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雍正王朝》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四阿哥胤禛仍然保举废太子胤礽,是出于真心吗?

居源月颖


其实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九王夺嫡”实际上只分为两派:太子一党和八王一党,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显然是太子一党。因此在第一次公举新太子时,不论出于公心,或者出于私谊,四阿哥举荐废太子似乎顺理成章,但有了幕僚邬思道一番话,这次四阿哥的站队是否有私心,可就很难讲了。

四阿哥胤禛站队废太子似乎顺理成章

不论是史料方面,还是《雍正王朝》之中,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都是太子党人,原因就是胤禛和胤祥幼年时都收到过太子胤礽的照顾。而在《雍正王朝》中,当时太子之争只有太子和八王爷两个阵营,四阿哥胤禛似乎并没有染指太子之位的想法,作为太子一党,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站队胤礽似乎顺理成章。

在《雍正王朝》中,在张道士口出“妖言”之后,康熙却说出了“妖言也代表一定民意”这句话,这令四阿哥极为气愤,甚至为此说出了“我真怀疑,皇阿玛是不是真的老了”这样的话,可见太子胤礽虽然被废,但四阿哥仍然是站太子一边的。

至于八王一党,四阿哥胤禛对其做法一向看不惯,而在《雍正王朝》当中,四阿哥胤禛是个一心为公,纯碎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毫无私心的一个人,而且此时的胤禛正在为八阿哥一党势力庞大、声势高涨而担心,可见他是不可能推举八王爷的。

由此可见,在两大阵营选其一的情况下,四阿哥胤禛站队废太子胤礽似乎是顺理成章。


四阿哥胤禛真的对太子之位没有想法吗

在十三阿哥胤祥被放出来后,面对朝廷公举新太子一事,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四哥,你为什么就不能争做太子呢?”

十三爷已经明确表示,在太子之位早有定数的情况下,由于幼年受太子胤礽照顾,他会拼了命的去保太子,然而他认为太子已经不值得保了,所以他建议有才有德的四阿哥胤禛去和八王爷争。

而当时四阿哥胤禛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要知道管八王爷叫八贤王,而管我叫冷面王,我只不过是,尽力替朝廷办差就是了。”

这段话值得深思,根据话里的意思,四阿哥胤禛并非对太子之位没有想法,只是由于自己更加“尽心办差”,而得罪了太多的人,没有人支持自己,自认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实力,这才没有站到明面去争。

邬思道的话值得细究

有了上面四阿哥的一段话,“人精”邬思道似乎终于弄清楚了四阿哥胤禛的真实想法,于是他讲了一个“老爷子”的故事,大致意思是说,“有个老爷子老了,想要将偌大的家产交给一个儿子搭理,可是家产只有一份,儿子却太多,于是儿子们就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家产最终却落到了一个从未争夺家产,只是默默做事的儿子手中”。最后总结出了这样一段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段话很有意思,作为一个聪明人,邬思道对康熙的想法摸的极为透彻,他认为康熙在见到八王爷一党势力庞大之后,必然会心生警惕,为了维持朝廷平衡,必然要扶持唯一能和八王一党相争的太子一党。作为太子一党中坚力量的胤禛,在局面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必定会讨得康熙的欢心。

因此,胤禛虽然表面上仍然支持太子胤礽,但却会给康熙留下一个忠君为国的好印象,毕竟立太子这种事情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康熙手中,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合适的继承人,那么这个“不争”未必就争不到。

有了这段话,邬思道的心思可想而知,他显然是希望四阿哥胤禛去争这个太子之位的,而从之后的对话来看,胤禛和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的奏折也是他帮忙起草的,胤禛和胤祥对于他起草的奏折显然也是满意的,便照此进行了上奏。

事实证明,邬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胤禛和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后,果然博得了康熙的欣赏,他对此一连说出了三个“好”字,并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见邬思道果然老道。而恐怕正是从此刻开始,四阿哥胤禛才算真正参与到了“九王夺嫡”当中。

