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时期的宁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宁王谋过反吗?结局如何?

空白72358313


明朝的宁王一共有4位,分别是初代宁献王朱权、二代宁靖王朱奠培、三代宁康王朱觐钧、四代宁王朱宸濠。宁王一脉可以说是最悲催的藩王,一直被明成祖朱棣一系的皇帝玩弄于鼓掌之间,备受打压,最终因为四代宁王朱宸濠谋反被明武宗朱厚照平定,宁王爵位彻底废除,历代宁王与皇帝间的矛盾彻底终结。

初代宁献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从小聪明好学、善于谋略统兵、人称“贤王奇士”,十三岁时被封为“九大塞王”之一镇守藩地大宁。朱权是朱元璋儿子中实权极大的一个,麾下有军队八万,战车六千,特别是朵颜三卫骑兵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连燕王朱棣看着也眼馋,这也为朱权埋下了祸根。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为了壮大造反的力量就使用计谋胁迫了宁王朱权,将朱权所有的兵马、钱粮都夺走了。当然朱棣也怕做的太过了引起朱权和其他藩王对自己的敌视,因此骗朱权说造反成功和他平分天下。

后来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但平分天下的事没了,还不顾念朱权在“靖难”之变中的功劳,将朱权迁徙到江西南昌,还夺了朱权的兵权,从此不让他参与任何朝政。在之后的岁月中,朱棣及其子孙一直严密监控宁王一脉,打压不断,二代宁靖王朱奠培、三代宁康王朱觐钧都活的挺憋屈。

1497年朱宸濠承袭宁王爵位的时候,宁王府的权势已经衰落,除了皇族身份,和土财主也没区别了,但是朱宸濠一直心心念念着宁王最开始的权势,计较着明成祖“平分天下”那句话。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大太监刘瑾专权、祸乱朝政,给了宁王朱宸濠崛起的机会。

刘瑾是陪着朱厚照长大的亲信太监,朱厚照登基后任命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帮助自己处理朝政,刘瑾趁机作威作福、欺压百官、鱼肉百姓、聚敛钱财。1507年朱宸濠用重金贿赂刘瑾,进而讨得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欢心和信任,先是恢复了宁王府被废除多年的王府卫队,进而用暗杀、栽赃陷害、调离等手段清洗江西境内的异己官员,将江西打造成了宁王的独立王国,为造反做着准备。

明武宗朱厚照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信都是绝对的信任和放权,因此满朝文武都看出宁王图谋不轨,但是朱厚照就被身边收了宁王贿赂的亲信蒙蔽,一直没有理会大臣们的奏疏。1519年朱厚照的宠臣江彬、张永、钱宁等人为了争权发生内斗,揭破了宁王要造反的事,朱厚照才派出大臣查办宁王。但是宁王在京城眼线众多,提前得到了消息发动叛乱。

虽然朱宸濠苦心积虑准备多年,朱厚照对于他的反叛也没有防备,但是朱宸濠是典型的志大才疏、缺乏造反的整体战略;纵兵劫掠财富、丧失民心等等。最终这场叛乱四十三天就被平定了,宁王朱宸濠被处死、遭焚尸扬灰,宁王封国被废除。


当狗容易做人难


历代封建王朝的皇族之间都有许多因为争夺皇权而引发的骨肉相残、父子相争之悲剧,明代也不例外。明代最著名的皇族反叛事件,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抢来皇位。到明代武宗年间,实际上也有一场声势浩大的皇族反叛,但最终归于失败。下面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内乱。

明武宗朱厚照

“宁王之乱”的“主角”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五世孙,朱权原本在“靖难之役”中对朱棣有极大的帮助,但后来遭到排挤打压,封地迁往南昌,后来差点被谋害致死。弘治年间,朱宸濠继承宁王之位。当时宁王府内的方士称朱宸濠有天命,且受封之地南昌城风水上佳,城池东南有天子气象,再加上明武宗一直没有子嗣,朱宸濠因此而心怀异志。

