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連平州志·序》:揭祕連平起源之迷

  1)386年前的雍正八年,連平州的知州盧廷俊,組織連平當地的知識分子何深、顏希聖,在“牟志”、“韓志”的基礎上,只花了兩個月時間就編纂完成最新版的《

連平州志》。照牛排和多數現代人一樣,面對言簡意賅又沒標點的文言文都有一種恐懼感,而且清朝的人用的是繁體字,所以在把圖片轉化成文字時,僅僅是古文識別我就花了不少時間。以簡體中文錄入電腦之後,藉助網絡搜索引擎理解詞彙,再按自己的理解來斷句、分段和註釋,最後核對並配圖。由於水平有限,妄作註釋難免有誤。為了追求原著的閱讀體驗,我還用谷歌翻譯搞了一份繁體版的《連平州志·序》,放到照牛排的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

  2)雍正版《連平州志》由盧廷俊修,顏希聖、何深纂。後兩位若放在今天,那都是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州志裡也收錄了顏、何二人的不少詩文。

  顏希聖,字西埜,廣東連平元善鎮人。顏希聖聰穎好學,詩文俱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舉人,雍正元年(1723年)中進士(二甲第五十五名),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為清代連平州五名翰林中最早的一位。雍正二年(1724年),顏希聖出任甲辰科同考試官,因不滿當時封建科場的種種弊端,不久即辭官回原籍。自此,他閉門在家專心讀書、做學問,不問外事。連平顏氏,在清代有“一門三世四節鉞(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顯赫家世。

  何深(1678~1743),字頃波,也是連平元善鎮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與其叔何多學同科中舉人,何家可謂名人輩出(何多學、何多才、何多藝、何多聞皆載州志)。康熙四十五年會試中進士,殿試中三甲第六名。歷任河南扶溝縣知縣、山東高苑縣知縣、湖南長沙縣知縣等職。後告病回鄉,旋被地方公舉為孝廉方正,於瑞溪書院掌教。何深自幼聰穎,才華橫溢,一生著述頗多,是當地頗具影響的文士。他曾參與編修《廣東通志》、《連平州志》(“盧志”),著有《頃波四書文稿》、《晴窗偶錄》、《出塞吟》等詩文集。何老師編寫《連平州志》時已經年過半百,52歲。

  盧廷俊,字傑人,滿洲正黃旗人,所謂“八旗子弟”。我們熟悉的清代作家曹雪芹是滿洲正白旗人,現代作家老舍是滿族正紅旗人。對於主編來說,學問也許不是最重要的,確保政治正確才是第一要務,所以《連平州志》的序言還得由我們的知州盧主編來寫。按照慣例,清代州志行文中凡是遇到“神聖”、“天子”、“皇帝”、“王”、“國朝”、“聖朝”、“雍正”這類字眼時,都要無條件供到頂格寫以示對天朝的尊重(如下圖所示),這種朝聖般的文字儀式感會在從書本到互聯網的無情轉換當中喪失。

雍正《連平州志·序》

  3)以下是雍正八年《連平州志》的序言全文及照牛排的簡單標註——  

 連平,粵之巖邑也,地多崇山峻嶺。其東南諸峰最險阻者曰九連,萬山環繞,路通九縣。明季滑㓂盤據,蓋久梗王化之所也。迨崇正間削平建州,闢萊分疆,任土作貢,漸服王制,連平所由名也。

  明季【明朝末年】,㓂【kòu,同“寇”】,崇正【即崇禎(1628年—1644年),避雍正皇帝的名諱】,闢【pì,同“闢”】。

  連平是個山高皇帝遠的山旮旯,所在的九連山脈位於贛粵邊界,其主峰黃牛石海拔1430米。九連山跨越東南西北九個縣:和平、河源、新豐、英德、龍門、從化、翁源、龍南、定南,2003年以前在連平東部還有個九連鎮(後併入內莞)。連平州的誕生與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陳萬有關。

