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文天祥临死前曾说,满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为何还下决心杀之?

邱喜辉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文天祥的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消息,岳飞、文天祥、霍去病等历史名人,被“请”出了教科书,这个消息刚一出现,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在痛心于民族英雄不被后世所认同。

这样的情绪渐渐积累,迫使教材编制部门发文辟谣。

这样一个小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像文天祥一样的民族英雄,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容动摇和非议的。

文天祥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个书生,对“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的不懈追求,这样的追求,从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在中国人的思维之中,可以说是溶于中国人血脉里的一种认知。

年轻时候的文天祥,正是处于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固然,当时的南宋王朝,还没有灭国的危险,但当北方的金国覆灭,元朝统治整个中原,蒙古铁骑饮马长江,整个国家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

这样的局势,虽然危险,但却不是一个死局,因为南宋王朝百年的积累,让很多像文天祥一样的文人,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样的局势。

初出茅庐的文天祥,还是太过年轻,太过天真,朝局的腐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想要改变,显得微不足道。渐渐的,他虽然也是朝廷命官,却渐渐被核心层疏远,被派到北方当使者,被扣押,然后,又逃了回来。

朝廷的变现,以及整个南宋王朝的风气,让文天祥很失望,只是元朝的进攻,让文天祥来不及失望,就开始扔下笔杆子,拎起大刀,和蒙古人开战,然后,失败;然后,再战,然后,再失败;最后,兵败被俘。

如果真的做不到“平天下”,好歹可以“尽人事”,至少文天祥是这么作的。他的很多战友,在被俘后,都被处死,唯有文天祥,他的名声已经被忽必烈知晓,这样一来,他没有当场死去,而是在元大都羁押了四年之后,才被处死。

在羁押的四年里,文天祥的一腔热血渐渐平息,变得如海平面一样的平静,平静而暗藏汹涌。他不像一开始表现得那般的愤怒,也不像被羁押时那般的无助和痛苦。他变得异常平静而理性,这样的情绪,让文天祥更加强悍,这是像张弘范之流无法撼动的。

在忽必烈最后一次给他伸出橄榄枝的时候,文天祥并没有痛骂、也没有轻蔑,只是很平静的说:“我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我是南宋的臣子,当然要为了自己国家,以死尽忠,这是我的选择,你们无权干涉,如果你们想要放了我,那我就当一个云游的道士,我也不做官,也不会为你们元朝的朝廷服务,但如果有朝一日,你们对治国有什么想法,我倒可以给你们排忧解难。”(这段话不是原话,是按照原话的意思概括出来的,原话大家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这话说出来之后,立刻让忽必烈和张弘范等人很是尴尬,长达四年的羁押,实际上是要击溃文天祥的意志,但现在看来,他的意志,越发的强大不可动摇。

这样的说法,似乎不太好理解,但如果了解什么叫无欲则刚,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无论是愤怒,失落,痛苦,这些情感,都是欲望的体现,不论这种欲望来自对生存的渴望,对权力财富的渴望,对名誉贞节的渴望,只要有欲望,就会有弱点,而文天祥的平静,是放弃所有欲望的平静,甚至连名誉都已经不在乎了,这样的人,还怎么可能被击败?

文天祥在最后一刻,已经彻底放下了一切的欲望,如此一来,一切在文天祥眼中都已经不再重要,有人说,文天祥的死也和一些汉奸的卑鄙心思有关,这样的关系或许有,但在忽必烈眼中,这些人无关紧要,更不会因为这些汉奸,左右自己的判断。


小小嬴政


历史上真实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没把自己当成什么“民族英雄”。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个为汉族命运誓死决绝降元的刚烈形象,真实情况可并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时代,并没有汉族这个说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义立场。他对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于本人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是个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绝元朝的招抚,是由于他是元朝遗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别让他当官,其他做啥都行。

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证据的。

像是《宋史》就记载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积翁劝说文天祥时,他竟然回答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语句:

