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什么愿意戴个金黄色的假发画像?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吗?

青灯问史


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其一举一动都受到天下人的关注,所谓龙颜一怒必定有人头落地。然而电视剧《雍正王朝》很好的体现出皇帝的霸气,它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说日理万机的雍正帝皇在一天在忙碌中,叫一个御用画家给自己画个像,这时雍正穿上日常工作服龙袍,但是却意外的戴了一顶洋人的金色假发,整个形象看上去非常违和,但是他依旧下令让画匠动笔。而此举始终让很多后人不为理解,为何雍正就非得戴一顶西方黄头发画像呢,这当中究竟有什么用意,且看下面分解。


有人提出是因为雍正拥有猎奇心理,喜欢追赶西方洋人的潮流。当年西方的假发流入大清的时候引起了贵族们的普遍喜爱,且热度一直不减,而给皇帝画像是一件庄重的事情不容马虎,并且还要显得与众不同,雍正可能知道平日里的皇冠、官帽等大清百姓们都司空见惯了,唯独西方洋人的金色假发十分另类,因此他可能是想显出自己的独特性才选择戴这顶假发。

因为《雍正王朝》出现了这一幕才引人议论,最终部分人觉得雍正是历史上应该比较喜欢COS,这或许是COS在我国最早的渊源吧。另外这或多或少跟雍正喜欢西洋油画有关系。都说雍正是一个改革性的帝皇,他登基后走出了自己的新风格路线,不想予历代帝皇的治理方式相同,且喜欢改革创新,敢做敢为。

雍正执政后,先后推行摊丁入亩以及一体当差,但这些政策均受到朝廷官员跟地方官吐苦水,对其表示不满,尤其是皇族的一些王爷更是公然抵制这种政策。平日里,雍正的一些非传统出格行为,也被王爷们指指点点,甚至有的王爷根本不把雍正放眼里,言语间充满着讽刺。

由于背后总有人议论纷纷,导致一些朝廷官员开始劝说雍正抛弃改革创新,当劝不服雍正的时候,就在圣旨里做小动作,使出各种小手段阻拦雍正的改新。然而雍正是一个较为时尚的皇帝,他十分懂得掌控自己的时间,工作休闲两不误,忙完手头工作还会抽空看看西方油画,叫画师给自己画个像什么的。后来雍正可能想告诉官员们自己对改革的决心,就故意在画像的时候,戴了一顶西洋黄色假发,其意是要证明自己在改革路线上是坚决不让步。而这一副画像这刚好令很多官员跟王爷看到了雍正的坚持想法。

虽然电视剧中的雍正穿的是龙袍戴的是假发,但据说在真正的原画里,雍正穿的却是一套西洋服装,加上一顶洋人黄色假发,整个人看起来充满西洋风格气质,简直COS满分。这幅画出来后,自然也受到很多官员在背地里吐槽,但雍正依旧我行我素,改革之心不死。

他在位期间较为关心西方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政治,特别是在雍正时期就推行过一些改良火器装备的计划,可惜雍正死得早,导致很多创新政策没有得到推行,不然在雍正的带领下大清有可能较早的接受西方文化以及武器装备技术,也不至于令晚清时期那么积弱不堪了。

所以说雍正戴西洋假发这个事情意义非凡,并且很鲜明的区别出当时大清皇帝雍正的前卫思想,以及清朝官员跟皇族的守旧传统思想,正是这两种新旧思想的碰撞,更加让后人明白当时大清国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猫眼观史


雍正一辈子都在赌气,我们看雍正的生平,其实也觉得挺糟心的。

我们知道,雍正的爷爷顺治皇帝,6岁就登基了;雍正的爹康熙8岁也登基了。但到了雍正这里,40岁才登基。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可能有清一朝,在雍正之前,其他人是没什么做太子的经历和经验的。缺乏皇帝偶尔的指导,而雍正自己平时也不敢和王公大臣走的太近,毕竟中央集权到了清朝,谁当皇帝是写在密诏里,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

所以雍正夹着尾巴过了40岁生日,才迎来登基。

结果别人当皇帝日子都过的特别自由,想干嘛干嘛。但在清朝的制度下,雍正每天的就是批奏折,批奏折,批奏折,啥也干不了。

按照史景迁大爷的说法,康熙老爷子60岁的时候,没事了还能去打猎,而且收获颇丰,结果到了雍正这里,他连打猎都不擅长了,那怎么办呢?