連平衛星圖

  陳萬(?~1633),是連平內莞藍州的種藍制藍(一種藍靛染料)商人,據說陳老闆在九連、內莞藍州等地擁有藍房數十間,僱傭工人數百人。明朝末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陳老闆的藍業因為苛捐雜稅而難以維持生計,所僱工人都有反意,遂於九連擔杆灘揭竿起義,推陳萬為首領,三天內招集人馬上萬(當地有“三朝陳萬”之說)。明崇禎三、四年間(1630~1631),陳萬率起義軍駐九連肚,與佔踞廣東大埔銅鼓嶂、活動於石窟一帶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鍾凌秀部結盟共進退。與此同時,佔踞烏嶺、南嶺的“曾閻羅”部及活動於惠、潮一帶的劉粗鱗、葉襖婆、張文斌、鄒崖鼻等部農民起義軍也與陳、鍾遙相呼應。於是,粵東、粵北、贛南、閩南諸府縣為之震動。明崇禎四年,陳萬率起義軍出和平、熱水,由龍南太平堡攻樂昌,破始興,直逼江西泰和。朝廷急命粵、閩、贛三省會剿。兩廣總督王業浩命嶺東分守道洪雲蒸率官軍前往鎮壓。洪雲蒸採用“虛撫實剿”之策,一邊派惠州司孝程君鐸勸說陳、鍾歸降,一邊命部將王鼎、徐之龍抄小路偷襲。不久“曾閻羅”營寨被攻破,鍾凌秀率部奔九連,1個月後鍾凌秀在九連被困且突圍失敗。陳萬又遠在福建南安,彼此不能相顧。這時,洪雲蒸又施詭計,先派人勸說陳、鍾返回各自的山寨,隨即命部將梁東旭領兵分兩路據險設伏。及至陳萬在歸途中抵達獐坑,鍾凌秀抵達石窟時,才發覺中計,但已進退無路。最後,鍾凌秀被閩將鄭芝龍殺害。

  崇禎六年(1633年),陳萬被金文光部誘往內莞橫水一山墩赴宴,席間被敵伏兵殺害,餘部四散。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六月,為鞏固九連山地區的統治,巡按陝西監察御史錢守廉、兩廣制院熊文燦聯合上書朝廷,奉旨割惠州府和平縣之惠化圖、河源縣之忠信圖、長寧縣之長吉圖、韶州府翁源縣之東桃、銀梅兩鋪(後稱銀梅圖),置連平縣,當年十月開始修城牆。崇禎七年(1634年)11月,改為連平州,治所在元善鎮,轄和平、河源兩縣,隸屬惠州府,此時連平城牆也已竣工。連平,取“九連山從此平定”之意。

《中國影像方誌·廣東連平篇》,CCTV央視介紹連平第一任知州牟應受

  連平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出場。崇禎七年(1634年)十一月,皇帝下旨把廣東永安縣(今紫金縣)的知縣牟應受(又名元善)調到連平州當第一任知州。他“清丈巢田,興學設兵,測壤定賦,百務畢興”,在短短四年間,當地居民原先那種“闉內外數十茅舍,求一牲醴祀地不可得”的極端貧困狀況得以改善。牟書記關心百姓疾苦,在城西兩裡處興建養濟院(古代收養鰥寡孤獨的窮人和乞丐的場所),修築道路,在1636年的連平鬧饑荒時積極組織賑濟災民。他在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方面也頗有建樹,比如編纂了最早的一部《連平州志》。由於勞累過度,牟守於1639年卒於任上,連平人民為了緬懷他,州治所在地從此被命名為元善鎮,24年後連平人民自發在城北衙背街建祠(牟爺祠)塑像紀念他,這些照牛排以後會詳細介紹。

 近攷曩時州志經營區畫綦詳綦慎,牟守之勞績足垂不朽。然時方開創治澤未深,建制尚仍固陋,則規模宏遠之難也;賦役狃於割附,則遵守畫一之難也;秩官從畧、藝文寡記,則風土人物之難全美也,後有作者能無仰兾王道之隆乎?

  攷【kǎo,同“考”】,曩【nǎng,過去的】,綦【qí,極】,狃【niǔ,拘泥】,畧【lüè,同“略”】,兾【 jì,同“冀”】。

 粵自我朝定鼎以來,神聖相繼,深仁厚澤,休餋百年,山陬海澨,親賢樂利,固已快覩唐虞之治矣。

  餋【juàn,祭祀】,山陬(zōu)海澨(shì)【山隅和海邊,泛指荒遠的地方】,覩【dǔ,同“睹”】,唐虞【唐堯、虞舜,傳說中的古代聖帝賢君】。

  為籠絡廣大漢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鞏固少數民族對漢民族的統治,康熙曾經在六次南巡時跑到南京(五次親往),遣官拜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禮,並給朱元璋頒發了“治隆唐宋”的獎狀,表揚他的開明統治比肩李唐、趙宋時期。乾隆在六次南巡時也學他爺爺康熙“拈香奠酒”。