①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意思是:只要别让我当官,我甘愿当一个被元朝蒙古人统治的顺民。只要元朝朝廷对我文天祥有需要,我愿意当个顾问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让我文天祥当官,我一个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换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当官。只要不当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体统,给元朝出谋划策当顾问也无所谓。

除此以外,文天祥还有两个弟弟,他在死前曾给弟弟文天璧写信,明确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是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HuiNanHistory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遗民这个群体。遗民通常是指旧王朝灭亡后不愿臣服于新朝统治的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隐居山林田园、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禄。大多数遗民基本都属于前朝官僚、知识分子。

最早的遗民应该是属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他们隐居于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双双饿死,留下传唱千年采薇歌,讲诉着他们对故国的忠贞。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后世遗民均以伯夷叔齐为典范,即便是态度软化也仅仅是在新朝需要时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决策,事成之后继续归隐。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他被俘后就曾经表示,他接受了南宋灭亡、大元统一区夏的现实,自己作为南宋丞相,不愿侍奉二主,想要隐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帮忙,帮完了忙继续归隐。

对于元朝来说,文天祥如果不能为元朝所用,那只能把他做掉。因为文天祥作为南宋丞相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继续组织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搁?而且,文天祥也没想活,把他杀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节。他给弟弟去信时候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就是告诉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续家族香火,好让他的死忠无后顾之忧。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历代遗民都是忠君的楷模,历朝历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张相契合,儒家主张忠君,而历代遗民守节之举是现成的样板,所以遗民在历朝历代都被儒家所颂扬,而历朝历代得君主都愿意颂扬这些遗民,好让天下人都忠于自己。

所以说,文天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是宰正常不过的,放在今天则是过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历史上的文天祥,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忽必烈杀死他的,而是被舆论绑架而死的。

文天祥刚被俘的时候,是自杀过的,他服用了脑子(一种毒药 ),但是没死成,死的是他的助手。后来被俘的以后,他经过了绝食也没死成,后来他想死的心也就淡下来了。在他见到当时元军的统帅张宏范后,反而备受礼遇,之后文天祥也不时地发表“求死”言论,但行动就不见了。

忽必烈派人来劝降,文天祥的回答是,我深受国恩,现在国家亡了,我也只能以死报国,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让我当个道士,并且给你们做顾问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的文天祥实际也也有了求生的欲望,但是如果要他为元朝出仕,那他会宁愿选择死亡。

关于一开始他求死的欲望很强烈,我们可以用现在保险公司的一般做法了解,如果你投保投了自杀险,那么一般保险公司要两年后才能给你生效,而一般人经过了2年的时间后,即便一开始想死的心很强烈,但经过了这段时间,一般也就不会想死了。

文天祥就是如此。

真正把他害死的,是言论。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留梦炎,他和文天祥一样都是宋朝的状元,也做了宰相,只不过他在宋朝灭亡之前就投靠了忽必烈,文天祥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就是打脸的存在,显得他就是那种卖主求荣的奸臣。

于是留梦炎要杀他。忽必烈见到文天祥后,希望文天祥能做他的丞相,文天祥拒绝了。忽必烈问文天祥想要什么?文天祥说,一死而已。忽必烈命人带下了文天祥。有一段时间,忽必烈想放了文天祥,但留梦炎坚决出来反对,他说如果文天祥放走了,他影响那么大,万一他组织造反怎么办?忽必烈也就没有放了文天祥,一直把他关在牢里。

其实元朝并不想杀了文天祥,如果要啥,张弘范就可以杀了他,因为张弘范有尚方宝剑,用不着等到四年之后再杀,即便是文天祥顶撞了元朝的宰相博罗,博罗气的要杀了他,但是被忽必烈和朝中的大臣们阻止了。

另一个要杀文天祥的就是王炎午,原本是太学生,在文天祥起兵的时候曾经在文天祥的军中做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家中有事离开了文天祥。就在文天祥上京的路上,王炎午一路贴了文天祥的生祭文,按照王炎午的说法,1700多字,每个字都是巴掌大的大小,一路张贴,生怕文天祥看不到。

