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秦孝公为何选择法治治国?而不是帝道,王道?

资深人士说文史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首先:先了解帝王道与法家的区别。帝王道归根结底是人治,是凭着帝王的个人魅力及领导能力来统率群臣,管理国家,注重的是人。碰上贤明君主,则国盛民安;反之,一旦出现昏庸无道的君主,则国家危矣。既不能安朝堂,又不能开疆拓土指天下,反而被列国窥视觊觎,合纵伐之。所以,一切的人治手段,中心是围绕着人来建立,而这人就是君王。要求的是,既能恩威臣民,又能纵横列国,风云天下。

而法家的中心是法,不是人。国家围绕着法律行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论亲族王族或是平民百姓。一切的依据就是法律。法律的健全就能保证国家人民皆依法行事,循规蹈矩,不敢逾越法的鸿沟。这样就把“人”给剥离出来。既便是碰上无道君主也不至于国家乱套崩蹋,陷入混乱。所以,法家的中心是围绕着法律来建立,和人无关。只要是犯了法,不避亲族显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律依法治罪。

其次,孝公任政时,国贫民弱,再也不是春秋秦穆公时,与列国相抗衡的大国。己逐渐沦为被列国欺凌压迫的小国,割地求款,忍气吞声,委屈求全。国内现状也不太好,壮丁减少,老弱居多,田地荒芜,贸易停滞。整个的秦国是内忧外患,民众疾苦,哀怨遍及。面对如此窘境,孝公第一要务就是以最短时间强国富国。显然法治更适合当前的国情,所谓的帝道也好,王道也罢,毕竟是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孝公等不起,秦国也等不起,唯有法治,才能在短时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商鞅在进行改革时,第一批颁布的法令就是鼓励农桑,奖励开垦。围绕着全国土地实行颁发一系列的政策,奖赏机制。国家的强盛与否就是民生,百姓饿不着,冻不着,才能保证所有的运转。很显然,这些法令政策的执行与延续,只有法治才能做到。事实也证明,孝公的眼光是长远的,秦国自从实施了“商法”,历经孝公,惠王,武王,昭王及后来一统的始皇,国家的经济财富是一代比一代强,越来越富有。这也为赢政剑指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有,秦国的政治环境,也逼的孝公只有走法治这条路。在孝公之前,国内就经历了几代王位风波,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看似平静的湖面,实则是暗藏汹涌,激流澎湃。地主阶级的利益权力相争,又或农民为了生存,与地主们的斗争,当然,这些还是基本的。最厉害的在于,朝廷中派系相斗,及士族与赢氏家族的权力角逐,这才是最严重的。而对于刚即位的孝公来说,既没战功,又无威望,还得不到各士族的支持。在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况下,实现心中的强国梦,真谓是难于上青天。而面对重重险阻,孝公是如履薄冰,坚定迈出改革的步伐。在进行大方向的甄选判断时,肯定的选择了法治这条路道。

只有法治,才能遏止士族的争斗;只有法治才能公平的处理国民的矛盾;也只有法治,才能维护当前的王位统治。

总而言之,对于刚接手秦国的孝公来讲,面对列国的挑衅欺压,国内的动荡不堪。在细心的斟酌之下,不移的坚定法治,真是难能可贵。而这一国策大方向的选择,也让秦国在以后的改革上,民生逐个富庶,国库逐渐富裕,兵力逐步强大。多年的蜗居一方,也使秦国有了东出的梦想。在整个战国阶段,没有孝公慧目独到的眼光,没有孝公矢志不渝的坚定变法,也就不会有后面所有的一切一切。

法治这一方针就没缺陷吗?当然有!法治最大的优点在于,人人面前平等,不避权贵,也不避王族。只要是犯法,就要受到处罚。典型的代表有赢虔,孝公的哥哥!被施以劓刑,也就是割鼻子。还有太子赢驷触法,同样没逃脱制裁。不足的地方在于,为达到新法的快速实施,在刑法的处罚上过于残暴严峻。情法一体变成了只有法,而无情。这只是一家之言罢了。绝没有批判历史的权力。或许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无情的,严峻的法律,才能让国民更好的遵纪守法,各司其责,各尽人力。或许无情的法律,也是对民众最大的有情。自古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让人人都讲规矩,知法,懂法才是最大的情谊。

本篇结束!