  照牛排站在連平知州盧廷俊的角度看,努爾哈赤於1616年在赫圖阿拉(遼寧撫順新賓縣)建立後金,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於1636年繼位建立大清,此後1644年吳三桂引多爾袞入關並佔領北京,扶其侄福臨(順治)就位,到雍正八年(1730年)編撰《連平州志》時,大清已經立國將近100年,連平州雖然歷經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十六年(1697年)和五十二年(1713年)共3次大饑荒,但“康乾盛世”的前期還是值得肯定的,盧主編歌功頌徳一番也不為過。

雍正《連平州志·序》

 今天子首出德協,重華慮周萬方,特頒俞㫖纂修通志,分令郡縣成書以獻。蓋不僅志輿圖之廣,實將以考政治之洽焉。廷俊欽奉簡命來守是邦,職司民牧未遑,簡編典故所掌,當與鄉先生共訂之,爰請二三賢達綜輯考核、旁搜遠紹,閱兩月而告成。屬俊為之序,不禁瞿然遜謝,無論俗吏少文,未堪效司馬之筆,而是書且將上達,X鑑更非凡誌可比。餘小臣又何敢以外史妄弁一詞乎?既而繙閱全誌,分門別類,沿成書倣通志採羅舊聞,踵事增華,斟酌維嚴,損益必當真堪闡揚聖治、渲繪輿情,以是信今而傳後。

  㫖【zhǐ,同“旨”】,未遑【來不及】,爰【yuán,於是】,X【此字疑為:、、、、】,弁【biàn,前言】,繙【fān,同“翻”】,倣【fǎng,同“仿”】。

  清雍正八年三月,盧廷俊由河南鄧州調到連平州任知州,剛上馬,朝廷就下旨纂修廣東通志,命令下邊的這些州府郡縣編寫地方誌最後上報省城。盧廷俊與鄉紳共訂,請賢達(比如連平進士何深、顏希聖)綜輯考核,只用了兩個月就編寫完成。此志悉遵憲頒格式,仿照《廣東通志》分類校輯,根據《牟志》,取材於《韓志》,因時增新,依類考證,以核實為主。

 吾知世之覽斯志者,見疆域山川繍錯鞶帶,必穆然於皇圖之鞏固,羨聲靈永奠矣;見民風土俗耕讀勤儉,必悠然思帝德之誕敷,歡黎民於變矣。考城池而知倉庫盈、人煙集,問學宮而知祀典崇禮教、明核貢賦,簡兵防而知民急公而吏不擾。制嚴密而情和輯,則必恍然如逰熙皞之世矣;見秩官之文武相濟、大小相維,必曰聖朝之制度如是周詳;念選舉之甲科蔚起、士生濟美,必曰聖朝之教化如是翔洽。人物則忠孝節亷共覩潛德之幽光,藝文則讜論雅歌盡洩山水之清音,必曰風氣日盛文物美偹,益徵聖治之無疆矣!

  繍【xiù,同“繡”】,鞶【pán,古代佩玉的皮帶】,誕敷【遍佈】,逰【yóu,同“遊”、“遊”】,皞【hào,同“皥”、“皡”】,亷【lián,同“廉”】,讜論【直言】,洩【xiè,同“洩”】,偹【bèi, 同“備”、“備”】,徵【zhēng,證明】。

雍正《連平州志·序》

 猗歟盛哉!餘不敏,承乏茲土,幸沐國朝,久道化成,家室盈寧,風俗醇樸,年豐物阜,比戶經誦向之。連平以平連而名者,今之連平名副其實矣!

 用是㤀其固陋冠以緒言,異日者書成而上之,天子見連平巖邑已極時雍風,動喜可知也。且謂餘小臣非敢作序,特以身逢郅治,勿替媚茲之忱,謹拜手稽首,對揚王休云爾。

 㫖,雍正八年庚戌秋月之吉,奉直大夫、連平州知州、奉天盧廷俊傑人氏撰。

  猗歟【yī yú,讚歎】,承乏【暫任】,㤀【同“忘”】,雍正八年【1730年】。

  《連平州志》,盧廷俊、何深、顏希聖,1730年;

  《連平縣誌》,連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