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经典还是胡军版经典?为什么?

快乐的浩楠1


关注令狐伯光,带你了解影视娱乐大小事!

黄日华《天龙八部》vs胡军版《天龙八部》:两个版本都非常的经典,但都有各自擅长的优点和缺点。香港版擅长角色塑造,情绪节奏,和音乐处理。大陆版场景宏大,武打过硬,传统文化表达胜于香港版。


由于两个版本都是改编自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如果评价体系,站在改编的电视剧在还原原著小说上面,那么更经典的必须是胡军版的《天龙八部》。

中国观众现在的阅读量就很低,再想一想将时间推到1997年黄日华《天龙八部》开播,即使传播大陆时间晚了一两年。在2000年之前,中国大陆的民众整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的富裕程度。


这里,可以肯定一定以及肯定的说,在2000年前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电视剧热播之际,中国大陆观众,没有形成大范围看过金庸的《天龙八部》原著的观众。

当时电视剧收视主流60后和70后,这两代人教育程度可想而知。80后和90后当时年纪太小,对于流行小说阅读量没有形成大范围。至少,远没有网络时代兴起后,网络小说的书迷,当有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在还原小说争议的影响力大。


同样的情况,当年很多经典电视剧都相同,最著名莫过于六小龄童版83版《西游记》,玉帝被孙悟空打到钻桌子底下,大叫:“快去请如来佛祖。”,本剧对于玉帝实属污蔑,原著中孙悟空只打到门口,就被王灵官给拦下来。

黄日华版《天龙八部》改原著,只举例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这是一个作为原著小说迷,不大能忍的改原著情节。


在第一集。丐帮偷袭辽国大军死伤惨重后,乔峰背着音响出手。和卧底在“西夏一品堂”,化名李延宗的慕容复交手。两人不但打得旗鼓相当,乔峰还轻而易举叫出慕容复的绝招“斗转星移”!!


《天龙八部》原著小说里,一直渲染慕容世家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核心设定,造成结果是,天下武林,都以为慕容家族精通天下所有武功。实际上,慕容家族不是会天下武功,只是有一门家传绝学“斗转星移”,取巧的借力打力罢了!

也就是说,原著里“斗转星移”是慕容家武功称霸江湖的根本,却也是慕容家族“精通天下武功”最大的秘密。和慕容复最亲近的王语嫣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慕容家四大家臣等亲近人都不太清楚。


黄日华版《天龙八部》里面,乔峰过几招一口叫出慕容复最核心武功,直接将这个核心设定打得了稀巴烂。偏偏黄日华版本《天龙八部》类似情节,绝不是一个,两个和数个,而是多到家常便饭。

胡军版《天龙八部》自然也有其问题。比如什么诟病的胡军像土匪,鼓风机,披头散发,情节稍显拖沓一类。但是在还原原著上面,胡军版《天龙八部》,绝对比黄日华版强不止一筹。


更多关于金庸剧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讨论!!!


令狐伯光


不少回答都开始比较黄日华与胡军的演技了,完全对着问题跑偏了,题主问的是两版《天龙八部》的区别。在我看来,这两版天龙实在没有比较的必要,因为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空间的产物。

《天龙八部》与《水浒传》是一个笔法

说《天龙八部》,一般都会想到乔峰的豪气、段誉的痴情、虚竹的呆……但是往往会忽略小说文本的意义。《天龙八部》所述江湖,与《水浒传》一脉相承,从此角度来说,张纪中是深得其中三味的。

这两部小说确实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更有方家考证说金庸有不少情节是在致敬《水浒传》。比如人物出场,都是各自一条线,然后英雄聚义在一起,而主角出场的顺序也都很晚。《水浒传》迟至17回宋江才蹒跚而至,然后迅速退场。

《天龙八部》中乔峰到了14回才出场,与段誉痛饮,然后遭遇三十年人生的重大波折。乔峰的丐帮,一心是要护卫大宋对抗辽国,这也有宋江麾下的梁山“替天行道”的味道。而乔峰遇到阿骨打打虎那一段、与康敏的纠葛,都像极了是金庸在向武松致敬。