综上所述,胤禛在公推起初站队太子胤礽应当是出于真心,但在经过与十三阿哥胤祥和邬思道的一番谈话后,他最终仍然决定推荐废太子胤礽,并以邬思道起草的奏折底稿进行密奏,未必就没有私心。


香茗史馆


当然不是出于真心,雍正从一开始请邬思道为幕僚,就知他早有夺嫡之心,那么他为什么还要保举胤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当时他和八爷的实力相差太大,保举八爷的人非常多,他保举自己也没用,还容易暴露目标,成为众矢之的。怎么办呢?那就保举胤礽吧,只要八爷不成为太子就行,胤礽嘛,以他的尿性,迟早还会被废掉的,自己只要在此期间干出成绩,就能改变大家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康熙对自己的看法,将来才有机会成为接班人。

其次,从康熙释放此前释放十三爷此举,雍正就已猜到了康熙的意图,知道康熙为了维护政局的稳定,希望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这时举荐胤礽,不仅不会暴露自己,还可以在康熙心中加分。康熙会觉得他以大局为重,没有私心,这样的人才像接班人。

其三,胤礽是当了38年的太子,背后的势力非常大,这时谁想赶太子下台,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不划算。而这时举荐胤礽,暂时保下他的太子之位,太子的人必然对自己感恩戴德(最典型的是王剡),一旦太子再次被废,太子一党的人必然会投靠自己,帮自己对抗老八,想想是不是很划算啊。

综上,雍正举荐胤礽,既打击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老八,又得到了老爷子康熙的肯定,将来还有机会收编胤礽的人马,真是一箭三雕之举,雍正的权谋是不是太厉害了。


孤舟钓江雪


重要的事情说三次:肯定不是真心的!肯定不是真心的!肯定不是真心的!

不是真心归不是真心,而我们重点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四阿哥胤禛不是真心,仍然还是要推荐废太子胤礽呢?

这个就是胤禛的高明之处,争即是不争,不争即是争。

胤礽不到2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身份尊贵,不到10岁就随着康熙四处巡视,完全是按照未来皇帝的标准对他进行培训,可见康熙对 胤礽是寄予厚望啊。

然而胤礽贪财好货,性情暴躁,让康熙深感失望,康熙希望的太子具备三个条件:一忠诚,不结党营私,二为人仁义,将天下百姓放在心上。三孝顺,友爱兄弟。然而以上三点胤礽都不具备。

这才是导致胤礽被废黜的原因。

太子被废黜之后,康熙发现,太子位空悬后,自己的儿子们更是蠢蠢欲动,对太子之位是想尽各种办法争夺,皇子们更是明目张胆拉帮结派。

不久之后,康熙诏命各大臣,表示 自己为了立太子 的事情,深感烦恼,让众大臣举荐太子人选,而此时,老八买通了各大臣,让他们举荐自己。

此时的老四处境却十分尴尬,太子被废,他原是太子党人,而现在也是太子后选人,他深知自己的父皇最恨不仁不义、结党营私的人。此时,如果 他也学老八,买通大臣推荐他自己,一方面他不一定能胜过老八的人气,另一方面,他的父皇也许对认为他在结党营私。

所以,此时他仍然保举废太子胤礽,名义是保谏废太子,其实是在保谏他自己。

一来,向康熙表明自己的忠诚、二来,也让朝中的大臣看到他的仁义。三来,让老八争太子之心更加明显。

康熙再次立了胤礽为太子 ,但是同时也对老八、老九、老十结交朝臣、谋害太子胤礽进行了处理,将这3个儿子都进行了囚禁。

然而皇子之间的相互倾轧和明争暗斗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四年后,太子胤礽再次被废黜。

胤禛争取皇位的方法是很隐蔽的,他三番五次的表明他对皇位不感兴趣,所以不收党羽、不结交大臣,对自己的母家亲戚关系都很平常,和兄弟之间往来也比较稀松。这一切的假象却让康熙对这个才华出众,而不争不抢又孝顺的儿子另眼相看。

所以胤禛并不是不争皇位,而是他争皇位的手段比其他兄弟都更高明,更隐蔽,所以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雨霁视角


在《雍正王朝》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四阿哥胤禛仍然保举废太子胤礽,是出于真心吗?


