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要曹丕當皇帝,不讓他比較看好的曹植當皇帝呢?

嘟嘟歷史瞎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曹操就沒有看好過曹植,曹植只是因為文采詩賦,讓曹操喜愛,而剩下的比能力,比情商,比用人,都是比曹丕差一截子,並且曹丕有一樣東西,曹植絕對沒有,那就是野心。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指明曹丕來當皇帝的繼承者。

下面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

第一,自古立長不立幼,曹丕是曹操的長子,按照規矩就是要立曹丕為繼承人。

——其一,曹操總共有二十五個子嗣,在曹操心中有四位兒子能夠角逐這個世子之位,大兒子曹昂,然後依次是曹丕,曹植,和曹衝,但是因為曹昂在宛城之變中,被張繡亂兵所殺,因此他就想到了聰慧的曹衝,但是又因為天嫉英才,曹衝早早就因為重病逝去,這下,四位候選人只剩下曹丕和曹植了。——其二,曹丕是曹操的三子,而曹植要比曹丕年齡小,按照繼承人自古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曹丕直接就加了一分,在爭奪世子之位的比賽中,領先於曹植。這個得天獨後的優勢也使的曹丕對於世子之位更加勢在必得。

史仲文《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全史》:建安二年,曹丕的庶兄曹昂在徵張繡之役中戰死,按宗法原則,為嫡長子的曹丕實際具有了嗣子的地位。

所以說,曹丕因為自己是嫡長子,使的自己按照祖宗法則,成為了名義上的繼承者,遙遙領先於自己的弟弟曹植。

曹昂(上圖)和曹衝(下圖)

第二,曹丕的幕僚集團強於曹植的幕僚集團。

在爭奪繼承者的路上,曹丕和曹植雙方的幕僚集團進行了鬥志鬥勇,他們之間的幕僚如下。

——曹丕集團: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曹植集團: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他們各自結為黨羽,用陰謀,玩陽謀。並且為各自的正營輿論造勢,曹植依靠楊修身為曹操的主薄的原因, 得知了曹操對二人的看法,因此針對這些,曹植做出了改變,深的曹操欣慰,使曹植在這場世子之爭中佔據主動,但是因為曹植出身為文人,喝完酒之後,就會形態敗露,讓曹操撞到好幾次,使的他在曹操的心目中的形象大大折扣,曹植也離繼承者之位越來越遠。

其次,賈詡和司馬懿都是具有乾坤治世能力的大才,而曹植的幕僚們大多數都是文人,理論家,不是實幹家,在謀士的比拼中,曹植的謀士確實不如曹丕的謀士。

所以說,在第二項幕僚的比拼中,曹植又敗下一局。

曹丕手下謀士司馬懿(上圖)和曹植手下的謀士楊修(下圖)

第三,曹丕的情商高於曹植。

曹丕和曹植又進行了另一場比拼,就是情商的比拼,曹操有兩件事情為自己加了分,第一件跪送曹操遠征,第二件平定魏諷之亂。而曹植的這件事情則是減分,自己把自己打入了冷宮,如下:

——跪送曹操遠征:曹操遠征的時候,曹丕為了博得曹操的好感,親自跪送,並留下眼淚,以示不捨,使的曹操深受感動,覺得曹丕是個懂孝道的孩子。

《三國志》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

——平定魏諷之亂:平定魏諷之亂,其實是司馬懿、吳質的功勞,但是曹丕對他們畢恭畢敬,使的這幾位幕僚全力幫助曹丕,使的曹丕平定變亂,誅殺魏諷,但是也是離不開曹丕情商高的原因。

反觀曹植,敗筆盡顯,尤其是這個大失誤,使自己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如下:

——曹丕任性而為,私乘王室馬車,造成負面影響:曹丕在曹操遠征的時候,喝了點酒水就私自乘坐王室的車馬,擅自開了皇宮的中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告誡忘掉了。造成了負面影響,使的曹操大怒,下令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官員。從此加重對貴族和士族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為此時失去了爭奪世子之位的機會。