铭豪谈史


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与秦孝公总共是谈了4次话。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商鞅共提出了4种方案。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以及强国之术!

从这4次二人对话过程中秦孝公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其效果为什么会选择法治治国(原文中叫强国之术)

第1次商鞅提出了以帝道治国,秦孝公听睡着了。

第2次商鞅提出了以王道治国,秦孝公还是不满意,并责备了引荐人景监。

第3次商鞅提出了以霸道治国,秦孝公对商鞅很友好,虽然没有任用他,但有了和商鞅进一步深谈的愿望。

第4次商鞅提出的强国之术,秦孝公与商鞅非常投机,两个人一连谈了好几天,最终决定了任用商鞅变法。



今天我们依旧说三个问题:

1.帝道,王道,霸道这三种治国方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也我们所说的法治治国)为什么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

3.商鞅变法的精髓到底在哪?

第一个问题:帝道治国,王道治国,霸道治国的含义。

帝道治国:就是上古时期时,尧舜禹汤的治理方式。简单一点说,就是领导者以自己的德行来服众,以德服人。让自己的德行感化百姓,全靠百姓自觉。

王道治国:就是周朝周文王,周武王时期以礼治国(或者说叫仁政治国)用各种道理各种礼仪来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霸道治国:是参考春秋五霸时的治国方式,核心就是尊王攘夷。比如说秦国强大了,对于其他不服气的国家,秦国就会打着周朝王室的旗号,联合其他国家来一起揍这个不服气的国家。

这三种治国方式是先后顺序,从靠领导人的德行感化百姓,一切全靠百姓自觉的帝道治国,发展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靠礼仪来限制百姓一言一行的王道之国,再发展到春秋五霸时期的不服就拉着一帮小弟一起揍他霸道治国,

思想道德水平是在滑坡的,但对国家的掌控力是在增强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秦孝公否定了帝道王道霸道这三种治国方式?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到底是什么?

在上一段中所提出的帝道,王道,霸道治国这三种方式均被秦孝公所否定,

理由很现实:秦孝公接手的秦国已经是积贫积弱,内部混乱,外有强敌。他要考虑的第1个问题就是国家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所谓的以德服人的帝道治国不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而以仁政治国的王道治国更不符合全国的实际情况。以尊王攘夷为主要表现的霸道治国,首先这个国家要很强盛。秦国那时候穷的叮叮当当,霸道治国可望而不可及。

所以这三种治国方式都被秦孝公否定。最后商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强国之术,这才打动了秦孝公。



第三个问题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商鞅变法,其精髓到底在哪?

战国末期各国都在变法,为什么只有商鞅的变法更彻底更有效?是什么样的变法能让秦国在短短的20年间由积贫积弱变成了强国?

我总结了商鞅变法中的三条精髓:

第一条:法无贵贱,刑无等级。(法令一出,无论出身,唯法是从,改变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局面)

第二条:法已定矣,以善言害法,故法立而不革(这说的是法令一旦制定,就要保持稳定性,不因为好的建议而去轻易的修改法律,形成法令的稳定性)

第三条:利出一孔(就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除了耕田和作战这两种方式可以获得利禄赏赐之外,秦国不能有任何其他方式发家)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公,商鞅变法中的核心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要维持稳定性,奖励耕战。

这几条核心,让秦国在短短的20年之内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请注意富国强兵这个词不是国富民强。因为在商鞅变法中还有一条隐藏着的意思就是:弱民(这也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不详述)。


少校柳下惠


如何治理国家,讲究的是方法。战国时期的秦国弱小,秦孝公在位期间任用卫鞅为大良造,进行了一次彻底性的变法,建立20级军功制度,而后一直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一直没有改。

正是因为卫鞅(也就是商鞅)的变法才使秦国强大起来,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嬴驷才有资本称王。

秦孝公选择了商鞅、以法治理国家,才有了嬴驷的称王,嬴政的称皇帝。

所以,法治使秦国强大,秦国也使法治闻名天下。而所谓的王道、帝道只是国家强大了才有资本选择的对待世界的方法


向天空


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秦孝公变法时期背景来说。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在此之前,秦国已经经历“六代乱政”,国内旧贵族霸占土地,民间私斗成风,内忧外患,局势动荡,强敌魏国趁机夺取秦国河西地区,外交上东方诸国漠视秦国,“诸侯卑秦”,秦孝公以恢复穆公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发布求贤令,吸引山东士子入秦,变法图强。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何为帝道?何为王道?