张纪中的《天龙八部》仿佛是补足央视《水浒传》的遗憾

张纪中所投拍的胡军版《天龙八部》也像是完成当年拍摄《水浒传》的一个遗憾。98版的《水浒传》碍于预算和市场原因,仅仅拍了43集,大量的人物和情节被删减,百回本中最主要的征讨辽国的故事也被砍掉,让这部经典之作充满了遗憾。

以抗辽为主题之一的《天龙八部》,让张纪中不但补足了遗憾,更能重新建构一个超越《水浒传》的江湖世界。

从这版天龙的演员也能看出来:

导演之一鞠觉亮后来拍了新版《水浒传》,成色上大打折扣,但全本呈现了原著;

慕容复的饰演者修庆,是98版《水浒传》中的花荣;

扮演青年高俅的修革,饰演的是风波恶,这哥俩再次同时出现在一部剧中。

阮小五的扮演者张衡平,在天龙中饰演褚万里;

饰演白面郎君郑天寿的刘立伟,天龙中出演巴天石,他更著名的角色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大太监陈洪,《风筝》中的徐百川;

出演扈三娘的郑爽,在天龙中扮演余婆;

饰演西夏将军赫连铁树的晋松,与98版水浒无关,但在2011版水浒中出演了鲁智深;

老年高俅的扮演者魏宗万,在天龙是扮演为情所困的钟万仇;

矮脚虎王英的扮演者许敬义,天龙中的角色是玄难大师,未能与郑爽继续前缘,可惜他已于2017年辞世;

《天龙》中的演员,还有不少是央视版《笑傲江湖》的演员,这基本构成了张纪中的武侠剧班底,后来在不少武侠剧中仍抛头露面。

天龙与水浒,原本是一个世界

金庸构想的《天龙八部》的世界,第一个充满屠戮仇杀的底层江湖,一言不合就杀人,很多人比如四大恶人的残暴程度比起李逵有过之而不及,云中鹤贪淫好色的比起王英、周通丝毫不逊色,康敏的风骚出格和狠毒可以说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加起来也不够。可以说是一个高配版的《水浒传》,就仿佛一百单八将都有了各种高明的内功心法、外功和轻功术等。

那么,胡军的乔峰如何呢?

金庸原著中的丐帮是武林第一大帮派,也是个近似黑社会的组织,每日里在泥里土里摸爬滚打,肯定会有一层土气吧。胡军的表演更像是还原了一个黑社会老大,从水浒世界和天龙世界一起走出来的北宋底层领袖。

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则是都市观影群体想象中的江湖,标准的港片风格,故事节奏快,人物形象也到位。黄日华的帮主重情重义,像极了一个对都市生活反讽的偶像。


何殊我


个人以为,都很经典

黄日华版的多经典就不必说了,港版的《射雕》《神雕》和《天龙》,已经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后续的版本,不被骂已经很不错了,能叫好叫座的有几个?

胡军版的是为数不多的一部

从剧情上说,张纪中的版本几乎是最忠于原著的

从选景和选角上说,大陆的景色和演员,也都非常养眼,而且演员也都非常敬业,没有出现过流量小生小花旦的问题。就算电视剧被吐槽被骂,也有非常出彩的角色,比如岳不群,林平之,田伯光,仪琳,比如小龙女,郭襄,比如虚竹,段誉,王语嫣,木婉清,天山童姥,星宿老仙等等

那么重点来了,胡军饰演的萧峰怎么样?

首先外形上讲,胡军高大魁梧,爷们劲儿十足,有人说太凶了点,匪气有余,霸气不足。问题是萧峰小小年纪就敢拿刀捅人,丐帮也属于江湖帮派,怎么可能没有草莽气?至于霸气,胡军项羽关羽赵云都演过,说没有霸气,有点挑刺了

其次演技上,作为老戏骨,胡军有着深厚的舞台剧功底和丰富的电视剧经验,我个人以为,电视剧里有些地方确实用力过多,但并不影响整体质量

第三武功上,这版的武功打斗个人是最喜欢的,除了武打动作好看帅气,有质无形的内力也表现的极为到位,看的非常过瘾

最后,大陆版的《天龙》的确大火了一阵子,有港版的珠玉在前,能做到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目前豆瓣评分8.1,也说明了这部电视剧已经被广发网友认可,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武侠剧

文末,第一眼看到胡军饰演的萧峰,我的感觉就如同原著中段誉初见萧峰一样,“暗暗喝了声采:‘好一条大汉!这定是燕赵北国的悲歌慷慨之士!’