《三國志》: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曹植在和曹丕在情商的比拼中,又處於下風,這次直接被曹操徹底放棄,在沒有機會。

曹丕禮賢下士,彰顯自己情商很高(上圖),曹植私自乘坐皇室馬車,自毀前程(下圖)

綜上所述,曹丕因為自己身為嫡長子,並且情商和用人機制上都強於曹植,使的繼承者的天秤落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自己也如願成為曹操的合法繼承人。


向日葵愛歷史


百因必有果,這說明曹操還是理智的,而應了那句話,”知子莫若父”。文才和治才是兩個概念。

二子皆聰慧,不相伯仲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曹丕為長,大五歲,是實打實的同根生。二人從小都天資聰慧,又都在良好的教育環境裡成長,才學不相伯仲。

二子文學造詣都頗高,不相伯仲

曹操帶著曹丕和曹植,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建安三曹”,這是非常高的評價。

曹操的文學成就先不說,單說曹丕。他寫的《典論·論文》開創了文學批評的風氣,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文學批評是文學理論,是總結、分析、分門別類,是需要有全面的文學素養和積累才可以完成的。

曹植是歷史上少有的幾個浪漫主義文學家,很多人把他跟屈原、李白、蘇軾放在一起。可見他的文學成就是相當高的。作品就不多介紹了。

他們在文學上的研究和施力方向不一樣,但都在各自領域有相當高的成就,所以說他們在文學上是不相伯仲的。

曹丕文武雙全,曹植文強武弱

曹丕六歲時,學會了射箭。八歲時,學會了騎馬。 從十歲起,曹丕就隨父親征戰南北,長時間的軍旅生活鍛鍊了他強健的體魄, 建安二年,曹丕隨曹操南征張繡,張繡先降後反,曹操長子曹昂和侄兒曹安民遇害,年僅十歲的曹丕竟然乘馬逃脫。所以說曹丕是文武雙全,有膽識也有見識。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 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3] 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所以在文學上,曹植是略高一籌的。

曹丕思辨理性,曹植浪漫隨性

曹丕寫文學批評,評鑑建安七子,他做的是文學的事情,但也是“人學”。靠的是理性的思考,看待為題也是比較思辨的。對於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國的國君來說,這些是非常關鍵的品質,也是必要的基礎。

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浪漫隨性。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藉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

所以,曹丕的思辨理性和曹植浪漫隨性相比,更適合做一名國君。

曹丕更務實,曹植心高氣狂更務虛

相較於兩人曹丕更加務實。

文學批評自然是需要對要研究的作品多家研究,經過系統分析,整理而成文章,這需要有務實勤勉的精神。

曹植更精於創作,這是隨性而開放的狀態,因為其一直有才名,也更自傲一些。

這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可見一斑。

這樣的性格特點也更顯示出曹丕更適合繼承王位。同時也體現曹操確實是一個有雄才大略,有識人之能的人。


瘋哥哥l


筆者認為,曹丕是最佳人選。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在許昌去世,享年65歲。

曹操去世前曾經立下遺囑,立曹丕為世子,繼承他的王位。

他簡單地陳述了自己的生平,就像聊家常一樣,在場的文臣武將無不痛哭流涕。

曹丕當然也不例外,他雖然心裡非常高興,但表面看上去卻傷心欲絕。

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後,比曹操控制朝廷大權還要嚴謹。

他為了順利坐上皇帝,讓大臣上演了三次勸進的鬧劇。

第三次在半推半就中,廢除了存在400年的大漢王朝,建立了大魏政權,曹丕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

曹丕繼位以後,對他的幾個弟弟非常忌憚。

曹彰在外統兵,時刻威脅他的皇位,於是曹丕找機會削了曹彰的兵權,消除了外部的威脅。

另外一個就是曹植,曹植是有名的大文豪,在士族大夫的心中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曹丕正是因為曹植人氣高,所以想要殺曹植。