实际情况并不会有他说的那么夸张,巴掌大的字,1700多字,放到今天也是超级大字报了,文天祥又是朝廷的重犯,一路上那么多严加看管的士兵都是傻子么?所以绝不可能有王炎午说的那么夸张,但张贴却是事实。

生祭文是什么内容呢?意思就是文丞相世受国恩,年轻就中了状元,后来还当了宰相,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如今国家灭亡,应当要殉国,所以文丞相必须死。如果今天不死,明天到了北京之后就会被砍头杀死,那样的死法就很没面子了。怎么死呢?怎么死都为文天祥想好了,可以是绝食而死,可以是撞墙而死,可以吃毒药而死,可以溺水而死,总之,文丞相你是要死的,怎么死看你自己了。

文中也阐述了自己和文天祥的关系,他认为文天祥对自己有恩,这个恩情如何报答呢?就是要文天祥去死。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所以在内外的舆论下,最终文天祥还是上了刑场,那天文天祥向着南方拜了拜,然后从容赴死。忽必烈感到后悔,命人到刑场刀下留人,但是已经晚了。

文天祥死后,王炎午又做了什么呢?王炎午一直活到了70多岁,活得好好的,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生活也是非常地惬意。

说到文天祥的死,王炎午说的泪流满面,他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人也都跟着泪流满面,就是这种集体的无意识,杀死了一个人,在今天看来,又是何等的悲剧呢?

道德标准,是用来自律而不是他律。而王炎午这样的人却非常喜欢用道德去绑架他人,自己却从不遵守这样的道德,这又是何等的变态呢!

我们再看看王炎午的生活,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首《沁园春》: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好一个“暖日青烟,轻衣罗扇”,好一个“醒来杯酒,醉后杯茶”,文丞相慷慨赴死,那个天天叫嚷着要文丞相去死的人,却“岁岁东风岁岁花”,也知是什么心肝!

我们再看看这些伪君子,口口声声地要文天祥去死,自己却逍遥自在,自己却不愿意去死,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么资格要别人去做呢?

所以,我们纵观整个事件不难发现,其实忽必烈并不想要文天祥去死,真正杀死他的,是留梦炎和王炎午之流,是舆论,是道德绑架,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悲哀。


老威观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说文天祥是中国的脊梁。

然而,文天祥临死之前,忽必烈曾派人来劝降,文天祥当时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只要满足这个要求,他便可以投降,然而忽必烈不仅拒绝了要求,还残忍地杀害了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278年的一天,文天祥正和士兵们吃饭,这时元军突然袭来,文天祥猝不及防,成了俘虏。

文天祥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将事先准备好的龙脑塞入嘴里,准备自杀殉国,然而因为龙脑放的时间太长了,失了效,所以文天祥没有死成。

后来,元军带着文天祥来到了崖山,企图让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被逼无奈,写了一守千古佳作《零丁洋里叹零丁》。

当元军首领张弘范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千古名句之时,默默地将这封信收了下来,他是识货之人,这可是名贵的收藏品啊!


幸亏张弘范懂点文化,倘若换做一个大字不识的莽夫,或许直接就把信撕了,那么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就流传不下来了。

第二年,崖山之战爆发,陆秀夫抱着少帝投海自杀,十万宋朝子民纷纷跳海自尽,南宋灭亡。

南宋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候张弘范再次劝降文天祥,只要他愿意投降,可以力保他做个宰相,哪知道文天祥再次拒绝了,并且开始绝食,坚持了八天,没死成。

这时候,忽必烈又派人来劝降,这时候派出的是南宋旧臣王积翁,王积翁“苦口婆心”地劝道:“现在大宋已经不在了,你这样折腾下去有什么意思呢?蝼蚁尚且贪生,不如投降了吧!”


