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975年电影《大白鲨》,那时的像素就这么高了吗?画面清晰?

鹰击伥空


老电影是针对胶片修复,而且不是放映用的胶片,是胶片的底板,然后再进行数码化。

低分辨率的照片本身就是数码格式,可以用插值计算来增加分辨率,但也不会像拍出来的一样






精彩十克


看1975年电影《大白鲨》,那时的像素就这么高了吗?画面清晰?


你好,我谈谈我对于老胶片电影的了解和感受:


一、1980年以前,如果是没有经过4k修复的老胶片电影,邵氏公司的一些电影,画质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邵氏电影公司,也就是邵逸夫的电影公司的电影,是目前在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1980年以前的胶片电影片源中,画质比较优秀的了。


二、35mm胶片电影,分辨率和色彩,是不及现在的中央电视台的4k电视播出标准的了

只有极少数35mm胶片电影,在画质方面才能勉强接近中央电视台的4k电视播出标准。


三、1990年以前的彩色电影胶片拷贝,到2020年都已经30年了,褪色严重,问题多多

因此,基本上,1990年以前的彩色电影胶片拷贝,都不太好,可以这么说,其效果是不能和现在1080P的中央电视台播出标准相提并论的了。


因此,最近,都是在积极抢救1970-1990年之间的彩色电影拷贝,并且进行4k修复处理。

比如说,《开国大典》。


三、1970年以前的老电影胶片拷贝,那就更不要说了,质量很低劣了

1970年到2020年,已经50年了。


电影胶片拷贝,50年,其实就等于报废了。

当然,电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能轻易报废的了。

所以,国家拨款进行保护和修复。


四、1975年的美国电影,大白鲨,猎鹿人,类似于这样的,实际的画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2.5k的数字电影吧。

而且,如果是彩色电影,其色彩,其实并没有现在这么干净、透明、丰富和鲜艳。


综上所述,对于1990年以前的老电影胶片拷贝,亟待抢救性的修复,所幸,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在世界上,也有很多机构和组织以及政府对于老电影胶片拷贝的抢救性修复投入了巨资。


光线摄影学院


去年,凭借《头号玩家》过5亿美金的强势票房,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成为全球首位票房过100亿美元的导演,这充分证明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号召力,而十多年前在美国曾经开展过一项评测活动,从全球导演票房成绩、发行能力和整理评价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只有一位导演获得了满分成绩,他就是斯皮尔伯格。

在广受赞誉的影片中,开启他传奇生涯的电影是1975年的《大白鲨》,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惊悚片,还是一部奇幻片,但其实质是反映自然生物与人类欲望抗争的主题,只有克服人类贪婪、自私的欲望才能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菱宏光,购车补贴2万,抢购热线

广告

影片开头展示的度假胜地风光秀丽,热情奔放的青年男女将这里视为爱情天堂,可就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一位海中游玩的女性却离奇失踪,观众们只看到一只鲨鱼鳍在海中渐渐隐去,恐怖氛围的营造就此展开。

自然界的魅力是神奇的,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从对自然的无知到逐渐感到惧怕,再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开始产生对自然的征服欲,海中的鲨鱼就是自然界力量的展示,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叙述方式更强化了观众们对于鲨鱼的好奇感,从残存的尸体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鲨鱼强大的咬合力,它无疑是海中王者,而警探马丁·布罗迪不仅是公权力的化身,而且身上充满了代表民主、理性、正义的平民荣誉感。

市长哈瑞代表了人类的顶层权力和贪婪的欲望,俗话说“山高皇帝远”,在这里,哈瑞具有最终裁量权,而他考虑的出发点竟然并不是人民的安危,而是由于对鲨鱼的恐慌带来的旅游收入锐减,夏季时间短暂而宝贵,每浪费一天损失不可估量,在欲望与道德的漩涡中,哈瑞一方面不想扩大鲨鱼的威胁论,另一方面最大程度要消除人们的恐惧,所以他在明知道有鲨鱼的情况下鼓舞民众进入海内玩耍,这无疑象征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试探与挑战。

