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哈罗单车获蚂蚁金服子公司19亿元融资,哈罗单车的迅速崛起是否意味着共享单车还大有可为?

伊藤英明


共享单车已经走到了存量战争,此消彼长的阶段,前期大量、过量的投入,已经让这一模式大受诟病。

当然也可以说四五线城市还有广阔的市场。

这次哈罗单车后来居上(态势很明显),证明企业经营不仅仅是资本的,技术的,当资本和技术都不形成绝对的优势时,第三大关键:管理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摩拜与ofo,我本人认为就是管理能力的极大漏洞,让哈罗单车有机可乘,在老大老二忙着灭后院之火,忙着如何划定江湖之际,稳扎稳打杀入主战场,争夺那片过度战争而荒芜的土地。

美团忙上市,滴滴忙上市,他们有多少精力投入到共享单车这一领域,开展共享单车的竞争呢?他们的主营业务相互制肘,相互侵入,有多少专业能力和子弹投入到共享单车这一新开辟的领域呢?

专业专注的能力,又一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性凸显出来了。

哈罗单车创始人杨磊,88年生人,曾创立“爱代驾”、“车钥匙”,连有马云大脑之称号的曾鸣教授,都夸奖杨磊,说他“其思考之深刻,组织之坚实,打法之本分,让人惊叹。”

哈罗单车的极大凶猛攻击:“农村包围城市”迅速占领三四线城市;密集融资开启免押时代。在摩拜卖身,ofo不知未来在何处的当下,哈罗接连传来融资巨大的消息,占领了舆论高低,品牌认知度进一步加强。

哈罗单车的差异化经营策略,不得不让人惊叹,2016年11月,在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疯狂跑马圈地之际,哈罗单车从苏州、宁波、长沙起步,步步渗透进二三线城市。2017年5月,哈罗单车入驻城市突破100座,让人惊呼跟随的老三正式崛起。

至今日,我在北京大兴,也能悠哉地骑上哈罗单车了,而摩拜,太少;ofo,太脏、太坏,已然被攻击得无力回击。

这就是共享单车的三国杀吧。


财经作家邱恒明


共享单车是不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答案是肯定的。

ofo投资人朱啸虎曾这样分析:共享单车是普通用户的高频刚需点。像摩拜和ofo只用两年就做到了日均两千万单的体量。这在很多行业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要想吃下这样一个大蛋糕,可不那么容易。如今,摩拜、ofo被传陷入资金链问题,摩拜更是低价卖身美团。哈罗单车强势崛起,又获蚂蚁金服重磅投资,给市场来了一抹亮色。但我们仍不能忽视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

“折戟沉沙”的小蓝、小鸣、酷骑单车等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短短8个月时间,已经有8家共享单车倒闭企业,卡拉、悟空、3Vbike、町町、酷骑、小鸣、小蓝、1号单车。

关于共享单车,业界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烧钱”,大多数共享单车最后倒闭的原因都是“资金链断裂”。共享单车主要靠租金来盈利,但尴尬的是,共享单车前期很难靠租金盈利,即使刚开始有大量资金支持,可一旦后期无法盈利,资金无法回转,缺口产生,就很难再支撑下去。

(小鸣单车破产)

“大浪淘沙”的摩拜、ofo、哈罗单车

“寒潮”下存活下来的摩拜和ofo,虽然被曝光很多问题,但目前没有垮下去。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哈罗单车,在共享单车下半场强势崛起,还通过“全国信用免押金”打了一个漂亮的仗,再加上来自蚂蚁金服的融资和增资,更是被市场看好。

有业内人士认为,摩拜、ofo之间的“红黄PK”或许已经演变成哈罗、摩拜、ofo之间的“三国杀”。

共享单车下半场

共享单车已进行到下半场。想再入场,难度很大,资金、发展、机遇和环境,一个都不能少。

在上半场竞争中,众多共享单车企业涌入市场,用户通过交押金方式骑行,但很快,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出现,用户押金难以退回。今年“315晚会”上,央视还曝光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使得市场上的单车数量过度增长,“乱停乱放”成了城市的新病。基于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治理这一乱像,北上广深等热点城市相继出台“禁令”:城市街道不允许投放新的单车,只允许换新。

(某地“单车坟场”)

如果说以往的共享单车市场是“进去容易,存活难”,那如今的共享单车市场,已经是“进去难,存活也难”了。


新零售智库


  进入2018年后,摩拜和ofo这两大共享单车平台的发展很低迷,而哈罗单车却迅速崛起,并频频拿到融资。从第三方角度来看,共享单车行业仍未走出寒冬,哈罗想超越摩拜和ofo也很困难。

