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漫的水平是怎样的,与日漫比起来如何?

无-知之幕


美国动漫,它最为强大之处就是将周边与本体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商业化比日本更为完整。如果说日本的周边游戏手办算火爆的赚钱手段的话,那美国的迪士尼乐园可能就真的算是一种让人惊讶的敛财手段了。不光这些,当日本的初音未来等2.5次元虚拟偶像在举办演唱会的时候,美国史克威尔公司旗下最终幻想13的女主塞拉法隆已经成为了香奈儿等奢侈平的代言人……

可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会发现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现在的年轻人对其有所改观,但动画还是停留在动画片的阶段,动画始终还是被冠以幼稚的代名词……这是中国每一个人应该反思,值得痛心的地方。国漫在进步,但任重而道远……

日本动漫动漫界地位相当于好莱坞电影电影界日漫通常都漫画动画游戏三线位动漫动画和漫画简称岛国漫画何也必我说像1963年《铁臂阿童木刚》1969年《哆啦A梦》迄今已创作超过四十年1995年神作EVA时候创作水平见斑而且人物上说时候唇形根据日语发音而现大多数国家动画人物说时嘴也还张合日本动漫发达也因同于其国家动漫死板总主观给观看青少年给予教育知识有剧情且内容紧凑画风优美




大杂烩菜


欧美漫画与日式漫画的区别主要在 画风 与 情节

欧美漫画 的画风主要对人物进行贴近现实的刻画 尤其是脸部 不会出现目前日本漫画把头发去掉人人都长得差不多的情况

另外 欧美的英雄题材的漫画 对战斗爆炸等激烈场面又有着与日本漫画不同的一面 强调用粗线条配合带边框的文字进行描写

说道情节 日本漫画涉及的范围广 题材多 甚至校园家庭都能画出不错的作品

而欧美漫画 则是以 个人英雄主义为主 并且拥有超能力 从被辐射废料弄出超常视力的夜魔侠 到太空变异的 Fantasic4 从 美国队长到再生侠(SPAWN) 无一不是单枪匹马 对抗无数恶势力的英雄!


起名腾富贵


美国动漫跟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动漫不太一样,亚洲地区的动漫行业,大都是从漫画和到动画、从轻小说到动画或者两者之间的逆向创作,所以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的词是“漫改”和“轻改”,而美国动漫则有更强的指向性:影视化。

得益于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美国早早就实现了影视行业的工业化,所谓的工业化就是将影视作品打包为产品投放到生产线上,从最开始的原作到影视化再到周边产品和附加产品的资本化,美国有一条效率极高且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美国每年的电影产出量占世界电影产出量的8%~10%左右,但电影票房总额却占到了世界电影票房的70%~80%。影视文化产业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美国总体经济产量的20%,然而就是这20%的产出为美国提供了1700多万个工作岗位,也是这20%,保证了美国稳定的对外文化输出战略,不断巩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的影视化能力跟美国的动漫水平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日本的动漫产业输出规模是全球最大的,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狭义上的说法,仅仅局限于与动漫行业直接相关的产业,说白了就是音像、TV和动漫周边。美国这些年的TV动画产出量非常少,这也就造成了美国动漫产业表面数据上的欠发达。

实际上,美国动漫产业近八成以上的功力都用在了影视化上,举个例子,我们所熟悉的《钢铁侠》、《蜘蛛侠》、《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系列的电影都是漫画改编过来的,这些在全球范围内极度火热的电影作品,每年都会给好莱坞的影视巨头带来几百亿美元的创收。

但我们总是习惯上将美国的电影归结到真人电影领域,这就造成了一个误解:美国的动漫水平远远不及它的电影水平,日本动漫才是老大,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式的偏见。

我们不妨就针对这些偏见来分析一下美国动漫行业的真实水平。

偏见一:美国动漫没有深度

这个偏见说实话是美国自己的锅,每年奥斯卡评选,男女主、男女配以及最佳电影的含金量都是公认的专业,但偏偏最佳长片动画这一项,水的让人心疼,从01年设立奥斯卡最佳长片动画奖以来,九成九的奖项都让皮克斯和华纳兄弟旗下的子供向作品拿去了,这其中能称得上是实至名归的,只有08年的《机器人总动员》、09年的《飞屋环游记》和17年的《寻梦环游记》,其他几部,虽然制作够硬,但在表达的核心主题和内容方面上都不算深入。但这些动画远远不能代表美国动漫的真实水平。