这种挑战就如同人类没有意识到自然规律之前的盲从,在鲨鱼面前不堪一击,当狡诈而聪明的鲨鱼再一次成功咬死一名儿童时,孩子母亲对警长马丁的一巴掌无疑表示自然力量的反噬,马丁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他在权力面前低头,正像千百年来不停妄图征服海洋的渔民,在一次次的妥协与失望中挣扎,他认识到鲨鱼的可怕,也促使他产生了对于鲨鱼的敬畏感,于是他成为了公然对抗公权力的代表。

舆论的压力迫使哈瑞悬赏捕捉鲨鱼,斯皮尔伯格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悬念,捉到的鲨鱼和实际上的大白鲨天差地别,在科学家布朗眼中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他说服了马丁,让原本就犹豫的马丁脑中的理智战胜了他的感性,在解剖鲨鱼后还原了事情真相:此鲨鱼非彼鲨鱼。

在这种情况下,将选择权再次交还给了哈瑞,马丁和布朗的轮番说服工作似乎无济于事,按照布朗的说法“只要没有被鲨鱼咬到,他永远感觉不到这到底有多疼”,在征服自然的环境中,人类往往过高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低估自然对人类的威胁,于是真理与理性再次上路,这次马丁、布朗邀请了捕鱼猎手昆特加入,他们驾驶着小船向海洋进发。

哈瑞代表的是人类贪婪的本性,三位捕鲨人代表了人类尚未泯灭的人性以及向死而生的责任感,具有极高智商的大白鲨则从生物角度还原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海洋就是它的主场,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其实就是人类向自然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索取自然资源的隐喻,这种恶果的诞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破坏密不可分,可以说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曾经品尝过胜利的滋味,可是自然界在打破平衡之后也会以预想不到的方式让人类自食其果,两条命案就是其典型代表。

这种自然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就连曾出生入死、在鲨鱼嘴中侥幸幸存的昆特都不禁为之震撼,长25英尺、重达3吨的鲨鱼恐怖之处并不在于体积的庞大,而在于其过人的智慧,一个浮标打到鲨鱼身上,大白鲨轻松沉入海底,二个依旧,到了三个浮标时,昆特说“它绝无可能沉入海底”,结果呢?大白鲨不但沉下去了,甚至用它血盆大口将昆特吞噬,这代表了昆特的无知狂妄,布朗曾戏说“我们应该去换条大船”,昆特笑笑,这是一种无奈,也象征了他向死而生的精神。

在黔驴技穷之时,布朗甚至在铁笼中妄图给大白鲨注射针剂,可是结果以大自然的胜利告终,布朗险些丧命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大白鲨的可怕,也让观众触目惊心,如此高等智慧的生物一旦存在,将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安全,正是这种潜意识让当年美国海边游客锐减,反映了人类对于危险的预判和恐慌,也侧面证明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实际上,影片在最后一刻击爆氧气罐将大白鲨杀死实属无奈,该片的大白鲨使用的是机械装置骨架加橡胶鲨鱼皮,团队还要用空气压缩机不断模拟鲨鱼的嗓音,在44年前这项工作枯燥而乏味,几个月的拍摄时间斯皮尔伯格已经有些支撑不住,如果不以人类的胜利告终也实在想不出合适的结局,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观众们的信心,消除他们对于恐惧的观感,可是却容易造成影片虎头蛇尾的印象,而观众心中有杆秤,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真实的感觉可能是“胜少败多”,在渔船沉默的瞬间能够击中氧气罐的几率更是微乎及微,在这次捕获中,很有可能会以人类力量的失败告终,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人类仍在不停反思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应该是抗争、挑战,而应该是互补、一致、和谐的,人类具有独立、勇敢、坚定等美好品质,也同样应该意识到不受监控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堕落,人类身处自然之中,更应该充分地尊重、保护、利用好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长久健康可持续地和谐发展下去。

