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果真迎回徽钦二帝,就可以把赵构取而代之吗?

娃儿我热饭


历史上有参考案例,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

不一定能取而代之,因为,皇位不是想上就能上,得有人支持,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取而代之,让之前支持赵构的人怎么办?利益有保证么?

但必然有在赵构一朝不得志的人,找到一个投机的机会!

所以,国无二主,动乱,那是必然的!

就如也先放回明英宗可不是善良,其实不安好心!

另外,本质上,岳飞和于谦死因是一样的


大象a三角法则


不能。于情于理,于政治于国家来看宋徽宗和钦宗都不可能取代宋高宗。

宋徽宗:无颜亦无命

哲宗死后,太后建议立端王赵佶,一干大臣纷纷附和,唯有重臣章惇极力反对,他认为: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八十六》

虽然反对声比较小,但无疑开质疑徽宗执政能力的先河。徽宗即位后纨绔的性格、联金灭辽的昏招和战前禅让等事件更加印证了章惇的话。这些实打实的丑闻进一步恶化了徽宗在民众和大臣中的形象,谁愿意拥戴亡国之君去取代中兴之主?

另外,徽宗死于公元1135年。要知道,岳飞最成功的一次北伐是1140年反击完颜宗弼入侵,宋军一度攻到河南中偏北的朱仙镇。就算宋高宗鼎力支持岳飞北伐,等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时,迎接的只是徽宗的棺椁罢了。

宋钦宗——悲剧帝王

宋钦宗从登基起就是一个悲剧。按照正常情况,北宋灭亡了他也不会登基。可他偏偏遇上了宋徽宗这么一个不靠谱的爹,他的登基完全是给老爹背锅。

宋钦宗能活着回国,只有以下三种可能:

(1)宋金和谈,势均力敌或金稍强势一点,金人送回钦宗。这其实是可能性最大的情况。岳飞死前,南宋和金国议和了两次:一次是1138年,一次是1141年。此时宋高宗在临安经营了超过10年,个人势力十分强大,钦宗缺少夺权的力量。至于高宗主动让位的可能性小到忽略不计。

或许有人拿明英宗和景泰帝来说。但是,英宗不是亡国之君,而且被俘前在朝中有自己的势力。钦宗不但是亡国之君,而且汴梁中央政府高级官员几乎全部被俘,南宋的文武大臣核心班子都是高宗的人。

由此可见,钦宗没有夺权的能力。

(2)岳飞北伐大获全胜,重创甚至灭亡金国。如果高宗治下南宋能达到这个高度,想必钦宗更没有理由更缺少支持去当南宋皇帝了。

(3)钦宗在金占北宋故地建立傀儡国,名义上脱离金国。其实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据《征蒙记》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弟弟、辽王完颜杲死前曾留下一份遗书:

宋若败盟,任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 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即宋钦宗)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

完颜杲早就有在北宋故地拥立钦宗为傀儡皇帝的战略构想。但是由于他是金人所立,军事上或许可以起到金和南宋的缓冲效果,但政治上缺少合法性。这么做只会让钦宗更加减少和高宗争夺正统的可能性。

x因素:宋高宗

说完徽钦二帝自身问题,我们再来看皇位之争的x因素:宋高宗。

这里有两个问题:1.高宗可能主动让位吗?

笔者认为不可能。让位给徽宗、钦宗,历史上说不过去——这两位历史遗留问题太严重。而且高宗当上太上皇之后还对孝宗指手画脚,可见他并不是会主动放弃权力的人。

2.徽宗、钦宗有能力强行夺权复位吗?