答:当然不是出自真心。太子胤礽,已成九子夺嫡的众矢之的!


包括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内大臣张廷玉,这些人都不是出自真心,只有太子胤礽的师傅王掞保太子,自始至终是真心的。为什么?


皇太子胤礽(《雍正王朝》剧照)

首先暂时废太子胤礽,还不能倒下,一是因为康熙帝也不会让废太子马上倒下,因为还有用处;二是四爷胤禛也不会让废太子马上倒下,因为也有用处。

所以,四爷和十三爷仍然保举废太子,合了老爷子心意,被夸作顾及兄弟手足情谊。其实,这都是帝术大师邬思道揣摩透了康熙帝心思,号准了老康熙的脉,才让四爷和十三爷走了这步棋。

那么保举废太子,对康熙帝有什么好处?对四爷又有什么用处?

其实,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盘算,但两者用处也存在一些共同点。怎么讲?往下看。

康熙帝、张廷玉、佟国维、马齐(《雍正王朝》剧照)

在历史剧《雍正王朝》里,太子第一次公举新太子时,朝中很多大臣们都推举八阿哥,统计票数最高,呼声也最高。上书房三大元老重臣有两个支持八爷,分别是佟国维、马齐。

而另外一个重臣张廷玉,这个人十分了得、深藏不漏,却独上密折推举的也是废太子胤礽,张廷玉读懂了康熙帝的帝王心术:康熙帝第一次废掉太子,要大臣阿哥公举新太子,纯属做一个姿态,这一次只是试探一下朝臣风向。所谓公举新太子,只是抛出的一个诱饵,试探众势力态度,并没有真打算废掉太子。

当然,读懂康熙帝帝王心术的,还有在《雍正王朝》里像神一样存在的帝术大师邬思道。


四爷府 邬思道(《雍正王朝》剧照)

邬思道提前写好了推举新太子的奏折,让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写了一份,并让四爷十三爷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四爷十三爷当然明白其中用意。

四爷十三爷为何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用处是什么?

1、不想让八爷党争到太子位。因为太子若一旦真被废,太子党势力就会倒塌,暂时就没有势力,可以制衡呼声高涨、实力爆表的八爷党了。这种结果,对四爷不利,太子暂时还能倒。

2、四爷胤禛和十三爷胤祥在年幼时,都受到过二哥太子胤礽的照顾,在外人看来,名义上四爷十三爷属于太子的人,推举废太子,既施恩于太子,又让人觉得不忘旧主。

3、虽然太子胤礽昏庸无能,而且犯下重罪(和后妃私通),但康熙帝当时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废黜太子,四爷十三爷推举废太子,又会博得顾及兄弟之情的美名,在康熙帝心里是加分项。


康熙帝(《雍正王朝》剧照)

康熙帝为什么仍然复立废太子?用处又是什么?

1、康熙帝还有下定要决心真的要废掉太子,说白了就是还没想好,同时也想再给太子个机会。

2、康熙帝还有想好如果废掉太子后立谁,所以干脆复了废太子之位,以绝众臣攀附其他皇子之心。

3、康熙复立太子,还有另外一层用意:老子还活着呢,你们就开始站队勾结结党了?就开始唯你们主子命令是从了?我康熙可以废掉太子,照样可以复了太子位,让你们知道谁才是最大,到底该听谁的。

4、朝廷势力盘根错节,犬牙交错,废掉太子会造成权力集团的大动荡,不利于江山稳定。


康熙帝、太子胤礽(《雍正王朝》剧照)

四爷和康熙帝保太子的用处共同点:

保举废太子,主要是为了维系朝廷稳定,为了江山社稷层面着想,不是单纯为了废太子胤礽一人。


保举废太子,在大局观这一点上,四爷和康熙帝是一致的。还有那个深藏不漏的张廷玉,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也揣摩到了康熙帝这一点。(其实,剧中张廷玉只忠于康熙帝,但似乎也有倾向四爷的细微心思。)

再倒霉一次,拆穿了一票人的“真心”!


