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周王室为什么把封国封那么大?却不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

颛顼洪


如果周王室真的在分封的时候将诸侯国的封地弄得很大,而自己的土地则相对来说不大,那么,周王室靠什么来统摄诸侯,难道仅仅依靠礼仪道德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倘若周王室没有绝对的实力,即便是姬姓诸侯国也不可能长时间听命于周天子,这个事实周武王和周公旦又怎么可能想不到。所以周天子在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土地是严格控制的。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确实很少,像秦国、齐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土地都远远超过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后来的战国七雄更是如此,这是因为诸侯国自分封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自力更生,或者吞并小的诸侯国,或者与夷狄争抢土地,或者开垦蛮荒之地,这才使得很多诸侯国的土地成倍地增加,而周王室则恰恰相反,周平王迁都等于直接放弃了过去镐京的土地,而洛邑的土地本就不大,再加上还被诸侯国们欺负,因此周王室在春秋战国时期实际控制的土地是很有限的。

分封制的初衷是“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周武王虽然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帝辛,直接导致商王朝的灭亡,但其实商王朝的统治早已深入人心,天下人并非都对商王朝失去了信心,不过成王败寇罢了,而周王室胜了。只是周王室也并没有将商王朝的所有土地纳入周王朝的版图,而且很多地方是不服周王室的统治的,这样一来,周王室实际能控制的土地和人民是有限的,况且还有夷狄虎视眈眈,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并且保证周王室的安全,周武王才决定实行分封制,将古国的后裔、有功之臣、姬姓宗室都分封出去,让他们到各地去建国,治理地方、护卫周王室的安全。

但是,周王室也会防着诸侯国做大,因此在最初分封的时候,分封的土地都是严格控制的,《孟子·万章下》有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几四等。”

也就是说周王室的京畿之地方千里,而诸侯国则如同《封公侯篇》中说的那样:“诸侯封不过百里。”诸侯国也是分等级的,一般分为公爵国、侯爵国、伯爵国,还有子男之国等,而分封的土地则分为三等,公爵国和侯爵国都是方百里,比如最初的陈国、宋国、齐国、鲁国、燕国等等,而伯爵国则是方七十里,子男之国方五十里。

这样的土地对比,周王室自然可以实现对诸侯国们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们在护卫周王室的同时,也给周王室带来威胁,他们越来越想脱离周王室的控制,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会谋求自我发展,比如开疆扩土。但在西周时期,即便是开疆扩土,也是比较含蓄的克制的,毕竟周王室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所以诸侯国们在开疆扩土上速度并不快,大部分只是在固有封地上发展本国,但吞并一些小的方国、从夷狄那里夺点土地,以及自身开垦蛮荒之地等,土地也还是会有所增加的。

这里最著名的例子大约就是楚国了,楚国是在楚成王时期被封为诸侯国的,“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土地不过才方五十里,但是楚子们带领楚国人筚路蓝缕,开垦荒山,兼并附近的小国,后期又公然不服周王室的统治,土地一点点增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土地一度成为诸侯国中疆域最大的诸侯国,这完全就是楚国自力更生的结果。

但自称“蛮夷”的楚国毕竟是特例,绝大多数的诸侯国在西周时期还是比较听话的,也没有大肆扩张领土,但是周王室自身却不行了,周王朝的统治一步步走向衰落,到了周幽王时期,周王室彻底不行了,在周幽王和缯国、申国、犬戎三大联军的战争中,周幽王被杀,晋国、卫国、秦国、郑国等勤王军将犬戎赶走,但周王室还是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至于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放弃镐京,放弃方千里的京畿之地,而迁都洛邑。

周王室放弃镐京,秦国是最大的受益者,秦国发展到西周末期也还只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甚至还不是一个诸侯国,但是秦襄公有勤王之功,又一直在西部为周王室抵挡西戎,于是周平王在迁都之际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的意思很简单,土地就在那里,你要是能将西戎赶回去,那么夺得的土地就是你秦国的。也是在这个时候,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与西戎开始了土地争夺战,并最终崛起,在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成功笑到了最后。

