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吴三桂降清是否真心?

王瑜瑜


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吴三桂收到他父亲的来信,要他归顺于李自成,吴三桂也同意了,但去北京的路上听说自己的父亲被李自成关押了起来,连家也抄了,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小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抢走,吴三桂一气之下举起剑把桌子砍成两半,并发誓与李自成势不两立,于是吴三桂立即返回了山海关,写信给了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利用勾结清军来打击李自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攻入北京


吴回到山海关后,联系清军并打开山海关,和清军一起打败了李自成,并奉多尔衮的指示向西一路追剿李自成残部。后来康熙削藩时说过:反贼吴三桂无路可走时来归顺于我大清,世祖顺治帝也接受了他的降表,并让他继续统率他的军队。

吴三桂与陈圆圆


吴三桂还向大清朝廷奏上了三患二难,吹捧自己对南明势力的追剿,并要求缅甸王交出了流亡缅甸的南明永历皇帝,残忍的将其及皇子宫人几十人全部绞死,表示对大清的忠心,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已经降了清。

然而,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吴三桂联清抗李或联清复明,在当时的情形下,以吴三桂的能力难以支撑局面,吴三桂为了一己私利而选着了联合大清,并致信于多尔衮:本国于北朝通好二百年有余,今无故遭国难,尔部应恻然念之,选派精兵,三桂自率本部,合兵以抵宫门,灭流寇于宫廷,表大义与中国,我朝则之报北朝,以裂地为酬-《清世祖实录》

致信中只提到了联合清军打击李自成,以割地为报酬,而未提及降清之事。自山海关之战后,吴三桂曾派人与李自成议和,让他快点离开京城,吴将扶持新帝登基。这样看来吴三桂却并未降清。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但足智多谋的多尔衮却没有让他进京“复明”,而是令他西进追击李自成,当时的吴三桂势单力薄只能听从多尔衮调遣,最终成为大清的藩属。

吴三桂的这些所作所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是何原因,都说明他是一个极其虚伪自私的小人,历史罪人的帽子是永远摘不掉了。


历史探索公元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他引清军入关,并且从辽东一直打到了云南,为清军的南下入关和扫荡明朝的残余势力开启了方便之门,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吴三桂的这段故事吧!在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看重了北京城的重要性,所以借势带领的农民军正往在攻打北京的路上。当时的崇祯帝看到这局势真的不妙了,心理想啊!这李自成真的要来掀我的锅盖了,不行我可要好好想个法子才行。

在当时情况危急的情况下,崇祯帝就想到了那时还有点可靠势力的吴三桂!他打仗还不错,人看起来还是有点可靠的,所以就下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将宁远地区划进了他的势力管辖之内。

那时候的吴三桂见到王帝竟然给自己这样的赏赐,心理高兴的不得了。于是就全军出击赶往北京老巢城援救崇祯帝。那时的他连着赶了16天的路才到达山海关,不过在他的抵达河北的丰润的时候,就听到了崇祯帝自杀了。

哈哈!我想那时候的吴三桂心理肯定会有“十万个***”。因为连赶了这这么多天的路程,结果还是来晚了。更不性的还有,居庸关的总兵也都投靠了李自成。使得吴三桂只得无奈的退出了山海关。

此后吴三桂就一直夹在李自成和清军之间。但是吴三桂这个人的也是受到过儒家思想的洗礼过了的,所以在但时的观念指导下“清军是异类”。所以刚开始吴三桂这个人的投降偏向还是李自成,他又不是傻子,所以不想留下什么千古骂名。

可是后来的一件事情让吴三桂彻底的偏向了清军。因为当时李自成的手下竟然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去毒打吴三桂的老爸、并且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

你想想看啊!如果你是三桂你会怎么想?会不会和三桂一样呢?不过那段历史现在也是离我们相当久远了,现在的我们也是无从考究。对于吴三桂是否真心的投降?那件事情过了之后就没有后悔药了。