朱宸濠与其手下李士实、刘养正等人密谋造反。正德二年(1507年)开始,宁王朱宸濠与皇宫中的宦官势力勾结。重新获得了藩王亲兵护卫的特权。不久又开始在地方上掠夺民田,在王府内蓄养死士,私造兵甲。大才子唐伯虎曾经就在宁王府中,但后来看出宁王反意,于是装疯潜逃出去,这才留下一条性命。

唐伯虎

正德十四年(1519年),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宁王罪行,武宗下旨收其护卫并归还所夺之田。宁王眼看事情败露,于六月十四在南昌起兵造反,诈称武宗非明孝宗所亲生,自己奉太后密旨,入朝监国,杀江西巡抚孙燧和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集结兵力号称十万人,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迅速出兵攻占了南康、九江,并计划出兵攻取南京,进而举行北伐。

时任南赣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王守仁(即鼎鼎大名的王阳明)得知叛乱后,与吉安知府伍文定布告诸郡,举兵勤王。能文能武的王守仁用计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为朝廷早有防备,叛军在南昌不敢出动,王守仁乘机拖延时间集结兵力。七月三日,朱宸濠发现中计,亲率军队围攻安庆,遭到明军顽强的抵抗,此时宁王用兵前线,却忽略了后方布防,王守仁抓住战机,于七月二十攻克了朱宸濠“老巢”南昌。宁王闻讯,急忙回救南昌,却又中王守仁诈败之计遭到伏击。宁王眼见形势不利,调九江、南康叛兵增援,企图一决死战。叛军的大反扑迫使王守仁军一度退却,但伍文定身先士卒,斩杀后退者,王守仁军重鼓士气反击成功,叛军损失人数达两千人以上。七月二十六日,王守仁火攻宁王联结一齐的舰队,杀其将士三万余人,朱宸濠父子及李士实、刘养正等皆被擒。“宁王之乱”至此结束,前后共四十三天,也可见王守仁等杰出的军政才能。

王守仁

但“宁王之乱”的余波尚未平息,由于捷报尚未送达北京,尚武好兵的明武宗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于八月廿二率万余官兵南下“亲征”。明武宗到达涿州时,终于获得捷报,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期间弄出不少闹剧。十二月,武宗在通州处死朱宸濠,除宁王之藩,这次叛乱这才正式落下帷幕。

张廷玉等:《明史》

滕妍、曹大伟:《漫谈王守仁的军事成就》

江凤兰:《浅析宁王宸濠叛乱之原因及准备》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宁王确实造反了,看过电视剧《机灵小不懂》的应该都有些印象,里面就有宁王造反的情节。不过要说宁王造反,就必须得搞清楚这个“宁王”的传承情况和历史渊源。

讨论宁王的故事,首先要从朱棣造反说起。当年朱允炆削藩,朱棣被逼的造反。朱棣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比较弱,就拉拢了他的朱权。这个朱权是第一代宁王,手上有打仗非常厉害的朵颜三卫。朱棣就威逼利诱骗朱权跟他一起造反了,还许诺他成功了以后两人平分江山。

可是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造反成功后自己做了皇帝,决口不提跟朱权平分江山的事情。朱权也知道朱棣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也没办法,就提出到南方富庶的地方当个逍遥王爷。但是朱棣又不放心朱权,担心他会造反就不答应。最后把朱权放到了南昌,并且让人严密监视着他的动静。从此以后宁王一脉就跟皇帝一脉不对付,一直心怀抱怨。

朱权的孙子继承宁王后,因为扩建王府的事情跟朝廷起了纠纷,最后被剥夺了护卫,失去了领兵的权利,成了光杆司令。

到了朱权的玄孙朱宸濠手里。当时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非常昏庸,只知道吃喝玩乐,宠信太监刘瑾。