周平王迁都是周王朝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自此,周王室再不如从前,周天子的话语权也断崖式下跌,而诸侯国们开始了频繁的互相攻伐战,很多小国被兼并,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越来越大,而大部分的诸侯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周天子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动弹,别说是为被攻打的诸侯国主持公道了,就是自己受欺负了还得找诸侯国帮忙。

“尊王攘夷”的口号便宜了那几个大国,他们借着这个口号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到春秋末期的时候,天下的诸侯国也不过才二十个左右,这个数量远远不能和春秋初期的诸侯国数量相比。而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进一步升级,天下被“战国七雄”霸占,周王朝早已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了,巴掌大的土地什么都做不了,而诸侯国们依然让周国存在也不过是还没有到将其灭亡的合适时机。

等时机一到,灭亡周朝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所以我们看,不是周王室将封国的土地封大了,而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诸侯国自身开疆扩土发展壮大,而周王室自一直在走下坡路,迁都更是丢失了最大一部分的土地。因此,我们看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都会显示周王朝的土地不过巴掌大的一块,而很多诸侯国的土地则大了周王室土地的数倍不止。


尚宫女史


事实上,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的土地就是天下最大的。

西周在建立之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将整个天下的土地和人民进行分封,分封给王室子弟、西周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封邦建国,给拱卫西周。



西周建立之初,一共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53个是姬姓诸侯,也就是周天子的亲戚,在当时所有的封国中,西周王室获得的土地最大、人民最多、经济最富庶。

可以看看西周分封图,当时周王室的地盘主要在今天西安一带和洛阳一带,这两块都是当时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区,也就是俗称的中原地区,都归属周王室。周王室的土地是当时最大诸侯国的三倍以上,已经是天下最大的封国了。



在西周时期,分封制是基本政治制度,周天子就是靠分封制管理天下,天子封给诸侯,诸侯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封给士,一层一层分封下去,等级森严,无法逾越。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当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天子,周天子通过井田制将土将分给诸侯,然后一层一层分下去,最终由底层百姓来种地,然后一级一级向上交纳贡税,这是周天子主要的财政来源,而这个财政来源依靠的就是分封制。



换句话,只有不断的分封土地出去,周王室才能收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周王室也就越来越富足。分封制和井田制一方面帮助了周王室提高收入,扩大地盘,还能过战争掠夺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分封制也是一个看不到底的深渊,分到最后,将是无地可封。

同时,西周时期应该算是城邦制的国家联盟,并不算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既然是城邦联盟,在当时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周天子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管控土地,为了更好的控制土地,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就只能以分封制分封忠于自已的诸侯国出去,拱卫周王室,并联合对外征战。



随着时间的发展,周王室所分封出去的诸侯国越来越多,或者分封给功臣的土地越来越多,土地是固定不变的,而人口、战功却是越来越多的,为了维持统治,周王室不得不进行分封,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自已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

公元前771年,由于太子宜臼联合自已的岳父申侯及犬戎等外族,为了夺回自已的太子之位,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并杀死了周幽王,之后太子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由于犬戎等外族离镐京太近,而这些外族又经常对京城附近烧杀抢掠,因此周平王决定迁都。



不久,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实际上周王室是放弃了镐京周边的土地,等到迁都成功,周王室仅有洛邑及附近土地,周王室的土地比原来少了一半。而原来镐京周边土地已被秦国占据,秦国通过一系列血腥的征战,终于在镐京,也就是今天的咸阳及西安一带立足,逐渐强大起来。

迁到洛邑的周王室,虽然避免了外族的入侵,但处于诸侯的四面环绕,再加上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开始强大起来,礼乐开始崩坏 ,有一些诸侯国不愿意向周王室进贡,另一方面,由于周王室还在进行不断的分封,土地越来越小。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姬嵬分封他的弟弟姬揭于河南地,建立西周公国,姬揭就是周桓公,这是周王室最后一次分封了,这次之后,周王室已经没有土地了,只剩下一座城池和数千军队。

西周公国是周王室土地上的国中之国,已经很小了,但是西周公国传到周惠公时,周惠公又封他的儿子于巩地(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建立东周公国,这就更小了。



而原来的周王室已经没有土地了,甚至自已住的地方也是在西周公国的地盘上,就这样,周王室传到周赧王时,周赧王病死后,秦国灭亡了西周公国,几年以后,又灭亡了东周公国,就这样周王室灭亡了。