悦读038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的“汉奸第一人”,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引清兵入山海关和带头发动三藩之乱两件事上,却很少去细究1644年动荡的历史关口吴三桂的艰难抉择和内心剧变。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顿时成了没妈的孩子,何去何从成了摆在这位关宁铁骑最高统帅面前的最急迫问题。抛开为君父崇祯皇帝报仇的政治立场先不谈,做为明末将领军阀化的产物,此时吴三桂所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得失,还有的就是手底下一帮将士的前途去向。应该说,李自成一开始出的牌还是比较的老道,闯王一方面让吴三桂父亲吴襄给儿子写劝降信,除了以父子之情动摇吴三桂外,潜台词也意在提醒他你老爸和全家都在我手里,不听招呼就宰了他们;另一方面派人带着白花花的银子犒赏吴三桂的军队,伸出了一根最实际的橄榄枝。会来事的闯王笑脸、黑手双管齐下,吴三桂确实也如李自成所料开始率军往北京开拔,一切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但行军的半道上,发生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浪漫故事——冲冠一怒为红颜!闻听爱妾陈圆圆被大顺权将军刘宗敏霸占的吴三桂一气之下打开了山海关,引来10万八旗铁骑杀向宿敌李自成……写到这里,小编只能说:你们想多了!一个陈圆圆即使再怎么入吴三桂的眼,难道还能抵得上京城里他老爹吴襄一大家子血亲?陈圆圆事件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导火索,一个投降李自成后利弊得失判断的重要信号。大顺军进北京后,随即推广开了以往在起义岁月对付明朝亲王、官绅和地主的那一套办法——打土豪、分田地,对城内的官僚地主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拷饷”,逼他们交出田产财富。按照这样的阶级划分,吴三桂岂不是榜上有名的“黑五类”!况且吴三桂还没有正式投降你李自成就这样对我的小老婆,以后交出了兵权还会有我吴三桂的好果子吃?


思虑再三的吴三桂决定重回“大明山海关总兵”的立场,转而扯起“为君父崇祯皇帝报仇”的大旗,与清军谈判。对,你没看错,是——谈!判!!吴三桂一开始是指望着清军和李自成血拼,默默得看他们打成残血再由自己的关宁铁骑收拾残局,明朝奇迹般地复活!即使结果没有这样理想,自己仍然可以联合清军消灭李自成,大不了事成之后割点土地、送点财宝,让复活的明朝与清朝共存。这回,是吴三桂想多了!多尔衮摸打滚爬几十年,怎么会像一个土老帽一样傻傻得任由你摆布?一场大战下来,李自成一夜回到解放前,吴三桂关宁铁骑残血,默默看两方表演的多尔衮抓住他们两败俱伤的时机成了最大的赢家。


随后的吴三桂能和多尔衮谈判的筹码越来越少,随着局势的变化,一步步得由“明臣”变成了“汉奸”,多年后平西王在昆明杀死了最后一个南明政权的首脑永历帝,吴三桂最终滑向历史的最深渊,成为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铁杆汉奸”。

求评论求转发,*竹山的清溪涧*坚持原创!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评论!


剧透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剃了金钱鼠尾辫,亲自跪在多尔衮面前高呼万岁,拿着清朝的俸禄,帮助清朝残酷镇压南明人民的反抗,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然后在昆明将其勒死。然后受封为清朝的平西王,帮助清朝稳定西南边境。

然后现在抛出问题,吴三桂是否降清?这就好比网络上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所谓到过某老师自述:作为一个日本业界泰斗一样的人物,她宣称自己还是个处子。。。

这已经不是要不要脸的问题了,而是在不断侮辱观众的智商。

就算曲线救国,吴三桂也不用拿着自己几百万同胞的性命做投名状吧!

所以,吴三桂是真正的降清,比舅舅祖大寿更加彻头彻尾的投降。所以,他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是假降清呢?甚至想要联清复明呢?

因为吴三桂在明末清初干了几件事:

打击李自成,并对农民起义军赶尽杀绝;在消灭李自成集团十几年后,吴三桂又拉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让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是借着清朝的手最终实现光复明朝的目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在李自成集团从西安雄赳赳气昂昂前往北京时,宣府、大同等地的军队相继投降,崇祯可用的勤王之兵只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和5万吴军,但是在接到勤王命令后,吴三桂不是星夜兼程,而是闲庭信步,以一天十几里地的速度驰援京师,要知道,吴军骑兵居多。果然,走到路上,京师城破,崇祯自缢的消息传来,吴三桂马上调转马头,回到山海关。

如果他真的是为了大明社稷,那为什么不支援京师。如果对崇祯不满意,为何南明这么多皇帝,他一个也不扶持?

唯一能解释吴三桂的行为的就是一个词:“军阀”。

从明朝灭亡前,到灭亡后,再到投降清朝,吴三桂都是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之所以不支援北京,是因为这5万人是他折腾的资本。没有投降李自成是因为李自成追饷屠杀了他的全家,投降清军是因为清朝开出的条件甚是优厚,比在明朝和李自成集团好太多了,所以吴三桂才会死心塌地。

因为吴三桂和清朝的配合如此默契,清朝也乐于封其为平西王,使其掌管云贵地区。

而为什么吴三桂又扯旗造反,反清复明了呢?良心发现了?