文天祥叹了口气,说道:“国家已经灭亡,我本想以身殉国,奈何死了两次也没死成,如果得到宽恕,我愿做个道士,以平民身份出谋划策是可以的,但让我当官是万万不能的。”

后人解释说,文天祥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想让忽必烈先放了他,然后他再号召天下抗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王积翁见文天祥让了步,急忙联合十个南宋旧臣向忽必烈求情,期望他同意文天祥的要求,让其出家做个道士。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忽必烈应该会同意王积翁的请求,然而,这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说了一句话,结果直接判了文天祥死刑,他这样说的: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意思是假如文天祥放出来了,回到江南又造反,那么咱们这些曾经劝过他的人,岂不要遭大祸了吗?忽必烈能轻饶了我们吗?


说这话的人叫留梦炎,后来他在忽必烈面前再三请求处死文天祥,结果文天祥不幸遇害。

留梦炎是第二个秦桧。

400年后,乾隆看了这段历史后,发了一通感慨:

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

意思是文天祥是上上等人,留梦炎是下下等人。

元朝灭亡之后,明朝齿于留梦炎的所作所为,下令禁止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留梦炎成了一个任人唾骂的大奸贼。


一半秋色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我个人还是认为可能如果同意文天祥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纵虎归山,而且再加上当时朝堂还有很多其他人想要文天祥死,纵忽必烈有惜才之心,可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杀,以求天下太平。

人物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出生,早些年见文天祥原名叫文云孙,字宋瑞,后改为覆善,但是又改回来了,当他选中贡士后,就改名文天祥,据说,他在孩童的时候,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胡铨等人的画像,溢号都为“忠”,所以他当时就感到非常高兴,就说:“如果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在二十岁就成为了进士,当时是宋理宗在为,在1256年,文天祥便考取了状元,在宋代那个时候,文学相当发达,能考取状元,足以见得文天祥的水平之高。开庆初年,元朝军队开始攻打宋朝,在咸淳十年,由于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当时任赣江知州,他此时就号召聚集了数十万的兵众,之后一直在江西与元朝抗衡,直到1278年,在岭南,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

从容殉国

文天祥被抓住后,由于当时忽必烈正在收集南宋有才能的官员,因此王积翁就推荐了文天祥,说”南宋没有一个能赶得上文天祥的“,当时劝降文天祥用来很久,知道最后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能应为宽赦,我以道士的身份回归乡里,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马就给了高官,不仅亡国大夫不可以此求身存,而且还把自己的生平报复给抛弃了。”这就是在《宋史》中所讲,文天祥投降的条件,不过当时刘梦炎没有同意,害怕他他去江南号召人们抗元,把他们一起释放的十个人置于何地。结果文天祥在燕京呆了三年,始终没有屈服,忽必烈也想放了他,可是有人就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没被释放,结果在1283年1月9日,英勇殉国,给后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们汉人的名族英雄,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敢于反抗,不论敌人多么强大,而且即使被俘,依然忠心于国家,不判国,这样一位名族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所铭记所学习。


喜欢历史的搬砖工


忽必烈直到文天祥临死前也没下定决心要杀他,文天祥也不是在临死前提的要求,而是在其被抓不久以后提的,这个时间与他的死之间相差了差不多有四年。

两次自杀未遂

1277年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趁机吞食脑子(过量食用可致死),以求自杀,但可惜,并没有死,随后,文天祥被押解去见元军将领张弘范。张弘范企图劝降文天祥,让其劝降其战略伙伴张世杰,被文天祥多次拒绝,最后还写了《过零丁洋》出来“交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传诵至今。

随后,文天祥又被押解至燕京(即今北京),在路上,文天祥八天八夜未吃饭,以图自杀,结果又一次活了下来,“既不畏死,何以畏生”,于是,文天祥又开始恢复吃饭。

“投降”条件

元世祖忽必烈想要更多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为他所用,而身为丞相的文天祥自然是他的首选,文天祥在看到忽必烈的招降圣旨后,提出了他“投降”的条件。