帝道是指效仿尧舜禹汤治国,以无为理论治理天下,以身作则,垂拱而治,以自身德行教导百姓,简单来说,全靠自觉。

王道是指儒家提出的仁义治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主张施政须依仁而行,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清明的社会风气,二是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说白点就是以道德伦理约束百姓,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依礼而行。

秦孝公果断拒绝了这两种治国主张,原因很明显,也很现实,当时的秦国,贫弱不堪,内有旧贵族把持朝政,外有宿敌虎视眈眈,国家亟需的不是帝道王道这种空谈理想的主张,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强国之术。

最后,商鞅的强国主张为何受到了秦孝公的采纳?

其一,废井田,开阡陌,实现土地国家私有;

其二,改革赋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

其三,改革爵位制度,实行耕战体系;

其四,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五,移风易俗,纠正老秦国民陋习;

其中,商鞅作为法家代表中法治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治国,“法无贵贱,刑无等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要维护法律的公正平等性,也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法治根基,秦国逐步富强起来,纵横捭阖,东出扫灭六国。


大秦左庶长


秦孝公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才君主,21岁继位,年少有为,励精图治。当时的秦国位置偏僻,地广人稀,国力衰弱,受到中原六雄齐、楚、燕、赵、魏、韩等各诸侯的歧视,没有资格参加以上各国的盟会。秦孝公从此立志以恢复春秋五霸时秦穆公的霸业为己任,力求通过以恩德布施天下,扶贫济困,发展生产,奖励耕战,论功行赏,在全国颁布招贤纳士。

商鞅本是卫国人,得知秦孝公的求贤令,与李悝投奔齐国。商鞅以帝道、王道、霸道之术献策于秦孝公。以自身高尚的品质作为示范,以德服人,让百姓高度自律,充分发挥,此为帝道。以德为政,礼仪治国,内圣外王,此为王道。重刑惩罚,依仗自己的强势,以武力兼并弱小的国家,进而攻打六雄之国,此为霸道。

面对这三种治世之术,秦孝公根本听不进去,毫无兴趣。因为战国时期的争霸天下更为激列,礼崩乐坏。帝道与王道的政治主张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秦国的实力有限,也不可能对外征战而扩大疆域。

当商鞅谈到富国强兵,法治治国,变法强国之策略,引起了秦孝公的高度关注。他与商鞅进行了几天的深切交谈,畅所欲言,共商国是。秦孝公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顺应历史的潮流,作出英明的决策,并力排众议,接受商鞅变法,在全国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商鞅变法制定各行各业严格的礼制法规,加大刑罚的惩治力度,激励和发展农业生产,削减贵族和官吏的特权,实行统一的税租,奖励耕战,抑制商业,并出台各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功,秦国日益强大,收复河西失地,迁都咸阳。老百姓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社会和谐稳定,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山中无贼,秦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盛世。秦孝公的威望和影响日益高涨,各国前来结盟,秦孝公加入盟会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孝公远见卓识,明察秋毫,为秦国的强大和发展,实现统一天下的千秋大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朱八戒CC


卫鞅游说秦孝公三次,第一次以道家学说治国,第二次以儒家学说治国(王道),第三次以法家学说治国(霸道),最终秦孝公选择了法家学说治国。战国时代是一个铁血大争的时代,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小国图存,大国求强,每一个国家都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大国攻灭小国,不可计数;大国被瓜分取代,不计其数。生存成为诸侯国的第一要务,礼仪、道德退居二线;毕竟国都亡了,礼仪、道德做给谁看?

