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小龙虾148499353


在二战的四大主要战场中,东线的苏德战场可以说是血肉磨盘,

双方激战四年,苏军损失了1300多万人。尤其在战争初期,苏军短时间内就被德军突破上千公里,损失了数百万军队。

但是就此来说,苏军很菜,并不准确,太过武断。毕竟在这场苏德大战中,苏联人笑到了最后,如果说苏联军队不堪一击,那么被苏军击败了的德军又算什么呢?

应该这么说,在苏德战场的开端,苏军一泻千里,在那个阶段,苏联的军队成建制的被德军消灭,在这个期间苏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如德军,这是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苏军的军官的能力较之德国同行差距实在太远了。这个锅得由斯大林来背。

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排除异己,他发动了大肃反,随着肃反的扩大化,整个苏军也成为了重灾区。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的,富有经验的苏军军官被处决,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快速提拔德不配位的军官。

这些军官的经验与能力完全不能和前任相比,不少人甚至还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这么一群绵羊指挥的部队,怎么能和德军相抗衡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联武器装备并不差,坦克的数量比德军更多,军队人数也比德军多,但是在苏德战争的开端却一泻千里,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的原因。

苏军的将不行,他们的兵也不行。由于战争初期损耗过大,苏军不得不引入大批新兵来补充军队,这些新人都是战场初哥,由于两个国家安全形势十分危急,有些人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就被投入了战场。

虽然有不少人经历的战与火的考验之后,逐渐脱去了新兵的稚嫩,迅速的在战场上成长了起来,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有更多的人没有挺过人生的第一场战斗。而对面的德军,则是经历过波兰战争,法国战役的精锐部队,作战经验极为丰富,和这样的敌人作战,缺乏经验的苏军,自然不是对手。

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对形势产生错误,斯大林虽然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时都有可能被撕毁,但他不知道为了什么,仿佛鬼迷了心窍一样,觉得德国肯定会吸取一战时的教训,不会贸然投入两线作战,德国不解决英国问题,绝不会向苏联动手。

所以斯大林笃定泰山,一门心思的抓权,对于德国法西斯疏于防范。这也让希特勒钻了空子。所以说苏军的实力并不弱,关键还得看由谁指挥调度。


历史评说



苏德战争时期,在巴巴罗萨计划中,苏军惨败。双方的伤亡比超过20:1。

苏军战斗力这么弱,有以下两大原因:

一、俄罗斯人尚武但不善战。

高晓松对俄罗斯人的评价——打架厉害的民族,打仗最菜。

德国人打架最菜,打仗最厉害。俄罗斯人打架厉害,打仗最菜。

俄罗斯人尚武,但不善战。

二、二战前斯大林的对军事将领的大清洗。


二战爆发前,斯大林对苏军将领进行了大清洗。五个元帅被杀了三个。三分二以上的军长、师长被杀。

很多军队建制指挥系统被破坏。斯大林此行是自掘坟墓。

若没有斯大林,二战时苏联的伤亡可能会减少十倍。斯大林不是苏俄的英雄,而是苏联的千古罪人。

俄罗斯虽然在诺门坎战役中打败日军。但凭借的是机械化武器。在两军装备相当的情况下,日军的战斗力远远强于苏军。


杨朱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体分为四大战场,其中东线为苏联对德、意及仆从国,南线和西线为英法美对德、意,亚太为美英中对日本(苏联末期加入)。四大战场中,投入兵力最多、双方战场伤亡最大的是东线苏德战场。苏德战争从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打了接近四年。在战争中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全国死亡2700万人,其中军人战死和被俘后害死达1300多万。尤其在战争初期,苏军短时间损失数百万之众,被德军深入国境上千公里。由此造成一些人鄙视苏军。比如出题的这个人。

但是,从整个战争的表现来看,苏军表现并不弱。

第一,苏军兵力强大。

整个二战时期,苏联动员了3000多万人参战,巅峰兵力达到1200万以上,从总兵力规模上与美国并列第一,超过德国。同时要考虑美国本土并未受到攻击,而苏联在战争初期丢失了全国半数人口的欧洲领土,这个动员非常了不起。

