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读什么书,哪一本书对你启发最大?

小哥说旅途


要说喜欢读的书,我想还是有“人生感悟和正向引导”的种类比较吸引我,而这其中,有一本书让我最有感触,最受启发,那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了。

这本著作是可谓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了。路遥是当代著名作家,他自幼生长在陕西农村,写作素材也基本源于农村生活。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虽然后来生活于城市,可却依然夹杂着“农村味”,即使后来身体每况愈下,他也不曾忘记要回到故乡。他的一生又是充满生命力的,即使在身体状态极差的前提下,依旧笔耕不辍。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说的也就是他对写作这般的热爱和痴狂吧。

正因为如此,当代文学史上诞生了这样一部备受瞩目的佳作-《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也是他自己最终觉得无法超越的著作。“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路遥作品下的主人公正是体现了坚毅的品格,这样的品格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平凡的世界》虽只是一部小说,却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它不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在哪个特殊年代历史变迁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还写出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

小说中,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哥哥孙少安辍学回家务农,单秉性纯良,办厂致富不忘乡里,弟弟孙少平热爱学习,却又不甘于平静,求学、教书,外出打工,尝尽人生百态。路遥通过描述两人不同的人生之道,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尤其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

佳作虽在,其人已逝。虽然路遥的人生状态始终像谜一样地困扰着读者,但是这部佳作却是不得不读,仔细品味,很多人生道理孕育其中,也不得不佩服,路遥那个年代能够创作出同时代有如此深度的小说。带着一丝这样的感叹,最近恰巧也重温了同名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再度看完,对小说的理解又入木三分,确实值得推荐。相信你看完后也会有所收获。


轩窗听雨古诗文


你好,很高兴被邀请回答问题。

说到书,其实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很多书。那时的我,不是一个很爱看书的孩子,每天到家都是先写作业,写完之后,就去玩了,也没有想着要去看什么书。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每天是开开心心的去上学,心思可能不会在学习上。

长大之后才发现,读书的重要,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参加工作之后,也还是一样,很少会看书,书好像没有那么吸引我。有时,一时兴起,就买了月刊杂志,就看看,再后来就对旅行类书籍感兴趣。可能我是个自驾游爱好者,对旅行也是那么热衷的。

其实并没有一本书给我启发,然而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本书,一下子对旅行来了兴趣,书里的内容大致就是讲的旅行地、旅行线路、旅行景点推介以及注意事项。那时就开始对旅行充满了热情。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见解,感谢您对我的关注,祝福你新年快乐!



听了这首


我喜欢读长篇小说,读过的长篇小说有《桐柏山英雄传》,《子夜》,《东方》,《白鹿原》,《推拿》,《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沸腾的群山》,《林海雪原》,《红岩》,《平凡的世界》,《围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骆驼样子》。

对我来说,启发最大的是《平凡的世界》,虽然这是一部反应八十年代生活的文学作品。但是书中人物孙少平生活世界如同我的生活世界一样,读到孙少平为了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为了获得真正爱情,不惜离开农村,忍受各种劳累和煎熬。无论多么艰难和困苦,他都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始终坚持自己信念。

我也是毕业于八十年代末高中毕业,毕业后考上大专,从学校走出来后,为了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离开生我养我北大荒黑土地,加入当时南下闯特区洪流中,在刚到特区日子里,和孙少平一样,住在一个工地的工棚里,和建筑工人住在一起。当过仓库搬运工,但是无论多么艰难,始终不放弃自己信念,后来接触广告行业,做广告销售业务,经过一年磨炼,成立自己公司,拥有属于自己一片天地世界!