不是,导致吴三桂狗急跳墙的,是康熙皇帝的撤藩令,吴三桂本来想做做样子,结果被康熙假戏真做,吴三桂感觉到了深深的戏弄,所以,吴三桂揭竿而起。

按说清朝立足不稳,吴三桂口号鲜明,深得民心,但是吴三桂犯了两个致命错误,直接导致他的本质暴露无遗。一是止步岳阳,饮马长江,给了清军从容反扑的时机;二是兵败如山倒时匆忙称帝,将其军阀的短视暴露无遗,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

说白了,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恢复大明。他的有奶便是娘的性格,决定了谁给好处多,他就给谁卖命,至于封建伦理,一边待着去吧!
所以,吴三桂是降清的铁杆汉奸!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自己!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就好比有人问汪精卫亲日是不是曲线救国一样可笑,吴三桂是不是汉奸历史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证明了,为啥这么说,作为明朝降将,不管吴三桂投降是出于什么目的,假设我们的本意是好的,假设他是迫不得已投降清朝。那么可以,他完全可以放弃权利做一个闲人,我想这样的要求多尔衮不会不成全吧。

可是事实上吴三桂可是一点都没有放弃对更高权利的追求,投降满清后他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这个当初明朝最好的部队,转过身来攻打那个对他不薄的朝廷,一直从北方打到云南。他在对南明作战方面可谓是相当卖力,也为满清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你从他的这些表现看得出他是曲线救国吗?国就是被一大群吴三桂这样的汉奸给灭的。

而且吴三桂平定了云南,几乎是摧毁了永历政权,此时的永历帝败走缅甸,从政治上来说已经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也不可能兴风作浪。当时满洲主义都没有再追究永历帝,但是吴三桂却拼命上书要求清廷彻底歼灭永历帝,吴三桂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吴三桂从打下云南后就打算把云南建设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假如永历帝不彻底消灭,那么永历帝也许会再纠集一些人马犯边,那么首当其冲的肯定是云南,这是吴三桂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也就坚定了吴三桂要彻底铲除永历帝残余势力的决心。

永历帝被俘以后,满清朝廷是要求吴把永历帝押解到北京的,可是吴三桂怕路上发生变节,所以决定在云南处死永历帝父子,最后用弓弦勒死了这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所以你还能说吴三桂投降满清是为了救国吗?


高宗1986


有这方面的原因。

吴三桂起兵发布檄文,开宗明义就用极大篇幅申明,说当初自己是借兵剿贼并与摄政王多尔衮约定条件,主要是借兵十万,剿灭闯贼恢复明王朝正统之后,割地做酬。但入关后的清政权背弃了诺言。

当时,康麻子对檄文各条都给予批驳说明,但唯独没有正面回答这最大的一条,显然是无法回答。

附:

《奉天讨满檄文》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曷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悮(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竞惕者,盖三十年矣!

。。。"


四川達州


吴三桂降清在当时更可能的状况是形势所逼。根据正史记载,吴三桂接到崇祯帝诏令后,并无故意迁延,而是立刻奉诏勤王。他之所以行动迟缓,是因为要顾及把关外人民拖家带口一同迁入关内。这种仁义之举,倒真正拖慢了吴三桂一军的步伐。北京陷落后,吴襄等吴三桂家人自然落入李自成之手。纵使自己前往北京归顺李自成,有可能一去无回,不如拼死一搏,向清朝“借兵复仇”,或可死中求生。就这样,吴三桂来个忽然回击,打跑了替李自成镇守山海关的唐通,与明朝原山海关总兵高第一起,宣布讨伐李闯,恢复大明。而后的一切,“借兵复仇”变为“藩王相报”,吴三桂终成满清鹰犬。导引清兵入关,吴三桂沦为民族罪人。

而广为流传的版本则不见得有多少真实性:北京崇祯帝上吊后,吴三桂已经完全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并亲自率兵马往北京方向进发,欲“觐见新主”。中途,他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所掠,又闻其父吴襄被拷打拘赃,登时大怒,冲冠一怒为红颜,带兵掉头扑转山海关,首先击败老同事唐通,然后联合另一个老同事高第,举兵宣布反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其实,在崇祯帝死之后的几年间,社会上从未有过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传闻。所以,当时和稍后严谨的史家,如谷应泰、张岱等人,均在著作中不收吴三桂降闯之说。乾隆时期修成的《明史》,是清朝官方钦定史学著作,只讲吴三桂对李自成“欲降”,突出他因爱妾陈圆圆被劫所生的愤恨,并不讲他投降过李自成。