这种可能性更小。前面说了,北宋中央政府核心班子在靖康之耻中即便不说全灭也是遭到重创,高宗在临安拥有更强大的朝臣势力。

结语

综上,即便岳飞迎回二帝,高宗皇位被撼动的可能性也不大。不要小看一个在乱世中坐稳皇位的人,虽然他别的能力不行,但保住龙椅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高宗强行召岳飞班师的原因,由此可见也不是担心自己皇位不稳(或者不是主要担心)。彼时南宋没有和金国打到底的能力,而且看看高宗的逃亡生涯:又是政变又是流浪海上又是吓得没法生育。他召回岳飞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他打心眼里害怕金人,不想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而秦桧,正好抓住了高宗的心理。


司文郎中


岳飞一直想要“迎那两个俘虏皇帝回京阙,收故地上版图”,当时岳飞手下的部队极为勇悍,打得金军闻风丧胆,金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是说摇撼一座山对于金军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撼动岳家军就非常困难了。

手下有这样一支部队的岳飞是宋高宗赵构和金军议和的一块巨大绊脚石,所以为了自己的皇位、为了能苟且偷安,宋高宗联合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

这是为什么?就是担心岳飞越战越勇,打得金军没有招架之力了,金国就很有可能放回那两个俘虏皇帝。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的也先俘虏,结果也先在和明朝的交战中连吃败仗,一年以后就把朱祁镇放回去了。

如果岳飞对金军继续穷追猛打,必然会导致那两个俘虏皇帝的回归,但那时,宋高宗赵构就很难处理了,一来那两个俘虏皇帝的确是被俘虏的老皇帝,在敌人那里是俘虏,在赵构面前那就是老子了!

赵构怎么办?几乎没有办法,杀不得,杀了会失信于天下,导致统治危机,再说有岳飞在也杀不了。

让位?让位是不可能的,那只能软禁起来,那就更危险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软禁两个太上皇等于是在卧榻边睡着两只老虎,随时会要了赵构的命,赵构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过日子,那不是如坐针毡嘛还不如死了痛快。

为此赵构十分担忧,他不但把那两个俘虏视为大敌,还把岳飞看做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如果当时不杀害岳飞,而是下令岳飞停战,岳飞停战之后必定会参与,与金国的议和,岳飞肯定会提出收复失地、迎回那两个俘虏皇帝的谈判要求。

在当时以岳飞的地位和声望谁也无法拒绝这个要求,所以即使议和也是会产生一个赵构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赵构必定要杀害岳飞,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消除迎回那两个俘虏的可能性。

假设要迎回那两个俘虏皇帝,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杀死岳飞了,反而可以利用岳飞的英勇善战,来增加谈判的筹码,可以尽快迎回那两个俘虏。这两个俘虏一旦回到宋朝的领土上,肯定要恢复往日的辉煌,但是他们没有多少党羽了。

岳飞积极支持迎回他们,所以迎回以后很可能支持他们夺权,这等于是要赵构的命。赵构身边的人——秦桧之流是干啥的?能坐视不理吗?肯定不会。他们会积极行动起来,消灭一切威胁赵构皇权的人,赵构失去权力他们就生不如死了。

他们可以真正做到杀害名满天下的抗金英雄岳飞,怎么就不能消灭那两个俘虏。如果形势真的发展到必须迎回那两个俘虏的地步,他们也会积极想办法除掉这两个人。对于赵构和秦桧这样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再说赵构杀害岳飞能够得逞就说明赵构对大局是完全掌握的,所以才在杀害岳飞之后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即使这两个俘虏回来,赵构的掌握全局的能力并不会丧失,赵构依旧可以逐步消灭这两个人,所以就算真的迎回那两个俘虏皇帝,也很难取代赵构。


小小嬴政


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根据当时的状况,未必!

靖康之难,京城攻陷,二帝被掳,北宋灭亡,这真是奇耻大辱。

徽宗九子一一康王赵构因在外公干,躲过一劫,后被立为帝,史称高宗。

南宋军民奋起抗金,其中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就提出:直捣黄龙,要迎二帝还朝,以表达坚定的决心!