周王室原来就是土地最大的,但是最大又有什么用呢?分封制至始至终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分到最后,土地终究会被分光的,而周王室走到最后,正是验证了这一致命现象,最终导致周朝灭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周王室在分封的时候,并没有把封国封的很大,而且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最大的。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东周列国很多都比周王室大,而在西周初年施行分封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了列国以屏藩朝廷,列国的土地都很小,而且所在位置都不是特别好,我们熟知的齐秦晋楚燕等大国,在西周初年只是一个小国甚至还是部族,地理环境非常凶险,面临着随时被灭的危险(秦人一开始只有一个小邑,靠近西戎,常年争战,过着刀光剑影的日子;齐国临近当时还很强大的东夷,齐国还不如宋、卫等国好;燕国地处偏北苦寒之地,面临北狄威胁;楚人并不是周王室的诸侯国,经过常年争战,才从汉水流域打出去成为临近南蛮的大国)。



而西周王室自己的领地却是非常好的。西周初年周王室领地是当时最富足人口最多的关中地区和河洛地区,物产丰富,险关要隘都在掌握之内,只是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平王东迁,把肥沃的关中分给了秦人,失去了发祥之地。



周王室的分封制,不断的把自己的领土分封出去,造成王室领地越来越小,而列国却通过战争兼并,越来越大,造成了东周末年周王室一蹶不振的局面。


津城沐雨


在早年,我们在看春秋历史之际,大多数人会有一种印象,那就是总觉得周天子过于愚昧,把大多地盘“拱手相让”给像楚、齐、秦等这样具有狼子野心的诸侯,而给自己留下了疆土范围却很小,为什么反而是这些功臣后代或者说爵位很低的诸侯,却拥有远超那些公爵侯爵的领土呢?

其实这情况得分前后期,在后期是这样,可在早期并不是这样的。其实周王室把封国弄大,并不是出自自己本意,只是到了后来局势慢慢开始变化了,而这变化也是它自己在当时所不能掌控的。


而要彻底明白其中缘由,我们就得将周的前后期历史还有其转折点详细的捋一遍。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周朝分封制,将土地分给他的子弟,也就是王室子弟、功臣宿将、古代帝王后裔,按这个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周王室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本家人,宗室子弟一定是要被封到最好,最棒的地方,而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所分到土地,必然是不如前者的。

事实上,查查资料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西周,周王室自身的领土依旧是非常大的。在历史上,随着西周定都镐京,黄河以西的地方全是周王室的,可以说整个西周时期,身为周天子压制诸侯是绝对不存在任何疑问的,毕竟整个黄河以西是一个什么概念?那里有秦川之地有关中平原有数以千计农田还有数以万计人口,靠这些周天子压制当时被分封出去的诸侯是绰绰有余的,根本不存在任何诸侯,可以直接和西周周天子掰一掰手腕,那些个诸侯想都不敢想。


而且分封制,如上文提到的,比较照顾宗室子弟,对那些功臣其实并不怎么样,送给那些功臣宿将的都是一些蛮荒之地,那些地方要么还没被开发,要么干脆就在敌人手上,我把这块地给你,但是这块地还在别人手上,你告诉我想要啊,行啊,自己拿去。这就是西周初年分封诸侯之后的像秦国这样的地方所遇到的情况。

被分到这种遍地是蛮夷的地方,没办法,不拼命拓展,根本就站不住脚,久而久之,地方就大了——蛮夷都被干掉了嘛。 而那些受到照顾的子弟却因为在中原地带,并不是没有生存空间,他们活的很好,但是没有发展空间,久而久之,与那些被封在偏远地区的相比起来,虽然他们的实力倒没有变的越来越低,但是这么一比较还是会显得实力低下到令人发指。

这些中原的诸侯往往只能在后期苟延残喘,就算偶然冒出一个有点势力的诸侯国,比如郑国,也只能局限于那一亩三分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盛往往只能如昙花一现一般,迅速的衰落下去才会是常态。


周王室为什么把那么大的地盘搞得那么小?

