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教师惩戒权?

高山面试军团


建立建全教师管理法,从源头做起,按条之落实,宁叫教师缺,不让教师恶,宁肯教育失败,不让学生受害。


郭维宗


教师惩戒权的落实,要有法可依,有根有据,切不可对学生乱惩戒。不对学生进行惩戒是最好的,教育应当以鼓励为主,但是有时候学生就是不听你老师的,必要时候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也是可以的,所谓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教育学生才会起到促进作用。

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先礼后兵。教师虽然手握大权,对于学生初犯错误,应该以讲道理,思想教育为主。如果学生连续犯了几次错误,教师可以进行严厉的批评,让他写检讨书,向家长反馈在校表现情况。通过家校联系后,孩子还是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但是请注意:惩罚不是体罚,不能对孩子动手,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惩罚方式有哪些呢?我平时运用的主要有:

1.口罚。让学生背课文要求背的段落,古诗,重点课文等。反正都是要背的,用罚的手段让他们多强化几次,有利无害。或者让孩子有感情地诵读一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或者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个故事,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出来,以此来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2.手罚。有的教师喜欢让孩子抄课文,而且要抄多少多少遍。我不喜欢这种方式,这样的惩罚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厌倦,他们只会回机械地抄,脑袋连想都不用想。我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薄弱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惩罚,比如说,学生听写错误率很高,我就会罚他听写词语。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就罚他一篇习作或者一篇小练笔。学生平时的作业书写不够工整,涂改太多,就罚他练字。教室地上有垃圾,就让他用手捡起来,或者帮值日生扫地,等等。

3.腿罚。这里的“腿”罚,不是去踢学生,给孩子造成伤害和心理阴影,而是锻炼孩子的体质。通过罚的手段,让孩子去球场跑一两圈,或者跳绳一百下,或者罚别的运动项目。

教师对于学生的惩戒,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不能力度太大,太深,太强,不是为了教师的威严去惩罚,而是从教育孩子的目的出发,让他在思想上能够接受,行为上能够节制收敛。孩子能够知错就改,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和肯定,让他带着你的赞美健康成长!

记住,惩戒的最终目的是赞美!


儿儿老师


要想落实教师惩戒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只有法律上明确授予教师惩戒的权利,教师才能行使这一权利、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

如果实施惩戒在法律上得不到保障,那教师面对学闹的情况就束手无策,因为一旦惩戒学闹的学生,担心会被告到教育部门而受罚。

国家非常重视这方面法律的保障,正在着手制定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来惩戒权的落实和实施相信对我们现行教育手段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第二,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

现在的小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养得娇,老师如果在学校惩戒他们,有些家长可能不理解、有怨言。

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舆论宣传,要知道教师做到奖惩分明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惩戒的时候惩戒,才能让孩子的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果小孩不认真学、不遵守课堂纪律还听之任之,那不光这个孩子本身荒废了,还带坏了其他同学,所以,必要的惩戒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保障。

第三,要把握好惩戒的尺度。

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

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更不是为了泄私愤。

不能把惩戒变成了纯粹的体罚。

第四,平时跟家长多沟通。

能够通过家校配合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惩戒,对孩子来说,我们还是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

只有当正面鼓励的教育方式无效的情况下,我们才使用惩戒权。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趣谈英语


落实教师惩戒权,我觉得有四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否则惩戒权会被高高挂起,老师不敢要,也不敢用。

  第一,需要统一思想。惩戒是教育的基本手段,要理直气壮地谈教育中的惩戒问题,要对我们过去全面否定惩戒的错误做法拨乱反正。

  伊顿公学作为英国最著名的中学,培养了19位英国首相。英国新任首相约翰逊也出于此。这所学校有着十分严苛的规矩,比如,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同荣誉的学生需要穿不同的衣服以示区别;体罚仍然是学校的惩戒手段之一。2012年,我在旧金山转机买了一份时代周刊,无意间看到一篇讨论体罚的报道,那时我才知道,美国还有19个州在法律层面允许和支持体罚。

  当然,相比英美私立学校严苛的校规,英美的公立教育体系是宽松的,也是禁止体罚的,这也是一些人反对惩戒的根本依据。英美的私立学校是其核心精英培养体系,也就是国家栋梁的培养体系,它们难道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吗?更重要的是,英美公立学校虽禁止体罚,但其他惩戒措施仍然存在,比如关禁闭——在严重违反校规如打架时,会根据违规程度不同,把学生关到一个没有任何人的屋子里反省;老师虽然不能体罚学生,但老师可以请校警把违纪学生拖出课堂,至少保证不影响其他人学习。

  中国教育在近几十年的前进与改革中,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对学生过度强调所谓的尊重、自由,过度讲天性、个性等,缺了基本规矩,多了娇纵。在中国,体罚已经被我们描绘为最野蛮落后的教育方式,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被完全禁止,而其他惩戒手段,比如罚站,也基本被归于“变相体罚”。对于学生的教育,老师除了好言相劝,其他任何手段都被禁绝了。 于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荒唐的一幕幕:学生可以各种违规,甚至辱骂殴打老师,但老师却不能也没有手段惩戒这类学生。很多的小霸王、无赖,实际就是这么被从小保护大、娇宠大的,以至于成年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规矩,而不是大家的规矩、社会的规范。其实,西方教育也并非我们一些人描述的那般绝对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但尊重不是无条件的放纵,前提是规矩,在规矩面前没有例外,比如着装,比如课堂纪律,比如按时到校,比如对老师的绝对尊重,而且这种尊重也是没有条件的。很多小留学生被开除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顶撞老师。