本题仅为假设,二帝还朝,会不会把赵构取而代之?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赵构的确是捡来的皇帝,正常情况下,他做为徽宗第九子,无缘于皇位。所以一种说法,一旦为帝,岂能轻易放弃。故阻挠北伐,陷害抗金名将,就着担心父兄迎回,他会失去皇位。宁可向金国称臣,也不愿收复失地。

但历史的另一面与此推论极其矛盾:他五十多岁就退位,活到八十多岁,近三十年的赋闲,似乎证明他不是一个贪恋皇位的人。

二,即便是二帝还朝,对赵构的影响并不大:

徽宗是靖康前一年就宣布退位。儿子钦宗是被他死拉硬拽按坐在皇位,还一直哭哭啼啼,说明他压根就不愿当这个皇帝。不到一年就被金兵掳走,更加深了他对皇位的恐惧。

而高宗赵构是南宋朝臣拥立的皇帝。登基即位合情合理合法。若徽、钦二帝真能还朝,对高宗构不成威胁,做为太上皇养在宫中即可,他们毕竟早已不是皇帝,更无意愿。

但奇怪的是,高宗花重金从金国赎回了自己的母亲,而置父兄于不顾,至今令人起疑。


晚亭与落霞同晖


在历史认知中,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要杀抗金名将岳飞,阻断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抗金之路,就是因为害怕徽钦二帝回来后,会抢了他的皇帝之位。

后来,又有研究者指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宋高宗杀岳飞的时候,宋徽宗已经死了7年了。宋钦宗虽然还活着,但金国让他回来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宋高宗杀岳飞的真正目的,是害怕岳飞拥兵自重。

(宋高宗和岳飞)

确实,宋高宗杀岳飞,是害怕岳飞的威望太高,拥兵自重,从而夺了他的皇位。而且,就算岳飞打败了金国,宋钦宗也不太可能被金国送回来。虽然后世有过瓦剌把朱祁镇送回来的情况。但是金国和瓦剌不一样。瓦剌之前一直是明朝的藩属国,但金国并不是藩属国。

话说回来,就算金国把宋钦宗给送回来了,那么,他真的可以对赵构的皇位取而代之吗?

如果我们拿明朝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事情,与宋朝的时候进行一番比较。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因为两个时代,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一,朱祁镇和宋钦宗本来都是正统皇帝,不过是因为被异族给俘虏去的,他们的皇位才“自动失效”。之所以失效,是因为他们不在了,必须要有个人来承头。所以,朱祁钰和宋高宗才当了皇帝。后来,当他们被送回来后,也就是说,正主子回来了,那么,曾经的皇位还算不算呢?这必然是一个问题。

其二,朱祁镇之所以最后能够复辟成功,是因为朱祁钰没有后代,无法继承朱祁钰的皇位。而宋高宗与朱祁钰的情况是一样的,也是没有后代,也是没人继承他的皇位,也需要考虑由谁来接班的问题。因为要考虑这个问题,朱祁镇有了机会,因此宋钦宗也可能有机会。

其三,朱祁钰之所以被夺位,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极为信任于谦。因为信任于谦,因此就缩减了其他朝臣的戏份。石亨、徐有贞等人,就在朝廷中发挥不了重要作用。而他们想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把朱祁镇扶起来,同时把于谦扳倒。宋高宗时期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宋高宗也是极为信任秦桧,对秦桧言听计从。很多朝中大臣发挥不了作用,无法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如果宋钦宗回来了,他们必然会利用宋钦宗来闹事情。这样一来,宋高宗的皇位就危险了。

(宋钦宗剧照)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如果宋钦宗真的被放回来的话,对宋高宗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危险和麻烦的事情。

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经不住推敲。因为虽然两个时代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但就以上的三个相似点来看,其实还是有分别的。

其一,宋钦宗当年是亡国了,而朱祁镇只不过是打了一场败仗。就性质来说,宋钦宗的性质,要比朱祁镇严重许多。宋钦宗是亡国之君,但朱祁镇不是。人们会觉得宋钦宗需要负的责任,应该比朱祁镇要大许多。对宋钦宗的支持,也会比对朱祁镇的支持小许多。