第二,苏军始终对抗了德军的主力。

二战中德国是三线作战,但从1941年6月开始,都是把大部分兵力放在东线。西线兵力最多的是1940年法国战役,当时德军在西线兵力为135个德国师,总兵力约300万(后期又有30多个意大利师加入,不过这30多个意大利师被6个法国师打得满地找牙),其中半数的师还没有完成训练。之后,德军的主力就在东线了。1941年6月的巴巴罗萨行动,出动150多个德国师+30多个仆从国师,总兵力500余万。1941年6月-1944年6月这三年中,德军八成以上的军力都在东线与苏军厮杀。即使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之后,德军东线兵力也始终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到法西斯灭亡末期,甚至希特勒下令放弃西线,全力往东线(宁可亡于英美,不愿意亡于苏联)。

第三,苏军歼灭了大部分德军。

由于苏德战场相对于东线和南线,持续时间长,投入兵力大,战斗惨烈,因此德军主力也是在东线损失掉的。据统计,德军在东线战死约400万,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战死约100万。而西线德军战死约30-40万,南线战死约10万。因此,仅统计阵亡数,死在苏军手中的德军,是死在英美军手中的七八倍之多。在打倒德国法西斯上,苏军立下了最大的功劳(当然也离不开其他同盟国的战斗和支持)。


至于说苏军在战争中遭受了惨重损失,尤其在战争前期和中期,苏军代价惨重,这也是事实。

主要原因一是德军本身装备精良,训练素质高,希特勒及其高级将领的指挥也非常出色。二是苏军本身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军队骨干受损严重,还在恢复期。同时斯大林本人对德军的突袭缺乏心理准备,其麾下一群旧时代的高级将领思想陈旧,指挥笨拙。这些,都使得苏军在战争初期面对德军,被打得很惨。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依然节节抵抗,给德军造成了很惨重的代价,逐渐消耗德军的锐气,最终使得德军成为强弩之末,苏军守住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并以这条战线为基础,转入反攻。

而且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苏军的表现依然比英法等国军队要强得多。

比较一下苏德战场和法国战场。面临300万德军的进攻,英法荷联军在短短40天的战争中阵亡了20万,被俘约200万,给德军造成的代价仅仅是伤亡15万人,其中阵亡2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而且法国投降了。

相反,面临500万德军的进攻,苏军在战争前三个月表现是最惨的。就以这前三个月举例,苏军尽管损失200多万(包括阵亡、被俘、失踪和受伤),但也令德军损失了30多万(其中阵亡15万左右)。

可见,拿苏军最惨的三个月,和英法联军在法国战役的一个半月比较,苏军的损失与英法联军大致相当(略多),而给德军造成的损失是英法联军的2-3倍,其中战死为4-5倍。这个表现已经不丢脸了。在斯大林格勒中,苏军在巴浦洛夫大楼坚守的时间就比整个法国还长。至于战争晚期,数百万苏军在东线大踏步前进,逐个击溃、歼灭德军重兵集团,解放东欧国家,就更不必多说了。后期参战的美军到44年末还被希特勒的阿登反击战一度打得蒙头转向,表现并不比苏军好。

综上,苏军在苏德战争表现并不丢脸。相反,正是苏军用奋战和牺牲,歼灭了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奠定了苏联战后两超之一的地位。


巴山夜雨涮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红军的总体战斗力不算弱,因此德军最远只是打到了莫斯科,苏联也没有亡国。

但不可否认,苏联的单兵战斗力不强。

在同等数量的德军和法军作战,苏军往往都是惨败。

即便苏军有着巨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往往也不能获得决定性胜利。

比如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实力如下:

1,910,361名作战人员

5,128辆坦克

25,013门火炮和迫击炮

3,549架飞机


而德军实力为:

780,900 名作战人员

2,928辆坦克

9,966门火炮和迫击炮

2,110架飞机

可见,苏军兵力有两倍以上的优势,坦克差不多二倍,火炮两倍,战机也多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伤亡率如何?