所以故意刁難他七步之內做一首詩,於是曹植就脫口而出《七步詩》,可見曹植的文采確實不一般。

但是,治國理政只靠文采好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曹操當初選擇曹丕的原因。

曹丕不僅狡詐多變,而且非常懂得隱忍,和曹操的性格最為相似。

一開始,曹操並非選擇了曹丕,而是長子曹昂,但曹昂在張繡叛變時,為了救曹操而戰死。

所以次子曹丕成為順位繼承人,根據古代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所以曹操立曹丕為世子是理所應當的。

再者,當時曹丕繼位讓部下最為臣服,首先就是實力急劇擴張的司馬家族,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即使立曹植為世子,也很容易導致兒子之間發生內戰。

這種禍起蕭牆的事件,是曹操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End—


冷月鉤沉


曹操非常欣賞曹植,曹操被封為魏王時,在立誰為魏國太子這個問題上,曹丕和曹植競爭激烈,曹操一度猶豫不決,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搖擺不定。儘管曹操多次表現出曹植的欣賞,但最終還是立曹丕為魏國太子,把曹魏的天下交給了曹丕。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曹丕是嫡長子,這是他最大的優勢

曹操雖然子嗣眾多,但是嫡子只有4個,也就是曹操正妻武宣卞皇后所生的幾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這幾個人是最有資格繼承曹操政治遺產的,其中曹丕是長子,曹植是三子。同樣是嫡子,曹丕是嫡長子,而曹植並不是。

曹丕作為嫡長子,他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是最有代表性的宗法制,歷代帝王和統治者,基本都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雖然理論上說,帝王和統治者也有廢長立幼的權力,但是這種風險是極高的,極有可能導致家業一敗塗地。

和曹操爭奪天下的袁紹,因為偏愛小兒子袁尚,對大兒子袁譚有點冷落。所以在權力分配上,總是給予袁尚更多。儘管袁紹並未指定袁尚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但袁紹身邊的人都看得出來,袁尚是袁紹內定的接班人。袁紹死得匆忙,沒有宣佈袁尚就是他的接班人。袁紹身邊的人都一致擁立袁尚為新主,引起了袁譚的極大憤慨。袁紹屍骨未寒,袁譚就和袁尚打了起來,打得不可開交、自相殘殺,讓曹操撿了便宜。

除了袁紹,荊州的劉表也因為廢長立幼,導致兒子自相殘殺,劉備藉機奪取了荊州。

這都是廢長立幼帶來的風險,曹操對此當然不會不警惕。曹操曾詢問謀士賈詡,曹丕和曹植誰更合適當繼承人,賈詡沒有問答。曹操很奇怪,為賈詡怎麼不回答,賈詡說,我在思考袁紹父子和劉表父子的悲劇啊。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三國志·魏志·賈詡傳》

曹操聽懂了賈詡的意思,於是就立了曹丕為太子。實際上曹操早有立曹丕之意,只是借賈詡之口,來表示自己會遵守嫡長子繼承製。

曹丕的謀士團隊,碾壓曹植的謀士團隊

曹丕和曹植爭奪太子之位時,雙方都有各自的謀士團隊,曹丕的謀士團隊成員有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曹植的謀士團隊成員有丁儀、丁廙、楊修。在曹丕和曹植進行激烈太子爭奪站時,雙方的謀士團隊為進行了智鬥。但是論智謀,曹丕的謀士團隊碾壓曹植的謀士團隊。

曹丕與謀士們謀劃如何戰勝曹植時,曾派人偷偷把吳質藏在馬車上,送到自己的府邸。被楊修發現了端倪,於是楊修馬上報告了曹操。當時吳質沒有隨意出入宮廷的自由,曹丕這麼做是違反法令的。曹丕得知楊修把此事報告了曹操,非常恐慌。吳質說別慌,下次你用馬車運載布匹以迷惑楊修。曹丕照做,楊修發現後,通知丞相府的人過來檢查,只是一些布匹罷了,讓曹操對楊修很是不滿,懷疑這是曹植在故意陷害曹丕。