  最近一年多来,一些规模小的共享单车平台相继倒闭,就连用户体验不错的小蓝单车也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由此不难看出,共享单车平台尚未形成造血能力,摩拜和ofo这两个一线品牌也不例外。摩拜卖身,再次证明共享单车行业很难盈利,这是一个特别烧钱的行业。在这样一个市场格局下,迅速崛起的哈罗,如果无法破解盈利难题,也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

  在经营模式上,哈罗与摩拜和ofo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不同之处在于,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一直给哈罗资金支持。来自媒体的消息称,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对哈罗单车增资18.93亿人民币,至此,蚂蚁金服的占股比例上升至36%。在增资哈罗的同时,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爆了个猛料,称哈罗单车在1年半内逆袭摩拜和ofo,日订单总量超过二者之和。

  不可否认,哈罗单车的订单量增长确实很快,要想超越摩拜和ofo,最大的门槛是政策。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禁止新的共享单车投放,哈罗的主战场都在三四线城市。虽说三四线城市也有需求,但一二线城市才是共享单车的主战场。没有准许投放资格,哈罗拿什么与摩拜和ofo竞争?此前,滴滴的青桔单车,还有复活的小蓝,都无法在广州和深圳投放,试问,哈罗如何突破这一政策红线?

  如果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哈罗单车想超越摩拜和ofo就是一句空话。之前,为了抢占市场,摩拜和ofo已经烧了上百亿资金,哈罗能否拿出上百亿资金打市场还是一个未知数。曾鸣的豪言不妨听听,这改变不了共享单车是一个烧钱游戏的本质。


贾敬华


大有可为那是做梦,收割战场才是现在的状况。

共享单车经历了当年的烧钱大战,如今留下的只有ofo,摩拜,哈罗了。它们可以存活至今,也并不是因为有多赚钱,而是因为背后有大金主撑着,美团之于摩拜,滴滴之于ofo,以及阿里之于哈罗,所以,它们可以任性的接着战下去。

共享单车倒了这么多,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赚钱模式。即使哈罗崛起的再快,它依旧没有突破现有的运营、收费方式,除非找到新的吸金套路,否则很难大有可为,超越摩拜和ofo,一家独大。

以前共享单车行业如火如荼,现在的格局基本上也很明朗了,摩拜在几个月钱卖身于美团,认了腾讯爸爸;ofo虽说背后有滴滴,但两者好像并不对付,前段时间抵押单车给

阿里,换取大把现金维持运作;哈罗是名副其实的阿里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剧情如期上演,现在唯一好奇的就是,ofo以后的路子会怎么走?


阿呆札记


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入股哈罗单车说明共享单车已经接近尾声,而不是大有可为,阿里巴巴开始收割共享单车产业,腾讯授意的美团早已经把摩拜收入囊中,共享单车战争该结束了。

随着现在风口不断变化,以前几年才能孵化成熟的产业链到现在仅仅半年或者一年就偃旗息鼓,美团从团购突围用了五六年,直播从崛起到没落用了一年,共享单车也用了一年,无人货架半年不到就纷纷倒闭了。凭借烧钱而建立的风口行业会因为烧钱无以为继,资本谋求快速退出而快速结束,而阿里巴巴和腾讯就是最后的收割者。

大部分行业目前的vc推出就变成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角力,比如短视频,腾讯收割了快手扶植了微视,阿里则对头条虎视眈眈,打车领域阿里巴巴放弃了快的腾讯入住了滴滴,大零售领域阿里和腾讯一起在布局。

共享单车领域,蚂蚁金服为了推支付,而入主了主要在二三四线城市布局的哈罗单车,下沉城市的单车布局整好适合支付宝产品的渠道下沉。所以蚂蚁金服持续投资,现在蚂蚁金服已经有哈罗单车36.8%的股份,距离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不远了。

而摩拜也买给了腾讯系的美团,ofo 不愿意卖给滴滴,现在已经资金链紧张,新对20多个城市的用车开始收取押金,现在面临资金无以为继的情况,距离其站队腾讯或阿里巴巴,出售自己的股份已经不远了。

共享单车行业结束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开始收割。



你觉得ofo什么时候会把自己卖掉?评论区一起来讨论吧


毛琳Michael


共享单车从来都不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生意。就是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工具。生意模式也很简单,收取车辆使用费。至于说大数据,广告收入,共享单车这个行业价值并不大。共享单车能收集的,微信,支付宝都能搞定。哈罗单车后来居上,主要是利用时间差。因为OFO和摩拜因为前期的扩张,再加上管理不到位,一直赔钱,融资困难后,出现了经营困难,无力对抗哈罗进攻,只能被动防守。相反,哈罗因为没有参加前期的烧钱大战,没有资金的压力,轻松实现的反超。而阿里这时出手,原因很简单,完全可以用更少的钱占领共享单车市场,因为OFO前期多轮融资,导致估值过高,而摩拜已被美团收了。所以阿里支持哈罗就合情合理了。

