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說說是曹丕和曹植哪個更有才,什麼又是才,伎倆是才嗎?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其實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看見了別人的回答,無語了,都什麼認知啊。

曹丕和曹植誰更有才?我想先從側面映射一下。曹丕和曹植作為王子(魏王之子,競爭王位),兩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勢力。曹丕的打手是司馬懿(其實是吳質等,但司馬懿更有代表性。),曹植的打手是楊修。

楊修有才嗎?很多人會說有。但楊修真的有才嗎?軍事,政治,經濟,民生,他哪樣拿得出手?

一直以來,我們都對有才有個誤解。楊修是頂聰明的那種人,他比曹操都聰明。但這種聰明如果不能用在正途上,永遠算不上智慧。

曹丕和曹植的對比就類似於司馬懿和楊修。曹植無疑是更吸引目光的那個,但論有才,曹植絕對比不上曹丕。

詩詞是小道,李白有才,愛因斯坦一樣有才。誰更偉大?

三曹裡面,曹操的文辭質樸,大氣磅礴,遣詞造句之間自有一番至理,而曹丕主持典論,首創批判性文學,更是七言詩的鼻祖。但論詞藻華美,天馬行空,他們拍馬都趕不上曹植。

但是有才絕不僅僅是誰的詩歌更傳世,更不可能是誰的詞藻更華麗。

曹植有才,但是是小才,曹丕總覽全國,開創九品中人法,政治上杜絕宦官外戚專政等等一系列措施,才是大才。

曹丕的《典論》是一部有關政治、文化的論著,全書大概在宋代亡佚,今僅存《自敘》、《論文》兩篇較為完整。《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較早出現的一篇文學專論,也是漢魏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它論述了文學批評的態度、作家的個性與作品的風格、文體的區分、文學的價值等頗為重要的問題。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這是對典論的評價,盡情的展示個人天賦是有才,但若能總結歸納,推陳出新,才是更高級的。



漢魏英雄傳


現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來看,對才的重視程度不一樣。曹植之才是文采,才高八斗來形容毫不為過。曹丕之才是帝王之才,有城府,有權術,有謀略。盛世看曹植,亂世看曹丕。

相傳曹植從小就出口成章,能吟詩作賦,深得曹操喜愛。洛神賦和七步詩是其最為後人熟知的作品。但曹植書生意氣太重,為人倨傲不恭,放浪形骸,且沒有任何城府。有一次曹操派曹植去漢中督戰,結果出發前的夜裡曹植竟貪杯喝醉,錯過了出發時間,引起了曹操的強烈不滿。後因為辦事沒有主見,常聽從主簿楊修的話,犯了大忌諱,最終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曹丕從小表現平平,遠不如曹植耀眼,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也拍不到前面。但曹丕心有大志,一開始就有承襲帝位之心,所以為人處事不卑不亢,善於抓住機會。曹丕善於處理軍政大事,籠絡人心,得到了曹操一幫舊臣的支持。最終贏得了王位。

綜上來看,亂世之中,曹丕之才或許更為重要。如果曹植不是生在將相之家,可能會有個名滿天下的結局吧。





泠喃


曹丕曹植誰更有才這個問題我覺的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文學上的才華,二是政治上的才華。

就文學上來說大家比較公認的是曹植:

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一個事實是,不管是在當世還是後代的大多數文學評論家眼中,的確是曹植完勝。因為不管是在風格潮流和政治形象上,他都有很多優勢。他的很多好的辭藻和文筆,也是歷代值得提倡效仿的。畢竟大多數文人多感性,少理性,曹植更符合多數文人的喜好,不是一句“思王以勢窘溢價”這麼簡單。

曹丕在建安文學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因為別人都走慷慨悲涼的陽剛路線時,他選擇了細膩陰柔的路線。別人都在寫五言的時候,他在注重六言、七言、雜言。《燕歌行》現在看來是曹丕最好的作品之一,但在當世根本沒人注意,認為“體小而俗”,七言詩要到曹丕死後四五百年才發揚起來(初唐四傑都很欣賞曹丕)。

