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50本书会带来质的改变吗?

CJ-J


首先,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兴趣爱好不同,阅读书籍的种类也不一样。只讲求数量往往是没有质量的阅读,严谨的说,一年读50本书,在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壮举咯一般人很难。

其次,读书本身是一种精神的索取和满足,是一种知识和见识的沉淀,更是一种生活的习惯。楼主应该培养的是这样一种认知观和习惯。至于改变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取决于楼主的阅读质量。

再次,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快餐文化流于表面。很多书籍,很多类别的书都有一大波的解读文章或者视频。真正的读书要求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要读出来属于自己的见解,读出来自己感受和评价,保持内心独立的判断力。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沉淀,有内容的阅读。这真的需要时间。

最后,楼主要了解自己想要阅读的是哪个方面,哪个方向的书籍。历史,地理,国学,经济等等。每一个类别的阅读方式都不完全相同。

总之,读书是自我的放松和升华,切忌功利心读书。不然,收获少之又少。


丼上月


一年读50本书会带来质的改变吗?我觉得不能带来质的改变,你虽然读了50本书,你是只重数量而不求质量,虽然看了,但只是泛泛而读,并没有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一本书中实际上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精华,其他都是口水话,没有什么用处,况且现在的书相似的内容太多,叫我看来读再多也没有什么用。

如果你读名著,一年读50本,也起不了什么用处,因为你只不过是大概看了一遍而己,实际上你并没有从中学习到有用的元素,读书并不是讲数量,只要你读了一次,你就理解了,也就记住了,并从中学到了东西。

读书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是理解了,吸收了书中的精华,并且能将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还能加以利用,才叫读懂了,也才能带来你所说的质的变化。

一个人一年能认认真真读十本书,就己经很不错了,有些书读一次,两次没有用,也许需要读十次,八次才行,况且读些一般的小说,读得再多,用处也不是很大!关键还是选择书很重要吧!


初夏思夏爱华夏


我读了几十年书,一年有的书要来回读。读五十本书不知道你是浏览还是走马观花不用脑子看还是想认真读。

认真读的书真的一年读不了多少,读书是很累的有很多需要边读边写读书笔记的。我学过几个专业,读书读累了换一个内容再读。一年读几本书自学性就很不错了。

但是很多课文读物只是走马观花消遣一下。量就不好说了。有的书只看看目录章节呢当然另外一回事了。


为了绿水青山


会带来内在(知、智)的和外在的改变——外在的,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很大可能不会再一天花几个小时捧着手机看一些单调的直播了。

金一南在《胜者思维》中如是说:

“当你是小人物的时候没有看书,当你成大人物后,看书也晚了。大人物没时间看书。你最卑微、最没地位、最不重要、最不被人看中的时候,是你时间最多的时候,你有时间去体会,之后就很难有了。高位是运用积累的,不是进行积累的……积累必须在到达高位之前完成,这就是真正的领导者。”(第148页)

但是,一年读50本还是多少本倒是不重要的,只要按照自己的目标或者所需专业架构的要求,一步一步如期完成就好了!

另外,经常看到提倡精读者,总爱鄙视博览的,我不同意。其实,没有博览就没有精读,至少开始阶段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博览。以金庸为例打个比方:如果只读过金庸,怎么会知道金庸的好呢?怎么也得再读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以及一堆二、三流以下的武侠作品,才能真正体会出金庸的高明之处或独到之处吧!


郑光赫


量变会引起质变,但是这个量很难去确定。

就像很多人悟道,从平时生活中一点小事,一句话,一件事就突然悟道了。前期的量的积累是很难评估的。

只要读了,肯定会有收获,短时间看不到差异成长,其实内在已经在慢慢改变,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杨绛先生就说过,很多青年人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少,想的太多。一开始我也是怀疑的,读多少的书算多呢?我自以为自己读的书不少了,还是那么多问题解决不了。虽然有这个疑问和怀疑,但是我还是坚持看书学习,看那些牛人看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果然是书读的少了。

因为我一直关注纠结家庭关系的问题,看了很多原生家庭的书,渐渐的思维改变了,纠结的问题就解开了,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想了解学习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项技能,那看这个专业方面的5-10本专业书就基本上可以学习到80%的技能和知识了。有了输入还要学习输出这样才更有效消化吸收所学到领悟到的内容。