认识、尊重自然规律就是本片的主旨,时至今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可越是科技发展的当下,越应该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避免破坏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境地,从这点上来说,建议观众们有空看一下《大白鲨》,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点点电影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30年前的大白鲨,特技自然不可同日而喻,无怪乎近日再看影片,几乎找不到惊悚的感觉,特技显得简单,请注意,我只用了简单这个词,而不是粗糙或者其他什么形容词,因为它虽然简单,但并不粗糙,并不令人感觉不舒服,整个电影情节紧凑有力,画面表现得十分流畅,并不因为它是30年前的作品,而显得苯手苯脚,这一点令我由为叹服,要知道今天的我们早已经历无数特技大片的洗礼,可以充分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目瞪口呆,和黑暗的影院中鸦雀无声的景象,这也足以证明《大白鲨》对当时人们神经的冲击之强、之猛,一时间鲨气来袭!令人们兴奋、刺激、恐惧、尖叫连连,还恋恋不舍,至今。

电影《大白鲨》生产于1975年,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1E美圆的电影,布鲁斯(片中大白鲨的名字)至今也有31岁了。为此,去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海滨小镇埃德加敦在“玛莎葡萄园”迎来了第一届“大白鲨节”。这部在当时以惊人的特技效果震撼所有观影观众的商业灾难惊悚片,鲨鱼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公映之后,一度使美国的许多度假海滩变得冷冷清清,人们被大白鲨吓坏了,震撼效果难以言表,甚至这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长期被定性为一部恐怖片,它也掀起了美国灾难片的“第三次狂潮”。





南篱


老电影都是用胶片拍的,转蓝光之后轻松达到高清标准。

国产电影只发行过vcd版,自然只有vcd画质。如果重新发行蓝光也是有高清画质的。至于老电视剧,国产的都是使用磁带摄像机拍摄的,本来也只有标清水平。

不少美剧倒是很早就用胶片了,比如老友记前几年就重新发行了高清版。








茶撩人生


这和你弄到的片源有关,事实上电影原片的清晰程度是很高的,完全可以制作成非常高清的视频。不过你说的大白鲨是经典的片子,这些片子目前下载到的基本上都是后来厂商发行BD光碟转制的,清晰程度(分辨率)当然比较高。



壹科影视


应该说当然的拍摄的过程就拿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摄像设备……这类型的电影在当时是开启性的,导演自然而然也在摄制上搞尖端。体裁新颖,但情节套路简单是致命弱点,只能在影像上给人以刺激。从电影拍摄的先天优势而言,就比电视要高清不少,这也是一大因素。1975版成为了经典,必然在以后的岁月里,被原创者和粉丝们通过后继时代的最尖端技术不断复刻,到了数字时代,高清8k4k更是不在话下。不要轻视70年代的摄像技术和后制技术,更何况又近半个世纪的数字技术的发展。视觉盛宴不是只有一桌食用一次的菜,是按照菜谱不断重做的菜。复刻,就是不断重做的过程。而原版的1975年的大白鲨,不过是菜谱罢了。


说叔


有很多比这个早很多年的也很清晰,通常电影都是用35mm胶片拍出来的,35mm的电影胶片如果每一张都用现在的设备扫描转换成数字信号可以扫出约2000万像素,而全高清的格式是1920*1080(200万像素)不过电影胶卷通常颗粒较粗,所以保守估计按照现在的高清格式再翻一倍的分辨率可能就是胶卷电影的分辨率极限了(即约4000*2000的分辨率)。现在RED ONE已经有更高分辨率的摄影机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当然有些胶片会进行一些数码修复,毕竟年代久了。所以看电影高清也很正常


三川说影


影片清晰与否取决于比特率,现在的影片制作技术完全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的光影软件也特别多,PR.MaYa.3Dmax等都是很好的软件。影片拍的好不好很多都是后期剪辑的功劳。那时候可以做出科幻电影,对于这种高清技术并不要太惊讶。



后期应该从新修复过,才会有高的清晰度。那个时候应该拍不出这么高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