曹操率軍出征時,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讚曹操的功德,文采斐然。但是曹丕卻沒有這樣的文采,不知所措。吳質就對曹丕耳語說:“與魏王辭別時,你什麼都不要說,大聲哭就行了。”曹丕聽了吳質的話,哭得非常傷心。曹操和身邊的人很受感動。大家都認為曹植華而不實,不如曹丕誠實孝順。

有一次曹操為了考驗曹丕和曹植,派二人出宮辦事,但又故意暗中囑咐守門士兵阻止他們外出。曹丕被守門士兵攔住後,只得回去了。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魏王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攔,你殺了他們就可以了”。曹植照做,殺了守門士兵得以出行。這本來是對曹丕和曹植個人的測試,但是楊修卻幫曹植作弊,曹操得知此事後,很厭惡曹植用作弊的手法欺騙他。

曹丕的謀士,特別是陳群和司馬懿,在三國時代都是頂級人才。反觀曹植的謀士,核心是楊修,但是楊修的智謀總是被對手碾壓。曹丕的這些謀士,智謀超群,在幫曹丕奪嫡是立了大功。而曹植的謀士卻只會誤事。

曹植雖有文學才華,但難以承擔重任,不是合格的繼承人

雖然曹丕和曹植都是有文采之人,而且都是建安七子的成員,但是論文學才華,曹植是建安七子中的翹楚,勝過曹丕太多。

曹植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後世文人的極力推崇,南朝劉宋著名文學家謝靈運,就特別推崇曹植,曾以才高八斗來形容曹植。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南史·謝靈運傳》

儘管曹植的文學才華,在三國時代無可匹敵,但他嚴重缺乏軍政才華,情商很低,性格也有諸多問題,任性妄為,不顧後果。特別是他嗜酒如命,非常容易誤事,很難承擔重任。這一點讓曹操對他非常失望。

有一次,曹植曾喝得伶仃大醉,夜闖司馬門,在宮中禁地縱馬馳騁。司馬門連接宮廷內外的通道,位置極為重要,所以當時規定任何王孫貴戚不得擅闖司馬門。曹植偏偏借酒鬧事,公然違反禁令,讓曹操對他大失所望,下定決心要立曹丕。

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三國志·魏志·曹植傳》

曹丕被立為太子之後,曹植徹底放飛自我,喝酒喝得更加厲害了,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曹植的叔叔曹仁被關羽所圍困於樊城,曹操讓曹植領兵解救曹仁。曹植卻因為醉得不省人事而不能領命。曹操對他徹底失望了,從此打消了重用曹植的念頭。

實際上,即便是選定了曹丕作為繼承人,曹操還是考慮要給曹植機會,讓曹植有展現軍政才華的機會,然後酌情重任,但是曹植自己無論是情商、性格還是軍政才華,都難以承擔重任。曹操就算是想給曹植機會,曹植也接不住。

論軍政才華,曹丕才是最佳繼承人

曹丕雖然在文學才華方面輸給了曹植,但是軍政才華,他絕對勝過了曹植。曹操南征北戰時,一直把曹丕帶在身邊,讓曹丕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曹丕稱帝前,擔任過五官中郎將、副丞相等重要職務,是曹操的助手。

曹丕的軍政才華,在代漢自立以後,得到了充分發揮。曹丕在位七年,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頗有建樹。曹丕在位期間,還以征討東吳為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曹丕還遣魏軍伐蜀,大破劉備義子劉封,收復上庸三郡。

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佈九品中正制,以保障士族的政治利益為條件,換取了士族的支持,穩定了曹魏初期的政局。曹操時期,曹操對士族實行苛碎政策,打壓得比較厲害,所以士族對曹氏集團是有牴觸心裡的,遑論他們支持曹丕稱帝。曹丕祭出九品中正制,成功取得士族對曹魏政權的支持,所以曹魏文、明二帝時期,政局相對穩定,使得曹魏有一個可靠的內部環境,來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推行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發展生產、穩定秩序。曹丕執政後期,魏國國庫充實,累積甚巨。曹丕還大力發展民生,勸課農桑、休養生息、減低賦稅等措施,使得曹魏的經濟有了明顯發展。