皇太子胤礽(《雍正王朝》剧照)

人要想拆穿真心或假意,无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再倒霉一次,看看谁还会继续“真心”。真心的自然会真心,假意的就露出狐狸尾巴了。


后来,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一是康熙帝彻底失望了,二是心中的接班人也想成熟了,才下定决心彻底废黜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时,满朝文武,只有太子胤礽的师傅王掞一人,一如既往的站出来替太子说话,这个老师保太子才是最真心的,其他人都不再吭声。


这就说明了一件事:非真心的那些人,戏演过一次了,再演就过了。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还有张廷玉,是不是真心?就不言自明了。


峰子奇观


向敬之

胤禛支持复立胤礽,为半真心半假心。

康熙朝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贝勒胤禛既支持康熙帝复立废太子胤礽,又同最具人气的皇八子、贝勒胤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胤禛之所以半真半假,是有原因的。

一、胤礽虽然被康熙仓促废黜,被认为“似此不忠不孝,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但康熙帝很快后悔,鉴于储位出现真空、诸子图谋夺嫡,决定再立已做过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为此,康熙多次召集亲贵、重臣做工作,称胤礽本有称颂之处,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甚至抬出已死二十年的孝庄太后托梦说。

二、胤禛很聪明,审时度势,明白胤礽树大根深,虽然主要支持者索额图已被幽死禁所,但最大的支持者为康熙帝本人。他选择支持胤礽复立,既会让太子认为是自己的人,又给康熙留下重情重义的印象。所以,康熙力排众议复立胤礽成功,同时将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

三、胤禛虽在此时表现韬光养晦,躲在府上谈禅论道,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内心不无欲望。他在康熙面前谨慎表现,破格进爵,在年俸岁禄上增长了几倍,同时他所获的地位和特权也大大增强,这为他日后公开夺嫡提供了足够的资本。

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因为康熙怒斥胤禩阴谋夺嫡,而站到了胤禩的对立面,而是在私下保持着适当的往来。甚至在他的心里,早早地认定,胤禩的能力远在胤礽之上,与自己相当。故而,他选择两边押宝,又顺从康熙的意思支持胤礽,其实都是为自己夺嫡做准备。否则,他也不会像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设计,提前从外面请回了阴谋家邬思道,敬若上宾。

此时,胤禛已年过而立,而且久在权力中心,又经常代表康熙外出办事,不免对皇位有着觊觎之心。他最初选择坐观虎斗,但不是永远隔岸观火。


以礼观书


当然不是。太子第一次被废前,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算是太子一派的。虽然四阿哥心里并非完全一心一意,但与八阿哥一心争储的想法不同,此时四阿哥应该没有争储的心思,他只是想依附于太子,未来太子登基后,安心做个王爷,同时也帮国家做点事,出点力。

但太子被废一下子打破了康熙晚年的局势平衡,留出的接班人权力真空让已成年的皇子们跃跃欲试。大阿哥虽然政治水平低,但野心并不小;八阿哥已经谋划多年,终于算等到机会;十四阿哥此时势力还比较单薄,只能依附八阿哥:本来只想做闲散王爷的四阿哥,终于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康熙抛出公举新太子的招数,一来为了真正选择一个好的接班人,二来挑明一下朝中的局势。

八阿哥号称“八贤王”,早就广交朝廷内外大臣,又有神助功佟国维帮助运作,此番志在必得。对八阿哥来说,“民主选举”对他最为有利。

可四阿哥就不同了,一次江南赈灾,一次追缴国库欠款,让他把朝臣和绅士们全得罪光了,连康熙都称要他做“孤臣”,如果这样公推,怎么是八阿哥的对手。

面对这么大的差距,四阿哥几乎没戏了。然而,他身后的邬思道看得深远,他帮四阿哥正确分析了形势:

一、如果只凭朝臣自然投票,八阿哥本来有机会胜出。但是八阿党一党四处拉票,通过佟国维搞联名上书,又拉来一个道士演戏,这些拙劣的招数,康熙岂能看不出,又怎能把太子位置交给这种四处钻营的人?