其二,朱祁钰确实是因为没有儿子,才被朱祁镇找到了机会复位。但还有一个原因,是朱祁钰身体不好,处于病危的边缘。如果朱祁钰死了,必然皇位空虚。所以大臣们会提前动手抢功。但问题是,宋高宗与朱祁钰不一样啊。宋高宗一向身体非常好,最终他还活到了81岁。成为中国古代仅有的几个高寿的皇帝之一,足足比宋钦宗多活了30多年。因此,他当皇帝期间,就算他没有后代,“夺门之变”那样的事情,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其三,朱祁钰时期,确实是于谦掌权。于谦的掌权,压缩了石亨等人的权力空间,因此他们要扶朱祁镇“夺门”。宋高宗时期,也是秦桧掌权。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如果宋高宗要支持岳飞抗金,一直打到把宋钦宗迎回来,就不可能让秦桧当宰相,更不可能让秦桧当独相。因为秦桧是主和的。如果不让秦桧当宰相,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朝中权臣挤压别的大臣空间,让别的大臣不满的问题。

(秦桧剧照)

有人可能会说,宋高宗会让岳飞当宰相啊。这个肯定不会。岳飞是一个不错的将军,但他并不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一言不合,就会撂挑子。这样的政治智慧,宋高宗怎么可能让他当宰相呢?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很明白了。“夺门之变”在历史上,只可能发生一次。南宋的时候绝不可能预演。宋钦宗就算回来了,也不会对宋高宗有任何影响。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以当时的情形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赵构的地位很稳固,可他不敢冒一点风险,为此不惜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元帅。

为什么说徽钦二帝回来也无法取代赵构呢?因为最有可能取代赵构的是他的父亲宋徽宗,而南宋有机会迎回被掳的北宋皇室时,宋徽宗赵佶早已过世,只有宋钦宗赵桓还苟延残喘着。

(电视剧中的赵构)

礼法的角度

赵构的皇位虽然不是从父兄手中继承而来,但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及大部分皇室成员被掳走,国势危于一旦,赵构挑起大梁重设朝堂建立南宋,对宋朝是有功的,是中兴之君,从礼法的角度也挑不出什么刺,谁敢说他不正统?

反观赵桓,无所作为就被抓了。若论天下百姓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支持率,赵桓绝对不如赵构。

何况兄长和父亲可不是一回事儿,父亲回来了,赵构要是不让出皇位就等于大逆不道,但兄长就没这么大威力了。

赵构大可稳坐龙椅,他要是心存善念,可以给赵桓一座府邸,让他颐养天年;要是一点隐患都不想留,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让赵桓“病逝”,方法多得很,哪怕留有破绽,也不会有人较这个真。

(赵构画像)

把赵桓留在金国,不只是赵氏皇族的耻辱,也是整个天下的耻辱,属于下下策。皇帝在人家手里,宋人抬不起头。

岳飞、韩世忠等将领为什么非要打到金国迎回钦宗?不是对他还有什么忠诚或感情,纯粹是因为他乃皇帝,代表着宋朝的尊严。

这就好比,大家长被掳走了,虽然后来又有了新的家长,但原来的家长难道就能放任不管,任他留在敌人手中吗?肯定不能。这不是喜不喜欢原家长的问题,而是一家子脸面的问题。

但赵构为了他一个人的利益,不要这个脸面了。

(岳飞)

现实的角度

赵桓于1126年1月19日登基,1127年3月20日被掳失却帝位。在位仅一年多,并且正值动荡。这就代表他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起自己的骨干忠臣,就算培养了几位,也和他一起被掳到金国,在新建立的南宋朝堂中没啥影响力。

而赵构是南宋之所以存在的核心,朝中大臣哪怕对他有意见,也无一例外奉他为君主。

也就是说,南宋的臣子是赵构的臣子,而不是赵桓的臣子。赵桓回来,又有什么底气和赵构争呢?

(赵构)

1142年,赵构终于从金国赎回了自己的母亲韦氏,韦氏临行前,赵桓拉着她的衣角哭道:“如果能让我南归,就让我当个太一宫主好了,对九哥(赵构)没有其他要求,更不敢和他相争!”

