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们是否大多数时间都在生无可恋,感觉人生索然无味,怎么办?

蒋凤君


关于一个人的需求上升

如果看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会看到金字塔式的需求递进层次,从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个历经近20年的心理发展。

所以,一旦你过了20岁,甚至更早开始接触社会,进入到群体当中的人,都会产生很多和上学时期不同的心理感受,包含人际关系、生存压力、社会性竞争压力等等。无论你是出生贫寒还是含着金匙出生,成年之后都逃脱不掉这些压力,只是每个人所要面对的状况不同。

所有的这些压力除了外界不可控的客观因素之外,有一个来自于内部的巨大压力,那就是自我实现,它包含着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以及可控度,当这个需求无法被满足时,产生的焦虑感既可能成为动力,也有可能成为强大的自我防御机制,最有可能的就是各种形式的逃避。

所以,当逃避成为习惯时,大多数人会自动屏蔽那些可能造成压力的事件,例如:接受一个较难的任务、改变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生活等等。

一般情况下,这就是造成空洞感的原因之一。

同时,焦虑、空洞感的背后还有可能产生一种潜意识状态,就是通过虚幻的安慰来弥补这种缺失,例如:有的人喜欢从一些书籍、电影、网络中寻求自我实现,喜欢幻想自己成为有钱、有权或者其他自己认为更优秀的人生。

但回到现实时,由于这种无力感和自卑,进一步造成了空洞。

关于空洞,其实并不是“无药可救”

当然,选择在于自己,习惯空洞之后可能也是一种人生选择而已,但对于人类来说,主观能动性从来不会完全缺失,我们所要做的是不断地尝试。

1、脱离幻想

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甚至是脑子里的思维,回到现实,不给幻想丝毫机会是一个人能够开始感受真实的环境、自我,重新建立现实感的第一步。

2、客观评价自身以及资源

无论你自己或者家庭处于怎样的状态,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社会可能很现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翻天覆地做不到,明年的自己比今年好一点点我相信是没问题的。

所以,你能够做什么,你想要做什么,多久实现,你需要准备什么,你需要付出什么,多考虑这些,动力自然就会不断地产生。同时产生还有你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以上两点,我认为其实不需要付出太多就能够做到,也并不是鸡汤式的鼓动,如果目前你的状态只是偶尔或短期的,那么我想你应该尝试一下。

如果你认为自己确实做不到任何改变,那么,平平淡淡的活着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希望我的回答帮到你了。


心理博学社


我是一名教师,有的时候就是在反反复复做一件事,早晨下午晚上都是同样的事,我甚至想过老了以后面临死亡我会怎么样,我是坦然面对呢还是畏惧死亡,我都没有确定的想法,就是一直在想,其实我是害怕的,害怕面对现实,害怕以后发生的事,所以在学校的两年后毅然辞职,和另外两个朋友开始搞课外辅导学校,一做就是8年,这8年,艰辛与痛苦同在,喜悦和幸福齐飞,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高考数学资深教师


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是无可取代之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世所背负着的责任,他就会将这份责任发扬光大。当一个人意识到了他需要承受来自他人温情,当一个人意识到了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业,他就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所以他能坦然面对前方的任何挑战。


逸潇俊


不应该如此消极!为人在世,对的起天,对的起地,对得起自己良心,对的起亲人,没有遗憾,无悔这一生,就够了。我这一生,有过最爱我的女人,有最好的朋友,有子有女,肆意恩仇,除了一个女人,我不欠任何人,只有下辈子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