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何说2019年是欧美央行被“劫持”的一年?

天阅财经观察


这倒是一个恰当的比喻。

2019年,欧美央行分别以自己可操作的方式,降息和购买资产负债向市场投放了不同程度的现金流,用以解决掉可能存在的经济下行的风险。

同时,欧美央行的降息为全球其他非美国家的金融政策提供空间,追随美联储降息成为2019年其他国家央行必须的操作,全球央行都在降息,并且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在维持一个负利率。

因此,2019年也是一个全球货币宽松的年份。

欧美央行所面临的情景各不相同。

美联储在美国失业率触及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时,提早结束了缩表,重新购买资产负债,同时开启了降息的通道。

可能,美联储害怕欧元区和其他经济体存在的经济下行风险祸及美国,因此未雨绸缪,为美国经济构建一道免受危害的隔离墙,继续保持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当然,从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中就能管中窥豹了。

当然,这是站在了经济增速的角度上。

美联储被绑架或者劫持,更多地表现的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越过雷池,炮轰美联储和美联储的鲍威尔。

美联储屈服于权利的劫持,改变了政策路径。因此,美联储的独立性遭到了诟病,而这些诟病的来自美联储已经退休的掌门格林斯潘,和他的其他同仁们。

联储制定和执行独立于联邦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完全服务也美国经济。但是,特朗普上台后,就开始炮轰美联储的鲍威尔给自己的不断制造的麻烦。

美联储的加息计划和缩表进程,使美元出现了不断升值的状况,也是美元的使用的成本上升,这与特朗普所秉承的弱势美元背道而驰。

美国想要保持继续的扩张,就必须一个弱势美元的全球环境,包括美债和美国股市等等的美元资产,来吸引更加宽泛的美元回流,投资美国。

投资增加,可能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所必须的引擎。

而且,特朗普在2020年能否否获得连任,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经济下行风险是特朗普噤若寒蝉,不得不把枪口对准了美联储。

当联邦政府和联邦总统特朗普的意志,凌驾于美联储的决策意志之上时,美联储遭到劫持的可能性在增加。

所以,美联储现行政策,包括购买资产负债和降息,都有不同程度遭到了劫持的可能性。

于此说美联储保持了其原有的独立性,不如说美联储已经遭到了来自联邦政府权力的劫持。

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的国家包括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了难于自拔。欧盟央行为了稀释掉这些国家的债务,一个是给予贷款的援助,和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2019年,欧洲央行实现了负利率后。

同时,作为欧洲三驾马车的德国和英国和法国,其经济表现差强人意,只有德国的数据表现靓丽,但是整个欧元区,德国已经是独木难支了。

英国历时三年的脱欧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果,拉锯式的脱欧协议无法形成,而其对整个欧元区经济造成的打击却在不断升级。

欧元区经济存在下行风险,确实让欧洲央行进退维谷。

如果美联储遭到了权力的劫持,欧洲央行更多则是无奈之举。

同时,美联储在2008年疯狂印钞后,大量的美元被输入到全球市场,一波疯狂的割韭菜的姿势,吃相确实不雅。然后,美联储进入加息和缩表,倒虹吸现象再次发生,美国又割了一波全球的韭菜。

随着美元升值和贬值的过程,我们手里的美元相对于大宗商品的购买力,不断由强趋弱,由弱趋强地转换。

美元的定价权和美元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美元的便利,远远没有其他非美货币上汇率的损失。

现在,降息和购买资产缩表,美联储蓄意使美元进入了一个的新的收割周期中。

因此,如果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美联储不是被任何国家机器和个人权力所劫持的,而是被利益所驱动的。

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在评论发表不同见解,我们一起探讨~


行走吧木头


劫持这个词用的好。

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想方设法督促各国财政入场救市,但仍然被现实所裹胁,站到了对抗危机的第一线。这就是劫持。

为什么特里谢没能得手呢?因为金融危机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主战场,而流动性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主战场。都流动性危机了,你央行不管,谁管?所以别管特里谢怎么推动、督促,但只要各国财政沉得住气,那么就是可以当甩手掌柜。看咱们谁耗得过谁?