總之,曹丕的軍政才華,相當於曹植而言,簡直是壓倒式優勢,從曹丕在位七年的表現,就能看得出來。以曹丕為繼承人,才是曹操的最佳選擇。

結語

在曹丕和曹植的太子爭奪戰中,儘管曹操曾一度表現出對曹植的喜愛。但曹操作為帝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穩固曹魏政權。這個根本性問題,才是曹操最關心的。而只有曹丕才能做到,曹丕的嫡長子身份和軍政才華的優勢,都遠勝曹植,只是在文學才華上輸給曹植,但治國依靠的是文學才華嗎?曹操選擇曹丕是必然的了。

除了以上這些,在雙方謀士PK戰中,曹丕的謀士團隊碾壓曹植的謀士團隊,這也是曹丕能勝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袁衛宇


實際上,在選位的繼承人上面,心裡深處,曹操是傾向於曹植的。小學課本上的曹植稱象,是那個時候的大人也一時想不到的方法。況且一個玩童了。所以,給曹操的震憾很大。即使是當代,也不失為一美談。

那麼,為什麼後來曹丞繼承了曹操的位子,而非聰明絕頂的曹植?

眾所周知,就是從現代的宮廷戲裡我們也知道:宮中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爭權奇位,都非常殘酷。

尤其是臨近敏感時刻。

曹丞不善詞令,文章做得也不如弟弟好。於是,就有官僚給曹丞出了一個點子:哭!

按理說,領兵出征有哭聲是不很吉利的。

然而,這是曹家大公子曹丞依依不捨父親勞頓遠征的哭。

鼻淚橫流。

特別傷心。

而曹植卻以詩文辭父,雖意滿心誠,但,次數多了,卻怎比得上眼淚值錢。

古人講究百善孝為先。

曹操開始傾心於曹丞。再說,古人立長為大,也是那時候的一種倫理規則。

大臣大都保守。

曹操死後,曹丞上位。

但,他始終放心不下弟弟,欲藉口除之,令曹植七步內做成一首詩,否則以欺君之罪斬首。

就是那首流傳千古的: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的名篇絕古之作!


一棵飄草


因為曹操是漢臣,曹操而且已經是王爺了。權力已經到達頂峰。沒必要在越雷池,曹操是魏王,有兵有將,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就連御林軍都是他的。曹丕就不同沒曹操那麼大魅力壓不住人。所以要想成事控住大局就得做皇帝。不是反正漢皇帝反撲。控制不住就完了,不過最後曹氏一族還是被司馬氏轉了空子,江山落入司馬氏。,






蔣小哥哥


作為時代的風雲人物,一生充滿了傳奇,然而他的一生又有很多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四個人中,曹丕最不受曹操歡迎的一個,為何曹操最終傳位給曹丕?其實,這和一個小孩關係重大!

曹昂是曹操妾室所生,但因為生母早亡,就由曹操原配丁氏撫養長大,而丁氏又無子女。所以,曹昂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優勢。況且,曹昂勇毅果敢,一直隨曹操南征北戰,深為曹操喜愛。在這一點上,曹丕、曹植、曹衝是不能相比的。

曹衝也是妾室所生,屬於天生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且經常幫助犯錯之人解脫,“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因此,曹衝深得曹操喜愛,甚至“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就是想把皇位傳給曹衝。

後來,曹操還對曹丕說過“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曹丕自己也承認曹衝不死,自己沒有機會。然而,這兩個曹操極為喜歡的兒子,卻都去世的比較早。197年曹昂戰死,208年曹衝早夭,於是繼承人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中挑選。

在曹植和曹丕這兩人中間,如果談曹操更喜歡誰,那麼毫無疑問的是曹植。

眾所周知,曹植是著名的文學家,寫下過很多傳世名篇,文學家對他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尤其是210年曹植一揮而就寫下的《登臺賦》,讓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認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另外,加上曹操本身文學修養很高,所謂英雄惜英雄,以及曹植性情坦然,不追求奢華,符合曹操的口味,因此對曹植非常喜歡,將他看成了繼承人。