“国家亡了,我唯有一死以报国。倘若被宽赦,得以道士的身份返回故乡,他日倒是可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假如马上许以高官,岂不尽弃平生之抱负。”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

虽然有不少大臣为文天祥求情,放他回乡为道士,但也有人提出文天祥一旦回到江南,号召抗元力量,又是一大威胁,最终此事也只能作罢。文天祥在燕京一共呆了三年,忽必烈也知道他英勇不屈,便也动了放了他的心思,可是碰巧又遇到江南有人借文天祥起兵,没办法,只得继续关着文天祥了。

文天祥之死

1282年,元朝廷又来问文天祥,“汝何愿?”文天祥答:承蒙宋恩,身为宰相,此生不愿奉二姓,愿赐一死则足矣。“

可是元世祖忽必烈仍然没有下定决心,杀还是不杀。一会儿诏令要杀,一会儿又诏令阻止,只不过,就在这诏令之间,文天祥已经从容赴死了,终年四十七岁。

其衣服中留有绝命诗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想来,当初文天祥提出回乡做道士,也只会是权宜之计,一旦得脱,便会如蒙元所想,去往江南,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再欣抗元浪潮。只叹未能如愿,还要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拿来嘲讽,真不值也。


水一白聊历史


文天祥作为中国历史上精忠报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被世人铭记,而且文天祥的精神长存于世。文天祥在南宋时期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他也是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还是人人称颂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天祥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天下,牵挂着百姓,也用自己的一生将“忠义”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小文天祥就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忠义爱国之士,那一年文天祥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就有机会步入官场为百姓谋福,为国家献良策。不过那个时候的文天祥对官场习气并不了解,虽然刚刚入朝为官时就担任了直学士院等职。可是文天祥为人过于耿直,在上书时写下来很多嘲讽官员的话语,所以文天祥当时结下了很多仇家,随后文天祥就遭到了这些官员的集体弹劾,后来文天祥没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胜出,反而被罢了官。

失去官职的文天祥后来凭借自己为国效力的忠心再次被皇帝重用,随后朝廷派他去和元朝议和。结果在议和的过程中因为文天祥言辞过于激烈而被拘禁起来,不过这一次文天祥顺利逃走了。逃走之后的文天祥集结兵力攻打元朝,后来因为作战不利被元朝俘虏,从此之后文天祥就被关押在大牢中,身心备受折磨。

文天祥在关押的三年期间有很多人前来为他求情,希望忽必烈可以释放文天祥,可是忽必烈又不是傻子,文天祥这样对国家一片赤诚之心的人,放了他就等于放虎归山,所以忽必烈没有释放文天祥,但是也没有想到处置文天祥的方法。后来被关押的文天祥终于松口了,他还向忽必烈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忽必烈答应了他的这一请求,文天祥就可以投降。

随后忽必烈就让文天祥说出了他的想法,原来文天祥是希望忽必烈想将他释放,让文天祥以道士的身份示人。文天祥还有充分的理由,他担心自己以原来的身份投降会让自己的名节受辱,所以这样做更加妥当,而文天祥也表示愿意投降。

不过忽必烈并没有答应文天祥,因为忽必烈认为这只是文天祥的一个计谋,一旦将文天祥放出去,让他成为道士,他依然可以一呼百应集结兵力和元朝对抗,所以忽必烈就没有答应文天祥的这一条件。文天祥发现自己的计谋被忽必烈识破后,知道此生无望再为国效力,随后就坦然赴死,直至离世都不忘忠义二字。


