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见到的真实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洺晓溪农产品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所见到的真实的农村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好。农民劳动很辛苦,赚钱也不容易,年轻人很多选择出去打工,老人们还在田地里干活,有的做个小买卖赚个零花钱补贴家用,真心希望农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果果奶奶7069


我本是一城市市民,退休后我回到生我养我长大的故乡——湘北农村的一个山区小镇生活。这里水好,空气好,亲情很浓,所以住了四年后,我决心在这里养老,并最终在这里尘归故土。这里本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但2019年终于脱贫。

因为从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所以我更多的是记忆儿时,与过去比,小时我们红薯丝话也吃不饱,饿肚子的往事让我永生难忘。但现在吃饭巳不是一个事,家家一年到头白米饭。富裕后的乡亲们吃得比城里还要讲究,饲料肉,饲料魚,饲料蛋不吃或很少吃,一定要吃白己喂的鸡鸭,自己家喂大的猪,自己塘里养的魚。住的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耧房,有的家有三四层,并且正在别墅化。一家有房最少十间以上,厨房厕所之大,仅此一项,会让城里人眼红。大约百分之五十以上家庭都已购车。

当然这一切却是他们辛勤劳动得來的。为了富裕,有不少乡親终年在外打工,他们能吃苦,能劳动,也能忍让。

这就是我看到的真实农村。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的教育问题等。但只要有良心,人们还是会发现,与四十年前相比,他们确实富裕了许多,我衷心祝愿他们越来越好。


天岳樵子


按我等穷人的局限想法,要是到了一定年纪,攒够钱且子女幸福,肯定就放开手脚玩耍,干干跟自己小爱好相关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上年纪的人总是闲不住,明明家里不少钱,子女也孝顺,硬要自己找“不赚钱”的事情做做。

我们项目部有六个签约劳动合同的杂工,专门负责干一些杂活,他们也基本什么活都能干。但是钱不多,一个月也就两三千,相比于辛苦程度,这点钱就更显得少的可怜。

这六个人,四女两男,年龄在四十多到六十岁之间,和工地其他工人并无甚不同。但因为他们直接归属我们部门负责,跟他们的接触时间长,所以了解也就多一点。

有两个大姐,年纪小一点,家里孩子比我还小几岁。脸被晒得黝黑,再加上操劳,生出了皱纹,仅从外表并不能立刻辨认出年纪。大约家里条件不太好,出来做这个补贴家用。按她们的说法,其他的事情不会做,就只能出力气做做零工,虽然钱不是太多,但总归是收入,比整日蹲在家里支出的好。

另外一个阿姨和大伯情况很像。家里还算殷实,孩子也长大成人,不再需要他们出钱。只不过闲不住,年轻时候习惯忙碌了,一下子停下来心里着急,一定要找个事情做做才踏实。这挣来的钱,他们自己也不怎么用,给孩子们又被拒绝,就一直存着,说总会有急用的。

最有趣的人,是一个留着短发的阿姨,她喜欢“偷奸耍滑”。并不是说她喜欢偷懒,反而是这个人最机灵,有些活儿那样做着累,就给我打报告,问我能不能改变个方式。我一看不是什么要紧的,偶尔会通融下,她就笑嘻嘻地感谢我。而且,她只听我们部门几个人的安排,其他人想让她做啥事,就说是我们几个安排好的,死活不肯。有一天领导临时让她做个什么事情,她也说是我们不让她听别人的安排,被领导打电话说一顿的我,哭笑不得。她都是当外婆的人了,外孙已经十岁,却还像个“老顽童”一样。说起她的外孙,阿姨难得有些伤心起来,她说自己曾经有个儿子,十二岁在河里淹死了,正常成长的话,现在也三十几岁了。大约阿姨停下来就寂寞吧,儿子早就不在,女儿女婿工作很忙,小外孙又只顾玩游戏,反而是到工地和我们聊天比较有趣。

还有个戴眼镜的大哥,大家都叫他“眼镜儿”,估计是这六个人里最有钱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县城买了几套房子,本来可以安逸的做个包租公,安安心心收租就好,也要到工地来干活。这个人最爱讲荤段子,而且讲的十分巧妙,也不生硬,女同志也会听得哈哈大笑。自认读了几年书的我,论讲荤段子方面的功力,我是自愧不如。不光是讲荤段子厉害,干活也是一把好手,而且做出了一定名气,哪里有了棘手的“任务”,人家一定会点名要他去。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家享受,他说出来做事才是享受,呆呆地坐那里,屁股都能生茧子咯。

嚯,听他们这样一说,大约我到了那样的年纪,也是闲不住的。





开怀大笑大狐狸


每个人对于农村都有不同的视角,比如在农村生活的人看待农村,从农村走出去的人看农村,城里人看农村。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下面就以我的视角去谈谈我所了解的农村吧。

我老家在四川简阳市,记得小的时候,老家的物产非常丰富,小麦、水稻、玉米、红薯、各种豆类瓜果、各种应季蔬菜应有尽有。成都平原以东,翻过龙泉山脉就是我的家乡,这里四季分明,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先辈们能在这里世代延续,离不开这片土地的功劳。当然这里没有平原地区种植的天热优势,土地零散,一块地只有1亩甚至是几分,地势低一些的作田,高一些的作土,山上除了林地,能利用、能开垦的都种上了庄稼。所以在我小的时候,农民的在我眼里的形象经常是肩上一根扁担,要么是一挑玉米,要么是一挑红薯,要么是一挑粪水,反正就靠肩挑背托完成一年的春耕秋收,当然这也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挑战。

