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不絕忠良之後——文天祥直系後裔小考

老天不絕忠良之後

——文天祥直系後裔小考

賢愚千載知誰是?唯有英雄萬古傳。文天祥聚兵抗元,僅轉戰潮汕,就留下了無數勝蹟:在潮陽,有“精忠踏碎石蓮花”的海門蓮花峰景區,有文天祥戰馬病死埋葬之地、位於潮陽東山山麓的文馬碣聖蹟,有文天祥親筆書寫的“和平里”墨寶,蠔坪亦因之改名為“和平”(現為潮陽和平鎮)。因文天祥的拜謁,潮陽雙忠祠得以揚名海外。在文天祥兵敗被執之地,海陸豐人民建了“一飯千秋”亭以志紀念,並以此為中心建成了文天祥公園。海豐人民頂禮膜拜的城隍爺,其原身就是文天祥。海陸豐當地凡是姓文的,都自稱為文天祥的直系後裔。

文天祥究竟有沒有直系後裔?筆者年少求學時通過課本學習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深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所感染,並通過有限的途徑尋找資料進一步瞭解文天祥的生平,甚為忠良無後而遺憾。參加工作後,有幸到紅色土地海陸豐任職,在一次下鄉中,瞭解到陸豐市橋衝鎮溪碧村有一個文氏族人聚居的自然村,其村民均自稱為文天祥之後!

文天祥真的有直系後裔嗎?按照傳統的觀點,即現在所謂的文天祥直系後裔的來源有三:一是文天祥弟弟的兒子過繼後所傳,二是跟隨文天祥的部屬將士為懷念文天祥而改姓為文,三是文天祥同族的後代。《宋史*文天祥傳》明文記載,“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臺灣著名史學家李安先生也曾考證(詳見李安先生《文天祥史績考》),認為文天祥共生六女二子,長子道生病逝於廣東惠陽,次子佛生在空坑之敗後隨母下落不明。筆者對此深感疑惑。帶著對忠良無後的不甘之情,筆者再一次慎重地查閱了有關資料,竟然有意外的收穫。現將有關情況整理成文,與敬慕文天祥的同道分享。

據考證,文天祥娶妻、妾三人,分別是妻氏歐陽,妾顏氏、黃氏,共生三子、六女。三位夫人於空坑之役中,與女柳娘、環娘同被元兵捉俘。後來顏氏、黃氏不知下落,歐陽夫人同二女被解至燕京,被罰在東宮做奴婢。柳娘作為元公主隨嫁駙馬趙王,居現今甘肅敦煌;環娘隨另一公主下嫁岐王,居西寧州(今甘肅慶陽)。歐陽夫人後被繼子升接回江西富田老家,於元大德九年二月十九日病逝,葬於富田南二十里之洞源。

文天祥之女,除柳娘(次女)、環娘(三女)外,還有定娘(長女)、壽娘(六女),於景炎二年(1277年)先後死於廣東河源(分別葬於河源市連平縣大湖鎮和三角鎮,已被列為保護文物);監娘(四女)、奉娘(五女)則在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死在廣東海豐五坡嶺戰敗亂軍之中。

文天祥生有三子,長子道生、次子佛生、三子環生。據廣東潮安縣《下埔文氏族譜》記載:“景定庚申年就越十二日吉時父生,父諱道生,字祖福。丙寅年生叔佛生,三十九歲庚午年生叔環生。”另據《豐順人物辭典》傳載:“文道生為文天祥長子,生於宋景定元年(1260年)。德祐元年(1275年),恭宗皇帝以文道生有獎勵軍士之獻,詔督理軍機職務,策命殿前指揮使蘇劉義之女為妻。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他隨其父文天祥轉戰廣東潮陽。1278年宋危,文道生遺其妻蘇氏、兒子(伯平)與傭人(吳通)、侄(汝安)、舅(蘇能)等避難,後流落於海陽豐政都潭江鎮大勝村(今屬豐順縣)。他自身赴惠州,是年於惠州病故,年19歲,柩移至潭江鎮大勝村,葬於村後。”文道生一脈自落籍豐順潭江後,枝盛葉茂,其後裔分佈廣東、福建、海南三省八縣,人口3萬多,已傳至27代。次子文佛生系黃氏所生,空坑之敗後隨其母同時下落不明。知名的美籍華人文龍先生,曾在他上世紀80年代後所著的《龍象攜手》一書中,明確地說自己是佛生的後代,是文天祥的第十七世孫。此外,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文氏家譜記載,文天祥第二子佛生的後代遷居於此,有1893年譜(光緒19年)為證。

至於文天祥三子環生,則隨文天祥堂弟文天瑞避難渡瓊,落籍萬寧。據海南東方文氏族譜《歷代祖宗親若妣》記載:“宋太始祖諱狀元丞相文天祥生下三男,長、次(進士)道生、佛生,三男(舉人)環生。”現在海南東方文氏(昌化文氏)是文環生的後代,海南省門戶網南海網《文天祥遣散在天涯海角的後裔們》帖子也作了詳細的介紹。

此外,因當時的條件所限,文天祥可能認為自己的兒子們已經不在人世,所以才在五坡嶺被執後將他弟弟惠州太守文天璧的第三子升子過繼為嗣子。升子遷回江西富田老家,其子孫也算文天祥直系後裔。

文天祥究竟有沒有直系後裔?也就是說,是正史可信,還是野史可信呢?自古以來,歷代史書均為人撰,隱晦真相的“春秋筆法”屢屢可見,正史並非全部都是信史,正史也有其極限性。與此相反,地方誌書及各姓家譜,往往受時政影響較小,特別是家譜,其功能是把祖宗的真實源流傳之後代,並無造假之必要。所以筆者認為,上述野史資料,相互獨立而又能互相印證,應該是可信的。

元朝統治者為其統治需要,千方百計勸降文天祥,並許以高官厚祿。只要文天祥一轉念向元朝屈膝,便是生死天涯別,富貴兩重天。但可貴的是,文天祥堅定信念,死不低頭,南宋亡國皇帝出面也難折其志。面對同胞弟弟文天璧的勸降,他吟詩譏諷:“去年我別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這種中華民族脊樑精神再次得到顯現。“朝飧淡薄神還爽,夜睡崎嶇夢自安。亡國大夫誰為傳,只饒野史與人看。”當筆者讀完文天祥這首《信念》詩時,再一次被文天祥為國家社稷殞身不恤的品德、毀家紓難、九死不悔的精神所感動。高尚者如文天祥,有野史作傳已經心足了,再無他求,我們又何必為正史野史孰對孰錯而較真呢!筆者為此文的目的,不為別的,只為表達對文天祥的無限敬佩之情,也為文天祥精神能夠永垂千古而驕傲,同時也希望天下文氏能崇先誨後,繼往開來,更重要的是希望天下自稱為文天祥直系後裔的朋友們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