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京“小湯山”

他是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市第二醫院湯山院區)隔離病區的“最高指揮官”,當危重病人需要執行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時,作為麻醉科專家的他又挺身而出,冒著感染風險親自操刀。他,就是市第二醫院副院長殷國平。

殷國平副院長(右三)帶領醫護人員查房。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攝

只有一次插管機會,他挺身而出

2月2日,60多歲的劉女士(化名)被緊急收治進入市公衛中心。截至目前,她是我市收治的唯一一例新冠肺炎危重病例。

“患者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老慢支等多種疾病,入院時病情非常危重,病程進展很快。根據省、市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的建議,要對她進行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方便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包括吸痰、霧化治療、上呼吸機等。”殷國平說。

因為病人本身基礎條件比較差、嚴重缺氧,只有一次插管機會,如果失敗,患者很可能心臟驟停、失去生命;另一方面,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是被傳染風險最高的手術操作之一,因為新冠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呼吸道分泌物等傳染,而口腔和咽喉是病毒濃度最高的兩個部位,插管感染風險要比平時大無數倍。

“我是麻醉科專業出身,操作比較專業、經驗相對豐富,相比年輕醫生,承受壓力的能力也大一些,於是決定這個操作由我來執行。”殷國平說,“說一點都不緊張不可能,但主要不是擔心被感染,而是如果插管不成功,病人就沒救了。”

經過精心準備,殷國平走上了手術檯。身穿三層笨重的隔離裝備,頭上戴著護目鏡、隔離面屏,霧氣影響著手術視線;而患者身胖、脖短,氣管條件也不是很好。為了看清操作部位,手術過程中,殷國平的臉幾乎全程緊貼病人的臉,距離患者的口鼻基本上是“零距離”;氣管切開時,不可避免地有血液和分泌物等濺出,好在他憑藉嚴密的防護和老道的經驗,確保了自身安全和手術成功。

氣道開放之後,治療方案順利實施,患者情況逐漸好轉,目前已在嘗試脫離呼吸機。雖然不能說話,但患者還是通過簡單的手勢交流,向醫護人員表示了感謝。

殷國平(前)帶領醫護人員查房。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 攝

非典、甲流、埃博拉,他全部參與

殷國平說,相比2003年的非典,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護措施非常到位,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風險小了很多。

當年非典剛剛發生時,市第二醫院收治的第一例疑似非典病人,也是殷國平執行的氣管插管。“當時對非典還不瞭解,病人情況又很危急。他只是個8歲的孩子,不趕緊搶救,生命就沒有了。所以在沒什麼防護的情況下,我給他插了管子。事後檢查,這個病人是陽性,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後怕的。當時我小孩只有13個月大,非典的醫護感染率又比較高。”殷國平說,疫情就是戰情,醫務工作者必須義無反顧地衝上去。

2009年抗擊甲型H1N1流感,殷國平作為專家組成員也衝在了第一線。那年,他最大的考驗是一名重症甲流產婦。“孕婦的麻醉是非常困難的,一旦稍有疏忽,就是兩條人命。”殷國平說,因為治療需要,他連續20多天沒有回家,吃住全部在醫院,直到病人病情平穩。其間,殷國平母親車禍,需手術,他也未能到床前盡孝,對母親滿懷愧疚。

2015年,埃博拉病毒爆發的那一年,殷國平又參加了援非醫療隊,飛赴塞拉利昂抗擊疫情。

塞拉利昂地處西非,年平均氣溫可達30℃以上,當地醫院沒有空調,還經常停電、斷水,殷國平堅持4天一個24小時班,常常累到忘記了想家。“我們每天都跟‘死神’接觸。”殷國平說。

兒子正上高三,最擔心他的學習

作為新冠肺炎患者隔離病區的“最高指揮官”,殷國平和其他醫護人員一樣,在隔離病區和休息區“兩點一線”,不是組織各個隔離病區主任進行查房,主持病例討論,對住院患者進行救治,就是對接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各個小組,協調資源做好隔離病區的管理和保障。

雖然已是抗傳染病戰線的“老江湖”,但面對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殷國平的家人多少還是有些擔心。“這個病毒的傳染性比較強,我天天都給他們報平安。”殷國平說,現在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正上高三的兒子,再過幾個月就要高考了,“我每天住在醫院,連孩子學習也顧不上。我現在只能每天通過電話、微信多盯一盯,給他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