小强2836


黄日华版的萧峰,和胡军版的萧峰,他们都是很经典的武侠片。但要是说“武侠味”,显然黄日华版的更胜一筹。我们看黄日华的武侠片,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叹:武侠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看张纪中导演的武侠片,觉得和《水浒》没有本质差别。



(张纪中版的“降龙十八掌”,比杀猪时猪的嚎叫声还难听!)

香港的武侠片,缺点在于经费有限,所以道具比较简陋,有些衣服都是重复使用的。而大陆拍片,财大气粗,加上场景有祖国的名山大川,拍出来的视觉效果壮观。但是,武侠片,要的是一种紧张感,观众看的是刺激和热血沸腾,并不是要看景观片。看景观片,没有必要看武侠片。香港的武侠片,导演就是一个高明的作家,一集里面的高潮情节,都出现的有张有弛,恰到好处。而反观张纪中的武侠片,就味同嚼蜡,和流水账一样,没有组织起高潮。

此外,张纪中的一些武学绝技的设定也有问题,意境落后,不够美观,甚至可笑。胡军打出的“降龙十八掌”,每次都是慢吞吞的做双臂撑天状,这不是露出空挡给别人攻击吗?而且,胡军版“降龙十八掌”的特效声“龙吟”,我怎么听都像是猪嚎叫一般,实在是难听至极。


怀疑探索者


胡军的03版《天龙八部》作为内地为数不多的优质武侠电视剧之一,曾一度引领者金庸武侠内地翻拍的风潮;其中胡军饰演的乔峰、林志颖饰演的段誉都可称之为经典形象。而一众老戏骨加盟形成的配角精彩演绎,同样比香港TVB的版本配角实力高出许多。但是因为黄日华版天龙首先登陆于内地,在内地的受众面十分广泛;加上先入为主的理念,导致了很多观众只认TVB版。



但是TVB武侠剧依然在《天龙八部》中暴露出了各种习以为常的问题,比如角色常年不换衣服,取景过于简单和随意,特效处理不够精致;甚至在配音上太过于重复和单调,不能让人有新鲜感。因制作经费所限,总体来说黄日华版《天龙八部》大气程度上远不如内地版的《天龙八部》。


就黄日华和胡军个人饰演的乔峰来说,可谓是各有所长。黄日华的乔峰从容大气,一招一式举手投足便有高手风范,尤其在结尾大战丁春秋慕容复等人,更展示出不俗的身手;但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则是,黄日华版乔峰一年四季全戴着同意顶帽子,这个设定反而不是很合逻辑。

反观胡军版乔峰,则被他演绎的更加舒展豪放,而披头散发的设定更增添了乔峰三分狂野的气息;在打斗设定上显然内地版的更加丰富精彩,港版的武术套路过于单调,而内地版因大好河山的衬托,飞檐走壁、上天入地都能展露出武术指导团队的用心,让许多观众目不暇接大呼过瘾。



就我个人喜好来说,本人更喜欢内地胡军版的《天龙八部》。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吗,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侠。


伯德小姐


居士我认为毫无疑问是黄日华版更为经典。

首先比较一下天龙三兄弟:

萧峰是《天龙八部》真正的男一号,虽然出场比较晚,但是戏份最重要。所以《天龙八部》拍得好不好,首先要看萧峰。

黄日华演的萧峰和胡军演的各有千秋,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我认为黄日华的萧峰更胜一筹。

萧峰虽然是契丹人,但是自幼在大宋长大,所以他骨子里虽然有契丹人的凶悍,但平时并不会表现出了,反而在豪放中带有一丝儒雅之气。原著中萧峰是会随身带折扇的,而胡军的萧峰披头散发,一看就是胡人的模样,怎么也不像会带折扇的样子。

书中关于萧峰有一个细节,在少室山上,萧峰带着燕云十八骑出场了,许多丐帮弟子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乔帮主”。这说明了萧峰很有亲和力,不应该是像胡军的萧峰那样一味凶悍。