不散的宴席生活之家


对我改变最大的,当属《自卑与超越》这本经典著作。这本书作者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所著。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理解自卑情结是无法改变的,是深入骨子里的。

我从小在小山村长大,10几岁的时候才见过火车,19岁才做过火车。来到大城市读书,家庭条件不好,只靠着学习一路过关斩将。

不过,心底还是非常自卑,自己的穿衣和说话,有时候还会说家乡话。毕业以后参加工作,这种自卑情结还会有,当了领导之后好很多,但还是有,总感觉抹不去。

尤其是发现身边的人比自己强,自己瞬间就会感到有一些自卑感。也从来没有想过这种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一直想改变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遇到了这本书,读了十几遍,开始奋起改变,克服了自卑,也做出了很大成绩。带100人的团队,分享我的改变经验。

这本书明确给自卑下了一个定义: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也给了改变自卑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去读一读,比我转述能学到更多。这本书还说了所有人都有自卑情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厉害的人,无论贫穷的人,还是富有的人。

另外,我在推荐基本对我帮助很大的书,同样也能帮助到你。

1、《做出好决定》

你以为你在做理性决策,其实并没有。我们现在的决策都是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我们没有打破过去的牢笼。

有时候我们会过于自信,又很懒惰,还会被表面的现象所欺骗呢。

《做出好决定》的作者在这本小书里介绍了一套方法,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做出好决策。

2、《非暴力沟通》

讲沟通的书不计其数,这本书牛逼的地方是让你学会体会和表达感受。

通常情况下,我们与其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么争吵,要么表达愤怒。很少会表达感受。其实,如果你不表达感受,就算至亲也不会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书虽然有十三章,其实都说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过程。这里就不剧透了。

3、《沟通圣经》

和上边这本书不同,这本书讲的不是沟通中的某个点,讲的很全面。

包括,沟通的过程:说、听、非语言沟通,沟通的途径:电话、面谈,沟通的形式:求职面试、团队沟通、演讲,阅读、书写,方方面面应有尽有。

这本非常值得一读,如果你只想读一本的话,强烈建议你读一下这本书。你读不了吃亏,读不了上当。

4、《社会性动物》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的书,读起来也很轻松。里边有个认知失调的概念,对我影响很大。

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宿舍里有6个人,只有你一个人不抽烟。你认为抽烟有害健康。但是突然为了合群睡在你上铺的兄弟给了你一颗烟,你抽完之后,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你不抽烟的观念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失调,你就不会不断的给自己洗脑说,抽一颗没关系,不断合理化你的行为。

有很多现象可以轻松解释我们的反常行为。

5、《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这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哲学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哲学史串了一遍。非常适合于哲学入门,很推荐对哲学感兴趣的胖友。

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书里讲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会儿被作者风趣幽默的文字逗的想乐,一会儿被各位大哲学家的精神感动到想哭。

读完之后,你就知道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真的是在瞎折腾吗?

6、《活出生命的意义》

本书讲述作者在生命受到极端威胁的情况下,是如何活下去的。

每天上班你可能会感觉到厌倦不自由,但是你可以通过意义疗法,改变消极心态,为枯燥和乏味的工作找到意义。

7、《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

人们不爱听道理,听了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人们喜欢听故事,自己悟出的道理,才属于自己。

人人都喜欢幽默风趣的人,幽默又不失风度。

以上两点怎么做,看看这本书吧。这本书很好读。

8、《微习惯》

改变很难吗?其实不难,认为难,是你没有找到方法,没有形成习惯。

这本书内容就像副标题说的那样: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小虎纸学书


主要有三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让我对人生走向有了新的启迪。

1.《活着》是余华老师的作品身边一半的人都说这是一本可以把人看哭的书。看完整本书之后如果让我评价我觉得它点亮了我生活的勇气以后都不会再抱怨什么了,再次谢谢余华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够快乐努力的活着!