美国动漫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脑洞极大,善于讽刺现实的作品,比如《瑞克和莫蒂》、《辛普森一家》、《马男波杰克》和《飞出个未来》,这几部动画涉及到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远比市面上大多数的文学作品要来的更加深刻,就拿豆瓣史上评分最高的《瑞克和莫蒂》来说,《瑞克和莫蒂》以超现实主义的题材为主,内容多涉及到未来概念的产品和事物,经常通过瑞克和莫蒂的亲身经历来映射现实。第一季动画里,杰瑞和宠物狗那集,小狗Snuffle变聪明后表现出和人类同样的征服欲望,对人类进行压迫统治,这一集讽刺的是现实中的种族问题;X爱机器人那集,影射的是家庭教育,父母的待人接物方式会极大的影响到孩子;冥王星那集,反映的是真理存在的主观性和利益至上的辩证性……


《马男波杰克》通过丧文化和荒诞的情节来反向传达人生的积极意义。

《飞出个未来》和《辛普森一家》则是肆无忌惮的拿各国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来调侃。


第二种美国动漫是改编电影的原作漫画,比如《V字仇杀队》、今年将要上映的《死亡空间》、斯嘉丽主演的《幽灵世界》、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罪恶之城》、金凯瑞的经典电影《变相怪杰》、科幻电影《守望者》等等,这些都是有原作漫画的,并且我个人觉得这些原作漫画要比电影里展现出的更加饱满。其中,《守望者》的原作漫画是唯一以漫画题材获得雨果奖的作品,其实所展现的超时空概念和平行宇宙中的社会基础都堪称史诗级的构造。 斯坦李老爷子笔下的漫画世界,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漫画横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线中不仅仅描绘了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矛盾,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的阐述也有具有非常独到的观点。蝙蝠侠世界中的哥谭市简直是人性世界的缩影,能支撑那么多小丑角色拿到奥斯卡奖,不仅仅是尼克尔森、希斯·莱杰和华金·菲尼克斯出色的演技,也得益于小丑这一角色本身饱满的形象和漫画所赋予他背后的社会属性。

第三种则是我们所熟知的正能量动画电影,常常以友情、爱情和生活的角度来弘扬正能量。比如《魔弦传说》、《生命之书》和《寻梦环游记》。以梦想为出发点,最终回到生活本身,将人生哲学化为一个个简单的角色形象


偏见二:美国动漫都是3D的

这一点与上述偏见有相似之处,国内的各大影院上线的通常都是子供向的动画电影,这些子供向电影为了达到画面流畅、设计新颖、色彩饱满的目的,通常会用3D技术来制造。实际上上,美国本土的2D动画比3D动画还要多,上世纪引入中国的《宇宙巨人希曼》、《星际恐龙》、《正义战士》、《太空堡垒》、《忍者神龟》都是2D的,那时候美国已经开始运用3D技术了,只不过还不够成熟。


本世纪美国的很多动画也都是二维的,比如《成龙历险记》、《星际宝贝》、《哈莉奎茵》、《俗世乐土》、《探险活宝》等虽然都是欧美风,人物外形比较立体,但都属于2D动画,且这些2D动画反而才是美国本土动画的主要力量,3D动画主要是出于商业化角度拍成电影的。值得一提的是,以Netflix为代表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这几年一直在与日本动画公司联手制作一些2D动画,2D动画虽然成本较高,但画面冲击力往往是3D动画在技术角度上无法弥补的。


偏见三:美国动漫的题材和内容过于狭窄

这种看法大多数时候都是跟日漫一起比较出现的,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动漫,自从出现番剧制度后,每年都会有校园、青春、恋爱、体育、热血、科幻、奇幻、推理、悬疑等多元主题的动画,而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美国动漫,无非就是各种总动员系列以及漫威和DC系列的超级英雄。我们通常会将身边接触到的概念和形象当做某个群体或某个事物的整体属性,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美国动漫,大多数都以电影的形式输出到了全球各地,但他们本地人民日常所接触到的TV动画,实际上是非常多样化的。而且从内容上来看,反而是日本动漫的世界观更狭窄一些,日漫中众所周知的神作像是EVA、叛逆的鲁路修、高达系列甚至大友克洋、押井守、汤浅政明、庵野秀明等知名监督和导演所监制的动画,实际上都是以分析日本国内的社会问题为主,基于日本自身的地理和经济问题,带有浓浓的昭和和平成气息。


这些内容深度上堪称优秀的动画作品,实际上很难与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历史、社会以及政治问题形成学术上的共鸣。而美国动漫,得益于多元化的种族文化、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和信息科技,往往在作品的开阔性和包容性上更胜一筹。

综合来说,美国动漫在各方面以及各种意义上的水准都不下于日本动漫,只是由于我们跟日本动漫中所承载的文化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再加上其他政治和文化壁垒方面的问题,导致我们对美国动漫产生了一些很难扭转的误区和偏见。

在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我们要尽量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文化,不要轻易被带节奏。


去年异闻录参加了一个美国动漫主题的漫展,承办漫展的大厅里有很多关于权力的游戏、指环王、哈利波特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而国内以及日漫主题的漫展上,我们见到最多的可能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二次元作品,这可能也是其中的差别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