共享单车对于阿里就是多了支付的入口,多了个线下支付场景,其它意义并不大。但考虑到王兴对马云做的事,王兴站队腾讯,阿里支付哈罗,也可能就为了教训王兴,顺便多块领地。

互联网创业也是是企业经营,很多生意,并没有那么神奇,共享单车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你非要和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扯上,骗融资也许还可以,但真要实现起来,怕是投入比回报还大。而前期搞融资烧钱,想后期赚钱,甚至想成为独角兽,赚大钱,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几个这么做的项目,最后都成为炮灰了。

事了了:Matt

我们在软件开发、互联网高级人才服务、互联网转型辅导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您有这些需求,关注联系我们,让您的创业、转型更有把握。


事了了


根据永安行发布的公告显示,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向永安行低碳科技增资20.60亿元。去年10月份,哈罗单车与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合并,哈罗单车创始人杨磊出任新公司CEO。随后,哈罗单车、ofo、摩拜在共享单车领域三分天下。

但是,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没有哪一家公司明确表示已经盈利,都是在烧钱,而且都不是小数目,尽管之前哈罗单车ceo杨磊曾表示共享单车最后一定会盈利,甚至哈罗已经在一部分城市盈利,但并没有任何数据可以佐证,所以共享单车实际上什么时候能盈利很难说。

回到三种共享单车本身,摩拜和ofo在一线城市打的很激烈。哈罗走的差不多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上广深等十几家城市陆续叫停了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但是哈罗也在想办法进入这些一线城市。

单从共享单车的用户体验上来说,老虎君个人觉得哈罗的骑行体验是相对较好的,较为舒适,除了单车还有电单车,后两者则体验一般。

至于共享单车市场是否还大有可为,这个谁也说不好,让时间来检验一切吧。


环球老虎财经


个人观点:

1、哈罗出场的靓丽表现,不代表哈罗就能一帆风顺,期待哈罗团队后期运营表现

2、没有资本的进入,共享概念产品根本就无法进入民间

3、旧事物改变新事物是需要时间与成本的,并且这个成本很高;给共享产品一点时间与空间

4、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旧制度的挣扎;共享概念符合这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期待其进化后的表现


不过壹碗饭


此前共享单车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密集型的“烧钱”生意,但哈罗单车从一开始便想的很清楚应该造什么样的车、成本如何控制、如何盈利等等,包括我们率先推行的全国信用免押打破行业桎梏让整个行业回归到健康的商业发展模式上来。

哈罗单车在运营初期已经看清共享单车这门生意的本质。此前哈罗单车CEO杨磊曾公开,哈罗单车通过智能化技术支撑下的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每辆车的运维成本控制在0.3元以内,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再加上每天0.6元的折旧成本,这意味着每台车只要收入1元,哈罗单车就能实现盈利。

哈罗单车认为排除价格战这些非正常竞争,共享单车是完全能够盈利的,正常骑行费用以及可能延伸的其他服务场景能够让共享单车获得利润。哈罗单车目前已经在近百座城市实现了盈利。并且哈罗单车早在2017年6月确定致力于“4+2”(四轮加两轮)的立体化出行业务。与此同时,单车存量的优质用户是哈罗单车企业发展的基础,未来哈罗单车也基于此不懈努力创建以用户为基础的服务,相信哈罗单车过去一年多的成长经验也佐证了哈罗单车为用户为服务的能力和业务发展的能力。

除了基本刚需,共享单车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绿色环保,哈罗单车依然看好行业的发展。如今行业逐渐回归理性,用户主导越来越强,哈罗单车将继续巩固其在骑行体验、成本控制和精细化运营等方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与体验。


哈啰出行


共享单车本来就大有可为,这次也意味着哈罗单车可能成为这一行业的收割者。

共享单车在前几年还是个新鲜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推动了自行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低成本且好用的共享单车慢慢涌了出来。

最一开始展开的是ofo小黄车,可以说是行业的探路者,遍地都是需要转动密码的车子;随后摩拜单车的出现,出现了自动开锁的车子;这时候,小黄车也开始逐渐更新设备,出现了两种,一个是需要按密码自动开锁,另一个是自动开锁,但是想要淘汰第一波车子,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这时候,人们为了方便,自然会选择摩拜单车,这个方面的开锁方式。而且随着发展,共享单车也来越好骑了。就在去年,哈罗单车猛地出现了,蓝色的造型,简约漂亮,可以说把优点都吸收了过来。

开锁自然是最方便的,自动开锁,并且还伴随着声音,可以说是其他单车的最高级形态了。而且上来就是支付宝芝麻650信用免押使用,非常的方便,对客户来说骑哪个不是骑,现在都开始铺助力/电动车了。

最重要的是,经常会看到哈罗单车开个工具车,放车或者拿车。

这估计就是品质吧,好的总是能后来居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