其实严格来讲,也怪它自己。 这要说到一个人,这个人几乎是家喻户晓,是谁呢?他就是西周的幽王,也就是周幽王。他才是这件事情的转折点。

他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小朋友们最喜欢听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给我们一种不能经常狼来了经验教训,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可是事实上,这个故事严重失实,当时周幽王之所以会发生身死国灭这种事情,完全是因为内外勾结,当时的周王室实力依旧强盛,周王的头号打手,便是所谓的天子六师——周六师、殷六师,牢牢的握在周王室的手中。

并且在当时周王的领土非常的广阔,因为本身周王室的老家就在西岐,周王也就是周幽王,他因为宠爱妃子,于是废了王后和王后所生的公子,而这个王后是申国的女儿,申国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周王王后专业供应国,好几代人都是和周王室进行通婚,因此,这个国家的实力是很强的,并且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周王室的公卿,也经常能自由出入周王室境内以及可以调动周王室的部分军队。



周幽王因为老婆和孩子问题激怒了岳父,于是岳父申王就立储问题与周幽王冲突不断升级,为什么岳父可以肆无忌惮的和周王进行冲突升级呢?因为这件事确实是周幽王做的不对,做的很不对,一点都不符合他们周王室自己制定的宗法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实是互为表里的,中学课本写的非常清楚,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结果你周王自己率先不遵守这个规矩,这可就要老命啊,那么多诸侯都看着呢,今天你周王可以不遵守你家自己自己的规矩,以后你凭什么要求其他人遵循你的家规呢?这种规矩一旦被破坏后,贵族之间关于继承权的内部矛盾将会非常尖锐,严重影响内部团结和稳定。

因此,在当时的整个周王室内部支持周王岳父兼周朝公卿的申国国君的大夫并不在少数,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这样子的,由于周王一意孤行,陷入绝望的公卿大夫和诸侯打算借外力来逼周王就范。

可是在联系外力的时候出现了误差,西边犬戎很不上路子,说好的大家故意放水勾结犬戎只是为了威吓一下周幽王,结果犬戎认真了,一路杀进了镐京,周幽王死掉了。

这可真是意料之外,当时的公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在秦国人的祖先的护送下,才勉强逃出生天,为了嘉奖这个人,于是后来的周平王大手一挥,用他家祖传的那画大饼手段,将已经沦陷掉的整个西边(包括他老家西岐)全部赠送给了这个功臣,准他去建秦国了。

所以秦国就是这么来的,还是那种熟悉的套路,给他一块已经不属于自己统治的地方,这块地方已经没有任何被周王室控制的迹象,有的是穷凶极恶的蛮夷,你能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完全看你本事,就这样。

若咱们什么资料都不了解,完全从账面的数据看,会觉得这周王室真的傻的很,居然一口气把整个关中平原整个秦川大地一口气全给了秦国。 实际上真实情况是,在当时来看秦国就是作为一个挡住犬戎入侵的排头兵,希望他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扎稳脚跟,为往东边跑的周王室争取时间。


后来周王是一路往东跑,终于遇到诸侯的支援,在秦国和郑国以及晋果的干预和帮助下,周平王成功的东迁洛邑——成功的抛弃了祖宗之地。此后,西周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东周或者说春秋正式拉开序幕。

西边沃野千里和大量的人口,这确实是帝王之业,秦国后来站稳脚跟,正是依靠这帝王之业开疆拓拓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而舍弃了原先的大片土地,权威扫地,没有可靠的后援力量,终究变成一条丧家之犬的周王室,才有了我们后来所熟悉的印象——周王室属于自己的土地很小,只能在那些大诸侯的夹缝中求生存。


夏目历史君


周王室当然不会把诸侯国分封得很大,诸侯国坐大变强是他们自己奋争的结果,王室有能力的时候会压制诸侯国,没有实力的时候也只能听之任之。 《礼记》上说:天子之国方千里,公侯之国百里,伯国七十里,子男国五十里,五十里以下的称为附庸国。天子之国方千里,公侯之国方百里,从领土面积上看,王室领地理论上是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十倍以上。秦国没有成为诸侯前,在秦邑为王室附庸;楚国立国之时为子爵,领地在丹阳五十里。