  遗憾的是,我们一些人只从点滴表象入手,如盲人摸象般表面化、标签化理解西方教育,没有原则地强调个性、天性,一味强调鼓励表扬而没有惩戒,把粗鲁没有教养当成个性。殊不知,人的进步与社会化本来就是去天性、有效管控自己的过程,人的优秀与否也在这里,而不是由着自己,放纵自己的行为与欲望。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过去错误的认识做系统的反省,这样才能认识到惩戒对于目前中国教育的必要性,才能真正把它落实到位。

  当然,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我们赋予惩戒权并不等于赋予体罚权,这是我们必须厘清的一点。

  第二,教师惩戒权的落实需要保证足够的可行性与包容性,尤其是在惩戒权与违规体罚的界限认定上,应给足够的包容。

  我们此前虽然没有用惩戒权这个词,但我们是允许教师批评学生的,教育部也曾专门下文。但是,这些年来,批评学生一不留神就触及体罚与违规,老师无一例外遭受重罚严惩,批评学生成了一件高危的事情。如果惩戒权没有足够的实施空间,或者对于惩戒与体罚之间的界限过于苛刻,最后惩戒权必然被高高挂起,无法落到实处。这也是这些年老师普遍不愿意管教学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这让我想起昆山龙哥反杀案。于某被判无罪,其原因是在特殊情景下,不能苛求被侵害人完全按法律规定的细节,理智并有分寸地反击。

  在老师管教孩子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分清状况,不对老师过度苛责?

  试想我们自己在管教孩子时,不也经常有过激的行为与言论吗?在特定的场合与情景下,任何人实际都很难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尤其是老师面对学生的顶撞与过激言行时,更难以完全把控。去年就曾发生了一名学生课堂上顶撞老师,甚至与老师对骂,最后师生互扇耳光的事件。最后也以老师道歉被处分完结。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面对这种情景可以做到镇定自若,理智处理?面对那些屡屡破坏课堂纪律,严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生,我们又如何处理?

  因此,相关部门在处理类似事情时,有必要考虑到,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一般老师实际难以按照规定那样恰到好处地处置,多数老师也不是教育家,很难用超高的教育艺术处理管教学生。如果过于苛求管教学生的方式与过程,多数老师都难逃违规之嫌,从而难逃被处理的结果。如若这样下去,还有几个老师愿意管教孩子?

  面对过度关注的家长,老师们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已经战战兢兢了。在发生冲突或意外的问题处理上,如果像防卫过当那样苛责的话,只能让更多的老师放弃管教的职责。

  第三,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需要理直气壮地支持老师的惩戒权,给予必要保护,而不是一味处罚老师。

  五莲教育局在杨老师的处理上就犯了这种错误:说说轻了,是不能担当;说重了,是不负责任。当然,我也理解这背后的舆论与社会环境的压力,但学校与政府部门有必要勇于为一些负责任的老师撑腰。

  第四,需要家长与舆论的理解与支持。

  惩戒是基本的教育手段,多数老师对孩子的批评、管教与惩戒都是为了孩子好,否则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家长在管教孩子时还经常发生冲突,老师在管教孩子的分寸拿捏上出现一些瑕疵就更能理解了。这时就更需要给老师多一些宽容。

  也只有家长真正的支持与包容,老师才有胆量与勇气管教孩子,惩戒权才能真正落实,教育与孩子也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N维数学


为教师壮胆的“惩戒权”,你斗胆使用了吗?

“惩戒权”的法律定义

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第14条明确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2019年7月9日,教育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根据《意见》明确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原则,制定实施细则,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修订工作,确保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有效运行。

请别误解“惩戒权”

“惩戒权”这一称谓,表明教师此种权力的行使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其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或管教。它与“惩罚”、“管教”和“体罚”都有区别。在教育实践中,体罚往往与对学生的肆意打骂、伤害和虐待联系在一起,其所能起到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而在特殊情境下,“管教”被用作“打骂”、“惩罚”、“收拾”等的同义语,往往指向对学生肉体的伤害,与强调从否定性制裁导出良好教育效果的“惩戒”也不是一个意思。

“惩戒权”教师斗胆用了吗?

与权力滥用相比,惩戒权行使的另一个极端问题是放弃或怠用惩戒权。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责任体系的缺失,个人责任体系的缺失,使得“惩戒”与“不惩戒”一样,一些教师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选择放弃惩戒;一些地方责任体系缺失,使得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教师不敢惩戒。

如何用好“惩戒权”

教育法制化为教师惩戒权力的正常合法行使提供了可能。法治、权利观念的引入,使人们开始从权利相对的角度来看待教师惩戒权。教师的确应拥有一定的惩戒权力,这是教师顺利履行教育职责的必要权利;同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有一定的发言权,不仅仅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其正当的权益应得到法律的保护。“以法治教”要求把现代教师惩戒权纳人法治轨道,明确界定教师惩戒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权利,对教师惩戒行为予以必要的监督与制约,并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权利保护和救济途径。


别青烟放弃


你好,我是浩浩人生谁主沉浮,原创回答,如今呀的小孩呢,是不打不得,骂不得,

7月28日,山东省五莲县人民政府对此前引发争议的“教师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被处罚”一事的后续进展予以通报。通报称,五莲县教体局已撤销对杨老师追加处理决定。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今老师也是高危职业。

俗话说:跪着的老师是教不出站着的学生的

我认为这是对的。老师应该享有惩戒权。那么又该如何去落实呢?

必须得注意师德师风,以自身为榜样,注重言传身教。以德服人,

你们认为呢?这是我个人浅薄的看法。


浩浩人生谁主沉浮


教师的惩戒权的落实的关键在于要有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有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有一套完备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和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