2.《小王子》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小王子,让人觉得纯洁美好。尤其喜欢这一节:花儿是让人看、让人闻的。这朵花儿让我的星球香气宜人,我却不懂如何享受这种美好。……她给了我香气,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我本该猜到她那拙劣的小花招儿背后的一片柔情。花儿总是如此表里不一!可惜我当时太年轻了,还不懂如何去爱她。”玫瑰会不挺的假装咳嗽来引起小王子的注意并不断的使小王子内疚。就像生活中两个相恋的人爱的激烈却又彼此折磨常有矛盾无法长久待在一起,但依然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3.《浮生六记》当初是因为看节目主持人有推荐过所以看了下。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说,之所以能入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犹如身边有一妙友相伴,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恰似情深、纵是贫寒仍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情之一字如此甚好,举案齐眉相携一生。



乐享365


我还是喜欢读《骆驼祥子》这本书,我认为它极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太超现实的书籍,我觉得多是看热闹、羡慕,或是刺激一下神经、愉悦一下心情,亦或是充实一下我们的梦想。

《骆驼祥子》概要:祥子,一个底层“小人物”,只身一人来到大城市,他老实、勤奋、善良,想凭自己的踏实肯干、不怕吃苦和一把子力气,能养活自己、解决吃穿等基本生活问题。可是偏偏受到生活、命运的捉弄,经历三起三落,特别是虎妞的死、小福子的上吊,使他备受打击、一蹶不振、失去生活信心,以致后来走上了嫖赌、行骗、自甘堕落的末路。

读后启发:

1,祥子最初的勤劳善良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我们每个人去打拼,都要有热情、有干劲,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善以待人、行事。

2,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磨难的时候,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承认现实,要有坚强的勇气和决心冲破艰难险阻。

3,在遇到情感挫折时,要善于审视自己,以冷静、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更不能消极、颓废,那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是会走道危险的边缘。

4,不管生活让我们走到了什么境地,都要保持一份善心,不做损人利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





九思堂笔记


你最喜欢读哪一本书,哪一本书对你启发最大

其实对于喜欢的书来讲,暂时好像并没有“最”喜欢这个说法,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很喜欢的书,比如名著中国内的尤其喜欢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甚至不止一次做梦都以为自己是宝哥哥的林妹妹,当然体型什么的参考下贾姓女谐星,可以说很是自信了;那么国外的名著中最喜欢的就是凡尔纳先生的《神秘岛》了,可以说是很喜欢很喜欢,甚至高于红楼,来来回回读了很多遍,但这本书就像是一座宝库,越读越厚;其次就要说起闲书了,最喜欢的莫过于云宏先生的《唐砖》了,哇,我简直超爱这本书,套用一句网络用语:“简直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我,刚刚在半年前结束了这本书第六次或者是第七次的阅读,如果说,看过的哪一本书是你最喜欢的,那就是这本了,不过不推荐12岁以下的小朋友来看哦,毕竟是一本“闲书”,影响成绩就不好了。

那么,这本书到底哪里好,值得我一个徜徉在闲书海洋中25年的书虫如此喜欢,甚至是沉迷呢?我无数次的默默总结以下几点与诸位书虫共勉,恩,也有可能是我读的书实在太少,闲话不提,请阅:

首先,这本书时代背景为盛唐初期,开篇极为贞观四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个战乱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平民百姓刚刚开始期许美好生活,和平年代的8岁憧憬期,大家都在试探,都在奢望,战乱不要再来的时代;那是一个统治阶级的青年时期,浪漫而理智,强势且妥协,懂得使用拳头殴打东院老铁,更懂得使用美人计拉拢隔壁老张,明天有劲了再把美人抢回来的时代。英雄而又理智。

其次,这本书充满了中国人,或者说汉族人的根血,宗族传承,孔孟学术,封建帝术,甚至是社交理念,交相辉映,借由中国最开明的朝代中最开明的君王统治下的臣民展开了一次由现代理念与传统理念的软着陆,牛奶与咖啡的交融,分明却完美融合,读了闲书,也逃不了作者的灌鸭式普及历史和文学。

并且,大胆的体裁——男士的穿越;谨慎的写法——至少没有开金手指,称王称霸,一统江湖;入木三分的人物塑造,贴合历史书籍的人物刻画,前期尊重历史,后期放飞想象,现代人的创造力融合古代人的执行力,就像是一个婴儿顺利的成长、努力的学习、优秀的成年而后就成功人事了一样的顺畅自然。