真正大肆宣扬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的,是爆发“三藩之乱”后的康熙时期。当时,为了暴露吴三桂的“大奸大恶”以显示其发动叛乱的非正义性,康熙帝在诏旨中大骂吴三桂“委身从贼”,目的完全是政治宣传。清方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惟利是图的道德小人。

其实,只要看过多尔衮在顺治元年(1644年)击败李自成后向小皇帝所上的报告,就可以明显见出吴三桂根本没向李自成降过:“李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吴)三桂,三桂不从,随自永平返据山海关。”


国家人文历史


吴三桂,以现代的眼光看,毋庸置疑是一个大汉奸、卖国贼,谁要是敢为其翻案,恐怕得被唾沫淹死,所以笔者今天不打算为其翻案。

影视剧中吴三桂形象

在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杀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此清朝开始了征服全国的征程,在南方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也在清兵的步步紧逼中逐步走向灭亡。吴三桂身为明臣,却率兵投敌,帮助敌国攻打自己的国家,不仅如此,还亲手将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永历皇帝用弓弦勒死在昆明街头,如此反复无常、寡廉鲜耻之人早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如果我们将时间拉回到1644年,崇祯皇帝刚刚上吊,吴三桂刚刚领清兵入关之后,我们会发现那个时候,大明的臣民们不仅没有将吴三桂视为大汉奸,反而将他比作哭秦廷的申包胥,将其视作大英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大明的臣民们都瞎了还是是非不分呢?

申包胥哭秦廷

答案都不是,这要从当时的形势和臣民对于国家意识的认知来说了。

大家都知道,明末明朝面对的两个主要敌人,一个是“虏”,指的是关外的满清,另一个则是“寇”,指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西北、四川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明朝一直在这两个势力之间竭力平衡,犹如走钢丝一般,随时都有从高空摔下的危险,“虏”和“寇”同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1644年,踩了十七年钢丝的崇祯皇帝终于掉下去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自尽,“寇”瞬间超越了“虏”成为了朝廷最大的仇人,古人心中的国就是君,谁杀了我的皇帝谁就是我不共戴天的仇敌,于是此时,李自成成了整个国家的公敌。

此时,京城失陷,达官贵人们纷纷改换门庭,投入了大顺王朝的怀抱,河北、山东等地也成了李自成的地盘,当北京陷落、崇祯自尽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整个南方震动,但又无可奈何,一方面无可战之兵,另一方面鞭长莫及。

1644年崇祯自尽后的形势

而此时山海关的吴三桂率领着清兵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击败前来的李自成大军,清兵和吴三桂的山海关明军一同将李自成赶出北京,从明朝臣民的角度来看,吴三桂虽然借助了“虏”兵,但是他赶跑了国家公敌李自成这个“巨寇”,为君父崇祯尽忠尽孝。

山海关战役

也许有人觉得笔者是在为吴三桂洗白,其实学术界很多大家都对此事做过考证,当时明朝臣民特别是南京朝廷对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一举动是何看法?据考证,1644年五月二十八日,南明弘光皇帝登基之时,明朝决定晋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并发银、米等作为赏赐。

之后,弘光皇帝在着急阁臣商议与满清关系之时,还专门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事进行了讨论,最终的结论可以归纳为四个字“仗义购虏”,“购”通“媾”,即媾和,而且在这之前加了“仗义”两个字作为定语,由此可见,南明朝廷此时并未将其看作“汉奸”,反而认为吴三桂此举是出于忠义。

后来在南明朝廷派遣出使清廷的使团,还有一个任务是当面嘉奖吴三桂,并带给吴三桂赏银和诏书,这也证明了南明当局对吴三桂此举的肯定。

南明使团马绍愉致吴三桂书信,信中有“借清兵退逆贼”字句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除了古人对于国家认同点的局限之外,也与满清的伪装有关,清兵入关之后不仅没有着急南下抢夺明朝残存的领土,而且率兵西征打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就给了南明朝廷一个假象,认为清兵入关并不是要来抢夺天下,而是真的来为大明、为崇祯皇帝报仇来了,清廷的伪装也让南明政府产生了误判。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随着清朝对大顺进攻的告一段落,清兵随即南下,南明弘光政权仅仅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土崩瓦解,而吴三桂也作为清廷的走狗对汉族同胞进行屠杀和镇压,最终成了一个尽人皆知的大汉奸。