朱宸濠看到了朝政的混乱,觉得等到了机会,想把他祖上丢掉的江山给抢回来,就决定造反。宁王一脉护卫本来被剥夺了,手底下没有兵。朱宸濠贿赂了太监刘瑾,跟朝廷要来了组织护卫的权利,并且偷偷的增加了护卫的人数规模,开始招兵买马为造反做准备。

为了赢得准备的时间,他知道朱厚照喜欢玩乐,就经常给朱厚照送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献媚。因为这个,尽管有人告发他要造反,可是朱厚照还一直不信。

后来因为误会皇帝知道了他要造反,派人来抓他。他才紧急发动叛乱。不过一方面因为准备不足,另一方面他的实力确实不怎么样。从起兵到被灭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朱厚照这个爱玩的皇帝听说宁王起兵造反了,一度高兴的跳起来。因为他有理由玩带兵打仗的游戏了,在皇帝的御驾亲征下,宁王叛乱很快被平定。


漂浮菌


《儒林外史》第八章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娄三公子道:“新建伯此番有功不居,尤为难得!”

四公子道:“据小侄看来,宁王此番举动,也与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运气好,到而今称圣称神”。

文中的宁王,指的就是朱宸濠。

明朝正德年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比如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等人,这还不算牛,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这也还不算牛,心学大师王阳明也是正德年间的人物。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牛人?因为经济空前繁荣,正德皇帝朱厚照有个好爹朱祐樘开创了弘治中兴。

可是,朱厚照先生在历史上的形象却是啥事都干,就是不干正事的主。这家伙是典型的不靠谱,

比如,刚登基不久,就提携了自己的大伴臭名昭著的太监刘瑾。

这件事直接把大明王朝变成了地狱,比如王阳明就因为反对刘瑾,被流放贵州修文。

这和宁王有什么关系呢?正是王阳明改变了朱宸濠的命运。

宁王,其实是一个封号,最早一代宁王叫朱权。

当年明成祖朱棣坑了朱权,声称一起“创业”,其实就是反对建文帝朱允炆,承诺事成后共分江山。

结果事成后,朱棣反悔了,把朱权分封在江西,关于平分江山这件事,朱棣早忘了。

这让朱权很愤怒,但是却也没办法,于是告诫子孙,有机会一定要报仇。

百年后,这个机会终于让后来的宁王朱宸濠等到了,于是他积极准备,比如行贿杨慎他爹,内阁首辅杨廷和,拉拢失意才子唐伯虎。

这里要说一句,关于朱宸濠,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宁王,但是与电影不同,唐伯虎其实积极主动投靠了宁王,但是发现宁王的野心后,又装疯卖傻的跑了。

为什么?谁想好日子不过,干那个掉脑袋的勾当?

朱宸濠再差,其实也比朱厚照好。但是他命不好,能力不强,口碑也不行。他本想学习朱棣,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失败了。

这也不能怪他,朱宸濠的运气实在太差,谁也不会想起来,半路上会杀出程咬金。王阳明居然只花了两个月就平定了朱宸濠的叛军。

正所谓,时也命也,这就是朱宸濠的命,就如吴敬梓在书中说的那些,要是他成了,就是真龙天子,只可惜朱宸濠失败了,成了历史的笑话,永远的反派。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明朝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宁王,一个是朱元璋第十四个儿子宁王朱权,还就是第五代宁王,朱权的四世孙朱宸濠,想必题主说的是应该是指的是后面这个宁王朱宸濠。

宁王这个人,想必很多人都是通过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知道的,唐伯虎与宁王的关系并非像电影的那样,相反的,唐伯虎还在宁王府呆了大半年。公元1514年秋,唐伯虎应宁王之聘入宁王府,公元1515年三月,唐伯虎装疯卖傻,得已离开宁王府。

我们虽然不知道唐伯虎与宁王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唐伯虎喜欢自在,或者唐伯虎发现了宁王的一些不轨的行为,所以才以那样的方式来逃离宁王府。