西周前中期,王室有足够的能力全面压制各路诸侯,谁不听话就收拾谁,灭国绝祀的诸侯国不在少数。周公旦东征,灭国无数,东夷诸国皆被姬姓诸侯代替,那时楚国都不敢逆王室之意而行事。齐国不断的扩张,后来打上了姬姓诸侯的主意,周天子一怒之下将齐哀公烹了。楚人不服周,周昭王三次远征楚蛮,前两次取得胜利,最后一次全军覆没。周穆王更是三征西戎,一征昆仑,还将势力坐大的徐国给灭了。

一个王朝总有兴盛衰弱之时,周幽王时代西周王室对诸侯的管控力渐弱,又废黜平王的太子之位。申侯跟犬戎勾结,攻入镐京,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乱兵砍死,美人褒姒被戎王虏走,关中之地被戎人攻占。最终秦人勤王,击退了戎人,在其它中原诸侯的护送下,周平王迁都洛阳。关中之地被戎人占领,王室无力收复失地,故将关中大地赐给秦人立国,秦人以伯爵诸侯身份立国,理论领地却有八百里!

春秋时代,王室权威下降,各国相互兼并,大国图霸,小国图存,天下进入混乱纷争时代。齐国攻灭大小诸侯二十多个,楚国灭国五十余个,晋国灭国三十八个,秦国攻灭诸侯十多个。郑国、晋国一步一步蚕食王室领地,周王室沦为只有洛阳周围百里领地。土地少就会导致人民与财富少,人民与财富少则会导致军队数量少且战力弱,军队战力弱则王室无权威。没有权威的王就不是一个王,有天子之称的周王国在战国时代实际沦为一个伯国水平了。土地封给你,还得看你能否守住,守不住的领土再多也不是领土。


大秦铁鹰剑士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些许误解的,周王室作为分封的一个操盘手,你觉得他会脑子短路到把好处都给了别人,然后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么?周王室里面的人又不是白痴,他们自然不会傻到去这么做,把好处全部都给了别人,而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相比之下,他们的思维相对而言还是非常的正常的,在分封“土地”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过从自己的土地里进行分割出去,而是指点了这些诸侯去一些自己的土地范围之外的地方。

这样,周王室就可以在本身的实力不被减少的同时,又把这些诸侯们都打发出去了。所以,也正因为这个,西周在完成了分封之后,周王室也依旧是其它诸侯无法相提并论的最强存在。那些诸侯国的实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弱小,即便是联合在一起也打不过实力强大的周王室。

但是想不到的是,伴随这时代的变化,这些原本不堪一击的弱小诸侯国居然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然后慢慢的其实力变得异常壮大起来,一直保持着原本实力的周王室自然远远不是其对手,很快就被这些诸侯国给消灭了。


所以,一些不了解这段历史其中的曲折的人,就很容易认为周王室之所以被灭,完全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土地”给分封给了其它国家,从而导致自己实力变弱化的缘故。周王室之所以会被灭,这跟当年的分封完全扯不上半点关系,完全是因为时代变迁的缘故。

也许这个时候就又会有人问了,同样是时代的变迁,那么为什么这些诸侯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周王室就会一直保持着原有的样子,没有得到丝毫的进步呢?

其实,周王室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都遭受到了礼法的制约,所以并不能像其它诸侯国那样与时俱进,被时代开始慢慢的淘汰了。至于那些日益强大的诸侯国们,在见到了周王室的弱小之后,自然是不肯轻易放过周王室这么大的一块肥羊,很快就将其消灭了。

由此可见,西周在分封时期,将自己的“土地”划分给了其它诸侯国,从而导致自己本土国家面积减少的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当然了,如果说到这里,还是有人搞不懂、难以理解的话,那么,下面就可以为大家来简单的概括一下,当时的周王室是如何分封领土的。

其实,周王室并没有自己”领土分封给诸侯国,真正被分封的土地,在当时其实都是一些无主的荒地,这些荒地并不受到周王室的管辖,也时常会有野兽出没,所以并不是一个好待的地方,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有时候甚至于就连自己的安全都保证不了,就更不要说其地盘要比周王室的要好了。