在战国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拳头硬才是正道,小国寡民的道家只会沦为鱼肉,彬彬有礼而弱不禁风的儒家只会沦为熊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实力足够强大,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怎样能富国就怎样做,如何能强兵就如何做,法家的目的不是求生存,而是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存在。

秦孝公穷人一个,饭都没有吃的,衣都没有穿的,还光着脚走路,因此他追求的不是道德高远,不是礼仪昌盛,而是国富兵强。秦孝公希望国民吃得饱、穿得暖、能穿着鞋子走路,外面的财狼虎豹来了,还可以狠狠痛击之。当穷人当久了,秦孝公自然知道”穷则思变“的道理,秦国的王道从秦穆公开始,推行了几百年了,也没有强大,再不变就要亡国了。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魏国呆了三十余年,深知魏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而秦献公推行的新政跟魏国的变法也颇有几分相似。因此秦孝公深知道家不可为,儒家不可用,唯有用法家才可以变弱秦为强秦。卫鞅给秦孝公讲帝道、王道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当讲到霸道时,秦孝公才喜悦接受。


大秦铁鹰剑士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选择法治而不是帝术王道,主要原因是当时秦国处在存亡之间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春秋时期诸侯间的连年战争,到战国时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只剩下了二十多个,其中又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这几个大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争得霸权地位,纷纷开始了各自的政治变革运动。这其中,又数秦国的政治改革最为成功。在战国七雄中,秦原本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被称为西戎。“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就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答理秦国。在秦献公当政之前,秦国频繁更换君主,君臣之间明争暗斗,朝政腐败,国势日衰,士无斗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几乎同时,中原大国晋国被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韩、赵、魏形成“三晋”,势力极其强盛,三晋中的魏国乘机夺取了秦国河西的土地。面对三晋咄咄逼人的气势,秦国前途暗淡。

在外忧内患的压力下,秦国也开始寻找改革以图强的发展道路。秦献公即位后,面对秦国的衰败落后,大胆地将其在魏国所学得的政治经验用于秦国,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颓势。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渠梁继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孝公。孝公即位时年仅21岁。秦孝公即位之后,看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感到无比悲愤,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他向全国颁布招贤令说:“现在秦国内忧外患,各诸侯国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

在秦孝公招贤令的感召下,当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国求见孝公,(商鞅姓公孙,名鞅,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后来受封于商,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Z过客K


与秦孝公执政同一时代,东方诸国有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韩懿侯、赵成侯等,他们或少年有为,或励精图治,当时的东方六国,即战国七雄已经形成。

而秦国此时受到歧视。楚国、韩国跟秦国接壤,魏国还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所以说,六国这时候已经非常强盛,他们有点欺负秦国。

《资治通鉴》记载,秦孝公颁布“求贤令”说:“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秦孝公以前几代,秦国政治上不稳定,有内乱,几代国君享年不永,有的在政治上又很荒唐等。

秦国面临内忧外患,秦孝公是想恢复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秦国。

最初,商鞅跟秦孝公谈帝道、谈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谈法治,谈富国强兵。才是秦孝公感兴趣的地方。


闲将西话


法家的法治理論是方法论,可以為不同的世界观服務。王道、霸道,是世界观,是以什麽目的征服和統治世界的問題,而如何实现目的,都必須有一套方法论指导如何做,法家理論就是這種方法论。很多人對法家存在误解,以為它就是愚民什麽的,其實它的核心指导理論就是這麽三点:与时俱进、法今不法古、恆主张變法。这几个基本点归结起來,就是為当今需要服務,你要什麽,他們设法给你实现,办法不限于古人經驗,而是创新,故稱變法,至於這麽做是否符合价值观、道德伦理,不理会。故法家诸人,君主要王道也好,霸道也好,都能搬出一套话语術去说动,宣稱按照他們說的做,就能达到目的。法家人物並非仅存在於先秦時代,後世所在多有,諸葛亮、王安石等名人就是典型的法家人物,腐儒不懂,乱说是儒家而已,自己不懂法家理論,連諸葛亮和王安石的言行是典型的法家言行都不知道,卻去品评法家如何这般不是。


TonyDeng


因为那时秦国很小!人口也少!地方却盗匪遍地!实行变法!助于民生!有法度有章程!国家稳定!民福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