简单的说:找乐子。

比如有人说,清朝不是正宗的皇帝啊!这事情放在顺治那里,直接就上文字狱了。

但雍正就不。

开始搞辩论赛,还搞的有声有色的,最后把大家的观点编成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后来啊,这本书就被乾隆当成禁书了。

雍正的另一个爱好就是cosplay。

除了带着假发的洋人以外,雍正还cos过农夫、武松、沙和尚、道士、佛祖……所以某一幅画真的没什么深意,就是心血来潮,就是自己想闹一下,好像这样也没毛病。

反正你是皇帝,还能把你怎么着了?







酒骑风


康熙时期,大量的洋人和传教士涌入中国,带来了很多洋玩意,很多都流入到宫中,比如座钟,皇宫内就收藏了很多。实际上,到了雍正时期,清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发展,但有意思的是双方都不知道,所以仍保持着互通。有两名法国传教士来到清朝传教,在当时外来传教士要通过官府的允许,于是这两人就被带去见雍正,这时的雍正就穿着西洋衣服,带着洋卷发,脖子上还带了领结,嘴上贴了八字假胡,带着一副眼镜,不仔细看以为是个洋人呢。待两位传教士走后,雍正找来了宫廷画师郎世宁画了这幅画,保留在宫中。

雍正对于西洋的新鲜事物并不讨厌,他也收藏了很多西洋钟表,经常赏赐给阿哥和大臣们。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位勤劳的皇上,经常批阅奏折”知道了“到深夜,自然眼镜近视或是老花眼,听说西洋有种叫眼镜的东西,可以帮他看清字,找洋人定做了很多眼镜,有水晶石的,有玻璃的,眼镜框都是纯金的。

虽然雍正很能接受西洋玩意儿,但是他却驱逐传教士,他为什么要驱逐洋传教士呢?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康熙时期,罗马教皇曾发布禁约,严禁中国教徒尊孔祭天,所以康熙也颁布了诏令,只准承认中国礼仪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在雍正时期,也同样颁布了此类诏令。

第二、西方天主教在清朝的信徒越来越多,康熙末年达到了三十多万人,并且活动频繁,传教士宣扬的是人人平等,这对于封建君主和贵族们是大逆不道的思想,同时地方有举报传教士借教堂之名敛财的情况,所以雍正决定驱逐传教士。

综上,我们能看出至少在雍正时期,并不是完全闭关锁国和排外的,尤其是皇帝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对于如此新潮的雍正,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我是薄面贫生,感谢您的评论和关注。


薄面贫生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剧情相信大家印象深刻,那就是雍正帝系着红领巾,戴着金色假发让三个外国人画像。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跟二月河的原著小说《雍正皇帝》不同,电视剧把雍正帝刻画的非常正面,而小说,则更显的阴险一些。

雍正帝一直是正面形象出场,也非常顾及自己的脸面,但是为什么会有自毁形象,戴着洋人的玩意儿画像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一下,他找洋人画像之前发生了什么?

当时的新政已经推行到白热化地步,作为反对派势力,也拧成一股力量,坚决发对,对于新政的执行者,也到了压力最大的地步,各种负面效应接踵而来。

尤其是伯伦不归酒楼,那里聚集着一群闲散旗人,尤其那个那大爷,说话办事讲究的很。在之前就是酸里酸气的讲雍正帝其实是篡位,后来还号召旗人不种地,反抗雍正帝的新政……

也正是针对旗人的这种状态,雍正帝亲自下地耕种,更是给一个旗人老农六品顶戴,还当场下跪行礼,对,你没有看错,是雍正帝下跪行了拜师礼。

吓得老农跟图里琛也赶紧跪下来,从图里琛的惊讶神情看,他也没料到雍正帝会来这一出。

而在场的旗人中,尤其那个穿白色马褂的旗人,在伯伦不归酒楼可是口号喊的响亮哦,到这里也不得不下跪了,后来一群旗人就开始找老九胤禟和老十他们寻求帮助了。

最终他们给出的主意,就是把地租给汉人种,这样收的租金比干领旗人俸禄都要高!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三个外国洋人画家来给雍正帝画像了……