其实历史上所谓的“分封诸侯国”,实际上就是一个一个的殖民据点,由这些诸侯们带上自己的人前往封地先盖一座城,然后再自己生存。

你以为是那么好生存的么?一般这些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地”上盖好城池之后,就一直窝在各自的房屋里不敢出门了,因为这毕竟是一块荒地,时常会有野兽出没(这些野兽通常都是会吃人),所以,在他们没有将这些野兽们都消灭之前,是根本就不敢把们打开的。

这就非常的坑人了,因为周王室在名义上是说“我把自己的一块土地分给你。”其实实际上不过只是封给你一群人,然后再派你去一片根本管不到的土地上,让你自己去打拼和创业,至于你究竟会不会成功,跟周王室也没有任何的关系,放在他们已经尽其所职了。

用现代话来描述周朝的这一段历史的话,那就是:有一个实力非常强的大老板,他给自己的儿子准备了一笔钱财和一批员工,然后再指点出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盘,让他就在这里创业。至于未来能不能成功,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但是想不到的是,这位老板的儿子却自食其力,将自己的公司做的越来越大起来,很快就超过了自己老爸的公司,结果由于老爸的公司因为种种原因一直起不来,还停留在当初的阶段,所以很快就被儿子给超越,然后再将其给直接吞并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猫眼观史


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朝诸侯分布图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分布图,通过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处于周朝边疆地带的诸侯国疆域往往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是中原诸侯国的十几倍,几十倍的大。像齐国、燕国、晋国、秦国等等,给人的印象就是为什么周天子把他们分的那么大,而自己的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很难在地图上找的到。

其实这是一种误导,西周的大规模分封有两次,一是武王伐纣之后,二是周公摄政时期。两次大规模的分封都是加强对殷商贵族及周王室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所以分封在当时交通不发达而疆域又极为辽阔的周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创举。但是当时分封诸侯并不是像我们后世看到的那么样,诸侯都有广阔的疆域。其实在中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诸侯国的疆域都很小的,往往只有一城或者数城大小,我们今天也会注意到,在中原地区有数量极为众多而又很小的诸侯国。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些地处中原经济发达的小诸侯国,首先成为被兼并大对象,因为他们国力太小,又处于四战之地,扩张起来极为困难,像如今的德国,处于欧洲四战之地,扩张成为奢望。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被群殴的对象,德国能有今天的领土和国力相当不错了。但这些中原小国一旦有一个大国崛起,往往国力上升很快,因为中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在古代,这些就是国力。像春秋的郑国、宋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但是他们后劲不足,极为容易衰弱。处于四战之地,谁都可以打他,常年用兵、国土狭小,肯本不足以支撑太久。郑国、宋国、魏国都是例子,还有二战时期的德国

那处于周朝边疆地区的诸侯国呢?今天我们看来他们疆域都很辽阔,其实在西周分封初期,他们是最惨的。他们的分封之地在当时都是蛮荒之地,周王室根本无力直接统治的地区。不像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到,像当时姜子牙的齐国,当时山东半岛地区还是东夷部落, 处于原始状态,殷商势力在极大地影响力。秦国更不用说了,就是一直空文,因为他的封地还在戎狄的势力之下。所以当时周王室在边疆地区的分封,更多的是分给你一个据点,给你点人口,自己建个城,代周天子统治该地,能有多大作为就看各个诸侯国的本事了。类似于后世的殖民地,到一个地方,建立一个据点,然后慢慢扩张势力。

所以在当时边疆地区还处于权利真空的时代,各个边疆地区诸侯国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然后在不断地抗击部落的侵扰与主动的扩张之后,疆域越来越大,最终成为疆域广阔、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实力远超中原各国。像南方的楚国,在那个时候南方都是实力弱小的原始部落,楚国就不断的、无休止的向四方扩张,疆土最大时几乎是整个北方各国疆域总和。

所以,在西周时期周天子还有权威的时候,诸侯国的面积是差不多的。但到了东周,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各个诸侯国开始发起兼并战争,此时的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各国。


史海沉沉


周王室的土地比诸侯国小,是在东周时期。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畿仅限于洛阳盆地之内,土地当然不大。可在西周时,周王畿是包括整个渭河平原、泾河流域一带、洛阳盆地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狭长地带,号称千里之地。这时期周王畿之地,是远大于一般诸侯国的,足以雄霸天下。