214年,曹操征討東吳,就讓曹植留守鄴城(曹魏都城),並且語重心長的說:“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顯然,曹操這是把曹植當成繼承人來培養了,但希望過於任性的曹植奮發圖強,而不是整天我行我素。

從曹操對曹昂、曹衝、曹植的態度來看,曹丕是曹操最不看好的一個。然而在217年,曹丕卻擊敗了其弟曹植(同母弟弟),被立為魏王世子。

這一年,固然有曹植犯下大錯,“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的奔馳)。太祖大怒.......植寵日衰”,讓曹操大發雷霆、以至“植寵日衰”之外,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鮮為人知:曹操對曹丕這一點極為認可!

《明帝紀》: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有的本領,即便一些小臣,名字簡歷甚至父母兄弟之類,曹睿一見之下,就不會忘記,所以曹操異之,感慨的評價:有了你,家業就可以繼承三代了。於是,就讓小孩曹睿常伴宴會左右。

顯然,曹操傳位曹丕,或許從曹睿身上能找到答案:曹操這是隔代傳位。217年,曹魏面臨的局面不容樂觀,東吳、蜀國,北面蠢蠢欲動,想要守住甚至開拓基業,能力一般的皇帝根本做不到。

然而,曹植的兒子曹志,雖然表現不凡,但和曹睿一比,確實有不小的差距。從史書上看,曹操對他也沒有什麼評價。而且,曹志是庶出,對隔代傳位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缺陷。在兒子這一項上,曹植是敗給了曹丕。

後來,曹睿繼位之時,面臨著內有宗室及老臣,外有東吳、蜀國、鮮卑等,但曹睿卻沉著應對,西阻蜀軍(北伐),東挫孫吳,北敗鮮卑,內部將等老臣駕馭的馳張有度,所以劉曄評價他“、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可惜的是,曹睿英年早死,否則幾乎不可能有司馬懿的。

其實,歷史上類似的隔代傳位還有很多,比如周朝的“季札讓位”,司馬炎傳位傻子司馬衷(說出何不食肉糜之人),就是看中了好;傳位,也有看重的意思在裡面,這樣傳位就確保了三代基業。所以,曹操之所以傳位曹丕,和曹睿關係密切,甚至可以說是曹丕繼承曹操之位的最大助力。


多爾袞愛新覺羅


確切的說,曹操不是讓曹丕當皇帝,而是讓曹丕當世子而已,當時的曹操是魏王。而曹丕當皇帝是曹操死後的事兒了,曹丕的皇帝是他自己的選擇。

當時曹操的主要選擇是曹丕和曹植這兩兄弟,而且曹操開始真的是很看好曹植的,曹植聰明伶俐、文采飛揚,曹操帶兵出征時,曹植曾三次擔任鄴城留守(鄴城是魏的國都),足見曹操高看曹植,那麼曹丕是如何反敗為勝的呢?

一、嫡長身份

曹操最早的接班人是長子曹昂,建安二年(197年)其隨曹操出征張繡,張繡降而復叛,曹昂為救曹操被殺。曹昂本是庶妻所生,但由正妻丁夫人撫養,其死後,丁夫人悲痛至極,離開了曹操。卞夫人便成了曹操的正妻,她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其中曹熊早死,而曹丕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

雖然曹操從不按常理出牌,但曹丕這個身份還是給他在名義上有了無可辯駁的理由。

二、文武雙全

其實在徵張繡的戰鬥中,曹丕也是跟隨者之一,當時尚是少年的曹丕趁亂,奪得一匹馬和曹安民逃出了重圍,可見其武力不差,一些相關文獻中也記載過曹丕擊劍技術出色。

而作為“三曹”之一的曹丕,其文采也很好,可能在賦上面不如其弟曹植,但曹丕是文學批評的始祖,也是七言詩的開創者,在中國古代文學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曹丕性格沉穩,甚至有些陰鷙,在這方面很像其父親曹操,這樣的人更加符合一個政治人物,而不是一個純粹的文人。