幸运的是,这轮经济危机来势虽然汹汹,但走的也算快。2009年下半年美国就已经率先走出危机,欧洲国家虽然难受些,但总体而言跟最初预计差了很远。危机爆发之初,大家可是一致预期这是大萧条2.0呢。危机既然远离,金融又恢复了常态,央行的主要挑战就离去了,所谓劫持当然也就不复存在。

但是这种造成劫持的机制并没有消失。重复一遍,劫持状态消失是因为危机过去了,而不是因为劫持机制被打破。但是,随着经济危机再次到来,很显然这个矛盾会再次激化。

2008年经济危机应对中,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用强刺激的方式来强行扭转了危机进程,刚才说了体现在货币政策上,就是央行放水。这种强刺激虽然扭转了危机进程,但也干预了危机对正常市场经济的校正机制,其结果就是危机后经济复苏始终不温不火。各国GDP普遍感觉像钝刀子割肉一样。说危机吧,谈不上,因为已经正增长了;但是也难说经济有多繁荣,因为各种问题频频爆发。美国还好些,毕竟薅世界的羊毛养活自己一人,但欧洲就费劲了,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地缘宗教民族种族社会分裂主义等等各种冲突轮番上演,腻腻歪歪,让人利索不起来。

这时间就这么腻腻歪歪的混到了2019年。上轮危机的后遗症还没有搞定,新一轮经济危机再次黑云压城。

2019年8月美联储在时隔两年多以后重启降息。但这不重要,因为降息是央行逆周期调整的正常手段,重要的是美联储还重启了扩表。其背后还是那个逻辑,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主战场,而流动性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主战场。都流动性危机了,你央行不管,谁管?

超额准备金的利息与有效的联邦基金利率之间差额的变化显示,美国货币市场从2018年12月开始,就出现了资金紧缺的情况。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是龙头老大。美国出问题,别人更好不了。所以欧洲国家那就更惨了。本来就一直不死不活,现在又进入了新一轮危机周期当中。德法意GDP纷纷停滞,欧洲央行更是不得已维持着量化宽松。

现在货币专家普遍比较悲观,量化宽松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好歹还有用,将来随着负利率的出现,货币政策就彻底没用了。到时候你想赶鸭子上架,也是浪费时间。

货币本身并没有生产力,央行动用货币政策只是为了维护比价体系和流通周转,经济问题还得是靠供需(结构和增长动力)来解决,不能靠货币幻觉来解决(理论上讲也有不同观点,比较小众,这里不提),但是2019年我们更常看到的是央行被迫冲在前面。这就是劫持的意思。然而经济核心问题不解决,问题只会一次又一次被掩盖和积累,早晚有爆发的时候。


财经杂感


这个说法是针对今年欧美央行在市场的压力下,被迫陆续开启了宽松周期的结果。虽然整体而言,全球经济并没有面临迫在眉睫的衰退风险,然而欧美央行却在尚未结束上一轮宽松周期的前提下,进一步的释放流动性,带来了资本市场的新一轮狂欢。

一、为何说欧美央行的宽松政策迫不得已?

降息和适度的宽松政策是央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是正常的举措,比如说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就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宽松的手段,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支撑经济。

不过今年也许宽松的时机并不算太恰当。

首先,经济还没有进入非降息不可的阶段。

美联储在2018年12月进行了一次加息,在之后美联储一度仍然表示会继续加息,来降低泡沫和实行货币政策正常化。实际上当时市场上的主流分析和美联储的判断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由于2018年美国的税改刺激让美国的经济延续了此前的增长惯性,至少在2019年的上半年,美国经济数据仍然保持了相对的强势。下图为美国gdp增速,可以看到目前状况尚好。

即便是在美联储第1次降息之后,美国的经济数据依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从PMI数据中,虽然可以看到美国经济在未来面临衰退风险,但是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的服务业表现都还算正常,经济没有下落到需要降息支撑的阶段。

其次,上一轮降息周期尚未终结。

欧洲央行在2018年刚刚宣布结束量化宽松,这是长达数年的宽松政策告一段落。但是虽然如此也不意味着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回归了货币正常化,因为通过量化宽松注入金融系统的资金,没有通过缩减资产负债表回收,也就是说量化宽松造成的影响依然保留在了市场当中。

美联储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美联储提前开始了资产负债表的缩减,但是缩表才刚刚开始,大量的资金仍然用于购买美国长期国债。与欧洲的状况相同,美联储也远远算不上,已经结束了降息周期,不但利率没有回归正常的范畴,量化宽松放出的流动性也还没有回收。图为美联储缩表结束时大量的资金尚未收回。

所以无论从哪种情况来说,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还没有主动进行降息的理由。

二、为何欧美央行被迫开启降息?