《孟子·万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下,附于诸侯,曰附庸。”

以《孟子》之说,周王畿之地方千里,诸侯之地最大也不能超过方圆百里。因此,在西周时周王室拥有土地最大,实力也最雄厚,诸侯根本无法威胁到周王室的地位。即便是周王室实行分封,使得王室实控土地逐渐减少;可各诸侯国依据分封制与宗法制,同样也要实行分封,各诸侯国的公室力量也是逐步削弱的。所以,如果严格按照分封制与宗法制实行下去,各诸侯国还是无法威胁到周王室的地位。

问题在于周王室能影响到周王国内部的诸侯国,却无法影响到周王室周边的戎狄异族。到了西周中晚期,周王国西北的犬戎、东南的淮夷、南部的蛮夷都迅速强大,对周王国造成了巨大威胁:犬戎在周懿王时,一度逼得周王室从镐京迁都到犬丘;周厉王与周宣王时期,犬戎多次杀入泾河流域、甚至深入到渭河平原;淮夷在周穆王时,一度进攻到黄河边,差点进攻到宗周镐京,周穆王被迫允许徐偃王自立为王;周厉王时,淮夷再次进攻到成周洛邑附近,王师前去驱赶,反遭败绩;……。因此,即便是在内部无人能挑战周王室的地位,但在外部戎狄异族已经多次威胁到周王室的安全了。


自身在缓慢走向衰落,外部威胁又越来越致命,这迫使周王室在周厉王、周宣王时期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变革。

周厉王的变革即“专利”改革:将周王畿内的土地山林资源大部分国有化。“专利”改革,使得周王室实力迅速强大,在周厉王执政的三十多年内,王室都能保持对内对外强硬政策,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由于“专利”改革在上侵害了广大封建地主们的经济利益,在下又无法让广大基层民众分享改革红利,最终引发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而宣布彻底失败。


周宣王的改革较鲜为人知,即“不藉于千亩”改革:把王室“国有”土地——千亩——全面私有化,交给善于经营土地的私人地主代为经营,王室只管在收获季节收税。“不藉于千亩”改革,短期内让王室实力大增,在西北对犬戎发起了全面反击,在东南则彻底征服了淮夷人。但是,周宣王“不藉于千亩”改革却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致命的失误:在底层,解散了藉田公社后,使得底层民众失去了稳固经济收入,让他们一方面遭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还得服周王室沉重的徭役,最终民众不堪压迫,被迫大量逃离周王畿;在上层,土地私有化后,使得分封地主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没落,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也对周王室离心离德。失去了两大政治基础人群的支持,这让周王室迅速走向了灭亡: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杀入镐京,西周从此灭亡!


西周灭亡后,渭河平原从此成为戎狄异族的栖息之地。周平王东迁之时,因为无力收复关中之地,被迫将这些地方口头赏给了秦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这等于是周王室自动放弃了半壁江山:从此以后,周王室的土地就只能与大诸侯国相当了。

王室东迁后,为稳固自身地位,也不断地分封仅存的土地来收买诸侯。

比如,为了拉拢郑人,周平王将洛阳盆地周边的土地分给了郑国;为拉拢晋人,周平王将汾水流域的土地许诺给了晋国;为感激晋文公平定姬带之乱,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土地赏赐给了晋国……。

东周王室这些割肉饲鹰的举动,无疑更加剧了自身的没落。到了此时,周王室土地已经是比很多诸侯国都小了,能生存下来已经是个奇迹,就不要说去复兴王室了。

因此,并不是周王室要将诸侯国封得那么大:周王室土地原本就是最大的,只不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周王室遭遇了种种变故、致使自身不断地在丢失土地,才造成了东周时周王畿土地不如诸侯国大的局面。


欲云谈史论今


这个问题本身甚不严谨,周代殷商后的分封之初,周的确占据了最大最好的地盘,分封的诸侯也按照与周王室的远近和伐商战争的贡献围绕拱卫在周的四周,基本是越亲近越功大的爵位越高、地盘越大、位置越核心。