二、八阿哥一党权势过大,引起康熙警惕和反感。那么应该推举谁呢,只有太子。太子是康熙培养了三十年的接班人,康熙对他感情很深,推举太子容易给康熙一个兄友弟恭的好印象。

三、康熙此时身体仍然健壮,四阿哥迅速冒头并非是好事,过早暴露野心容易成为大家攻击对象。

所以这次推荐,四阿哥隐藏自己而推出太子,并非出于真心,而是高明的政治谋略。


华哥杂谈


当然不是真心的,这招棋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首先,老四一直对太子所作所为很不满意,太子私心重,不在乎江山社稷。老四胤禛只是碍于“君臣之分”,和兄弟情谊。所以,一直帮扶太子。

太子在清缴国库欠款一事上,很让老四伤心。老四得罪了那么多人,太子却一直在装好人,还给自己手下说情。最后,老四费力不讨好,弄得一身脏。


其实,老四一直做"冷面王",做"孤臣"。表面上是为了太子出力。其实呢,是为康熙解忧。更深层次来说,是为了大清江山。老四胤禛才是心系天下的皇子。所以,为了大清江山,老四也要争太子!

其次,老十三被放出来以后,劝说老四胤禛争太子位。此时,老四被说动了。



当初,二哥是太子,他们支持太子是对的。现在,太子位子空出来了,老八又是个假“贤王”。所有皇子中,只有老四是干事的人,所以,老十三支持胤禛争!


胤禛也觉得自己对太子仁至义尽,他也清楚老八是什么德行。所以,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皇阿玛,他必须争太子位!

再者,邬思道给胤禛等人出主意,要“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邬思道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老爷子老了,要把家产留给儿子们,可是,钥匙只有一把。这些儿子为了钥匙争的你死我活,头破血流。只有一个儿子,很聪明,从来不争,只是默默的干活。后来,老爷子想明白了,就把钥匙给了这个不争的儿子。

老四和老十三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不争”,还是推举废太子。

最后,太子位置是个烫手山芋。

太子被废,老四作为原来的太子党,不敢举荐自己。这样,会让原来的太子党官员寒心。


而且,康熙爷让众人举荐太子人选。百官都被老八收买了,按照投票数量,老四肯定不占优势。所以,不如举荐废太子。这样,在康熙面前还能留个“有情有义”“忠君识大体”的好印象。


老八是受百官推崇,却在康熙爷心里落下了朋党的印象。老子还没死,你竟然结党!这不是找死吗!这样一来,更加突出了老四“孤臣”的秉性。


勇战王聊历史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自古以来杰出的政治家都以此为人生目标。

九子夺嫡夺的是什么?夺的是太子之位,夺的是未来的一言九鼎,夺的是大清国的掌舵者!

老四胤禛在公举新太子的角逐中,依然保举废太子胤礽,但夺嫡之心已生。这是他第一次用了帝王之术,一箭三雕之计,痛快!

因为他已经清楚康老爷子的意图,那就是太子虽然失德,但不是什么谋反的大罪。

老爷子之所以要公举新太子,就是气不过,需要群臣给个台阶下,仅此而已!

毕竟是三十多年的太子,说废就废,皇家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不争就是大争!这是师爷邬思道给胤禛的建议!

继续做大清的孤臣!这是胤禛明面上的所为,给世人的印象!