我现在坚持头条答题也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总之坚持读书肯定有变化具体质变在哪一天看个人的努力和修为了。


养心悦闻


一年读50本书,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需要毅力的!所谓时间能够改变一切,还不谈读书花费的时间,物欲横流心难静矣。能够静心读书并且读好书的人,确确实实是能够改变命运的。至于能够不能够达到质的改变,关键是需要看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这里,恭喜读好书,好读书的朋友,能够有质的改变。



海闊天揚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是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林中华华



【我想成为作家的梦想受到周围所有人的嘲笑。家人和朋友没有一个支持我。只有书里说‘你能够做到’,是书给了我勇气和希望。】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正是《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生涯。

1. 以前的我,几乎不读书。

我以前几乎从来不主动阅读。虽说读了四年大学,后来工作了又读了研究生,可大都读的都是与课程相关的书。

课外的、人文的我几乎没有主动阅读。

2. 为什么不读书?

其实,最主要的是,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读书环境,也没有人引导,于是自己不知道读什么书,甚至没有主动读书的意识。

那时候,大概只知道名著,也就是高中的时候读了《飘》和《茶花女》,然后其他的大部头再也读不下去了。读书这件事也就搁浅了。

后来,大学时也就读了的“读者”、“青年文摘”一些杂志。

3. 是什么让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是猫老师(剽悍一只猫)向我推荐的这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我也从内心一直感谢猫老师的推荐。当时收到快递,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全书的。那种感觉就是,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想读书、更想改变人生的人量身打造的!

另外,这本书除了本身内容非常吸引我之外,15万字的体量也非常适合我这种阅读速度一般的人,说实话,字数不太多,印刷字号又比较大,读起来比较有成就感。

4. 我的读书生涯改变历程。

001. 书中主人公从刚一开始的工作失意、生活不顺,到职场金领、并信心满满要努力成为一名CEO,完全是因为读书。

由此,让我知道了:读书不只是可以用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人生。

002. 书中神奇的读书方法,让我开始尝试主动阅读。

003. 当我100多天读完33本书的时候,我的生活改变了。

从2016年5月份,我遇见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到今天三年时间,我读了150多本书。其中很多即经典又非常实用的书,我精读了5遍以上,当然,也包括这本。

三年的主动阅读,150多本书的积累,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变化,我做了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获得从未有过的经历。

所以,如果你也想读书、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可又苦于不知道如何开始、怎么行动,那么我强烈推荐你也读一读这本改变了我读书生涯的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附:书中的神奇读书方法。

第一步,100天读33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建立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第二步,1年读100本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打造自己成为行业第一。

第三步,100天采访10名CEO。向牛人当面学习,是深层次的读书。

第四步,挑战1年读365本书。让自己变成一个拥有成功者思维方式的人。


远源流畅


这个结果其实很难说,有的人读50本书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而有的人读50本书可能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阅读质量比数量重要。

其实阅读的书籍的质量比书籍的数量要重要的多得多。有人曾开玩笑自己每年读几十本书,内容是故事会。这样的阅读只是一种休闲消遣行为而已。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可阅读的内容非常之多,所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阅读方向的选择很重要。

很多人在阅读上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样的阅读其实因为指向性不明确,所以所起的作用也会非常有限。一般来说我们最好的阅读方向一方面是跟自己工作相关的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自己将来考虑发展的方向,这方面做一些知识的储备为将来更换赛道也会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而这样目的性很强的学习本身效果就要比那种泛泛的阅读效果要好得多。



阅读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作为阅读来说,我们希望的是通过阅读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知识、视野和能力。所以有些内容可能就需要反复的精读,然后做笔记进行进一步的消化,而有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只有对阅读进行精心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和作用。

所以,阅读远不是看几本书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良好的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能力等。


学习力教育视点观察


首先自身的素养品行会有所提升,其次就是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也有所提升,书本是万物提升的根源,每天50本一年就是18000本书,慢慢累计,并学以致用,定能成大事,弘扬传统文化,从书本做起,提升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