二、

这个地点是畅春园,通过李德全的话讲,就是新政执行的很到位,老百姓生活好了,国库也有钱了,官员们办事也方便了。雍正帝高兴,也就没那么忙了,再加上老十三胤祥要养病,索性跟他一起住进了畅春园。

正当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聊的热闹的时候,来了两个宫女,其中一个就举着假发套,结果雍正帝拿起来把玩了一下,什么话都没说,面带笑容,站起来走了……

由此可见,这个假发套应该是雍正帝提前嘱咐好了的,不然他不会是这个表情。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有些地方还是尊重历史的,也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雍正时期的国家情形。

其实经历了清朝初期的闭关锁国之后,到了雍正帝时期,清朝对国外的开放程度还是相当高的。不仅有很多洋货进入到大清,还有很多传教士也开始到达,另外清朝的瓷器和丝绸也大量卖往西方。

比如剧中随处可见的眼镜,怀表等,不仅雍正朝,康熙朝很多洋玩意都有了:

举荐新太子的前一晚,康熙帝就送给佟国维一副老花镜,告诉他这玩意看东西会更清楚一些,后来雍正帝批奏折都是要戴老花镜的。比如监斩张五哥还有李绂的时候,监斩官掏出来的怀表,以及雍正帝免了李绂罪时,大殿角落里的落地钟。

也就是说,雍正帝,包括前面的康熙帝,对这些西洋玩意都不排斥,而是历史上也是如此,甚至雍正帝还拿着西方的猎枪去打猎呢。

当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也不能妄加揣测雍正帝对西方的态度,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他热衷于西方油画,并画了多幅不同寻常的画像。

剧中的系着红领巾戴着假发套的画像就是其中之一。

三、

这时候就得提到雍正帝的意志了,不要以为这段画像的剧情非常突兀,其实寓意深刻:

首先,新政的推行已经到了瓶颈期,能不能撑过去,尚不得而知;其次,反对的势力还很大,而且他们举的旗号就是祖宗定的规矩,不能轻易破坏;最后,雍正帝必须要对新政表个态,让大家知道自己意志力的强盛。

无疑,画一张石破天惊的画像,能起到石破天惊的作用。

前面也讲了,雍正帝都亲自下地干活了,连自己的脚都冻伤了。都赐老农六品顶戴了,连自己都向老农下跪行拜师了。都系着红领巾,戴着金黄色的外国洋人的头套画像了……

试问,还有什么他不敢干的?

他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大家,改革是必须要改革的,如果你们觉得你们做不下去,那就看看朕,朕连最在乎的画像都不在乎了,谁能比朕大?

通过前面宫女送假发套雍正帝没有拒绝可以看出,这之前他肯定跟国外画师沟通过,也获知了这个时候的欧洲国家。以系着丝带,戴着金色假发画像最为时尚,而雍正帝显然此时的心情不错,也想体验一下时尚的感觉。

不要觉得剧中的画像已经很过分了,你是没有看到真实历史中的雍正帝,他的画像比这个还要出格。

比如这幅打虎图:

是不是很配他的执政方针和剧中的新政啊?

而且这幅画饱受儒生仕子们诟病,认为雍正帝有伤风化,堂堂大清帝国的皇帝,竟然穿着西方蛮夷小国的服饰打虎,岂不是贻笑大方了?