苏联伤亡估计:

一共863,303人阵亡、受伤、被俘以及患病(库尔斯克防御战177,847人奥廖尔进攻战役429,890人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255,566人)

6,799辆坦克和各式火炮被击毁

2,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


德军伤亡:

一共360,000人阵亡、受伤、失踪或被俘

1,500辆坦克和火炮被击毁

1,030架飞机被击毁


可见,苏军在兵力火力绝对优势下,损失仍然是德军一倍以上,武器损失更是惊人。

苏军的单兵战斗力并不高,甚至诺门坎战役的日军也是这么认为。

日军认为苏军士兵单兵作战能力低下,主要依靠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的火力优势。

而苏军坦克装甲车的战术也呆板,曾经被日军步兵渗透炸毁不少。

如此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苏军的训练水平不高。

尤其是战争期间,苏军兵员匮乏,前线急需要补充。

新兵被征召以后,草草训练就投入战场,让他们在战争中成长。

自然,一部分士兵经过战争考验会养成不错的作战能力,但更多倒霉蛋很容易就死去了。

二是苏军的战术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单兵素质和战术素养较差,苏军指挥官往往不能像德军一样采用各种战术以比较小的伤亡获胜。


相反,包括朱可夫在内,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实力碾压方式。

具体攻击时,对于德军某个防御支点采用数倍兵力火力,不惜代价的猛攻。哪怕苏军付出较大的伤亡,也要在短时间内吃掉它。

所以,苏军很多作战中,步炮、步坦协同都非常差,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协同,步兵往往容易遭受很大伤亡。

不过,苏军指挥官也并不太在乎,因为后方有着源源不断的补充兵,死伤的士兵可以迅速补上。

其实,倒也不是苏军军官不在乎自己人的性命,只是兵员素质实在不高。

如果采用德军的那种打法,试图依靠战术配合获胜,往往付出更大伤亡,旷日持久,还最终失败。


萨沙


小雪历史微鉴:从苏联卫国战争来看,苏联红军士兵并不弱,只是受当时政治、军事政策的影响,弱只能代表在卫国战争前期,苏联并没有拿起枪战斗的事实,而且斯大林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对敌进攻的策略导致的。

270命令是苏联卫国战争进入转折的导火线

有人说,苏联卫国战争进入转折的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看似是对的,实则并不是这样。为何苏联刚开始就陷入被动,这和斯大林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

苏联和德国有一纸合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的框架之下,苏联还一直利用西伯利亚大动脉源源不断的给德国运送小麦和补给,而另一方面,希特勒却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畅想他的帝国版图,因此,希特勒在刚开始的对苏战争中取得胜利是有背景可循的。

另一方面,苏联内部刚刚经过大清洗运动,很多苏联将领都被拉下马来,在内忧中,苏联根本没有团结起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来对纳粹进行战略反击。

从客观因素上说,苏联西部地区,一路都是一马平川的原野,在德国的钢铁洪流面前没有任何的阻挡可言,要说打局部的阻击,对于陆空连续施压的德国来说,只是将自己的部队开进了你们的领土,没有天险是导致战争前期最主要的原因。

在兵败城破、军心涣散的状态面前,斯大林只能下达那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270计划,虽然受人诟病,但是,它客观上使苏联众将扭成了一股绳,为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苏联红军一点也不弱,只是在全副武装的德军面前,显得很苍白罢了

苏联红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是不弱的,他们统一配备了M1891莫辛-纳甘步枪,这种步枪虽然比不上德国士兵的Ka98K,但是在一战、二战,甚至后来的越南战争,都是常规武器。