那历史上的宁王是怎么样的呢?前一代宁王朱觐钧罪被革去了护卫队,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队,就向刘瑾送了大礼,虽然兵部反对,但是宁王的卫队还是给恢复了。公元1510年,刘瑾伏诛,宁王的卫队再次取消。

宁王又在兵部尚书陆完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公元1514年又恢复了卫队。宁王又向朝廷提出管辖当地的监军与守卫部队,朝廷又给批准了。宁王私底下就以皇帝自称,他的卫队被叫做皇帝的侍从。

他的命令也被叫皇帝的敕令,他甚至还想让这个地区的官员穿朝服,巡抚给拒绝了,说这个不合礼法,但是宁王种种的不轨行为,竟然正德皇帝无动于衷,令人费解。公元1515年,宁王开始招揽谋士。

大学士费宏回到江西,在路上,差点被宁王杀害,江西提刑按察使上表说宁王要谋反,却差点丢了性命,当地的官吏,要么不作声,要么与宁王合作。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公元1519年,宁王终于起兵了,自称皇帝,以李士实和刘养正为左右丞相,王纶为兵部尚书,号称十万。随后攻下九江,南康,七月,留下宜春王朱拱樤留南昌城,率水师东下,攻打安庆,直指南京。

江西巡抚王守仁调集周边的官员与部队,知道南昌城守军不多,就直接攻打南昌城,上演明代的围魏救赵,此时正在打安庆的宁王,听到南昌城被王守仁攻破,撤军回救,企图拿下南昌城。

王守仁探知宁王动向,就以伍文定正向迎敌,让赣州知府邢珣从背后攻打宁王军,袁州知府徐琏,临江知府戴德孺左右夹击,七月二十六日,宁王军大败,宁王从起兵到被灭,只有四十三天,王守仁因为此功被封为新建伯,后被追封为新建侯。


历史简单说


尊崇道教的宁王!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宁王是谁?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参与过“谋反”吗?宁王就是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是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热爱文学、戏剧,心性温和。是一个军事才能杰出,骁勇善战的人。


那么后人为什有人说宁王朱权参与过谋反,反叛明朝建文帝?真相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宁王朱权确实参与过靖难之变,但是他却是被迫起兵的,在靖难之变中宁王朱权被朱棣绑架,共同反叛建文帝,宁王朱权进入燕军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文章和指令,朱棣对朱权也有许诺,答应朱权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但是朱棣即位后,以种种原因将朱权改封于南昌,并加以迫害,这时的宁王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郁郁而终。所以准确来说宁王参与过叛乱,但是却是被强迫的!



BM大嘴


宁王谋过反,结局是兵败身死。


朱宸濠生性轻佻无威仪,却善于以文行自饰;他在南昌巧取豪夺,贪婪地聚敛钱财,又有政治野心。


他欺压百姓,为叛乱疯狂敛财。其掠夺民财的手段肆无忌惮:“尽夺诸附王府民庐,责民间子钱,强夺田宅子女,养群盗,劫财江、湖间,有司不敢问。”他还“数假火灾夺民廛地”。更有甚者,他大集群盗凌十一、闵廿四、吴十三等四出劫掠,若遇有反抗者,则指使这些强盗屠杀其家,南昌百姓苦不堪言。


他排斥异己,陷害打击,甚至擅杀江西地方官员,为叛乱清除障碍。


他沽名钓誉,讨好明武宗,以掩饰自己叛逆的行迹。

据传他有几分文学才能,也作为文艺爱好者和追求享乐的人而闻名。但是,他奸诈而有野心。他逐步拟定了策略;直到最后,他依靠的也是诡计和阴谋,而不是军事力量。


集贤院居士


一般人了解宁王朱宸濠谋反,可能是从周星驰的电影里吧。

唐伯虎(唐寅)与朱宸濠之间的真实故事如下:

《明史•文苑传》:“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

冯梦龙《智囊》记载的更详细:

宸濠甚爱唐六如,尝遣人持百金,至苏聘之。既至,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六如住半年,见其所为不法,知其后必反,遂佯狂以处。宸濠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使者反命,宸濠曰:“孰谓唐生贤,一狂士耳。”遂放归。不久而告变矣。

唐六如就是唐伯虎。既然进了《智囊》,读者会觉得一个狂放的画家,对政治如此精明,说明唐伯虎真是天才。其实明朝的政治根本不需要天才去了解,正常人一眼就能看出。

因为祖先的原因,宁王朱宸濠没有继承卫队。通过行贿刘瑾,他获得了拥有卫队的权力和经费。通过这次复杂的运作,他也结识了正德皇帝身边的亲信。虽然大学士费宏一直反对。

在当地,朱宸濠一贯行径不端,强取豪夺、结交土匪、危害地方。江西地方官与南京御史一直有控告。兵部不闻不问。

1514年,卫队到手。他要到了处理当地皇族的权力。他让部下叫他皇帝,让他们穿朝服随侍,这些要求被拒绝。令人吃惊的是,正德皇帝仍然无所谓。

第二年,他开始招募军事指挥人才与谋士。费宏经过江西的时候,几乎被害。

1519年,控告宁王谋反的七份报告已经送达。朝廷无动于衷。

7月14日,宁王起兵叛乱。

明朝政治的奇特之处在于,一片泥淖之中,除了费宏等几个明白人之外,恰好还有王守仁(王阳明)恰好在江南。王守仁一听说宁王动静,就集合军队并发布假消息说有大军正在赶来,及时阻止了宁王一阵子。

双方交手后宁王一直不利。8月20日水战中,王阳明在局部重复了赤壁之战,他的军队点燃小船漂入宁王船队,宁王战船着火,逃跑并被俘。

虽然只有43天的叛乱,但宁王十年的为非作歹,江西已经一片狼藉。


神州袖手人


宁王朱宸濠(?——1521),康王朱觐钧的儿子,长久以来一直野心勃勃,极力谋求发展自己的势力,意图夺取最高权力。

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正式发动叛乱。六月十四日,他以庆祝生日为由,宴请招待地方官员,等地方官员到后,他却令埋伏在周围的侍卫将地方官员包围起来,声称奉太后秘密旨意,起兵入朝。江西巡抚副都御史孙燧和按察司副使许逵不从,都遭杀害。王纶,潘鹏等人都依从叛逆,然后朱宸濠任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任王纶为兵部尚书,集兵号称十万。七月初一,留下朱拱樤,万锐等留守南昌,自己率军前往攻打安庆。

当时的汀赣巡抚副都御史王守仁得知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后,立即与吉安知府伍文定等通知各府州县。王守仁则集中兵力攻打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七月十二日,便攻克南昌。当时朱宸濠正在围攻安庆,得知南昌被攻克,马上解围回攻。王守仁率军迎击。二十四日,两军相遇于黄家渡,叛军溃败。第二天又战,伍文定率军拼死作战,朱宸濠退保樵舍,并将战船相连作为战斗方阵。第三天,官军以火相攻,朱宸濠大败。诸妃嫔都跳水而死,烧死淹死的士兵达三万人。朱宸濠和他的儿子,郡王等都被擒获。

由此,朱宸濠之乱完全被平定,历时四十三天。


历史凌烟阁唐俭


明朝的宁王是一个藩号。第一代宁王是朱权,就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封宁王。善谋略,在当时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手下有精兵。封地宁国。今内蒙古宁城。在靖难之战后,被朱棣封在南昌去了,并且加以迫害。一直到了宁王的第四世,宁王朱宸濠以皇帝昏庸无道为由发动兵变,被当时的守将王守仁击败并杀了。史称宁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