段誉是把整部《天龙八部》串起来的人,这本书以段誉开始,又以段誉结束。所以段誉也是极重要的角色,很多人看《天龙八部》主要是看段誉泡妞。

陈浩民的段誉和林志颖的一比高下立判,林志颖勉强及格,陈浩民九十分以上。

陈浩民刚出场时,穿着王子的锦衣,一看就是富家公子。后来换上朴素的白衫,那也是儒雅天真,很好地表现出了段誉的“呆气”,让人怜爱。

林志颖呢?帅是挺帅的,但我总觉得他演的段誉不是真傻,而是装傻。林志颖笑起来坏坏的,一副随时准备扮猪吃虎的样子。说白了,林志颖演的不是段誉,而是小鱼儿。

至于虚竹,他在三兄弟中的戏份最少,也最不重要。我认为樊少皇和高虎演得都不错。

胡版天龙八部的一些配角非常出彩。比如计春华的段延庆,我觉得比黄版的好多了,计春华太适合这样的角色了。但是配角的出色无法挽救主角的瑕疵。

胡军版的一些情节也欠考虑。比如第一集,萧峰和丐帮兄弟喝酒吃肉,这时汪帮主、马副帮主和马夫人出现了,丐帮弟子们放下酒碗呆呆地看着三个人,萧峰却像没看到三个人一样,自顾自地找别人碰杯喝酒,别人当然没理他。我知道导演是想表现萧峰对马夫人视若无睹,但是来的还有帮主副帮主啊,这是你的上司啊萧峰,你这样不理不睬真的好吗?乔三槐夫妇没教过你基本的礼貌吗?

最后想说一点,胡版虽然比黄版更为精致,取景也很大气,但是缺少了一点“侠味”,这点最为致命。香港拍武侠片的经验丰富,虽然陷入了程式化,但是他们知道怎么表现出侠味。


梦露居士


长篇武侠小说是香港金庸先生中后期的一部力作,小说背景是两宋时期与辽、西夏、金、元的对峙、激战。

两宋王朝共存在三百一十九年,而两宋实际无暴君,昏君不少,胆小怕事、花天酒地、残害忠良,但却有一个好风气一一艺术辉煌。但是,一手好书法绝对扺挡不了如狼似虎的"五胡"兵马,为何汉王朝会存在319年,我的理解是两宋王朝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忠臣良将如寇准、扬业、包拯、岳飞、韓世忠等等。

否则,两宋王朝早就完蛋。

而金庸的巜天龙八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塑造了乔峰、乔帮主这个忠肝义胆的英雄。

啊,参一生参不透这道难题

这句歌词是黄日华扮演的乔峰而于1997年7月28日上映的巜天龙八部》主题曲的一句。

香港版的巜天龙八部》演员阵容强大,黄日华,樊少皇,陈浩民等,特别是乔帮主,在气质、胆魄、相貌均受人热捧。

张纪中版《天龙八部》

该剧于2003年12月11日上映,获得了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十佳"作品奖。

演员阵容也颇为强大,内地硬派演员胡军担綱,林志颕、高虎、刘亦菲、陈好、刘涛等主演。

胡军的长发飘飘扮相,我不眀白导演想传达什么意图,侠义?潇洒?民族融合?如果这样的话则过于简单。

张纪中版《天龙八部》战争场面宏大,拼杀激烈,看到很爽,过瘾,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两宋时期的大宋军队是弱于五胡骑兵的,如果这样示强于观众,则混淆了当时的军事形势。

港版巜天龙八部》则较好处理了这个问题,着重突出乔帮主的仁慈、俠义、忠勇。这与两宋存在依靠忠臣良将的维持事实一致。
而胡军扮演的乔帮主则有几分兵马大元帅的气质,可是,这是一部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呵,呵呵!

金庸先生在谈到电视剧改编谁好的问题上,认为,小说中的文字以外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电视剧却把人物固化了,观众没有想象余地。我不能说哪一部最好,但可以说: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的

最坏⋯

黄日华版和胡军版基本都较好反映了原著精神,各具特色,如果非要评个最好,那么也是牡丹和幽兰的比较。

黄日华是一一牡丹!


良人执戟2


我更喜欢黄日华版本的《天龙八部》

此前,TVB也拍过《天龙八部》,黄日华也有参演,此后,《天龙八部》也一再翻拍,包括口碑不错的胡军版,但说起来,还是觉得97版天龙最经典,原因何在呢?