因此,从单兵作战能力来说,丝毫对比德国不弱,而之所以苏联后来能够取胜,除了依靠自然气候因素以外,还有主要是270计划。

270计划其实就一句话:切断每个人的退路,如果当了逃兵、俘虏,他们的家人都会以反革命罪被判刑,而自己也会直接被枪决,不需要向上级报备。

失去退路的苏联士兵后来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连捷连胜,将德国佬打到了柏林老家,血洗了历史上的耻辱。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1941年,由德国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后的两年时间里,纳粹德国扫平了欧洲除英国外的任何敢于抵抗的国家。

随着战事的进展和军事资源的消耗,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急于开辟另外的战场,补充消耗的石油以及各种的装备物资。英国有天险可守,缺少舰队的德国并不能一鼓作气的攻下英国,但是对于曾经的盟友苏联,德国可谓是信心十足,希特勒曾经在进攻苏联之前,说道“苏联看起来就像一座四面漏风的破房子,只要我踏上一脚,这座房子随时都会崩塌”!

接下来,德国参谋部在元首的授意下,开始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即“巴巴罗萨计划”!而纳粹的作战部队海陆空三军则秘密向苏联边境屯住!

6月22日,集结于苏联边境的纳粹190个师,共计550万人,4900余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以及近200艘战舰在希特勒的一声令下,开始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在战争初期,苏g联军队为什么会看起来很弱呢?

一、对于德军的作战方式以及军事行动的不了解

苏联红军在经过十月革命以及与白卫军和波兰的战斗后,其本身所执政的红色镰刀国力羸弱,国内的经济和军事都在缓慢的恢复中,对于波兰的领土也在慢慢消化,出于对德国签订协议的信任,在苏德战争之初,苏联红军可谓毫无防备,即使是发现了德国部署在边境的军队,苏联也调集了百万大军进行布防。但是令苏联没有想到的是,德军的战车和飞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突入到苏联腹地,配合作战的大炮和士兵在具体的作战方案的指挥下,可以迅速的组成突击集群,对部署在外围的苏联军队进行了围歼!你


二、失去先机的苏联没有了防御厚度

德军在进攻苏联的初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的德军利用战车可以快速机动的优势相互配合穿插,在苏联纵深近千公里的土地上,缴获和杀死了苏联大量的有生力量,德军的集团军群在基辅地区,对于苏联西南方面军几乎给予了歼灭性的打击,光是俘虏就抓了66万,装备和物资无算!

三、重创的苏联只得更换策略

失去了西南方面军的苏联可谓遭到了重创,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斯大林下令全国动员,有一城守一城,有一房守一房,利用苏联广袤的地域和众多人口,全民皆兵的苏联人尽量拉长德军的补给线,消磨德军的锐气,在空间换时间,生命换时间的策略上,暂时避免与德军进行正面决战的同时,给与德军重大伤亡,抵消德军装甲优势,火炮优势!


总结: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的战斗力似乎让人觉得很弱,在摧毁了几乎整个欧洲的德军的铁甲洪流面前,优良的战术运用和强大的火力装备,这些是正常的!但是苏联人的顽强随着战事的进展,受到了战火锤炼的红军士兵反而越战越勇,打得德国人节节败退!


诗涵果果


严格来讲不止苏联红军,也包括之前的沙俄军队,之后的俄罗斯军队,这个所谓的战斗民族,一直有一种蛮横莽撞的性格,这对于需求组织度的军队来说,就是这个民族出来的军队,一向指挥上粗枝大叶,执行上马马虎虎,能赢下来的战争,几乎都是靠把规模越堆越大堆赢的,所以之前,这个国家被称为欧洲压路机,就是靠大批灰色牲口堆出来的名声。二战当中,正好赶上军队大清洗,中高层军官几乎一扫而空,大批具有政治向天赋的文科性格低级军官,因善于唯上,不但自己得以幸存,还得以被提拔补充进中高级军官的空缺,这一情况给苏联红军带来的影响,在德国进攻之前已经显露无疑,那就是在三九年底开始的苏芬战争中,头上来五十万机械化装备的苏联红军,被阻拦在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状况之惨无以言表,催生出芬兰西蒙·海耶斯那种至今也无人能破的狙击记录,据说一堆堆苏联红军围着烤火,身边人被狙杀也无动于衷,完全就是要么你杀了我,要么我接着烤火的绝望心态,西蒙·海耶斯可以打完了自己携带的所有子弹后,混进苏联红军的队伍里,收集足够的子弹,再混出来到远处重新开始狙击……然后到四零年初,苏联红军由铁木辛哥重新组织,补充人员物资,以九十万人的力量一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迫使芬兰人投降,老天,当时芬兰总人口才三百万人……