韦氏挣不脱他的拉扯,只好发誓一定促成此事,如果达不成,就让她眼睛瞎掉。后来她的眼睛果然失明了。

如此卑微的态度,说明赵桓是真的无意与赵构争位,他也没那条件。

一个支持者都没有,拿什么争?

(宋徽宗画像)

那么,假设宋徽宗赵佶还活着,他在礼法上占有优势,南宋的臣子也曾经是他的臣子,他是否能取代赵构呢?答案是不能。

一方面因为年纪,他已年老体衰,负担不起风雨飘摇的江山;另一方面,他早在靖康之变前就已禅位于赵桓,退出了权力的游戏。

总之,无论宋徽宗还是宋钦宗,其实都威胁不到赵构的地位。但当上皇帝的人,就不能容忍一丝一毫的意外。所以宋钦宗只好死于异乡,死后才能归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当然不能。

虽然说赵构之所以能够坐上皇位是走了运,是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这并不意味着徽钦回来之后还能找他的麻烦。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之后,没有被放回来,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所以在说徽钦回朝能否取代赵构这事之前,先说一个成功案例,也即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之间的是是非非。

朱祁镇在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之下亲征瓦剌,结果遭遇了“土木堡之变”,成为了也先的俘虏。

也先从俘虏了朱祁镇的那一刻开始便打定了向明朝所要“赎金”的想法,可是于谦及时站了出来,拥立了郕王朱祁钰,将朱祁镇和也先的条件置于一边不顾。

也先一看自己的想法落空,也不愿和明朝彻底撕破脸皮,更不愿意自己掏钱供养朱祁镇,当然更打着让朱祁镇回去之后能够和朱祁钰发生争端,所以便一路将朱祁镇送了回去。

此时已经过去了一年,朱祁镇回京之后还能否从朱祁钰的手中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显然不能。

这一年里,朱祁钰已经在于谦的辅佐之下坐稳了皇位,巩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所以当朱祁镇回京之后便被变相地软禁在了南宫。

朱祁镇后来之所以还能通过“夺门之变”继续登上皇位,一是因为朱祁钰病重不能视事,二是朱祁钰没有儿子并且没有立太子。

倘若说朱祁钰能够及时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再让于谦为朱见深在朝中为铺好路的话,恐怕石亨、曹吉祥等人也钻不了这个漏洞,也就没办法发动“夺门之变”了,当时朱祁镇自己也稀里糊涂。

仅仅一年的时间,朱祁钰便已经彻底巩固了自己的皇权,将之前已经当了14年皇帝的朱祁镇软禁在南宫。

倘若换成了赵构和徽钦二帝的话,结局会怎样?徽宗或者钦宗有没有可能再从赵构手中夺回皇位?

答案显然不言而喻,没这个可能。

靖康之变发生在1126年,徽宗和钦宗是在1127年4月被掳北上,赵构则是在1127年6月被拥立为帝。

赵构虽然是在应天府,也即河南商丘称帝,可是因为出于恐惧的缘故,所以一路往南逃,先是逃到了扬州,后来又逃到了杭州。

这时候金军兵锋正盛,又携常胜之师,所以也是一路往南追,倘若可以的话,他们的想法应该是连赵构也给一块捉了。

所以,金不仅不会坐下和赵构来谈判,更不会释放徽钦,金这么做的用意也不复杂:

一来此时有徽钦在手,多多少少也可以让宋军投鼠忌器。

二来将来即便到了坐下来和赵构谈判的时候,手上有徽钦,也能多一份筹码。

后来赵构手下又出现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这四个所谓的“中兴名将”,所以双方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

没有停战,怎么谈判?没有谈判,自然也就不可能释放徽钦。

一直到了绍兴十一年,也即1141年的时候,赵构才下定决心求和,所以想方设法剥夺了岳飞、韩世中的兵权。

岳飞更是被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随后在1142年死得“莫须有”。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和金签订了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

倘若赵构有心迎回徽钦,或者说金有意释放徽钦的话,这时候可以说是最合适的时机,当然这时候的徽宗已经在1135年病逝了,即便要谈也只能谈释放宋钦宗的事。

倘若金这时候释放钦宗,像也先送朱祁镇回京一样送钦宗回临安的话,钦宗能否从赵构手中夺回皇位?

