发,要是使用冲锋枪根本拖不到战斗结束...没了子弹,其他人用的步枪子弹它还不能用,也就成了“烧火棍”。
鬼子1943年后的一个步兵班,只有一挺99式轻机枪,其他人仍然拿着“三八大盖”。

当时鬼子一个甲种中队有180人(相当于加强连),“三八大盖”步枪装备数是139支,如果冲锋枪装备量是步枪的十分之一(14支)子弹的生产数量就要增加至少一倍,而日本从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到1945年8月份投降一个才制造各种口径子弹21亿发,这么点数量已经让日本处于研制“钢铁饥饿”(包括其它有色金属)...装备大量的冲锋枪实在是力所不及的事情。
“百式冲锋枪”居然也安了一把刺刀。

冲锋枪是子弹消耗量很大的自动武器,通常用于城市近距离作战,并不讲究精确瞄准射击,比如说:苏德战争当中的几次大规模城市战,双方军队都大量的使用冲锋相互对射,作战方式就是往对方隐藏的大概其方向泼子弹,也根本来不及瞄准...冲锋枪手估计每天下来能打出去300~500发子弹,消耗高出步枪手一倍以上,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弹药对于枪械也是破坏性使用,所以苏联在制造PPsh/PPS的时候枪的零件很少,十个工时不到就能制造出来一支,英国的“司登”冲锋枪,美军的M3几乎都是这样,也就是说冲锋枪及其子弹是大规模战争当中的消耗品,也只有大国的工业产能才能消耗的起。

二战本来就是拼消耗的战争,德国和日本由于资源贫乏本不具备发动战争的资格,但正是由于资源贫乏他们才铤而走险,最后落一个国破家亡的结果。


皇家橡树1972


首先说,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不缺乏金属资源。至于说为什么德国大规模装备冲锋枪而日本没有,这也不是金属资源方面的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更多是两国在军事思想和战术要求上不同导致的。毕竟,一种武器如果军队真的需要,那是砸锅卖铁也是要造出来的;反之,就算是军工能力再富裕,也不会去制造军队不需要的武器。

德国人对冲锋枪的喜爱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开始了。毕竟他们的MP-18是世界上第一款冲锋枪。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尽管德国人在很长时间里被限制了军备的发展。但是他们的军事思想还是紧跟世界步伐,不但大力发展冲锋枪,即便是步枪都是朝着短步枪发向发展。至于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由于交战距离的缩短和巷战的要求,德国人对冲锋枪喜爱就更一发不可收拾。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由于没有接受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洗礼”,所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依然保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日俄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具体在单兵武器上,他们坚信射程越远越好,至于说射击速度,他们认为通过准确射击完全可以弥补射速的不足。实际上,日本海军陆战队在30年代曾经装备过从瑞士进口的MP-28冲锋枪,但是日本军队在评估以后,认为冲锋枪命中率太低,浪费子弹。

所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之所以出现德国大规模装备冲锋枪而日本没有的情况,和金属资源的关系并不大。关键还是看军队有没有提出相关要求。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也要求尽快装备冲锋枪。这就是百式冲锋枪的由来。但是一种武器从设计到装备部队,即便是在战争时期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结果,还没等百式冲锋枪大规模装备部队,战争就结束了。


洗耳翁


最近刚看了相关资料,简单聊一下。德国重视冲锋枪还是追溯到德国的装甲部队闪击战,当装甲部队快速突击的时候,距离100米左右是防护盲区,敌人步兵很容易接近己方坦克对其造成威胁。于是装甲部队需要一种短小火力猛的自动武器,然后mp38 和后来的mp40冲锋枪就诞生了,主要装备装甲部队。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时,装备冲锋枪的装甲步兵把企图靠近的波兰步兵打的无可奈何。后来随着战事发展,冲锋枪逐渐向其他军种普及,德军步兵班会装备1-2把mp40 ,其实装备数量也并不高。日本方面,一直都不太重视冲锋枪的研发,经费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直到诺门坎战役后领教了苏军火器的厉害后才逐渐醒悟,但是日本人把冲锋枪当作步兵支援武器射击距离在1500米,分明就是一个机枪的标准,最可笑的还配刺刀,后来又改成100米杀伤距离,这把枪就是百式冲锋枪。军方对这个冲锋枪并不重视,只生产了少量测试枪支,研发一直断断续续 ,后来再太平洋面对自动武器占主流的美军,日本又想起这个枪,可惜时运不济这把枪到战争结束都没列装部队。(欢迎关注虎符视频)