这样的军队,等遇上训练精良,又有充分实战经验的德国军队,玩的还是装甲集群快速突击,分割包围的崭新战略战术,动不动就是几十论百万的苏联红军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老实说,苏联红军基层部队打得够凶猛了,但是没用,这是上层组织指挥上的问题,再狠再强的部队,一但被人包了饺子,断了后路,顶个几仗,弹尽粮绝后,除了死和投降,还能干吗?!先期几次大围剿,铁木辛哥和布琼尼都觉得应该先撤退避敌锋芒,斯大林坚持不肯,要死怼德国,苏联红军的指挥和士兵素质又确实怼不过德国,才有了几次会战,德国就几乎吃光苏联红军的表面部队。德国自己也有问题,太高估了自己,到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居然都没开始全国总动员。三板斧下来,没劈死苏联,被苏联人顶住了,才发现自己居然根本无法满足东线的后勤保障,于是眼睁睁看着欧洲压路机又启动起来。


到二战后期,出兵东北,已经属于痛打日本落水狗了,表面看苏联红军摧枯拉朽,实际算伤亡一样一点不低。后来苏联成为一个两强争霸的超级大国,一度还占有战略攻势的强手,可是从上到下,大咧咧到死的粗疏传统都一直没改变,其实单从训练上说,苏联红军的专业化并不差,训练水平也配得上大国地位,可是打什么仗都要先作死作到真死都不肯认真起来,包括八十年代初苏联最强盛时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九十年代以大压小打的第一次车臣战争,都是这德行,似乎每一次战争,苏联人或者说俄国人都不信邪,都要先把能吃不能吃的亏都先吃上一遍再说。再回顾到沙俄时代,跟英国扶持的土耳其打的那些仗,也一样的路数,所以怎么说呢?苏联红军的弱,其实不是真弱,在任何时代,他的军事水平,训练水平都在强国之列,从来就没有被甩开过,可是上上下下的态度,一直很成问题。


李三万的三万里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确实不强。毛子的优势在于人多,以及苏联靠近北极的严寒气候,所以熬死了德国军队。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的优势都在于人多势众。

在科技战争之前,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人海战术不是开玩笑的。如果是相似的火力情况,不是对战冷兵器,任你的火力再凶猛,那边有源源不断的人来袭,那又有什么用呢?

除此以外,二战欧陆东线战场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争是在苏联境内展开的。

苏联的气候环境很特殊,也就是冬天气候寒冷。如果德国的闪电战不能迅速击溃苏联,也就注定赢不了了,严寒会摧毁德军的气势。

倘若抛开人多、气候这两个条件:

无论是苏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还有士兵的个体素质,其实都不是最强大的。

但是,军事动员的数量这些优势,足以弥补它的劣势。为什么在二战前张伯伦想要祸水东引,为什么丘吉尔愿意放下成见和苏联联手,本质原因都是如此:

在苏联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能将德军拖垮的希望。

因此,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其实是给自己的催命符。

总而言之,这就是苏联成功的秘诀。


HuiNanHistory


苏联的武器装备不比德国的差,投放的兵力和装备都远远大于德国,但是被德国的这把锋利的刀刺的苏联差点没缓过劲来,一大半的领土被德军夺走了,到中后期才慢慢搬回来,才缓过劲逐渐强大起来。

