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武漢多家醫院晾晒區少 患者家屬吐槽晒衣太難

生病住院,難免遇到一些不便。有些不便可以克服,有些則很難忽視,比如晾曬衣服就是其中一件。連日來,楚天都市報記者探訪了武漢三鎮8家主要的三甲醫院及其分院發現,醫院普遍存在曬衣難的問題:個別醫院沒有專門晾曬區,清洗過後的衣服只允許掛在病房內的衛生間;多家醫院雖設有室內晾曬間,但空間卻很是狹小,且衣物沒辦法直接接觸陽光……

42歲的胡女士是孝感人,她的父親今年70歲。因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胡女士父親時常會來武昌一家醫院住院治療。每次陪護,晾曬衣物都是一樁讓胡女士很頭疼的事。

“父親住的醫院裡並沒有專門的晾曬區,只能掛在病房衛生間內‘陰’幹,不僅不方便,心裡也感覺膈應。”胡女士說,病房衛生間內雖設有窗戶,但窗戶卻只能開一條小縫,空氣並不流通。加之,病房內患者和家屬的衣物較多,一件貼著一件曬,即使是夏天較薄的短袖,也需要兩天才能幹。而這樣沒有經過太陽暴曬的衣服,總讓胡女士覺得有不少病菌、細菌,穿上也不太舒服。

無獨有偶,來自黃岡的張女士也表示,醫院曬衣服很是不便。為了讓衣服能夠儘量接觸到陽光,她每天都要搶在其它患者家屬前,將洗好的衣物掛到公共區域的玻璃上。

“其實醫院是不允許這樣做的,但是我也沒辦法。”張女士說,衣物掛在醫院的公共區域,多少有些不雅觀。但母親住院時間長,家裡也沒親人在武漢,只能靠自己每天清洗,才能保證有衣服可換。

記者走訪發現曬衣難系普遍難題

連日來,楚天都市報記者探訪了武漢三鎮8家主要的三甲醫院及其分院發現,除一家醫院外,其它醫院普遍存在曬衣難的問題。

在江漢區一家三甲醫院內,記者看到,住院區幾乎每一層,都有一間標註著“衣物風乾”的室內晾曬間,它們緊挨著汙物間,面積不到10平米。儘管晾曬間內有窗戶,但卻只能開一條縫隙。晾曬間內設有數根晾衣杆,上下兩排黑壓壓一片,擠滿衣物。

隨後,記者在礄口區、江岸區、武昌區、洪山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5家三甲醫院裡看到類似情形。一位患者家屬坦言,相較於龐大的患者及家屬群體,晾曬間能容納的衣物非常有限,且晾曬效果並不理想。“不停有衣物擠進來,原本快乾的衣服與剛洗完的衣服放一起,又重新打溼了。”她說,夏天衣物還能勉強風乾,要是冬天,一件厚重的衣服可能一個星期都幹不了。

而武昌區的另一家三甲醫院內,則並沒有設置晾曬間。根據規定,患者和家屬只能將衣物掛在病房的衛生間內。

在位於礄口區解放大道的同濟醫院裡,記者意外發現,該院幾乎每棟住院樓內,都設有兩處專門的晾曬區,且每處晾曬區面積有數十平米,就跟住宅樓公共的露天陽臺一樣,可充分接觸陽光。一位患者家屬稱,他去過好幾家醫院的住院部,這裡算是曬衣服條件最好的了。

醫院能否進一步改善患者及家屬的晾曬環境?幾家醫院的後勤部門均以目前做的不好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一家三甲醫院的後勤負責人稱,江城醫院近年來迅速發展,病人越來越多,病床有時都難以保證,更別說是戶外晾曬場地。此外,醫院大樓樓層越來越高,使用的是中央空調,出於節能和安全考慮,也不太可能開放病房裡的窗戶或者樓頂陽臺。他建議,醫院如果擴建新樓或建新院區時,可以借鑑一些醫院的成功經驗,多為患者及家屬考慮,在設計上合理配置資源,多加入一些戶外晾曬場。“設立乾衣間,可能也是個辦法。”該負責人稱,浙江一家醫院為解決病人住院期間的晾曬難題,特意在病區設立免費洗衣乾衣間。乾衣間裡配有洗衣機和乾衣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患者的洗衣乾衣需求。如果此舉在衛生、消毒等方面可達標,或者可作為參照。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尚重生表示,長期以來,不少醫院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處於一種較為焦慮的狀態,很少能做到以患者為本。實際上,醫院晾曬衣服難,只是患者就醫諸多不方便中的一環,折射出的是醫院未能從患者出發的設計和管理理念。他希望,醫院能向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方式轉型,加大投入,從一個臺階、一個扶手和一處晾曬區等細節開始,讓患者就診、入院更加方便、更有溫度。唯有如此,醫院才能更加接近於老百姓的期望,獲得更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