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时代,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未来,一本读了想再读的《唐砖》,没有太多的启示,只有余音缭绕的盛世大唐。


职场木小白


我最喜欢的书是《西藏生死书》。

在这本书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明白把死亡当做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我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在我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后,就看不出有什么好担忧的了。我宁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终点。

这本书让人明白,人生无常,并学会感恩和珍惜,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为这个社会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使灵魂走时比来时更高尚一些。



抱朴利他


阎真老师的《沧浪之水》,没有之一。

不信,先来看经典语录:

那些看清了真相的人实际上在一种更高的真实中迷失了。 先要活着,再问活着的意义。

尊严不能建筑在一种空洞的骄傲之上。世界就是这样冷漠,甚至说无耻。


人生并没有什么最好的选择,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全部的问题是自己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从来的新人都是以否定旧人另搞一套来标榜自己。


人有脑袋,可他的脑袋是由屁股决定的,屁股坐在哪里就说哪里的话,而且坚定不移坚如磐石。道理是假的,利益是真的。道理随着利益转,因此各有各的说法。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从这本书,看到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中国的读书人,一直就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我们入世之初,都以屈原、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为榜样,坚守内心的准则和信仰,想要“为天地立心情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然而,当知识分子入仕入世后,在窘迫的现实面前,傲骨一点点受到侵蚀,在呼风唤雨的权利面前,宁直不弯的灵魂倍受煎熬

正直换不来锦衣华屋,金钱无忧,甚至换不来孩子的入学名额……困境之中,苦苦追寻知识分子的内心坚守到底应该是什么?该如何与现实平衡?

主人公池大为最开始是坚守信仰,慎独的,然而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后,他变得抛弃操守,蔑视永恒,活得轻松多了。他逢迎,拍马,出卖,讨好,短短几年,他几乎什么都得到了。可是当他跪在父亲的坟前,他也知道他失去了什么,一半精神沉沦,一半良知未泯。

总之,《沧浪之水》是一本故事性和思想性非常强的书,从大学喜爱到现在,给朋友们都安利过~


素说漫谈书影


从小到大都很喜欢读书,大学也是读的中文,看过很多中外名著,有很多是老师要求下看的,也有很多是自己找着去看的,深刻的觉得看书真的是需要兴趣。

老师要求我们看的大多是名著,自己找着看的就是一些有趣的小说了。要说喜欢那肯定是很喜欢自己找着看的了,看那些名著我大都不会太用心去看,只是通读。

不过名著怎么说它也是名著,只读一遍也让人受益匪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看的是一本集《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杂文集中的文章为一体的《鲁迅文章选集》。

怎么说呢,很多人对鲁迅先生有偏见,他不仅仅是一个战士,他的文章也不仅仅是写一写社会黑暗,写一写封建社会,他的文章写人,写形色各异的人,写各种各样的人,也写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鱼龙混杂的社会。

初读你可能觉得满纸荒唐言,你可能觉得他写的那些人可笑而遥远,待你读完,待你带着他们去看看这世界,你就会发现他们无处不在,甚至你自己就是他们。

读完那些文章,看完那些人、那些事,你可能没什么收获,但你会在很久很久的某一天,遇到某个人,做出某个事,看到某些现象的时候心里一紧

你会想起那些你曾经看过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写过的人,悲哀而无助的说一句:原来鲁迅先生一直在。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魅力,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时代过去了,甚至想要将他的文章从我们的教科书中取缔,但现实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们,鲁迅先生的一字一句仍旧是警世之言,仍旧是我们的良药。

一样所有人都能喜欢他,喜欢那个通彻而固执的先生。

除去一些名著的话,我还喜欢读游记,尤其是《孤独星球》,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们去不了远方的时候,从书中看看世界,也是一种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