真正能夠超越時代的客觀公允的文學評論家,劉勰認為曹丕、曹植兩人各有千秋。

但總體來說還是曹植稍勝一籌。

另一方面是曹丕個曹植得政治才華對比則是曹丕完勝:

跟25歲就當副丞相的曹丕相比,曹植為人比較隨便,略顯輕浮,固執己見,惹是生非,不是個合格的政治人才,最多適合做個落拓不羈的文人墨客。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陳思王植傳》載:“陳思王植字子建……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植旣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勑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植與諸侯並就國。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魏書》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

211年,曹丕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217年,曹丕在奪嫡之爭中擊敗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太子,正式成為曹操的繼承人。

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十月乙卯(十三日)漢獻帝劉協遜位,庚午(廿八日)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他感慨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傳聞舜、禹通過禪讓成為天子)

改革選官制度。採納陳群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使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得到確立和鞏固,得到他們對曹魏政權的支持。此項制度受後人指責頗多,直接導致晉朝士族壟斷政治、人事的局面。

限制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機。

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重視文教。黃初二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恢復社會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聽任典農治生,民屯的成效受到影響,出現弊端。

在貨幣政策上,雖曾於登基時發行錢幣,但卻遭到失敗;之後更因穀物價格高騰,罷除了五銖錢,自此之後終曹魏一代“以物易物”反成為北方主要的經濟型態。

與吳交鋒。黃初前期,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封號。經過多次斡旋,魏吳最終走向敵對。期間曹丕三次親征東吳,均無功而返。

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

曹丕知人善任,能夠聽取群臣諫言。但是他氣量狹小,不能公正處事。

力行簡葬。曹丕在《終制》中表示,壽陵因山為體,不封樹,不立廟,不造園邑神道,不含珠玉,斂以時衣,陶器陪葬。曹丕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深受當時社會風氣和他父親曹操的影響。曹丕死後,按《終制》葬於首陽陵。o

而題主所說什麼是才,才美之表現於外者,多指文才。最早出現在《北齊書·崔瞻傳》:“ 崔瞻文詞之美,實有可稱,但舉世重其風流,所以才華見沒。”

伎倆現在多不認為是才,而是當作一個貶義詞在使用,它得意思為:

1.手段;花招。例如: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

2.技藝;本領。例如:見他伎倆,飛馬報太祖。——明·佚名《英烈傳》

3.猶言狡詐。《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我罵你句真伎倆,媚人狐黨,衝一片假心腸。”

伎倆在在現在的使用中,多形容人卑鄙的計策手段。多是貶義詞。


你的微笑呢66


曹丕有治才,懂權謀,能隱忍。這是大才。

曹植有文才,能七步成詩,但放浪形骸,持才傲物,又好表現,蔑視了權謀。所以曹植是繼承不了曹家天下的。

物以類聚,什麼樣的人,身邊聚的就是什麼人。基本曹丕身邊的,都是熊虎之臣。曹植身邊的,都是些理想家與狂生。

至於說什麼叫才能?

能吟詩作詞的,也是才華。但光會吟詩作詞而不能致用,尤其是生於君王將相家的,那麼這才,就叫浮才。三囯大爭之世,人們重的是爭霸的實才,詩詞的才能,在這個時代吃不開。曹植的,就是浮才,若生於宋朝後,或許太子就是他了。在三囯,投錯了世道。

如唐代的裴行儉論才,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器識,就是實才。曹植就缺了這個。

至曹丕,那就不說了,勝利者,沒啥好說,無實才焉能勝利?

至於伎倆是不是才,就看你怎麼用。用對了,叫陽謀,真才。用錯了,那叫陰謀。陰謀都是敗露了才稱陰謀,既敗露了,豈還能叫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