不能。

从钦宗的个人能力来看,这时候距离赵构称帝已经过去了14年之久,赵构的皇位可以说稳如泰山,钦宗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资格和赵构争夺皇位。

钦宗在1126年是匆匆即位,根本谈不上培养自己的势力,即便培养了,不是一起被掳了,14年的时间也让他们或成为了过去,或投效了赵构。

宋钦宗也捡不到朱祁镇那样的便宜,虽说赵构也没有了儿子,可是他很早便已经预定了继承人,并且身体很好,所以钦宗也没有机会发动宋朝版的“夺门之变”。

所以,即便赵构迎回了钦宗,钦宗也没能力和赵构争,除非赵构愿意主动还给他。


宁糊涂


不可能,倘若真能驱除胡虏、光复失地,那赵构就是一代中兴之主,功业直追开国太祖。那时候人望、气势一时无两,又岂是两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亡国君可以比拟的?那对老子、兄长一无人马,二不占大义,拿什么来夺他的位子?他二人若安分守己或可得善终,倘若生了不该有的心思恐怕下场会很悲惨。自古天家无亲情,对着那把龙椅人性中的善会降到最低点,况且赵构本就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不可以!假如赵构迎回了父(赵佶,徽宗)兄(赵桓,钦宗),说明赵构的实力和威望已达到顶峰!赵构就是想还位乃父乃兄,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坚决不答应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空穴来风的。赵佶在北宋灭亡之前,已让位赵桓,被尊为太上皇。赵佶回来后,只能继续当他的太上皇。赵桓即位时更可笑,哭着不当皇上,被硬推上了皇位。赵佶写的《在北题壁》这首诗中描写了他和赵桓被俘后的生活:“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赵佶与赵桓的孤独、凄凉之感跃然纸上,回家是他们父子二人最大的梦!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关系有所缓和,韦贤妃(赵构亲妈)连同装有宋徽宗(1135年死去)、郑皇后、邢后梓官的十余辆牛车踏上了回归南宋之路。她离开时,赵桓挽住她的车轮,请她转告赵构,自己若能回归南宋,当一太乙宫主足矣。 但,赵桓的这个梦都没实现。1156年6月,五十七岁的赵桓曲辱死去。然而,宋钦宗赵桓死去的消息直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才传到南宋。得知赵桓死去的消息后,赵构表面上痛不欲生,内心却为无人威胁自己的皇位而偷偷的乐着!


吴建彬626


这个问题在明代就有了现实的案例:

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抓了战俘,他妈联合朝中大臣扶持他弟弟郕王朱祁钰称帝,史称明代宗。后来英宗被蒙古人放了回来,幽禁于南宫,隐忍7年后,策动夺门之变,废明代宗,杀少保于谦,复位称帝。

回到宋代,赵构所面临的环境比明代宗更为恶劣,首先徽钦二宗对外宣称并不是俘虏,而是“北狩”,也就是说,皇帝是到外面打猎散心去了,只要玩够了,随时都会回来的,赵构只是因为国家无人管理,暂代皇帝。

在古代,除了投胎比较考验技术之外(除去少数开国皇帝),当皇帝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名正言顺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果真迎回徽钦二帝,宋徽宗是赵构的亲爹,宋钦宗又是赵构的亲哥哥,两个都是现成的皇帝,哪轮得到赵构?

天无二日,两个太阳就已经够头疼的了,现在一下子出现三个太阳,老百姓还不得都疯了。即使说做皇帝也搞竞选制,能者上,庸者退,平者让,也不过就是多来几场宫廷政变。优胜劣汰之后,赵构还是不是宋高宗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