三、以史為鑑

曹操在立儲上面,是十分猶豫的,他曾問過重臣賈詡: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三國志》

袁紹的敗亡原因之一就廢長立幼,劉表也是如此,這是曹操心知肚明的,但往往當局者迷,賈詡一席話就讓曹操大悟。

四、支持者眾

當時朝中的大臣確實分為兩派,其中支持曹丕的顯然更多,這是曹操需要考慮的問題,畢竟違反常規的禮制廢長立幼,很可能讓朝政不穩。這裡要說說曹植的支持者。

楊修,這個愛耍小聰明的人,其弘農楊氏的背景,並且與袁氏有姻親關係,讓曹操十分反感,一個雞肋要了他的命。

丁儀、丁廙兄弟,這兩人和曹丕有嫌隙,完全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荀惲,荀氏是東漢的名門大族,其父荀彧,曹操的女婿,這個人倒是有些分量,不過隨著父親被逼自殺,也比較低調了。

楊俊,很有才能,可惜沒啥政治背景。

而反觀曹丕的支持者們:太中大夫賈詡、丞相府東曹掾兼魏國尚書崔琰、丞相府東曹掾兼魏國尚書僕射毛玠、丞相府東曹掾邢顒、魏國虎賁中郎將兼侍中桓階等多人。此外,魏國大理鍾繇,魏國奉常王朗,魏國黃門侍郎夏侯尚,以及武將之中的徵南將軍曹仁,曹操帳前近衛軍將領曹休、曹真,都與曹丕保持著親密關係。從他們在曹丕當權用事之後備受優寵的事實來推測,這些人當初一定是曹丕的堅定支持者。這些響噹噹的名字足夠曹操好好考慮了。

五、自亂陣腳

就在曹植第三次留守鄴城的時候,飄飄然的曹植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在一次出遊中,曹植擅自開啟司馬門並驅車於馳道,司馬門和馳道是魏王曹操專用的,這讓曹操十分惱火,認為曹植是僭越,是大不敬,於是立即下令處死那位公車司馬令,同時,又痛責曹植一番。曹植此次失誤基本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曹操認為曹植輕佻,不堪大用。

綜上所述,曹丕就當時的最佳人選,雖然曹丕執政後,篡漢、搞出九品中正制、壓制兄弟,這些都頗受後世批評,但誰敢保證書生意氣的曹植會做得更好呢?歷史上文人皇帝敗家的事情還少嗎?


黑水布衣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梳理,為何曹操最後將王位傳於曹丕,,而不是其他的兒子,寡人從以下四點做一個基本分析:

1,嫡長子繼承製

漢王朝從武帝劉徹罷免百家,獨尊儒家開始,基本上繼承了上古周朝的各種禮儀制度。從大位傳承製度上也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從而穩定了帝位傳承上的國家動亂威脅。東漢末年這一制度不僅深入人心,更為重要的是的確起到了穩定國家局面的良好作用,因此受到了從上至下的遵從。在曹昂救父犧牲以後,曹丕成為事實上的嫡長子。比如,當曹操要立世子時,問了很多謀士。當問到賈詡的時候,賈詡什麼都不說,只說了一句:我現在想起來袁紹和劉表了啊。暗示曹操立長別立幼。曹操亦不例外,在魏王世子人選上,也不得不考慮和接受這一制度,同時,跟隨曹操的士大夫和武將們也支持嫡長子繼承製,進而保持曹魏集團的政治利益能夠長久延續。

2,政治能力突出

曹丕作為長子,在成長過程中,始終有優秀的政治幕僚為其獻言獻策,後又師從司馬懿,在政治歷練中,成長最為突出。其次,曹丕本人也是一個極富有政治野心和謀略的人物,這在曹丕稱帝后時刻防範司馬懿,同時又能善用司馬懿這一點就完全可以看出其權謀手段的高超之處,而且,這也在曹操眾多子嗣中,曹丕完全碾壓了其餘兄弟。在曹丕被立為世子之前,就經歷了多次的政治危機,每次都能通過及時的補救化險為夷,如果沒有高師指點,沒有個人強大的政治歷練,是肯定過不了其父曹操的考驗。個人認為,曹丕在這方面優秀突出的能力,也是被曹操立為世子的重要原因,畢竟不是得了大位,就能在眾多能臣武將手裡坐穩江山的。