既然太子有了第一次被废,就有第二次!胤礽的骄横不是一天练成的,胤禛是明白的。

做好下次争夺的准备,这一次还不如6痛痛快快的卖个人情,一是给康老爷子,二是给太子胤礽,还顺势让老爷子看到老八党的势力,让老爷子对老八心有顾忌。

一箭三雕,何乐不为呢!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开篇明义:当然不是真心的!到江南筹款赈灾的胤禛派年羹尧千方百计设法找到邬思道,然后把邬思道敬为上宾,请为幕僚据为己用,他的用心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自己办差有人献策得心应手吗?毫无争议,他就是想夺嫡!

太子被废,在胤禛的心里刚开始肯定是欢喜,太子被废就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新太子。但很快,随着康熙公举新太子的旨意,他面临着自己所能想到的两条路,但邬思道给了他第三条路。

何去何从

胤禛所想到的第一条路肯定就是自己争位。但很明显他是没信心的,剧中老十三问他为什么不去争一争,他说自己只不过是个“冷面王”,也是,朝中群臣在他追比国库欠款时得罪得一干二净,除了一个自小跟在自己身边的老十三,谁会支持他。此时的他是觉得机会来了,但自己没实力去争,有心无力,从剧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相当的无奈的和不甘心。



第二条能想到的路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老八上位。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胤禛是为大清江山着想的人,他很清楚此时的大清根本就是一个烂摊子,落在老八手里只会毁了列祖列宗辛苦打下的江山。第二层是老八作为他夺嫡的竞争对手,老八的上位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想要翻身就更加不可能了,而且谁能保证将来自己不会成为别人的刀下俎呢。



因此,此时的胤禛除了无奈不甘还有的就是愤慨,特别是他听到康熙说江湖人士的话也代表着一定民意,以为康熙真的要立老八为新太子的时候,他更愤慨。但他能怎么样,他能阻止得了朝中群臣暗中联络推举老八吗?不能!能直接上书给康熙让他不立老八为太子吗?也不可能这样做!完全就是热锅之上的蚂蚁,急躁得不可耐烦。但这时候,邬思道给了他第三条路,也是最正确的一条路。

神人邬思道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对雍正的意义就相当于是刘备的诸葛亮,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他就是神机妙算的化身。邬思道知道四爷请自己当幕僚,肯定就是想让自己帮他夺嫡的。作为剧中唯一能猜出康熙用心的人,他很清楚康熙下旨推选新太子是投石问路之举,想测测夺嫡势力的水有多深,参与的人员范围究竟有多广。他认为康熙肯定知道热河行宫的兵变逼宫是有人陷害太子的,为什么陷害?扳倒太子夺嫡之心昭然若揭。邬思道也知道康熙是要复立太子的,但也只是康熙的权宜之计,康熙的另一番用心是想保护心目中新太子的人选,也是为了试探这个人选究竟是不是真的对得起他的选择。邬思道更加清楚康熙的这个新太子的人选就是他所事之主的四王爷胤禛。



看透了康熙这层心思的邬思道跟老四和老十三讲了一番“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的道理,跟他们讲明康熙的用心。替老四和老十三写了一分奏折,让他们各自誊抄一份上书给康熙。这就是第三条路:保举太子。

很明显这条路是最上上之选,保举太子就象征着自己是始终以大清江山为重,自己没有谋私也没有夺嫡之心,顾及兄弟之情,懂得君臣本分,表明了自己忠君爱国的立场。这一番不谋而合的举措正好对了康熙的用意,深得康熙的欢心,也让康熙更加确定自己并没有看错胤禛,胤禛确实是能够培养成继承人的唯一人选,自此胤禛成为新储君人选的决定在康熙心里得到巩固。



因此,胤禛保举太子之举并非是出自真心的,这是他在邬思道的提醒下所做的一个看似为太子实则为自己的计策。这个举措让他成功获得康熙的认证,成为他夺嫡之路上的一个决定性胜利。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必须真心实意继续支持太子胤礽复立,因为当时朝廷的局面就是“两个阵营”,第一阵营以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第二阵营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属于太子党。