四、

但是到了剧中这里,雍正帝却没有换衣服,仅仅是系了红领巾,戴了个假发套,龙袍还是穿在身上的。

可以这样理解,躯壳仍然是封建国家的躯壳,但是头脑已经跟西方国家接轨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雍正帝的新政必定会失败,虽然他改革的决心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封建国家革自己的命,是在封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治标不治本,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雍正朝,他还曾经提出过火器改革,这个理论比后来洋务运动提出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早的多。只可惜最终没有执行下去,不然的话,或许历史就此改写。

而雍正帝的这幅画像,以及后来的各种各样的画像,当然剧中的图片应该是出自这一张,只是领巾的颜色变成了红色。

雍正帝还有这么多画像呢:

弯弓射孔雀!

猴子送桃!

抚琴一首!

这是要上天啊!

两龙相争!

可以说,雍正帝是打破传统,执行改革的最开明的清朝皇帝,如果后来的乾隆帝能像他一样也画这么几张图片,说不定清朝晚期也就没有被列强欺负的份了。

说不定,我们就是那些列强之一……

剧中的画像,或许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曾在做康雍乾隆三代宫廷画师时,曾不惜笔墨,大篇幅地记载了雍正皇帝的生活轶事。

在朗世宁的眼里,雍正简直就是个工作狂人,每日朝九晚五的伏案工作。如此勤勉的作风,以致让他一度难以理解乾隆却为何是个及时行乐的帝王。

雍正皇帝修佛,却又偏偏爱吃肉,特别是鸭肉、驴肉,他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他的价值观十分独特而又有趣,就连休闲生活也与旁人不一致。那时候,皇帝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已经搬出了紫禁城,到了圆明园里办公。雍正皇帝最喜欢纵情于山水之间了,只是与他的儿子乾隆不同,他的山水是自己亲自操刀设计的圆明园的一亩三分地。

雍正年的时候,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与壮丽,还远比不上乾隆朝三分一,但是雍正却是能常常一个人在这里面玩得不亦乐乎。

雍正皇帝修佛,性喜静,经常在圆明园搞角色扮演。

或冥想苦修的禅师。

或放荡不羁地醉酒诗人。


或隐匿修仙的道士。

或松下琴瑟的雅士。


或樵夫,或钓叟,或摆渡。地点也颇具中国古人文人雅士高山流水之风,或怪石嶙峋之间,或瑰丽松柏之下,或缥缈湖泊孤舟之中。

并且衣着也都很考究,如果不是知道他便是大清朝的雍正皇帝,便很容易便信了。

雍正每次搞角色扮演,必定会拉着朗世宁给他做画,留待后世观摩。

可见,二月河老师《雍正王朝》里面对雍正这个戴金发的刻画,并非乱点一通的,而是有考究的。雍正思想前卫,活跳,总能够很乐意第一时间接受新事物,并且亲临其境。




当时的金发,对于欧洲人来说,都是大权贵人的发饰。雍正那些小心思,都在二月河老师的笔里了。


不书


之前看《雍正王朝》时,总是觉得郎世宁给雍正皇帝画画像,这个场景非常的有趣,雍正皇帝顶着一头金色假发,身穿皇帝的龙袍,这种中西结合的打扮非常滑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和皇帝这个不苟言笑的严肃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打扮呢?

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一直都没有停下来,开始交流比较频繁是在明朝晚期,在清朝建立之后,顺治皇帝到乾隆皇帝统治期间,清朝都有雇佣外籍大臣,他们主要把西洋的医学,宗教,天文学等相关知识传进了中国,其中一些还很受清朝皇帝的器重,比如利马窦,汤若望。

这些传教士传播进来并不只是科学,宗教,还包括了西方的一些流行元素,也就包括了假发,因为在古代的西方,有一些人认为,掉发是非常恐怖的,为什么呢?他们把掉发视为了被恶魔诅咒,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假发,中国古代一些非常夸张的发式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假发。

假发在西方开始流行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对于国家司法人员,假发可以彰显他们的权威,对于参加宴会的女性,假发可以盘出不同的发型展现魅力,随着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假发这个西方的流行元素也被带进了中国,当然了,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一下的。