虎符视频


德军是最早大规模使用冲锋枪的军队,而且德国资源不足是相对而言,金属产量可不低

风暴突击队在一战时期取得相当战绩,但德军后继乏力,无法把一时优势转化为胜利。乔治·卢卡斯拍摄《星球大战》时帝国军的风暴步兵就是以一战德军的风暴突击队为原型。

一战后期德国大量生产装备的MP18冲锋枪,在一战后大量这种冲锋枪作为“剩余物资”流入中国,在中国大放异彩,当时被昵称为“花机关枪”。

风暴突击队的另一样法宝,毛瑟C96自动手枪在中国知名度更是无以复加,盒子炮、驳壳枪、二十响。

所以德军是个极其重视冲锋枪战术的军队,在二战时期,MP40冲锋枪作为班长的标配主武器来使用,在防御战时作为近距离火力补充,在进攻战时,德军要求班长作为全班士兵的表率,负责带队冲锋。

另一方面,德国缺乏资源是相对而言,其最紧缺的是橡胶等产地在欧洲之外的资源,金属方面最紧缺的是各种稀有金属,比如钨、钼、锑、铬等,这些能够改善钢材质量的稀有金属可以说拿来给空军座涡轮增压器都不够,其次是有色金属,比如铜、镁、锰等。

但是普通钢材方面,德国是向来不缺,德国本身鲁尔和萨尔地区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煤炭,德国为了弥补石油的缺口还兴建煤化油工厂,生产提炼煤化油。在铁矿石方面,还有法国的洛林以及瑞典提供。二战时期,德国钢产量只比美国这个开挂的国家低,在主要参战国里面排第二,是日本4倍还多,怎么可能缺钢铁?

德国的钢产量稳压英国和苏联,只是美国太变态了。所以德国拿点钢铁生产冲锋枪还有困难??


五岳掩赤城


德国主要是武装陆军,靠陆军攻城掠地。所以陆军坦克大炮战车机枪冲锋枪投入大。而欧洲主要是陆地。海洋国只有英国,恰恰英国不仅是海峡阻挡了德军,更是海空军比德国强,德国的弱项使其无法战胜英国,强项陆军又过不了海峡,有力使不上。

英国的阻击,终于等来了巨无霸美国的参战。德军死翘翘也。

日本的重点投入在海军,因为他是海洋国,配套的是空军。陆军虽然人员庞大,但投入相对逊于海空。他航空母舰就造了十几艘,几百艘战舰,自然钢铁投入陆军就少了。


光明嶺


首先要说明提问中的一个误区。二战期间各国都缺乏金属,但德国并不是没有来源:直到1944年9月,瑞典一直向德国大量供应优质矿砂尤其是铁矿石。瑞典停止供应矿砂后八个月,德国战败投降。

德国是全球首个研制出实用冲锋枪的国家。(世界上第一支冲锋枪是意大利陆军上校B·A·列维里于1914年设计发明的维拉·佩罗萨冲锋枪。该枪为双管自动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由于该枪射速太高,精度很差,又较笨重,不适合单兵使用,所以并不实用,该枪实战中大多当轻机枪用。)mp18冲锋枪在一战末期投入战争。当时,德军为堑壕战需要,专门组织过堑壕冲锋队,士兵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冲锋枪。

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冲锋枪的优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德国,苏联敏锐的意识到冲锋枪的战术价值,开始投入力量研制先进的冲锋枪!1938年,德军装备了标志性的mp38。该枪几乎成为了德军的符号,在大量影视作品中出镜。

日本军队传统上强调近战白刃格斗,步枪枪身较长,并配备质地优良的刺刀。冲锋枪因为枪身较短,拼刺不占优势,不入高层法眼。

日本重视海军,钢铁资源优先保证海军需要。陆军不得不强调精确射击以节省弹药。

日本是后起工业国,其本身工业就不能满足大量弹药供给。如果象德国苏联那样使用冲锋枪消耗弹药,日本军工产能会被压垮(1940年至1944年60个月,德国生产弹药983万吨,月均16.38万吨,日本1937年至1945年弹药生产量不过400万吨左右,月均大约只有4万多吨)!

日军的对手更加落后,不要说冲锋枪,连步枪都配不齐!一个士兵只有五六发子弹。许多部队还在用刀矛战斗!火力密度和欧洲战场根本无法相比。因为没有足够强的对手,日本军队装备冲锋枪的动力始终不足。

直至今天,冲锋枪的生产研制大国,依旧还是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