我根据剧情的分析:第一次废太子胤礽是经过康熙帝深思熟虑的一种“投石问路”,试探一下他的这帮儿子们的心思,结党营私的“势力”到底有多大,未来是否会发生如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看看水多深。

那么康熙帝会拿废太子胤礽来开玩笑吗?当然不会,这也是对太子胤礽的一个触动,让他知道被废的滋味,为所欲为继续下去很危险的。

没造反这是原则,探探路

不过这次太子胤礽的造孽不小,竟然淫乱后宫,由此引出太子胤礽协助皇上办差以来的一系列劣迹,管户部,闹亏空,自己花天酒地不算,卖官填补户部欠款。管刑部;搞买卖人命大案,这次是真正的惹恼了康熙帝,废了他!

一、康熙帝以他自己的韬略,此时废了太子胤礽,必然会引起朝廷极大震动,太子胤礽经营这许多年一定有他的班底,何况太子是国本。

二、太子胤礽犯的罪不是谋反,不是逼宫,更不是弑君罪,结党营私及淫乱后宫这些与自己的疏忽教育也有责任,娇生惯养造成了失德。

三、康熙帝一想到要废太子就感觉到心痛,毕竟培养了三十几年,花费了康熙帝的大量心血,搞一次废太子也好,不但教育了他,也可试探一下众皇子及朝廷上下的反映。


此两大势力谁最聪明

那时候就是两大派别,太子党与八爷党,八阿哥胤禩就想弄掉太子胤礽,他自己上位,早就有野心。

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自小就受到了太子二哥的照顾,自然对太子二哥尊敬有加,二哥做了太子,他们必然站在太子二哥胤礽这一边协助太子,所以他们二位就是太子党的骨干成员。

八阿哥胤禩判断失误;以为老父亲康熙帝说的:这次废太子,举荐新太子,一以公推是从,康熙帝巧妙就在于这个“新太子”的“新”字上,以口舌如簧而著称的康熙帝的语言就是“心术”,八阿哥胤禩弄了个道士张德明一忽悠,更是蒙圈了。


胤禛坚定立场博得圣心

八阿哥胤禩大张旗鼓的开干了,特别是得到了首辅“佟半朝”佟国维的指点,八阿哥胤禩的大队人马齐上阵势在必得这个太子位,这一阵没别的事,就是折腾“新太子”一事。

火候到了,康熙帝不能眼看着虎视眈眈的八爷党一味的嚣张跋扈,康熙出面了,几句话把八爷党搞了个全军覆没,把“佟半朝”撵回了家。

康熙帝的理由是:

我说举荐“新太子”,几时说过不包括二阿哥胤礽了?即是保举“新”太子那就是是有的皇子在内,还有谁保举二阿哥胤礽了:

我保举的还是二哥为太子!

包括张廷玉在内,四阿哥胤禛还是保举的废太子胤礽,义无反顾!


这宝押对了,而且是真心的

这是四阿哥胤禛与邬思道在雍亲王府就商量好的,他们分析了形势,康熙帝举新太子纯属做一个姿态。

一来:太子虽犯大罪,但是没有涉及谋反,有回旋的余地。

二来:身为皇帝,肯定不会第一次投石问路就直接采纳,拍版决策。

在这个大前提下,依照四阿哥胤禛的设定,他保举废太子,是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四阿哥的设定是纯粹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为父皇康熙帝着想,毫无私利的一个人。

这时候的四阿哥胤禛的保举二阿哥废太子胤礽应该是真心的,如果废了太子胤礽对四阿哥胤禛没有任何好处。不过;邬思道看出了了太子胤礽即使复立,再次废黜也是早晚的事,但是邬思道没有向四阿哥胤禛捅破这层纸,走着看吧!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本文属于作者邸晓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否则后果自负!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