3,政治資源豐富

曹丕的政治資源也不是其餘兄弟們所能媲美的,其中最為出名的四位謀士有司馬懿,陳群,賈詡,吳質。這四位謀士在曹丕爭位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司馬懿,賈詡,陳群,都是東漢末年名揚天下的謀士,而且是世家大族,其身後有雄厚的家族背景為曹丕做支撐,如此雄厚的政治資源,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一股不容忽略的力量。豐厚的政治資源,同時也練就了曹丕成熟的政治表現,也能使得曹丕在日後王位繼承後,能夠震懾和管制住其父手下的悍將能臣,也能使王位傳承穩定過渡,不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混亂事件,能夠最大限度維護現有的政治利益。

4,其餘人的缺陷明顯

最後一點從曹丕其餘兄弟中間分析可知,具有代表性的幾位公子如曹彰,曹植,雖然在特定領域有非常突出和優秀的表現,但整體上比較,在政治謀略裡,遠不如曹丕歷練的得心應手。就如漢初的軍事奇才韓信,雖然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天才統帥,可在政治上卻如同一個幼稚的小孩一般,最終只有悲慘的下場。同樣的歷史事實,體現在曹彰身上,曹彰在曹操兒子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勇將,帶兵打仗曹丕絕對不能與其匹敵,但在政治上,卻如同一個孩童般稚嫩,根本沒有任何優勢跟曹丕較量。對於曹植來說,雖說文學水平聞名天下,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可是不要忘了,建安七子裡,曹操,曹丕,曹植,一曹三人均在其中。可見,曹丕的文學造詣也並不差。但曹植在大位考驗過程中,其表現完全不合格,曹植門客全是一些文學愛好者,沒有合格而優秀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在大位爭奪上,怎能不敗?曹植本人依仗才華,酗酒高歌,情緒感性,性格任性,這些浪漫的品質,在其父曹操眼裡,肯定不會被作為繼承人合格的考核標準,因此,曹植失敗是必然的。至於曹操其餘子嗣就不再一一論述了。

綜上所述,在曹操諸多兒子中,也只有曹丕具備各方面的基礎資格和考核標準,因此,曹丕繼承魏王爵位,進而代漢建魏,也是順其自然,合情合理,符合事實發展過程的。


雍涼士子


曹操要曹丕當皇帝,不讓他比較看好的曹植當皇帝,這主是從當時的政治背景和曹植的個性特點決定的。


當時三國鼎立,社會動亂,三國之間互相虎視眈眈,而曹植只有文才,寫寫詩詞歌賦是一把好手,並無統軍之帥才,僅僅適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在治理國家上當亂世之皇帝顯然曹植不適合。如果當時曹植當了皇帝,曹操苦心經營的魏國只能落得和劉禪一樣國破家亡的結局。

曹丕就不一樣,既有文才,也有帥才。大家都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曹操相當年想把王位傳給曹衝。但曹衝死的較早,而且當時有流言蜚語說曹丕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後立馬叫來曹丕,曹丕對此事死不認帳。儘管曹衝很有可以是曹丕害死的,但曹丕這種即使做了錯事也死不認帳的行為,不就象曹操當年殺呂伯屠一家後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如出一轍嗎?在三國這個年頭,在曹操眼中能夠做大事,成就皇帝就必須不擇手段。



曹丕是曹操此時的長子,根據謫長子繼承製,也是由曹丕繼承。曹操曾問謀士賈詡,賈詡說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再引用劉表、袁術等讓小兒子繼承最後敗亡的例子,使曹操覺得曹丕當皇帝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於道義更合法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