而《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也戴上了这种金色假发,让画师为他画像,而这里有一个背景,那就是雍正皇帝稳定住皇位之后,开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但是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雍正皇帝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这时他需要向文武百官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

这种西方的发型代表的就是一种新的文化,而皇帝主动尝试金发画像,代表的就是对新事物的接纳,而雍正皇帝代表的是皇权,国家,前面也说过在西方国家,司法人员带这种假发,也是彰显权威的一种方式,雍正皇帝带着金色假发,也是在彰显自己的皇权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另外雍正皇帝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还是很强的,比如就有雍正皇帝带眼睛的场景,清朝皇室定期会举行涉猎活动,雍正皇帝也曾经用火枪打过猎,一些宫廷画中也留下了雍正一些想象中的生活场景,比如打虎图,弯弓射孔雀图,我们也能看出来雍正皇帝是非常结地气的。

所以雍正皇帝带上金发画画像,首先是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其次金发也代表了雍正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的权威,最后雍正皇帝也是要通过这件事,告诉文武百官,自己要将新政推行到底的决心。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雍正皇帝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清心寡欲,参禅修道,又有颠覆传统的特立独行。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坚持多民族国家,接纳西方文化。



雍正不墨守陈规,他喜欢西方文化,不排斥西方的服装,他戴眼镜,他戴西方的假发套。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让许多官吏瞠目结舌。



雍正带着金黄色的假发套的画像,在今天也是令人吃惊的。雍正的大一统思想,包罗万象,他认为满人,汉人,蒙古人,以及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都是大清子民,他可以穿这些人的民族服装。雍正还穿着蒙古服装,画过像。雍正的心胸之大,不愧是大清皇帝。



雍正皇帝节俭朴素,他喜欢的瓷器大多是白色,图案简单,不像奢华的皇帝反而像文人雅士。



雍正登基前,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每天吟风弄月,“洗竹浇花坐钓台”。因此他的画像有樵夫,有渔翁,有摆渡人,有道士,有书生。



雍正还有狩猎的情怀和侠客的情怀,因此他有一幅穿着西方侠客服装的打虎图。



雍正皇帝爱穿西装,体现了他开明,豁达,不食古不化的个性。

润杨阆苑恭候您多时了!欢迎关注转发!


润杨阆苑


雍正是清朝的历史上第五位皇帝,也是最勤勉的一位皇帝,他在位短短十三年,留下朱批的字数加起来有1000多万字,在那个完全靠手写的年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雍正接收康熙的是一个国库空虚的烂摊子,而他死后,留给乾隆是一个国库充盈的国家。

在影视剧中雍正被塑造成一个心狠手辣,冷酷绝情的铁血君主。其实 ,历史上雍正还有他可爱的一面。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许多雍正画像,大多是衣带飘飘,一副儒雅之时的装扮,当然也有金发盖头的西洋装束。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清朝远非我们想象那么封闭落后。清朝初期为了强化统治闭关锁国,为了让汉人臣服,又实行残酷的剃发易服。到雍正时,政权已经稳固,服饰没有清初那样严格要求,对外交流也逐步放开,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通过海路走向世界,西方的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


做为清朝最高统治者雍正,不仅对汉族的文化、服饰情有独钟,对传教士带来的钟表、假发等物品也充满了好奇与喜爱。他头戴金色假发的画像,从一个侧面印证那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说明雍正不是一个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人。假如雍正多活十年,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是另一面,他一定会像彼得大帝那样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生产力,让清朝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可惜,他在位时间太短了,而他的儿子乾隆太过排外,处处以天朝大国自居,最终,让清朝落伍于世界,让领先世界一千年的中国走进一个封闭落后的死胡同。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雍正王朝》里面,郎世宁为雍正画像的时候,除了穿着龙袍外,就是戴着金黄色的假发,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可是雍正似乎并没有感到抗拒,没有画完,还嘱咐等他有空了继续画完。