当时的苏联红军确实庞大,并且有些臃肿不堪,外面看去庞大坚硬,被德军一拳打去立刻粉碎,因此德国就采取闪电战,几拳揍的的苏联差点被打趴下起不来。

苏德两国曾经签过《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还是抱着梦想,友好盟邦不会轻易去侵略苏联。刚开始斯大林还是蒙着头调整苏联红军内部基层,不管外面打的多狠,希特勒把欧洲多数国家都占领了,苏联还是抱着你打你的,不关我的事,这种态度最终把灾源引到自己头上。

德国打败欧洲多个国家,全部的战略资源搜刮过来,还把号称欧洲第一路军称号的法国装备也缴械了。这么多的资源整合在德国军中,德军的武器装备可是精良又是多种类型,有效地控制了装备缺乏。德军在攻打欧洲国家时总结了一个新的战术“闪电战”,这种战术在欧洲战争中已磨炼的更醇熟。

有点让希特勒郁闷的英国战场,丘吉尔率领的军队是多次攻打,快要打下来又被反攻过去,直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希特勒不想在英国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就反过身来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从三个方向猛烈攻击苏联防线。战争初期苏联红军被打的的一溃千里,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止德军的快速推进。

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苏联官被那么精良先进尤其是坎坷要多于德国,为什么就拦不住?打的到处跑。其实这有根源的,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红军内部进行大清洗,更换四万多名军官,大多数军官是没有实战经验,都是从底层提拔起来的年轻军官,军队又没有经过训练磨合,在战场中产生混乱的局面,像一盘散沙被德军打的找不见北。

苏联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损失了上百万,在激烈的交战中,战场倾向一面倒,德军越冲越勇,苏联红军却败得一塌糊涂。

德军虽然开始攻击迅猛,但是战线拉的太长,越深入兵源不足,又进入到寒冬时节,给德军的进攻带来了难度。刚开始计划是速战速决,没想到天气越来越冷,德军坦克装甲车被冻住不能正常的使用,战争陷入泥潭成了胶裹状态。

进入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给了苏联红军喘气的机会,经过调整和新式坦克的推出给了苏联重生,一举反攻打败了德军。


斌哥居丹霞


题主说的是苏德战争初期吧,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确实一溃千里,中后期才慢慢扳回来。说到底苏联红军前期那么弱鸡,多数还是自己作的,老话说的好“趁他病,要他命”,德国就在病怏怏的苏联帝国身上射了三支要命的箭。



在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时,德军基本统治了西欧,搜刮了大半个欧洲的战略资源,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称号的法军装备也都被缴械了,这些国家的装备都被德国整合到了自己的军队中;而且此时德军的新战术“闪电战”也在争霸西欧的时候磨锋利了。此时的德军就像磨的锋利的箭,希特勒突然性的转身弯弓将它射向了北方臃肿的红色帝国。



为什么说突然性呢?因为之前苏德两国曾签署过《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让斯大林迷惑了一下,而且斯大林相信希特勒会先把丘吉尔干服了才会调头干他,结果丘吉尔这个打不死的小强让希特勒损失惨重,希特勒不想在丘吉尔身上浪费太多的精华,就把箭头对准了斯大林…。



而这时候的苏联红军看起来庞大,实际上就像一大坨豆腐,臃肿不堪!想象一支锋利的箭射向豆腐是何种场景!这么一坨豆腐,又遭到了斯大林的大清洗,使得四万多名苏联军官被清理,而后又拔苗助长式的提拔了大量的底层军官,这些军官身居高位却没有高位的能力,因此当德军打过来的时候苏联红军呈现一片混乱的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损失了上百万人,这使得德军欲冲欲勇,而苏联红军则更加崩溃。



好在苏联这块豆腐足够大,德军这支锋利的箭射的越远,后劲越不足,“闪电战”在漫长的战线上越来越乏力。恰好此时寒冬来临,德军攻击的势头为之一缓,而豆腐遇到了严寒变成了硬邦邦的冻豆腐,这硬度不比石头差,锐利的箭射向坚硬的石头会迸发出一大团火花。希特勒射出的两支箭就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终于苏联红军遇寒重生,而德军则折戟!

我是铁血战史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