当然,经典是一个集体结晶,台前幕后都有功劳:金庸原著的精彩故事是基础,以李添胜为监制的团队的细心打磨,加上演员的传神演绎。

《天龙八部》是金庸在巨著时代的重要作品,和《笑傲江湖》《鹿鼎记》一个时期,陈世骧评价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倪匡的评价是将此书比作大海,一浪迎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

连载期间有个插曲,金庸外出办事,倪匡曾经代笔写过一段时间,阿紫的眼睛就是倪匡给弄瞎的,当然后来出单行本的时候,金庸还是重新创作了。

《天龙八部》和《侠客行》是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的代表作,《侠客行》还只是体现在“知”的层面上,而《天龙八部》是在“行”的层面,人物性情各异,但都是按照佛家的规范行事。而且故事涉及大江南北,有大理、大宋、大辽、女真等,算是金庸小说中最热闹的作品之一,好看且深刻。

演员的选择很成功,尤其是作为灵魂人物的萧峰由黄日华扮演,他创造了自83版《射雕英雄传》郭靖之后又一经典的武侠形象,后来参演的《萧十一郎》(又名《割鹿刀》)也没有超越。

其实,黄日华扮演萧峰,有个缺陷就是个子不算高,扮演西北大汉在身形上不大匹配,所以才用顶帽子作为装饰和弥补。

因为演技爆棚,人角合一,让人忽略了个头,认为他就是萧峰,觉得萧峰就该戴个帽子。后来看胡军版萧峰长发飘然,包括回头看梁家仁的发髻,反倒有些不习惯了。

这一身行头也被黄日华穿到了TVB颁奖典礼上,可惜那一届的竞争对手是《难兄难弟》中的罗嘉良,这一版萧峰没有得到视帝加冕。

不过,20年过去了,记得《难兄难弟》的人恐怕不会有《天龙八部》的人多吧,时间已经给黄日华加冕。


香港电影


有一句评论评价03天龙和97天龙:你根本不会想到这两部电视剧只隔了6年,以为它们是两个年代的产物,TVB天龙八十年代,央视天龙21世纪。 喜欢97天龙,是因为人都有怀旧情结,港产武侠剧延续了83射雕的余威,虽至20世纪末仍让人充满遐想,但客观说,从95之后,港产武侠剧已经走下坡路,到现在已经是万劫不复。人才断档,技术落后,视野狭隘,商业胜艺术等等因素导致港产武侠剧一蹶不振。97天龙更像是对港产武侠剧辉煌时期的致敬与挽歌,而谈不上一部优秀的现代武侠剧。  

对武侠小说的改编,首先要看原著与剧作的情节距离。97天龙改得金庸都不看,而相比之下03天龙倒是颇受金庸认可。毕竟,香港在文化上延续了上世纪海派余脉,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商人帮忙”。当时沈从文就说海派没文化。而到了香港,更加缺乏对“文化”的尊重,一切以撒狗血赚钱吸引眼球制造话题为己任。相比之下,张大胡子虽屡受诟病,但你得承认,他搞的三国西游以及金庸剧相对来说是比较尊重原著的。 但谈原著会涉及到文本与大众传播距离的问题,所以这个打住。就从电视剧本身来谈。  