很多人都说是经济的持续下行,让欧美央行认识到危险,因而开启了新的一轮降息周期,这是真的吗?

也许欧美股市的表现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今年以来美国股市成为了资产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一年来的增长率冠绝全球,而欧洲的股市涨幅仅次于美国市场。但是在同时欧美经济的情况却都没有股市表现的那样强劲,欧洲经济从年初开始就显示了增长低迷的状态,而美国市场也从8月份开始出现了制造业的下滑,可以说欧美股市的上涨并非来自于经济的增长支持,而纯粹来自于央行政策的扶持。图为今年以来美股的主要走势。


6月份开始,美国股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波动,这一方面是经济开始露出下行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结束了低利率环境,让职称美股上涨的企业回购难以为继。因此故事出现了明显的动荡,如果当时美联储不进行降息的话,也许美股的下跌就很难避免了。

在每一次降息之后,美联储都希望不继续降息,但是事与愿违,每一次降息之后,股市的波动都让美联储重新选择下一次降息,直到采取了连续的三次降息。

欧洲市场的情况与美联储稍有不同。

2018年年初开始,欧洲经济的下行趋势就比较明显了,因此对于股市来说的冲击也就更大,这让欧洲央行必须选择迅速的开启行动,终止这样的趋势。因此欧央行决定扩大负利率的规模,并且重启量化宽松,稳住了欧洲经济下行的局势,同时也带来了欧洲股市进一步的回升。图为欧洲经济今年面临的下行压力。


三、央行政策的宽松周期尚未结束。

欧美市场让欧美央行采取了宽松的手段,但是这还说不上结束。美联储除了降息之外,还进行了资产负债表重新的扩张,同时还重启了时隔多年回购操作,用于稳定市场。

美联储宣布之前的三次降息属于预防式降息,这就是说向市场暗示三次降息之后降息的进程即将终结,但是目前来看,这样的进程远没有到说结束的时候。图为美联储三次降息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没有推升美国通胀。


美国经济目前的数据还算不错,但是从制造业和劳动市场的情况来看,美国经济的拐点可能即将出现,下行的趋势并没有逆转。按照经济的走势来看,不久之后美国会迎来真正需要降息的时间节点,不过新的降息可能更早于这时出现。

美国股市在12月份再创新高,但是今年以来的扩张更多来自于估值扩张而非盈利,美联储的降息暂缓之后这样的上涨能维持多久,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美股上涨动力受阻遇到了下跌压力之前,美联储能暂缓降息多久呢?图为美股的上涨由估值扩张驱动。


从美联储的希望来说,肯定是倾向于把降息的弹药储备留在经济衰退来临之时使用。不过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更多的降息甚至更为极端的宽松,可能已经在到来的路上了。

综上,今年欧美经济的下行趋势并不算明显,同时货币政策也在上一轮降息之后还未完成货币正常化,因此欧美央行降息的意愿并不充足。不过在欧美市场的持续压力下,美联储和欧央行先后采取了降息和其他的宽松手段,因此可以说,欧美央行被市场劫持了。这样的压力并未结束,很可能明年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宽松政策出现。


咨询师天生


这个事情得首先怪特朗普与普京两个人,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也许欧美央行不会这么被动。


先说特朗普

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央行都放水,然后从14年开始,美联储开始走向紧缩,按照原计划紧缩是有序进行,一步步的加息慢慢的回收美元。

特朗普上台后为口迫使制造业回归,对美国企业使用了减税政策,还通过提高关税的方法迫使制造业资本流回美国。可惜的是资本是回流美国可,但是并没有进入制造业投资市场,反而进入了股市等金融投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被迫增加加息步伐,连续几次密集加息,避难金融危机的形成。

由于在这个环节上美联储加息太快,没有给一些家庭以及企业足够的时间来做好充足的准备,导致美国的债务压力增大,让债务周期难以延续。

而在这个期间普京又出场了,带领全球去美元化,抛售美债,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大有全部一起抛的趋势,这的确吓到美联储了。让美联储原来准备去负资产的缩表计划,被迫停止。(缩表就是美联储也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债,套回美元)

在这个阶段中,其实美联储的行动就已经受到特朗普与普京两人的干扰,让他无法按照原来预订的目标一步步的去操作。



在这个环节过后:

特朗普一边继续与全球各国打贸易战,一边与美联储打口水战,不但导致原来全球经济链出现一定的破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基本这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对未来经济相比悲观,开始囤积美元准备“过冬”,这个行为又导致了市场流通性紧缺,美联储不得不进行逆回购释放美元,保证市场流通需求。

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美联储的确被“劫持”了,在这一年时间里,完全被动的去应对市场做调整,而不是主动的去引导市场走向。

假如未来经济再继续充满不确定性,那么储备现金的人会更多,那么美联储只能被动的继续为市场提供美元,这完全是再来一次QE。

而欧洲央行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除了受到美联储操作波及之外,还受到与特朗普的贸易战,以及特朗普对伊朗进行制裁等冲击,同样进行了很多不按计划的操作。

由此说,2019年欧美央行被劫持了也不过份,其实除了欧美之外,全球央行都差不多。

但是根源却不是特朗普,而是全球金融行业吸取其他行业的利润太高,导致全球所有非金融行业都进行一个低利润甚至是无利润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了消费与投资,这才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


一号风手


劫持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动接受的意思。欧美央行被“劫持”,这意思就是欧美央行被绑架不得不做一些事情。预期题主的问题应该是,欧美央行是否被迫实施了宽松。

为什么不是2018年被劫持?

各国央行都会遭受到一种压力。

在经济学家心目当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应该是优化资源的配置,他不会提高生产率,但是能让资金去赚钱的领域,鼓励高投资回报的项目发展,获得更多资金,产生更多利润。

但是在政府和民众心目当中: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提高生产率。可以根本上改变经济现状。

从理论上,经济学家是对的,从实践感受上,群众的切身感受也是存在的。

打个比方说,如今科技公司烧钱,连年亏损。如果将烧钱看做一种对未来的透支,那么其实上市公司烧钱就是一种微观环境的货币政策。但是烧钱的确是烧出了几个支柱产业。比如我国的外卖业务,便利无比,从业队伍庞大,比如我国最近几年发展医药研发,如百济神州这样的公司,从未盈利,年年烧钱,也能烧出一片天空。

我们尽可以说,对社会整体,货币政策就是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对于微观,很多弱小的政府,没有产业政策的帮助他们很难树立强劲的工业化。这里面是个度的问题。市场会失灵,政策在某些时候必不可少。1929年,美国人学会了。

所以,个人认为2019年欧美央行被劫持,并不准确。实际上,央行一直被劫持。比较理性的央行利率政策看三大目标:失业率,通胀和利率中性化。但是任何一个央行都无法回避GDP增长这个压力。货币政策大家都知道只能权衡,但是大家都希望货币政策能够提高GDP的增长。

日本的前车之鉴,货币政策真的不提高生产率吗?

1985-1990年,日本GDP大跨越。随后日本进入经济停滞。基本你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用未来钱的典型案例。1983年,日本人均GDP才超过1万美元,1990年,日本人均GDP2.54万,即使资本市场不佳,1995年,日本人均GDP4.34万美元。随后停滞。

货币政策真的不能提高生产率吗?不对,当经济基数庞大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进入了更高的维度。4万人均的日本即使经济停滞,那也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但是货币政策每一次都有副作用。日本刚好1995年开始调结构。增加庞大的基础科学投入,大力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如今,日本人均GDP依然是3.93万美元,似乎没有进步。但是这个GDP的科技含量更高,房产含量更低。毕竟,日本还要养老人和小孩。

所以,结论是。货币宽松政策,就是拿未来的钱现在用,用好了,蛋糕做大,未来更加美好,用不好,那么就变为一个黑洞,而且黑洞也会越来越大。这里面的关键,在于科技带动的生产率的提高,在于科技在经济中的占比。

欧美央行被劫持了吗?

至少现在美联储利率宽松还可以,体现为美国物价增长并不快。欧洲有劫持的迹象,高福利,老龄化,是欧洲不发展的原因,但是欧洲的政客寄希望用宽松和进一步的福利来收买选票。可以说,欧洲不仅仅是负利率,还有重启的量化宽松再融资计划。所以欧洲央行的确被劫持。