历史小地主


文天祥是南宋未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他在英勇就义时写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报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精神,令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举表现出英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深深融入世代人血液情感之中以此为坐标榜样力量激励鼓舞后人忠于民族报效祖国凌云壮志,在元军顺江而下之际文天祥变卖家产充军费积极组织各路人马抗击元军辗转广东多地与元军交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元军所俘元军主将让文天祥规劝南宋大将张世杰率军归顺元军被文天祥断然拒绝被押解京师,忽必烈为能迅速平定南宋军民抗元义士对文天祥百般劝降利诱文天祥以一臣不侍二姓回绝了忽必烈,文天祥对南宋从小:到大赤城眷恋和情怀都难以割舍和泯灭有国才有家无论高管厚禄都丝豪改变动摇文天祥对南宋满腔热血爱国情真文天祥仍坚贞不屈选择了舍生取义慷慨就义的报国之心让南宋军民矢志不渝坚持到底决心和意志让南宋重新振作重现光芒辉煌。至于什么投降条件是为了政治需要添写的吧,正是有了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精神也使我们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也激发我们民族爱国奋战的精神和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用户7489047083528


论及文人风骨,必谈文天祥,他可谓是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标杆人物。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长达三年,期间多次被威逼利诱劝其投降,甚至被忽必烈许以宰相之位来劝降,但文天祥宁死不屈。文天祥虽然最终以死明志,可是他却曾提出过极易被满足的条件,只待忽必烈答应,就可以投降,但为何最终还是被杀?

在元军初入中原时忽必烈求贤若渴,他曾多次寻求才能卓绝之官。王积翁向忽必烈力荐文天祥,表示整个南宋都无人出其右。忽必烈大为震撼,便派他去劝降文天祥。此时的文天祥虽然被元军锦衣玉食地供奉,但他却经常静坐一夜,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

面对王积翁的劝说,文天祥回复,国破家亡只能以死报国,不可以将自己的抱负置之度外。除非有宽赦,让他可以做江湖道士回归故里,脱离俗世,才能给元作为顾问。王积翁等前朝旧臣极力劝说忽必烈答应此事,但曾在劝降时被文天祥训斥过的留梦炎却坚决不同意,加之有人以他之前起兵抗元一事作为借口,忽必烈最终没有答应。

其实忽必烈本人还是十分惜才的,文天祥最后一心求死,忽必烈答应后还于心不忍,想再下诏阻拦,可惜文天祥已死。既然忽必烈如此看重文天祥,文天祥又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让他为己用,他为何却闭口不应呢?只是为了大臣的几句话吗?

首先文天祥此人生而正直,为元所用的可能性极低。文天祥自小就对欧阳修等以“忠”为谥号的大臣羡慕不已,立志跻身其中。后来入朝为官,当时贾似道把握朝政,横行霸道。宋度宗在去祭祀时,恰逢雨天,胡贵妃的父亲就建议皇帝回宫。此举却让贾似道心怀不满,他借口告老还乡来要挟皇帝。皇帝无奈,只能让胡贵妃削发为尼,贾似道这才让步。

文天祥听闻此事便写制诰讽刺贾似道,被贾似道怀恨在心,多次找人弹劾打压他。但文天祥仍然坚持自我,效忠于君,无愧于民。后来元军入侵,长江上游已经告急,也是文天祥率兵勤王。被俘后能坚持三年不屈服,可见文天祥之风骨。这样的人不惧各种危险,也不被利益诱惑,不可能投敌叛国。忽必烈明白,即使释放文天祥,他也不太可能为自己所用。

那就带来了下面的问题,文天祥被释放后,很有可能再度抗元。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他的号召力是惊人的。更何况在所谓的“异族入侵”的时候,一旦文天祥起兵必是民心所向。起初宋朝命各路兵马勤王时,就是文天祥号召各路英雄豪杰,短时间内便聚集了万人之多。他散尽家财作为军备之用,凡是与亲友论及国家大事,便泣不成声。

就算是投降元军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文天祥的忠义,不忍心与他针锋相对。这种能让内部凝聚,让敌人佩服的人,一旦放回就是元朝的隐患。忽必烈虽然惜才,却不愿意自掘坟墓,只能感叹道不同,不相为谋。

综上所述,文天祥的投降条件看似是降,其实还是隐含对故国的深刻眷恋。只可惜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生不逢时,不过也是这等乱世,才有机会成就这等英雄,他称得上是几千年中国人坚持风骨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