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慶城在行動】愛在“觀察”中昇華——慶城縣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集中醫學觀察點見聞


8:30,第一次消毒;9:00,第一次送餐;10:00,第一次測量體溫、查房;12:00,第二次送餐;14:00,第二次測量體溫;17:00,健康教育;18:00,第三次測量體溫、第三次送餐;20:00,第二次消毒;22:00,第四次測量體溫、查房。

每天2次專業消毒、4次監測體溫、3次配餐、1次健康指導、2次查房……這是慶城縣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人員一天的工作流程。連日來,該縣集中醫學觀察點嚴格落實醫學觀察流程和工作措施,全力做好食宿保障,加強人文關懷,使所有留觀人員憂心而來,放心回家。

部門協調“一條心”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慶城縣在縣城北區陽光大酒店設立的集中醫學觀察點,有135個觀察間,從縣公安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生態環境局、縣岐伯中醫醫院抽調工作人員16名,成立了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集中醫學觀察管控組,分2個小組24小時輪流值班,隨時處於待命狀態。

為提高團隊的戰鬥力,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相關基礎知識、病例發現與報告、診療技能、個人防護等內容,來自縣人民醫院和縣疾控中心的6名醫務人員主動承擔起培訓任務,手把手給每個工作人員教防護服的正確使用方法、消毒液的配製等知識。工作人員之間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很快熟悉了每個工作流程,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作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移哨點’,集中點以防控有力的集中醫學觀察流程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用‘心’溫暖每位留觀者。”慶城縣衛健局副局長張鳴波說,所有工作人員分工不分家,上下一條心,齊心協力為留觀人員服務。

精細管護“一本賬”

現場,是最好的戰場。留觀人員中年齡最小的3歲,最大的72歲,情況複雜,管理難度大。針對這些困難和問題,集中醫學觀察點的工作人員一步步梳理流程,一點點謀劃細節,從留觀人員集中觀察到解除觀察回家,工作人員全程護送,切實將管理服務做到精細化、人性化,確保醫療服務不斷線,疫情防控不耽誤。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集中點實行封閉式管理,工作人員和留觀人員出入實行雙通道,為每個留觀人員發放裝有體溫計、口罩、宣傳冊、監測表、消毒液等物品的“愛心包”,把每一個工作流程都落實到人、具體到點。

“為了保證所有留觀人員的科學營養膳食,實行統一配餐制,每4天更新一次菜單,一日三餐均由工作人員統一配送。”慶城縣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集中醫學觀察點管控組小組長賈小宏說。

在集中醫學觀察點,醫護人員嚴格按照國家規範執行各項醫學觀察項目,在臨時藥房配備了17種常用藥物,用於密切接觸者基礎疾病變化及新發疾病的應急處置。同時,還建立了密切接觸者救治診療綠色通道,以及基礎疾病特殊用藥綠色供給通道。

溫馨服務“一家人”

“留觀人員更需要關愛,我這點小病不算啥。只有我們的工作做得周到仔細,留觀人員才能感受到溫暖和方便。”來自縣疾控中心的醫師辛巧峰說,希望留觀人員都能早日回到家人身邊。

10多天來,每次配置完消毒液之後,辛巧峰都喘不上氣,臉色發紫。後來才知道,她患有哮喘,為了讓每位留觀人員早日解除醫學觀察,她毅然選擇堅守崗位,克服困難,夜以繼日,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有一個3歲的小姑娘,她是我們集中醫學觀察點年齡最小的一個。她雖然遠離家庭,但我們每一名工作人員都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工作之餘,我們會給她買一些零食和水果,讓孩子切實感受到家的溫暖。”來自縣岐伯中醫醫院的護士王婭萍說。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在集中醫學觀察點,所有工作人員,恪盡職守,勇於擔當,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在人民群眾與病魔之間築起了一道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