后来,90年代末期,老家有很多人开始外出打工,有到新疆去捡棉花的,有到山西挖煤的,有的去了北上广深,有的去了江浙地区。出远门、坐火车、写信寄钱、回家成为了老家农村的热词。牛仔包、喇叭裤、金耳环、墨镜、传呼机在老家相继登场,农村人对自己的认知似乎也在发生改变,原来我们可以不用只依靠那些土地,这个世界很大,有太多新的生存方式。

10年后,有很多打工多年的同乡开始回到家乡,有些是年纪大了,拼不动了,有的是看着别人都回了,为了寻找归宿感也就回来了。大多数人都有了一些积累,在村里盖上了新房,买了车,还有体力的在附近做些零工,承包一些小工程。因为老家隔成都较近,近两年老家种各种蔬菜的人挺多,隔三差五的专门有车到村里收,听说一年有两三万的收入。

所以,时代在改变,农村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村在融入城市,融入产业,农村也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


牧春小哥


春节之前来到了老婆的家乡宣威市龙场镇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周围都是大山包围,距离县城60多公里、 距离乡镇政府十公里, 进村的道路都是土路, 通信很微弱。 我的联通卡直接没有信号, 打个电话很费劲要爬到山顶,没有通信的地方就好像进入了原始的部落。 2020年春节即将来临, 我的认证时间很快就要过期,今天上到山顶来回答头条的认证!





一粒尘沙194858605


我自身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于农村再熟悉不过了,农忙的时候大家都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农活,像现在冬季了,农闲了,乡里乡亲的就聚在一起聊天,聚会喝酒,比起在喧嚣的城里一年四季的打拼,他们那才叫做生活,悠然自得。现在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家附近的照片:


泸州阿杨


我一直在农村,现状甚忧的是打工的外出争了钱去城里去了。原来我们乡五十多个小学校,现只有十多个了。每校还只有几十个学生。有的班只有三五个学生,所以有的就把孩子送往几十里的城里读书,还每天接送,父母都很累。可私立学校学费高,每年一二万。还人满为患。公立学校越来越少了。农村拋荒的田也多了,干一季稻田赚不到五百元每亩。一百一十元100斤都没人要,只有六七十多岁的老人种田。


用户名闲逸先生


我所见到的真实的农村。陕北延安,那是在。1968年。我下乡插队的时候,当时的农村农民的生活都很贫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副业,农民都是以种地为生。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和面条。几乎天天喝棒渣粥。夏天和秋天还能吃上点青菜。春天和冬天根本吃不上菜。因为那边天气特别冷。只能每天吃咸菜白萝卜,辣椒面拌咸盐。这样的生活一直坚持到我工作以后。现在的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都好了。


梅奶奶7怎么照啊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农村的生活

  有许多人都说到农村的赌博问题,的确,我们那里也很多,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挣了钱回去之后,就聚在一起赌。赌的很厉害,有的人能把一年在外面挣的钱都输掉。各种赌博的方式都有,甚至妇女老人都参加,从掷骰子,到麻将、牌九、斗地主、炸金花。

  

  说到赌博,就不得不提抓赌问题。我们镇上的派出所,简直就把抓赌当成了一种创收方式。无论是赌多大的(就连五角、一元、两元金额的掷骰子也抓,我老妈有一年冬天就因为掷骰子,而被抓了一次),是在赌的还是在旁边围观的,统统抓进去,然后通知家里拿钱赎人,这简直就是违法,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当然,若是有点关系的,打声招呼,就没事,也不敢抓。

  

  农村的假货问题。中秋回家的一次,我在村子的商店买了一瓶可口可乐,竟然是假的。据我回去的同学说,村里的店就连牙膏,洗衣粉都是假的。我父亲说年前我们村一户人家办喜事,用的烟酒都是假的。村上的人现在都懒了,连馒头都懒的自己蒸(我们那里是以面食为主),村里的小店里,啥都有。从馒头到日常用品,肉类瓜果蔬菜,桶装的饮用水,还代冲煤气,代缴电话费。这次回家,听说隔壁有个村,还开了一个超市(对,自选超市,微型家乐福,现代化的在农村的在地化例证)

  

  两个人命不值钱的例子。其一,是我们后面村的一个老人,念过私塾,写得一手不错的毛笔字,会算命测字打卦,懂一点孔孟之书。经常在赶集的时候,去镇子上给人算命,虽然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几年前的时候,有一次在去上集的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了,然后死了。最后,两家私了,肇事者赔偿了1万块钱。回家,我问父亲,怎么才这么少的钱,我爸说“他都八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年?”——生命的价值,是用年龄来衡量的。

  

  去年,在距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村上,一个女的,年龄是60多岁,去村里的医务所打针。针头还没拔出来,人就死了。这明显属于医疗事故。最后,赔偿了4万5千元私了此事。

  

  试想这两件事,若放到城市,会怎样处理?

  

  农村的生活,似乎仍然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在后现代与中世纪之间夹杂,像一条没有目的的河流,恣肆地奔放,谁都不知道终究要流到哪里,当然,作为农民的他们,也从来不会去关心这些。





农村大猫


我是九十年代初就离开了农村,三年前老人身体不好,就回来照顾老人,回来后感觉变化很大,各方面都有了提升,房子盖的很漂亮,几乎家家有汽车,家里都安上了冲水是马桶,地面也都是贴瓷砖,大街上的村村通,户户通路面也硬化的很好,村里还有专职环卫工,处处一片新面貌!个人素质也提高了,平时很少看见打架斗殴的,一片安居乐业,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