被谁劫持?被欧洲人。


凯恩斯


  降息和适度的宽松政策是央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是正常的举措,比如说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就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宽松的手段,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支撑经济。  不过今年也许宽松的时机并不算太恰当。  首先,经济还没有进入非降息不可的阶段。  美联储在2018年12月进行了一次加息,在之后美联储一度仍然表示会继续加息,来降低泡沫和实行货币政策正常化。实际上当时市场上的主流分析和美联储的判断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由于2018年外国的税改刺激让外国的经济延续了此前的增长惯性,至少在2019年的上半年,外国经济数据仍然保持了相对的强势。下图为外国gdp增速,可以看到目前状况尚好。  即便是在美联储第1次降息之后,外国的经济数据依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从PMI数据中,虽然可以看到外国经济在未来面临衰退风险,但是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的服务业表现都还算正常,经济没有下落到需要降息支撑的阶段。  其次,上一轮降息周期尚未终结。  欧洲央行在2018年刚刚宣布结束量化宽松,这是长达数年的宽松政策告一段落。但是虽然如此也不意味着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回归了货币正常化,因为通过量化宽松注入金融系统的资金,没有通过缩减资产负债表回收,也就是说量化宽松造成的影响依然保留在了市场当中。  美联储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美联储提前开始了资产负债表的缩减,但是缩表才刚刚开始,大量的资金仍然用于购买外国长期国债。与欧洲的状况相同,美联储也远远算不上,已经结束了降息周期,不但利率没有回归正常的范畴,量化宽松放出的流动性也还没有回收。图为美联储缩表结束时大量的资金尚未收回。  所以无论从哪种情况来说,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还没有主动进行降息的理由。  二、为何欧美央行被迫开启降息?  很多人都说是经济的持续下行,让欧美央行认识到危险,因而开启了新的一轮降息周期,这是真的吗?  也许欧美股市的表现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今年以来外国股市成为了资产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一年来的增长率冠绝全球,而欧洲的股市涨幅仅次于外国市场。但是在同时欧美经济的情况却都没有股市表现的那样强劲,欧洲经济从年初开始就显示了增长低迷的状态,而外国市场也从8月份开始出现了制造业的下滑,可以说欧美股市的上涨并非来自于经济的增长支持,而纯粹来自于央行政策的扶持。图为今年以来美股的主要走势。  6月份开始,外国股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波动,这一方面是经济开始露出下行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结束了低利率环境,让职称美股上涨的企业回购难以为继。因此故事出现了明显的动荡,如果当时美联储不进行降息的话,也许美股的下跌就很难避免了。  在每一次降息之后,美联储都希望不继续降息,但是事与愿违,每一次降息之后,股市的波动都让美联储重新选择下一次降息,直到采取了连续的三次降息。  欧洲市场的情况与美联储稍有不同。  2018年年初开始,欧洲经济的下行趋势就比较明显了,因此对于股市来说的冲击也就更大,这让欧洲央行必须选择迅速的开启行动,终止这样的趋势。因此欧央行决定扩大负利率的规模,并且重启量化宽松,稳住了欧洲经济下行的局势,同时也带来了欧洲股市进一步的回升。图为欧洲经济今年面临的下行压力。  三、央行政策的宽松周期尚未结束。  欧美市场让欧美央行采取了宽松的手段,但是这还说不上结束。美联储除了降息之外,还进行了资产负债表重新的扩张,同时还重启了时隔多年回购操作,用于稳定市场。  美联储宣布之前的三次降息属于预防式降息,这就是说向市场暗示三次降息之后降息的进程即将终结,但是目前来看,这样的进程远没有到说结束的时候。图为美联储三次降息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没有推升外国通胀。  外国经济目前的数据还算不错,但是从制造业和劳动市场的情况来看,外国经济的拐点可能即将出现,下行的趋势并没有逆转。按照经济的走势来看,不久之后外国会迎来真正需要降息的时间节点,不过新的降息可能更早于这时出现。  外国股市在12月份再创新高,但是今年以来的扩张更多来自于估值扩张而非盈利,美联储的降息暂缓之后这样的上涨能维持多久,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美股上涨动力受阻遇到了下跌压力之前,美联储能暂缓降息多久呢?图为美股的上涨由估值扩张驱动。  从美联储的希望来说,肯定是倾向于把降息的弹药储备留在经济衰退来临之时使用。不过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更多的降息甚至更为极端的宽松,可能已经在到来的路上了。  综上,今年欧美经济的下行趋势并不算明显,同时货币政策也在上一轮降息之后还未完成货币正常化,因此欧美央行降息的意愿并不充足。不过在欧美市场的持续压力下,美联储和欧央行先后采取了降息和其他的宽松手段,因此可以说,欧美央行被市场劫持了。这样的压力并未结束,很可能明年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宽松政策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