比如战国后期的郑、卫、宋……,感觉是一帮被人任意捏扁搓圆、活的很憋屈的蕞尔小国,其实在分封之初不论江湖地位还是综合实力,都是相当威风的。

而像后来一统天下的秦,一开始只是分封在秦谷(秦国名的来由,今甘肃天水市),四面狄戎,资源贫乏,说是穷山恶水,一点也不为过,而秦的爵位开始只是伯,比起郑、卫、宋等关东诸侯,足足低了两个等级。

秦地处狄戎,爵位低下,加之养马倌出身,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为关东诸侯所看不起。当那些关东诸侯歌舞升平骄奢淫逸时,秦被迫一边耕牧,一边为生存而四面征战。

战国后期的雄国,基本都是经过几百年数十代人的艰苦征战得来的,并非周分封之故。

可以这样说,周天子只是批准一帮诸侯公司开张,最后这些公司是做破产还是做上市,靠的是诸侯自己的本事。


juno202


周王室作为分封的操盘手,王室当然是会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盘留给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样的把封国封的比自己还大。事实上,西周早期经过分封后,周王室就是当时最强大的存在。任何诸侯国都没有与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过时代在变化,诸侯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模式,并因此越来越强大,逐步超过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却因为礼法的制约,不能跟诸侯一样与时俱进,也就渐渐被时代所淘汰,最终被诸侯所灭。

关于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周朝灭了商朝后,把“自己”的领土分封给了诸侯国。


为什么说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呢?因为周王室并没有把“自己”领土分封给诸侯国。王室分封的土地,在当时都是无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殖民据点。早期诸侯国,就是诸侯带着仆从在封地先盖一座城,城盖好之后就窝在里面,连城都不敢出去。因为分封的早期,诸侯实力也很弱,城外的蛮族和猛兽都是会吃人的。(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据点,国与国之间的间隔很大,并不接壤。这也是为什么西周时期很少有诸侯混战的原因)

也就是说,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态,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国土分封给你。

而是——我封给你一群人,再封给你一块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后你带着我封给你的人,出去自己创业吧。至于未来能不能成功,全看你们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说,有个很有钱的老板给自己的儿子投资了一笔钱,让儿子自己去创业。在儿子创业期间,老板会给予他一定的支持。后来老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差,儿子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后,自己创业的儿子反倒把自己原来老爸的公司给吞并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后被秦国所灭,其实就跟这种大家族分家,最后儿子把自己老爸给吞并了的过程,是一样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时,王室并没有傻乎乎的把诸侯分封的特别大,也没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别小。最早分封的时候,周王室就是领有土地最大的势力。而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据点,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国家,顶多就是一个城邦。

一个小小的城邦国家,哪里能威胁到掌控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么,既然周王室的势力那么大,为什么最后反倒被诸侯势力超过、吞并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跟分封制度没关系。周王室后来的没落,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在西周统治的后期先后出了周夷王、周厉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搅的周王幾内乱不断,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后来周平王东迁,其实就是周天子在宗周(关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御犬戎,内不能安抚人心,最后才不得不选择迁都洛阳,苟延残喘。



第二、周王室受礼法制约,无法像诸侯一样通过改革振兴。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还有一套限制诸侯的礼法制度。但是这套制度对周天子同样也有约束力。对于诸侯国来说,只要能够富国强民,他们就怎么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维护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这无疑于是自己刨坑挖坟,自己埋葬自己。最后周厉王弄得王幾大乱,老百姓极度反感周王室的统治。

后来贵族煽动国人暴动,敢走周厉王,又恢复了祖制。之后继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选择与贵族妥协。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就看到了战国七雄的国君纷纷在变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陷入绝境,只能等死。

这一条其实是第二条的延伸。春秋时代,各国都在扩张势力。唯独周王室无法通过兼并小国而扩张自己的势力。

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是所有诸侯国的天子。这种至高荣誉,导致周天子只能继续分封,而不能兼并国家。说的直白一点,从来都是父亲给儿子分财产,哪有父亲吞并儿子财产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块死地,四周皆是诸侯。不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阳,连同周天子一起东迁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郑国,后来也因为地理位置不佳,在后来沦落了。


总的来说,周朝的分封与汉朝以后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简单说,周朝的分封是往敌方势力中插入若干个据点,这个时候中国地图还是多个点的形态;而汉朝以后的分封,才是把国家的土地划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