1、选角与造型设计。先说造型。张大胡子搞历史剧搞习惯了,喜欢一切按照实物来。天龙的时间设定在宋朝,那时的服装发型什么的都有人研究过,基本上,03天龙造型是符合当时大致情况的。而97天龙的造型甚至遗留了岭南传统戏剧的戏服形式。比如香港武侠剧常有很大而翘的肩部装饰,97天龙某些服装也如此。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乔峰那个帽子,阅遍古代服饰,实在很难找出一个对应物(难不成是孔明帽子改进版?)。还有一些造型凸显了演员或者美工的不敬业,如和尚尼姑就是一个大帽子,帽子下的头发还清晰可见。港产武侠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男演员前额束发造成的高高隆起,这个有专门论述武侠剧的网帖谈过,基本属于一个岭南审美流变吧,但却造成了造型的僵化,也与求真造型相抵牾。 03天龙造型当然不是尽善尽美,但总体上做到了“实际 现代审美”的结合。张大胡子在造型上遭人诟病的比如“披头散发”形象。但从乔峰这个角色的设定来看,他是很难有束发形象的:首先是乞丐,后来是契丹人。如果乔峰头发清爽如段誉般的公子哥,那才是怪事。尤其值得一提的女演员的造型非常美。如果有爱好古代服饰的童鞋会注意到那些服装的部位与名称一般都与当时的服饰对应。而反观97天龙,乃至几乎所有的港产武侠剧,你分不出服装的年代,哪个朝代都是一个样。  再说选角。我认为胡军目前来看是最符合乔峰气质的演员。乔峰首先要外形高大,其次要有豪爽与野性混合的气质。作为北方满族人,胡军至少一直有硬汉的感觉。黄日华气质而言过于正气,眼神有点GC主义战士的味道,一味的苦大仇深,缺乏野性。还有一个弱点,就是身材不高。据说为了展示身材高大,所以当初才设计了那个失败的帽子造型。黄日华演乔峰,豪爽不够,野性不够,唯一可称道的就是长期武侠剧熏陶下的某种独特气质,一看就是武侠剧演员。相比而言,胡军缺点影视剧的“江湖气”。  其它选角,除了03段誉不如97段誉,基本可说完爆,女演员更是如此。有人爱拿李若彤比刘亦菲,可实打实地说,李若彤美得没有中原美人的感觉,典型的东南亚人种特征。无论是小龙女还是王语嫣,李若彤在外形上都不符合,但她比刘亦菲演的有灵气。

   2、动作设计与场景选择。03天龙的动作设计我甚至认为达到了华语武侠电视剧的巅峰。比如火焰刀的设计,空气波动的样子无人可及。而97天龙的武打特技还延续了八十年代港产剧的样子,五颜六色的激光束,采石场炸石头一般的掌力爆炸,旋转升空的演员。这些在七八十年代是很好,但都世纪末了,你本应该可以引领武侠动作设计,结果你倒拾人牙慧。当然,03天龙的不少动作设计是融合了以前港产武侠剧的设计,但它难能可贵在于不浮夸。现在西方设计个科幻游戏都讲究碎片溅开的物理规律,你虽是武侠剧,但起码得看上去不太浮夸才是。我可以接受降龙十八掌以空气凝聚成龙形冲击而出,但实在接受不了它以彩虹形式炸开石头。  再说场景。很多人说大胡子选景是美,但要看美景我不如看风光记录片。这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了。武侠剧之所以给人侠的感觉,首先你得有江湖,江湖不只是人心,还有广阔的华夏美景。塞外秋风骏马,江南春雨杏花。我要看的江湖是辽阔的中华,塞北苍茫大草原,西域万里莽莽大漠,东海万丈波涛滚滚,南国小桥流水人家。只有这些美景才托得起江湖,托得起侠客、英雄美人。而不是没事就靠在海边依偎看海浪,一家皇宫站十个人就拥挤,一次攻城战站在城头就望见城下敌人的胡子有几根。

   说了这么多。97天龙陪伴我们度过了小时候,但并不因为它给了美好的回忆就说它好。抛开技术与资金这些因素,我们看武侠剧,不只是看回忆,更多的是圆自己的一个武侠梦。在梦里,除了程式化的表演,千篇一律的服装,拥挤狭小的城镇,五颜六色的武功,我想,一个真正的武侠梦更应该包括一些更为宏大而精致的东西。


角深


因为黄日华射雕的先入为主,近20年来,说到天龙就是黄日华版。

大陆翻拍的金庸剧,其他也许不如港版,但胡军版真心至少不比黄日华版差。

首先,胡军版比黄日华版忠于原著,这是多数观众愿意看到的,而非编剧无谓的改编。

其次,乔峰是个大英雄,黄日华版略嫌歇斯底里,反应小我的多些,诠释“帝释天”的内涵方面刚不如胡军。

其三,服饰方面,黄日华版显然不如胡军版能反应宋朝《望海潮》般的全球最富、辽国胡人服饰等。

第四,人物对白港式模式化,没反应金庸写本小说的良苦用心和深意,稍显浅薄。

第五,主角配角都偏老,尤其阿朱、段誉、慕容复等,与八部天龙对应的“乾达婆”、“沙竭罗龙”、“迦逻龙”等佛教精义不太符合。

张纪忠后期的翻拍较前期更重文化内涵,特别是《西游记》,虽不被多数人叫好,但你看懂张忠于原著的修行之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