雍正此举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1.假发并不稀奇,假发流行皆因时尚。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度娘对假发的定义进行查询,你会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假发起源于很早很早。从假发的起源到发展,各种史书上都有迹可循,可谓假发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起在发展。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对假发的热爱从未间断。为什么假发如此流行,如果按照现在的用词来表述,就是两个字:时尚。不要认为封建社会就没有时尚,时尚自古有之,时尚之流行,在于人类对于美的感悟和喜爱,假发,作为时尚的一部分,流行于各朝各代正常不过。《雍正王朝》虽然是一部正剧,雍正戴个假发玩儿玩儿与假发时尚流行并不违和,想必是当时金黄色的外国发套在中国流行,所以雍正也戴戴试试。

2.彰显皇室风范。当然,雍正不是平头百姓,一定不会戴一个普通平民使用的假发在宫中显摆,郎世宁从国外来,带来的画风必然也是欧洲皇室的画风风格。雍正所戴的金黄色假发,据我查证,正是当时欧洲皇室流行的假发发饰,大家可以在度娘上搜索,雍正时代,大概欧洲皇室很多贵族画中,都有这种假发的身影。所以,郎世宁在给雍正画画的时候,为了表达身份和地位的尊贵,也戴此种假发。

3.凸显雍正改革家的风范。如果看二月河原著小说,你看到的是一个阴毒严苛的雍正,如果你看电视剧《雍正王朝》你看到的是一个极具改革精神的改革家。雍正不是保守派,对世界充满好奇感,是一个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皇帝,而历史上真正的雍正也是如此,作为改革家,雍正戴上西洋的假发,是要向世人展示,他对改革的信心和坚持。其时正值雍正的改革新政进行得如火如荼,保守派与清流,以及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不断制造改革的阻力,已经令雍正焦头烂额,但是雍正对改革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谁也别想因此而破坏改革新政。不要小看一个假发,一次画像,从这个细节就可以充分表现雍正的决心。这也是这部剧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故,这绝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镜头。

这个镜头虽然不比其他情节更具内涵,但是其中隐含的意义非凡,是非常暗和整个《雍正王朝》主题的。


青灯问史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戴着金黄色的假发,让郎世宁给自己画像。虽然只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但是内涵却意义深远。



《雍正王朝》的主题是改革。而决定改革成败的不单单是坚强意志,还有高屋建瓴的视野。雍正究竟站在什么高度去改革?

雍正头戴欧洲皇室流行的金色假发,身穿龙袍,这种打扮,实际上是改造过的。

他的原型是雍正的一副完全的欧洲皇室风格的全身画像。这幅画像中,雍正除了一张面孔是东方的之外,其余都是西方的打扮,关键穿着这身服饰大虎,颇有创意。


这幅打扮曾经令困囿于成见中的儒生仕子们诟病,喻为不伦不类,有伤风化。堂堂天下之君,竟然仿效西方苦寒之地、蕞尔小国君主的穿着打扮。这是天朝上国的儒生们无法接受的。

然而我们熟悉的清朝到了中期,清朝皇室各种愚昧颟顸。视文明于不见,固步自封,一切都遵循祖宗成发,愈发脱离世界文明。才有了晚清失去的20世纪。

”头戴假发,身穿龙袍”这实际上是在说明雍正的改革虽然有高度,但是仍然是属于对封建制度本身的改革。


但实际上这个并不能怪雍正。雍正戴假发,已经说明了他具有国际性视野了。但是当时的世界真正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乾隆时期,也就是说雍正死的过早了。

《雍正王朝》里有一个雍正年间的“火器”改革,并未被提到,但就当时而言,整个清朝对“武器”的最大规模代际革新,除了”洋务运动”李鸿章主导的那次以外,雍正朝的这次革新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所以雍正在他当时的历史处境之下,完成了自己可以完成的历史使命。如果假他以时间呢?


无疑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雍正的改革,付出了自己几世骂名的代价。却让清朝又雄居世界60年。如果乾隆也能坐下来画一副戴假发穿洋服的画,晚清就不至于那么悲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