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在中国

中国与印度同属文明古国、人口大国、都有漫长被殖民历史,目前又同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上具有许多共性,两国之间有很好的互鉴基础。同时,作为接壤的邻国,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享有得天独厚的近便条件。因此,中印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且日渐深入。

随着近一两年印度电影连续在中国市场取得票房“惊喜”,中国业已成为继北美(美国、加拿大)、英国之后印度电影海外拓展的第三个“重镇”。同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沿线国家,印度在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的意义也日益提升。

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1955年印度电影开始与中国观众见面,此后,除了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几乎每年都引进了印度电影。在我看来,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一共经历了三次热潮。

第一波热潮发生于1955年至1957年间。1955年是建立不久的新中国和独立后的印度在电影领域友好交流的关键年。这一年中印电影界代表进行了双边访问。

1955年10月,在新德里举办了“中国电影周”,放映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片,观众盛况空前。同时,“印度电影周”在中国北京开幕,放映了《流浪者》《暴风雨》《两亩地》三部故事片,之后又在中国其他24个城市放映。这些影片民族特色鲜明,有美妙的音乐又都是充满对底层阶级关怀的现实主义作品,对那时中国的文艺界人士和普通观众来说,既新颖、朴实、亲切,又符合那个时代的潮流。

三部影片迅速在各大城市引起热烈的反响。当时的许多报刊杂志都纷纷发表评论和介绍印度电影的文章,《流浪者》的插曲《拉兹之歌》回荡于大街小巷。我国兴起了第一次“印度电影热”。1956年《旅行者》和1957年《章西女皇》等的上映延续了这一波热度,直到中印关系恶化才嘎然而止。随后十多年里,两国文化交流一度被迫中断。

图为印度电影《章西女皇》电影海报。

第二波热潮则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

70年代末《流浪者》《两亩地》相继复映,受欢迎程度不亚于50年代的初映。而1980年公映的《大篷车》以其绚丽的色彩、精彩的歌舞、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喜剧元素一改50年代以《流浪者》《两亩地》为代表的印度黑白片压抑、悲戚的基调,带给中国观众全新的感受。加上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观众对外国文化与艺术如饥似渴,于是很快席卷全国。它的电影歌曲也迅速风靡全国,从而掀起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第二波热潮。

图为电影《大篷车》在中国上映时的海报。该片由吉滕德拉、阿莎·帕雷克和阿鲁娜·伊拉尼主演。

紧随其后,相继引入中国市场的《奴里》《哑女》《迪斯科舞星》等印度影片都非常受欢迎。一时间印度电影歌曲行销一时。《迪斯科舞星》中的《吉米,来吧》作为进入80年代印度音乐与国际流行音乐融合的起点和标志,不仅在印度本土非常流行,随着电影在中国放映,迅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迪斯科舞曲。

图为《摔跤吧!爸爸》电影剧照。

由《摔跤吧!爸爸》带动的印度电影热潮则是第三波。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拿下了12.99亿元的票房,是印度本土票房(50多亿卢比,折合人民币5亿多元)的两倍多,是迄今为止印度电影海外最高票房纪录的保持者。《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取得口碑与票房上的超高人气,标志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回归。

《摔跤吧!爸爸》对于印度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在助推印度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影响:重燃了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的热情;开启了印度电影界对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重视。

据业界透露,由于《摔跤吧!爸爸》激活了中国市场对印度电影的需求,继该片之后印度电影的批片价格至少上涨了10倍。而中国对印度电影的引进也从一年一两部一下剧增到了2018年的10部。《摔跤吧!爸爸》之后,2018年一年里《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嗝嗝老师》等10部影片陆续在中国公映,其中大部分都票房过亿。尤其是《神秘巨星》,它在印度本土票房只有9亿卢比左右(折合人民币9000万元),而在我国最终收获了7.47亿元人民币,是印度本土市场的8倍多。

中国市场持续成为印度电影海外市场的最大票仓。

本文作者付筱茵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电影学教授,印度甘地大学访问学者。

以中印为方法 以世界为目的

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微信号:China-India-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