天涯看点历史号


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永远只根据事实的情况,而不大可能根据当事人的心理活动。

毕竟,历史太过于复杂。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所写的那样:“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所以,看一个人,评判一件事,我们只能看事实。

回到提问上来,吴三桂降清是否真心?当然不是真心的,而是经过了多次的权衡之后的选择。

当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后,吴三桂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归降大顺军。但当吴三桂率军行至永平时,听闻李自成在京城向官吏追赃助饷,其父也在其中,并受到拷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占为己有,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打败明降将唐通,挥师占领山海关。

与大顺军后,吴三桂只能向清军寻求合作。顺治元年四月十五日,吴三桂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携带书信拜见睿亲王多尔衮,表示“当开山海关大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待,愿速进兵”。二十日,吴三桂派人送信催告,请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二十一日,清军来到山海关门前,吴三桂亲自出城迎接。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军向山海关进发,攻打吴三桂。二十一日上午,战斗打响。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吴军战力不支。吴三桂炮轰包围圈,从间道直驰清营,拜见多尔衮。多尔衮经过亲身考察,反复斟酌后,决定清军马上入关。吴三桂剃发称臣,“以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歃血斩衣,折箭为誓”,表示誓死效忠。多尔衮吩咐吴三桂,让他的军队以白布系肩,与农民军相区别。吴三桂返回后,立刻下令打开山海关东大门、南北水门,迎清军入关。激战至中午,吴军败势渐露,清军突然加入战争,冲入农民军阵中,与吴军两头夹攻。李自成大将刘宗敏负伤,农民军惊散溃逃,李自成当时立马山岗之上,见败局已定,下令军队撤退。

由此可见,吴三桂降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倪说历史


不少的史书典籍在记载有关吴三桂的内容时,或将其视为引满洲人入关的汉奸;或将其感性化的视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有情男儿。但是这些解释却都没有绕开一个事实的前提,那就是其最终投降了崛起于东北地区的满洲人政权。那么其投降满清的心理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不少人认为,正是吴三桂诱使清军进入山海关,从而打了刚攻占北京不久而立足未稳的大顺农民军一个措手不及。那么我们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如果吴三桂坚守山海关不投降满清,是否清军就不会入关呢?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迎清军入关)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时的满清政权已不再是起事之初的由诸部族拼凑而成的武装,而是由训练有素的轻重步骑兵、炮队、火枪队等构成的强大军事集团。并且拥有着充足而稳定的后勤保障。而明王朝在当时可抗衡满清的部队却已屈指可数。即使是被视为明朝在辽东的主力吴三桂部,也苦于兵力捉襟见肘,而仅能龟缩于防御工事当中。另一方面,即使吴三桂坚守山海关,可是由关外进入关内的通道又不只山海关一条,所以无论如何吴三桂的投降与否,其实都不能起到左右清军行动的作用。
那么问题又来了,吴三桂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此刻向清军投降呢?以往观点都认为是吴三桂的家眷遭到了农民军的欺辱,尤其是其宠爱的女人陈圆圆被农民军将领霸占的现实,激怒了吴三桂从而使其转向农民军的对立面。
(农民军在吴三桂与清军的夹击下陷入溃败)
但是其实这种解释又充斥一种常人所谓的“赌气”的感情化元素。吴三桂毕竟也是一个久经各种阵势的政治家,这决定了其对于问题的考虑显然还应向远处着手,即是自身既得政治地位等的稳固。但是农民军对其态度的表里不一已经深深让他感受到,如果投降李自成不仅现有地位不保,甚至还会遭到杀身之祸。在满洲人虎视关口的逼迫下,吴三桂投降清军也可算是权衡时局利弊所作出的决定。或者说,对于投降清朝的决定上,主动权并不在吴本人身上,而恰恰是握在满洲人手中的。大时局之下的小人物,显然也是难以逃脱于时局的左右了。
即使后来吴三桂企图通过拼命攻城略地,甚至追到缅甸勒死了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来证明自己的“忠心”,但满清也并未放松对其的警惕。并在新皇帝康熙登基后不久发动了对其割据云南的势力的清算运动。在“二次反叛”可能获得的利益的引诱与刺激下,其再一次发动了叛乱战争,也在刀剑的搏杀中将自己连同后代送入了命运的深渊。因此吴三桂投降清朝的心理真假与否,其实都是建立在其个人利益衡量的基础之上的。这时再论其真假,显然是隔靴搔痒之举了。
(吴三桂再次发动叛乱)