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披掛上崗抗疫前線丨科技戰疫進行時

科技日報記者 劉豔

2月18日下午15點15分,浙江省人民醫院遠程超聲波醫學中心,浙江省人民醫院超聲科副主任彭成忠、檢查醫生葉瑞忠連線遠在武漢的主任醫師李亞清、護士長俞平,通過手柄操作,遠程控制700多公里外的武漢黃陂方艙醫院患者床旁的超聲機器人,隔空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超聲檢查。

這是5G遠程超聲診療技術首次用於武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在全國卻已非首例。

2月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醫院超聲科副主任彭成忠利用超聲機器人,在浙江省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遠程超聲醫學中心為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開出了全國首張遠程超聲診斷書。

超聲機器人技術是當前最先進的遠程超聲診斷手段,醫生端遠程控制病人端的機械臂和超聲機器掃查,檢查圖像同步顯示,遠程專業醫療人員和現場醫護人員據此協同會診。

而一次數分鐘的心肺超聲檢查,可產生最高達2GB的超聲影像數據,因此,大帶寬、高速度、低時延的5G網絡支撐成為最優選擇。為這兩次遠程超聲診療提供穩定、高速的5G網絡通信保障的是中國電信,成果來自於浙江省人民醫院、中國電信、華為2019年6月共建的5G智慧醫療創新實驗室。

雖然遠程診療是民眾最為期待的5G應用,但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瞭解到,已有十餘項5G應用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積極作用,很多應用通過不會被感染的機器人實現。

藉助智能語音機器人,中國移動在湖北已完成70萬戶居民的疫情排查;由中國移動和達闥科技聯合捐贈的5G雲端智能機器人已在湖北、浙江、上海等地分批上崗,擔負起部分遠程看護、測量體溫、消毒、清潔和送藥等醫療服務工作。

達闥科技創始人、CEO黃曉慶說:“那些工作量大且非常繁瑣的工作由5G智能醫護機器人承擔,可以有效減少人員交叉感染、提升病區隔離管控水平。”

被疫情意外催紅的機器人能做的遠不止這些,寧波機場的巡邏測溫機器人,一次可測量5米內10個人的體溫;創澤全自動智能消毒殺菌機器人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患者、醫護、醫廢的高頻活動區域沿路經自動高水平消毒;優必選科技5G機器人“黃田田”全天24小時“奔忙”在深圳鶴洲檢查站,邊提醒過往司機掃碼登記,邊進行疫情播報......

繼工業和信息化部向科技企業發出應用人工智能抗擊疫情倡議後,2月10日,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處又聯合百度、京東物流、美團點評、騰訊公司、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所、深圳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130家機構和企業就疫情防控期間做好科技支持服務工作發起倡議,越來越多收到“召集令”的智能機器人來到全國各抗疫前線、復工現場,成為疫情防控中技術支撐的實力代言人。

如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調研時所言,歷史反覆證明,很多重大事件都會催生技術的創新、突破。疫情發生以來,

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得到大量應用,推動了疫情監測和遠程會診可視化、消毒測體無人化、物資配送智能化。

而以5G遠程會診、5G智能醫護機器人等應用從試驗走向臨床為標誌,5G改變人們生活、推動生產和社會治理方式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